“大哥”称谓的演变
家族称呼大全,帮您弄清“祖宗十八代”

家族称呼大全,帮您弄清“祖宗十八代”家族称呼大全,帮您弄清“祖宗十八代”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家族称呼大全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血统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直系生父\ 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生母\ 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旁系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母系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直系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中国古代奇特的越级称谓

中国古代奇特的越级称谓
众所周知,汉语以“哥”指兄,以“姐”称姊。
然而,“哥、哥哥”或“姐、姐姐”在历史上曾经分别有指称父亲和母亲的用法,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唐朝表现最为明显。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载:“唐时人称父为'哥’”,“唐时宫中称父称兄皆曰哥。
”《旧唐书》中记载了这样几件事情:“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
’”这是唐玄宗(李隆基)称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为“四哥”。
睿宗的另一个儿子隆业为中山郡王,他在洛阳龙门造了一座观世音石像,该像铭文题:“弟子中山郡王隆业奉为四哥娘六亲眷属敬造观世音石像。
”这个“四哥”也指他的父亲睿宗。
睿宗在高宗诸子中排行第八,但在武后所生诸子中排行在四,故称“四哥”。
玄宗儿子李琰在回答玄宗的话时说“惟三哥辨其罪人”,这“三哥”即指排行老三的玄宗。
古籍中关于亲属称谓的记载

古籍中关于亲属称谓的记载在古籍中,亲属称谓可是个大文章啊,咱们聊聊这其中的奥妙。
你想想,古人对家人称呼可真是讲究,跟现在的“爸妈”“哥姐”可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古代的父亲,叫“父”,听着是不是特别庄重?再往上,有个“祖”,就是爷爷了。
这些称谓,听上去就像一块块砖,建起了家族的高墙,坚固得很。
你要是翻翻《礼记》,里边对称谓的解释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
比如,兄弟之间,那可不只是“兄”和“弟”那么简单。
大哥叫“兄”,二哥叫“亚兄”,再往下就是“弟”,这亲情一听就像音符在跳跃,和谐又动人。
姐妹之间就更有意思了,姐姐叫“姐”,妹妹叫“妹”,这很简单对吧?可是,古人还会加上“长”和“幼”,变得格外有层次感。
长姐如母,听着就觉得那份责任感沉甸甸的。
有时候我就想,这些称谓真是个无底洞,越挖越深。
像是姑姑,古人叫“姑”,可有的地方还有“舅舅”,听着就让人觉得家里人多热闹。
更别说“叔叔”“伯伯”了,亲戚多得跟超市里摆的货架一样。
你一说这叫法,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心里就特别踏实。
就好像家族就像一个庞大的乐团,大家各司其职,各唱各的调。
再说说“媳妇”这个称呼,古人可不简单。
媳妇就叫“媳”,但这背后还有个“儿媳”,分得那么清楚,简直让人觉得家庭就像一场大型戏剧。
戏里有角色,戏外有生活,人人都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然可就乱了套。
你要是问我,家里人多好啊,热热闹闹,像过年一样。
可这称谓也让人头疼,记得有次我和朋友讨论,结果说着说着,连“叔叔”和“舅舅”都搞混了,哎呀,真是尴尬得不行。
你再看看“长辈”这个词,古代的人可不光是喊“长辈”,他们可有分门别类的。
像“岳父”就是女婿的老丈人,这关系听着就特别有地位。
“太公”是什么呢?就是祖父的父亲,传承的意义可大了去了。
每一个称谓都像是历史的印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文化。
翻开古籍,读着这些字,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家庭的欢声笑语。
亲属称谓的变化也很有趣,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称呼就像风筝一样,越放越高,越飞越远。
当代社会交际中“大哥”一词语义流变现象调查研究

当代社会交际中“大哥”一词语义流变现象调查研究“大哥”本是汉语亲属称谓中的重要一员,代表年纪最大的哥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哥”一词在当代社会交际中有了十分广泛的称谓对象,其词义也呈现扩大的趋势。
“大哥”除了表示亲属称谓以外,由于社会称谓的缺失,“大哥”一词被广泛用来称呼陌生的男子;同时也可以特指青年女性对自己爱人的稱呼。
此外,“大哥”也在一些特定的群体中用来称呼有能力、有担当的女性。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大哥”一词的语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通过调查不同群体对“大哥”一词的广泛运用,探讨“大哥”一词的语义流变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标签:社会交际“大哥” 语义流变原因一、引言在庞大的称谓系统中,汉语中丰富的称谓语受到广大语言学家的重视,近年来关于亲属称谓用语以及拟亲属称谓用语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像“大妈”“大叔”“大爷”“大姐”等称谓,皆纳入到学者的研究视野。
比如谈倩、蔡梓珍的《陌生人称谓语与言语交际的互动关系——以大姐为例》,汪金刚、陈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男权话语网络建构——以“大妈”“大叔”为例》,等等。
这些拟亲属称谓语的广泛应用,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人情关系的传统息息相关。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发现亲属称谓语中“大哥”一词也有相关的学者做过研究,相关的论述绝大多数是从文学的视角来研究的,很少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于“大哥”语义流变的论文,只发现一篇。
许起山在《“大哥”称谓的演变》一文中对“大哥”语义的演变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可见对“大哥”一词的指称对象的研究成果不多。
基于此,笔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大哥”一词在当代社会交际中的使用情况。
本人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人群进行了相应的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了解他们在当代社会交际中对“大哥”一词的使用情况,最终得出调查结果,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大哥”一词的语义流变现象及其演变的原因。
古代兄弟大小排序称谓

古代兄弟大小排序称谓说到古代兄弟之间的排序称谓,那可真是有意思。
你看,咱们现代人平时要么叫个“哥”,要么叫个“弟”,多简单直接啊,可古代人呢,讲究的可多了,排得清清楚楚,名字背后藏着一堆讲究。
像是那个“大哥”二字,一听就感觉稳重得很。
可在古代,这个“大哥”背后有不少故事呢。
要说大哥,那可不只是个身份的象征。
古代的老大,往往是家里“顶梁柱”般的存在,肩上担着的责任可大了,管着下面的弟弟妹妹,成天忙里忙外。
记得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兄弟们得相互扶持,大哥自然成了家里的“顶天立地”的人。
有点像古代的“老大哥”这种人物,都是稳重可靠的。
可见,大哥这个称呼,不单是年纪最大那么简单,它还代表着一种威信,一种责任。
嗯,想想现在的哥哥,大部分是宠着弟弟妹子,心态可能就不那么压得住场面了吧?可在古代,谁敢不听大哥的话,那可真得上天去。
话说回来,弟弟们的称呼也不简单。
你是二哥?三哥?嘿,那可得注意了,古代人对弟弟的叫法是有点讲究的。
就拿“二哥”来说,这个二字看似简单,其实意味着一个中间地位。
比大哥要“低一头”,但比三哥、四哥又要“高一筹”。
有点像咱们现在说的“二把刀”,感觉既不高不低,倒有点谦逊的意味。
再往后排,三哥、四哥,哎呀,真是差距越来越大了,兄弟们的“地位”可一点儿也不容易。
特别是家里有很多兄弟的,排行很容易就成了你的一部分身份标签。
就像说三哥不就是最活跃、最幽默的那个吗?大哥管事,二哥有点心机,三哥就负责搞笑了,家里气氛全靠他撑着。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这兄弟排行听起来就像是家庭里的“角色设定”?像是游戏里的队伍配置,每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缺一不可。
古代人排兄弟排序,不仅仅是因为谁先出生,更多的是根据各自的个性、智慧、能力来决定的。
你想啊,若是家里大哥太老实,那弟弟们就得“帮腔”一把;若大哥太有本事,剩下的兄弟自然就得绕着他转,像影子一样,听话又讨喜。
谁要是不听话、性格跳脱的,那多半就是被家里的人“排外”了。
晓锦源:哥的称谓发展

晓锦源:哥的称谓发展东汉的许慎在《说文》中解释“哥”字时说:“哥,声也。
从二可。
古文以为歌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哥,是人发出的一种声音。
古文(指先秦的诸国文字如籀文之类)就作歌唱的歌字。
”这个用法一直持续到南北朝。
先秦典籍中,兄长在书面语言上称作“兄”,《尚书·大诰》中周公就有“兄考”(父兄)一类的文字。
可是在口语上,大哥称作“伯”。
《诗经》中有《伯兮》,诗里的姑娘想念东征的情人,就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的句子,这里的“伯”就是大哥。
那时“哥”还没有兄长的意义,它与“可”是一个字,也作“歌”,指长言咏叹。
《易经·中孚》卦中有云:“得敌。
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是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战争胜利了,俘虏了敌人,有人击鼓,有人欢呼;有人喜极而泣,有人放情高歌。
这个“歌”字,有的本子就写作“哥”。
熟知古文音韵的沈约(他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大贡献)在写作《宋书·乐志》时,把“歌”一律写作“哥”,如“音声足以发其哥咏”之类。
这种情况直到隋末唐初才有了变化。
当隋炀帝被杀于扬州后,越王杨侗在洛阳即位,他要拉拢在中原势力极大的李密,于是在他给李密的信中就称其为“宗哥”。
这似乎是有记载的以“哥”尊称男人最早的例子,也是“哥”字新的意义。
唐代宫廷中特别爱用“哥”字。
《全唐文》中收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数年帖》。
此帖是信,但没有写明是给谁的,我们从行文中可知它是写给儿子的。
李世民冒酷暑严寒在外征战,家里来信慰问。
世民回信说:“宁可违凉忍暑,不能适己劳民。
想汝诚心,惟吾是念。
自非孝情深结,孰能以此为怀。
”提到“孝情”,则非儿子莫属。
让现代人感到可笑的,是在帖的最后署“哥哥敕”。
看来当时“哥哥”的含义要比现在宽泛,年长的男子便可称为“哥”,不必一定是同辈。
《旧唐书·王琚传》说王琚向当时尚是太子的唐玄宗李隆基建议,要除灭气焰熏天的太平公主,李隆基特有兴趣,于是拉王琚一起坐在榻上说:“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
古时兄弟排行的称呼

古时兄弟排行的称呼
你知道不,在古代,兄弟排行那是有讲究的。
老大呢,一般被称为“伯”。
这“伯”字一出来,就感觉带着一种老大的威严和稳重。
比如说三国时候的孙策,就被称为孙伯符,一听就知道是大哥,有那种带头的气势。
排行老二的,称为“仲”。
这个“仲”字啊,好像没有“伯”那么有气势,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像孔子,名丘,字仲尼,这“仲”就表明他在家中排行老二。
感觉老二总是比较内敛,但是也有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老三呢,叫“叔”。
这个称呼好像透着一股机灵劲。
比如鲍叔牙,这名字一听,是不是觉得这个人有点古灵精怪的?
最小的兄弟称为“季”。
“季”字给人的感觉就是备受宠爱,年龄小嘛,大家都宠着。
像刘邦,他的字是刘季,虽然是老小,但后来可是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其实啊,这兄弟排行的称呼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叫法,还反映了当时家庭中的地位和期望。
老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老二要辅佐老大,老三老四也都有着自己的角色。
想象一下,在一个古代的大家庭里,兄弟几个按照排行被称呼着,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而且这种称呼还能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
怎么样,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古时兄弟排行的称呼特别有趣?这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有意思的文化呢!。
“哥”最初与兄义无关,是源于鲜卑语的“阿干”,是外来称谓

“哥”最初与兄义无关,是源于鲜卑语的“阿干”,是外来称谓“哥”初本无兄义,本义为歌咏“哥”现在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比较固定明确。
但是,'哥'这个表示'兄'义的称谓语起源很有争议,因为'哥'在先秦文献中并无此义。
先秦两汉的'哥'为'歌(謌)'的异体字,表示歌咏、歌唱之意。
《说文》:'哥,声也,从二可,古人意为'謌'字。
'歌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说:'《汉书》多用哥为歌。
'其实,'哥'作为'歌'用,早在《史记》中就出现了,《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树甘棠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南朝时期的《宋书》中'哥'字作为'歌'使用,则更为普遍,如:迎时气五郊:春哥《青阳》,夏哥《硃明》,并舞《云翘》之舞;秋哥《西皓》,冬哥《玄冥》,并舞《育命》之舞;季夏哥《硃明》,兼舞二舞。
若斯之类,并徒哥也。
《尔雅》曰:「徒哥曰谣。
」晋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
哥词多淫哇不典正。
前世乐饮,酒酣,必起自舞。
《诗》云「屡舞仙仙」是也。
晋世曹毗、王珣等亦增造宗庙哥诗,然郊祀遂不设乐。
以上例句均出自《宋书·志·卷十九》,'哥'共出现134例,且无一例外,均为'歌'义,基本是作为'歌'或'謌'的或体使用。
除此之外,记录南北朝历史的其他文献也出现了'哥'字,但也同于《宋书》的用法。
如: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哥锺女乐,不列于前。
(《陈书》)宋氏以来,人间有杨婆儿哥,盖此征也。
(《南史》)据文献显示,'哥'作为'兄'义出现比较晚,始于唐代,这一说法得到文献和学者们的证实。
大哥的名词解释

大哥的名词解释大哥,一词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广义上指家庭中排行最大的男性成员。
狭义上,大哥通常指家庭中排行最大的儿子,也可以指年长一代家族中的男性长辈。
大哥在中国家庭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和角色,被视为家庭的精神支柱和决策者。
大哥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权力的象征。
作为家庭中的大哥,他在经济、教育、家庭问题等方面扮演着引领和扶持的角色。
大哥是一个兄弟姐妹间相互照顾和依赖的中心人物,他在情感支持和实质帮助上承担了重要的责任。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大哥通常被期望具备一些特定的品质和才能。
他应该有慧眼识人、才智过人,能够为兄弟姐妹们提供智慧和指导。
大哥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在家庭中扮演着稳定和团结的角色。
同时,大哥也应该具备善于倾听和理解的品质,能够与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哥的概念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大哥的地位和角色不再仅限于家庭,也可以在工作、社区和其他领域中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
大哥也不再是单纯的男性称谓,女性也可以成为家庭、团队中的大哥,具备同样的权力和责任。
在职场中,大哥可以代表领导者或者长辈,承担mentor的角色,给予年轻员工或实习生指导和支持。
大哥在工作场所中往往展示出关怀、慈爱和睿智的一面,帮助下属提升能力和解决问题。
同时,大哥还应该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够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效率。
在社区中,大哥可以是一位知名的公益志愿者或社会活动领袖,致力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
大哥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提供社会服务,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展现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除了家庭、职场和社区中的大哥,大哥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国家层面。
在国家中,政治、商业、学术等领域中的领导者或者知名人士也可以被称为大哥。
他们扮演着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色,具备深远的影响力和责任感。
总之,大哥的称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
无论是在家庭、职场、社区还是国家层面,大哥都是一种责任和权力的象征。
“大哥”称谓的演变

2021年第04期现代园艺观地形和线路保护范围高度限制,园路入口以常绿灌木四季桂作背景,片植梅花,点缀杜梨、金枝槐。
外环运河滨河景观界面,考虑秋季季相为特色,片植乌桕、三角枫,混交香樟,前景以黄栌为特色,河口处片植合欢和木芙蓉。
综上所述,由于高压走廊防护绿地既有共性的高压导线保护区限制、高压线塔安全隔离需求等特征,也有差异化的景观地形、毗邻城市界面、上位规划景观定位等个性特点,在进行高压走廊绿地植物配置时,应结合场地高压线分布情况,参照上位规划,综合考虑绿地景观风貌,因地制宜。
先进行植物设计分区,再根据限制条件进行树种选择、混交方式选择,最后考虑局部景观特色打造,以保障供电安全、游憩安全,提升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1]邬雄,聂定珍,万保权,等.架空送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及其污染影响[J].高电压技术,2000(5).(责任编辑王蔓)城市中心广场景观改造与更新设计探究李满(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使现代城市中心广场景观改造与更新设计变得格外重要。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中心广场景观缺少城市特色,且改造与更新设计不到位,导致中心广场也无法与城市相融合。
探究了城市中心广场景观改造与更新设计,并提出具体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中心;中心广场;景观改造;更新设计1城市中心广场景观改造与更新设计现状中心广场使城市人口闲暇娱乐的主要地点,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城市的整体形象。
但目前各城市的中心广场景观趋同化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必须积极进行改造与更新设计工作,加强城市中心广场景观的建设力度,以此促进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发展。
城市中心广场景观改造与更新设计,主要包括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且景观改造和更新设计也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升级,对施工技术和设计水平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城市中心广场景观改造与更新设计不仅要结合地理环境的特点,还要满足城市人民的居住体验和休闲功能,使市民可以对美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中国历史上的大哥文化,从什么时候有了江湖味儿?

中国历史上的大哥文化,从什么时候有了江湖味儿?中国历史上的大哥文化,从什么时候有了江湖味儿?探索之眼•大哥这个词我们现在听起来江湖味十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很有特色的文化,即使是现在当我们听到:他是某某的大哥,我们都会对对方有一种敬意。
那么大哥文化又是从何时开始流行的呢?原本在唐朝以前哥这个词和歌曲的歌还是一样的,在宋朝之后因为一些市井文化的兴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大哥文化,而这种大哥文化的形成和游民的关系非常密切,正是因为游民才产生了大哥文化。
那什么又是游民呢?说白了,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盲流,无业游民,他们没有什么固定工作,而这种游民的形成有时候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只是因为社会动荡不安,造成许多人就做了游民。
也就是说这些游民脱离了正常的社会官府约束,官府不会去保护他们,因此就脱离了正常的社会关系。
那他们还要活呀,遇到一些官府解决不了的事,得找个能帮自己的人。
而这个人绝不是那种普通朋友,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这就需要找个靠谱的人,你不能一出门见人就跪地上认别人当爹,这多半会被认为你疯了,或傻了,而认爹这种事也多处于官场之上,你要巴结大官就不能跟人家称兄道弟吧?再说人家的朋友就是他的上司,因此朋友也做不成只能做儿子了。
而底层的百姓之间就产生了大哥文化。
而大哥文化最盛极一时可以说就是《水浒传》中的108将结义的事情,他们共同推举宋公明做大哥的原因便是宋江为人乐善好施,见人二话不说上去就是送银子,这样的人不做大哥,天理难容啊。
除此之外,在元曲《桃园结义》中刘关张三人去酒楼喝酒,刘备一会儿便酩酊大醉,就在此刻一条蛇在穿于刘备七窍之中,就这么来会钻,有点像中国结啊,正在此时关羽眼尖,看到了这一现象,哎呀,不得了啊!赶紧叫张飞,说到:你看射穿于七窍之中,跟脑子里没东西一样,这不没脑子吗?当然不是没脑子,出此异象,此人必定以后飞黄腾达。
刘备一醒,两人倒头便拜认大哥。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大哥呢?首先你能力当然要强,起码比自己强,第二社会阅历要丰富要足够的老练,最后肯定就是靠谱了。
哥哥的文言文称呼

哥哥的文言文称呼
哎呀,你说哥哥在文言文里的称呼?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在古代,人们对哥哥的称呼那可是多种多样。
就像我们现在有“哥哥”“兄长”这样常见的叫法,古代也不例外呀!
比如说“兄”,这是很常见的一种称呼。
想象一下,在一个大家族里,弟弟妹妹恭恭敬敬地对着年长的哥哥喊“兄”,是不是感觉特别有规矩,特别正式?“兄台”这个称呼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江湖气息?仿佛两个侠客相遇,抱拳行礼,喊一声“兄台”,透着豪爽和义气。
还有“阿兄”呢,这个称呼是不是听起来就亲切多啦?就好像弟弟妹妹拉着哥哥的衣角,撒娇地叫着“阿兄”,充满了依赖和亲近。
“长兄”这个称呼,一听就知道是指家里排行最大的哥哥。
这是不是让人想到,长兄如父,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期望?
古代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诗词文章里,也会用不同的称呼来叫哥哥呢。
比如“从兄”,是不是有点特别?它指的是堂兄。
哎呀,你说这些称呼和我们现在的“哥哥”相比,是不是各有各的韵味?就好像不同的花朵,都有着独特的芬芳。
我觉得呀,古代这些对哥哥的称呼,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人们的情感。
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家族关系的体现。
你说是不是?
总之,古代对哥哥的称呼丰富多样,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有意思呢?。
山东阳谷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民俗学诠释--兼论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的“二哥”尊称旧俗

山东阳谷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民俗学诠释——兼论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的“二哥”尊称旧俗孙剑艺【摘要】[摘要] 山东阳谷一带陌生男子间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社交称谓,实滥觞于明代以来广泛流传的“武松文化”。
它使得相貌魁伟、刚强侠义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衬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大哥”成为避讳,“二哥”成为社交尊称。
这其实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
但家庭内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说明此前亲属称谓已经定型。
河北清河县也有此语言现象,属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
但天津尊称“二爷”、“二哥” 却与武松文化无关,其历史渊源是“拴娃娃”民俗。
而今此种语言习俗已呈衰微之势。
【期刊名称】民俗研究【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8【关键词】[关键词] 社交称谓;二哥;大哥;武松文化;拴娃娃常言道“入乡问俗”。
各地有各地的乡风民俗,体现在语言上,就会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语言或曰民间语言。
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十一章专论民间语言,谓“民间语言是一种民俗现象”,是“民众习俗的一部分、民间文化的一种”,“民间语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民俗,而且它还记载和传承着其他民俗事象”。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2、304页。
并且该书将称谓语作为常用型的民间语言对待。
近几年随着旅游文化的升温,各地相继出现了民俗文化热,例如山东人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民俗语言现象,就不断被媒体和书籍炒作。
其实这种民俗语言现象的根源是在敝乡阳谷县,或者说是盛行于阳谷。
那么该称谓是怎样形成的?在山东又有怎样的地域扩散?全国其他地方有无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社交民俗语言?其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既为民俗语言,则只能向民俗文化层面寻求答案。
一、阳谷尊称“二哥”讳称“大哥”习俗及其民俗文化内涵阳谷有一种传统民间习俗,即出门在外,遇到年龄相当的陌生男子,要尊称为“二哥”,而不许称“大哥”。
古代人对兄弟的叫法

古代人对兄弟的叫法
在古代,人们对兄弟有多种称呼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叫法:
伯、仲、叔、季: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是老四。
昆仲、昆季:“昆”指兄长,“仲”指弟弟,因此昆仲表示兄弟,昆季也表示兄弟。
难兄难弟:该词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原指兄弟二人都非常优秀,难分高下,后多用以形容兄弟俩关系非常亲密。
棠棣之花:该词出自《诗经·小雅》,常用来比喻兄弟相亲、家庭和睦。
同气连枝:比喻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关系非常亲密。
九代称呼写法

九代称呼写法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亲属的称呼也在不断改变。
从古代的“先祖、祖、考、父、兄、弟”到现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些称呼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家庭的关注程度。
一、古代的九代称呼1. 先祖:指祖先之上的辈分,即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天祖、地祖等。
2. 祖:指父亲的父亲或母亲的父亲。
3. 考:指父亲的父亲。
4. 父:指自己的父亲。
5. 兄:指父亲的同辈兄弟。
6. 弟:指父亲的同辈弟弟。
7. 大儿子:指自己的长子。
8. 二儿子:指自己的次子。
9. 孙子:指自己儿子的儿子。
二、现代的九代称呼1. 太辈:指曾祖父、曾祖母及其以上的辈分。
2. 祖辈: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以上的辈分。
3. 父辈:指父亲、母亲及其以上的辈分。
4. 兄弟辈:指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及其以上的辈分。
5. 子女辈:指自己、配偶及自己的子女。
6. 孙辈:指子女的子女。
7. 曾孙辈:指孙子女的子女。
8. 重孙辈:指曾孙子女的子女。
9. 依次称呼:指同辈之间按年龄大小依次称呼,如哥哥、二哥、三哥等。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古代的九代称呼与现代的九代称呼相比,显得较为简单,不注重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更多的是以血缘关系为主。
而现代的九代称呼则更注重个人地位和身份的体现。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亲属关系的定义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
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一般都已经过世,因此现代人更注重父辈、祖辈以及子女辈之间的称呼。
关于九代称呼的变化,其实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在传统的家庭中,父权制氛围较重,家庭内部的关系以父母、长子为主,而现代社会中,个人地位和自由意识的兴起,则使得家庭内部的关系开始平等化,每个家庭成员都注重自己的独立性和平等地位。
总的来说,九代称呼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反映了人们对于家庭关系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期待着未来九代称呼的变化,也期望着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和发展。
古代对人的尊称 兄的称谓

古代对人的尊称
1、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2、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3、舍亲:自己的亲戚。
4、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5、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6、拙荆: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7、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8、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9、外舅:(书)岳父
10、父执:父亲的朋友
11、高堂:(书)指父母
12、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13、家母、家慈:称母亲
14、家兄:称兄长
15、家姐:称姐姐
16、家叔:称叔叔
17、舍弟:称弟弟
18、舍妹:称妹妹
19、舍侄:称侄子
古代对自己好友的雅称:
1、布衣之交:不计身份、不论职位而结交的朋友。
2、莫逆之交:彼此之间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情深意笃。
3、刎颈之交:可同生死共患难,彼此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朋友。
4、忘年之交:彼此年龄、辈分虽不相当,差距悬殊,但以互相倾慕而结识相交。
5、忘相之交:以心相许,不分你我。
6、忘言之交:无须用言语说明,而心照不宣、互知其意的朋友。
7、肺腑之交:推心置腹,无话不谈,言无不尽的朋友。
8、金石之交:朋友之间的情谊坚如金石。
9、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
10、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相交。
11、车笠之交:不因贵贱高低而异的朋友。
12、患难之交:在困难时相交的知心朋友。
13、总角之交: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
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山东阳谷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民俗学诠释一一兼论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的“二哥’’尊称旧俗

作者: 孙剑艺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页码: 106-11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社交称谓;二哥;大哥;武松文化;拴娃娃
摘要:山东阳谷一带陌生男子间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社交称谓,实滥觞于明代以来广泛流传的“武松文化”。
它使得相貌魁伟、刚强侠义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衬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大哥”成为避讳,“二哥”成为社交尊称。
这其实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
但家庭内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说明此前亲属称谓已经定型。
河北清河县也有此语言现象,属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
但天津尊称“二爷”、“二哥”却与武松文化无关,其历史渊源是“拴娃娃”民俗。
而今此种语言习俗已呈衰微之势。
古代男子互相之间的称呼

古代男子互相之间的称呼一、引言在古代社会中,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不仅体现在个人财富和地位上,还体现在人们之间的称谓上。
古代男子之间的称呼非常注重礼仪和等级,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尊重程度。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古代男子之间常见的称谓,从称呼的演变、使用场景、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称谓的演变在古代社会,男子之间的称呼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亲属关系称谓,如兄弟、父子等;二是朋友、同辈和社会地位相等的人之间的称呼,如友人、兄长等。
2.1 兄弟在古代社会中,兄弟之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
兄弟之间的称呼通常根据年龄、排行和血缘关系进行区分。
大哥通常被称为“伯兄”,次子被称为“仲兄”,而是被称为“叔兄”。
此外,根据年龄的差距,兄弟之间还可以使用“兄”、“弟”来相互称呼。
2.2 君臣在帝王制度下,君臣关系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君臣之间的称呼通常包括“主上”、“臣下”等词汇。
君主通常被称为“陛下”、“圣上”、“皇帝”等尊称,臣子则是以“奴才”、“贱民”等较为自谦的称呼来表示臣服。
2.3 友人友谊在古代社会中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朋友之间称呼通常比较亲切。
在古代,朋友之间可以称呼对方为“友人”、“知己”、“交好”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友好关系以及相互尊重。
三、称谓的使用场景不同的称谓在古代社会中有各自的使用场景,下面将介绍几种典型的称谓使用场景。
3.1 宫廷场景在宫廷场景中,君臣之间的称谓非常重要。
君主通常以“陛下”来称呼,臣子以“奴才”、“贱民”等自谦的称谓来表示臣服。
此外,宫廷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皇帝的弟弟被称为“贵兄”,皇帝的儿子被称为“皇长子”等。
3.2 社交场合在社交场合中,朋友之间的称呼比较亲切。
朋友可以相互称呼为“友人”、“知己”、“交好”等,以表示彼此的亲近和尊重。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社交场合中,如宴席、礼仪活动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会根据场合和等级进行调整。
3.3 亲属关系兄弟之间的称呼在亲属关系中非常重要。
古人对兄弟的雅称

古人对兄弟的雅称
在古代,对于兄弟的雅称有令兄、家兄、昆玉、昆仲,古时候家中兄弟众多,所以有着伯、仲、叔、季之分。
一般来说,最小的兄弟称为幼或者少,伯、仲、叔、季分别指的是家中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
伯也就是兄弟中的老大,多是家里把持家政的,尤其是在礼乐制度严格的古代,权威性极高。
在我国古代,礼乐制度较为严格,对于宗法礼制、尊卑长幼有着严格的要求,称呼可以反应等级、地位、声望等方面。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属于自己的称呼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哥”称谓的演变
“大哥”这一称谓自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甚至在同一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虽然有些学者也注意到这种变化,但讨论得并不全面。
故笔者依据相关史料,对这一为人们所熟知称谓的古今不同作一简单梳理。
称长兄为大哥
古人称兄为哥,在唐以前已经出现,据现今所见史料,大哥这个称谓到了唐玄宗时才出现。
唐玄宗排行第三,按照唐代依旧遵循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本应由李成器继承皇位。
但唐睿宗欲立太子时,却因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韦后之乱时立功最大而犹豫不定。
当时的李隆基就如唐初未被立为太子时的李世民一样手握一定的兵权,唐睿宗立谁为太子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稍不慎便会酿成“玄武门之变”重演。
正在睿宗拿不定主意时,李成器主动向皇帝提出自己不愿意做太子,请求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后来做了皇帝,对李成器(后改名李宪)十分感激,平日里给他的赏赐十分丰厚。
李宪死后,玄宗特给其“让皇帝”的谥号。
《旧唐书》收录了唐玄宗对李宪的追思词,其中便出现了“大哥孝友,近古莫俦”“大哥嫡长,合当储贰”“谓之手足,惟有大哥”“大哥事迹,身殁让存”等带有大哥称谓的词语。
而唐玄宗称李
宪为大哥也并不是在李宪死后才开始称呼的,在平日里,因唐玄宗豁达的性格,经常与诸兄弟在一起饮酒叙情,平常见面也是直呼李宪为大哥的。
例如《全唐诗》中就有唐玄宗所作《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园池》《过大哥山池题石壁》等诗。
称儿子为大哥
虽然大哥这个称谓在唐玄宗时便已出现并沿用至今,但唐代史料中此称谓并不多见,也可知这种称谓并没有流行开来。
到了宋代,也很少见有人称呼自己的长兄为大哥的,但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用法,即称自己的儿子为大哥。
如周密《齐东野语》卷三中,就记载了宋孝宗继位后,一心想北伐收复故土,但作为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却百般阻挠。
一次,孝宗在高宗面前谈论收复中原的计划,高宗不耐烦地说:“大哥,且待老者百年后却议之,盖可见也。
”《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又有慈福太后称宋光宗为大哥。
这种称谓多是长辈称现任皇帝的,并没有按照皇帝在兄弟中间的排行,例如孝宗非高宗亲生,而光宗为孝宗第三子,慈福的孙子,但高宗对孝宗、慈福对光宗皆以大哥称,应是指长辈对在位皇帝比较亲切的敬称。
称呼儿子为大哥,不尽在宫闱中有此习惯,在民间也有如此用的。
例如《俨山外集》卷中就有王安石在论天下人才时,就对着他的儿子王?说:“大哥算一个。
”但这种称呼儿子
为大哥的例子并不多见。
对同辈的敬称
宋人称呼儿子为大哥是敬称,对关系亲密的朋友也可敬称其为大哥。
例如《上蔡语录》中就有邵雍抚摩着程颢的背说:“大哥你怎恁地聪明。
”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
次日天晓二十三日早,众统制官
到张太尉衙前,张太尉未坐衙,俊
叫起姚观察,于教场内亭子西边坐
地。
姚观察道:“有甚事,大哥!”
岳珂在《鄂国金陀续编》中收录了杨沂中奉命去庐山把岳飞骗到临安的事,其中就有这样几句:
武恭袖牒往见公,公呵呵大声
而出,日:“十哥,汝来何为?”武
恭日:“无事,叫哥哥。
”盖时诸将
结为兄弟行,自一至杨,十也。
若这则材料记述为真,可知南宋初期将领之间是可以结为兄弟的。
但这则材料是岳珂道听途说的,此事他处史料皆无,依据当时具体情况也不可能结为兄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收录有开宝四年(971年)十一月所下令:“禁军民男女结义社。
”宋高宗生性多疑,诸将领岂敢结义?所以岳珂抄录的这则材料是不足为信的。
到了元代这种敬称依然存在,《元史》卷一五六就有元世祖称董文炳为大哥,称董文炳的儿子董士选为二哥,只不过这种敬称已经由朋友之间转到皇帝对臣子的亲切称呼。
这种称谓应是元世祖不晓中原文化所致,要不然怎么会称呼父亲为大哥、儿子为二哥呢?
到了明清时,敬称与自己相仿的同辈为大哥在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如《水浒传》第七回:“智深道:‘洒家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
’”
对排行老大的称呼
在亲兄弟排行中,弟弟称呼最大的哥哥为大哥是理所当然的。
而没有这种血缘关系的人,依然有称老大为大哥的,并且这种称呼已不计较年纪和辈分的差别。
称呼排行老大的人为某大哥,在唐代已初见端倪。
如前文所云唐玄宗称李宪为大哥。
到了宋代,这种称谓逐渐扩展到普通老百姓中间。
如洪迈在《夷坚志》中就记录了这样一条趣闻:
又斗门乔船河张大哥之妇产
一鸡,夫持刀脔?v,未竟妇仍称腹
痛,复诞一猴,亦杀之,包以布缝
以大石,举而掷于深渊。
母幸无
恙。
不能测致怪之由。
这里的张大哥的称谓自然是对一名普通老百姓又是在
兄弟排行中老大的称呼了。
这种称呼在宋以后已很普遍,例如在《今献备遗》中记录平定朱宸濠叛乱时就提到:
宸濠遂不听,乃进兵攻破南
昌,擒其居守宜春王拱涤及宸濠子
三哥、四哥。
宸濠时攻安庆,闻之
解围,反顾巢穴迎战。
樵舍纵火攻
之,大破贼。
擒宸濠及其子大哥。
当是时,南京大震,非据上流逆
贼,贼不犯南京必走蕲黄矣。
显然,材料中的大哥就是朱宸濠的大儿子,朱宸濠的大儿子不可能没有名字,称呼其大哥,应是作者对造反作乱者的轻视,对其像称呼一般老百姓一样随意地称呼。
妻对夫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大哥,多出现在小说中。
如元代张国宾所著《薛仁贵》中就有:“大哥,妾身在家,情愿替你侍养公婆,你放心的自去。
”《水浒传》第七回:“林冲娘子赶到布窗下叫道:‘大哥,少饮早归。
’”
这种情况出现在小说中居多,在比较正式的史料中却很少见。
小说所反映的当然是当时的市井生活,这种妻称夫为大哥的情况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自然是存在的。
反动势力的头目
一些价值观相类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这类组织往往与当时的政府机关等正派力量不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破坏性。
这些组织会有一个总的负责人,下面的人往往称其为大哥。
《雍正朱批谕旨》中记载:广西交界楚洞地方,缉获盗犯
覃贵元即覃阿干解州。
卑职细加讯
问,据供为首大哥是韦廷耀,二哥
是韦廷祥,同伙共一百四十人。
这种称呼在现在有关黑社会的电影中十分普遍,即使在现实中,也会有一些人勾结在一起,组成一定规模的团伙,做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
他们以讲求义气自诩,名义上追求平等,实际上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在行动上绝对服从大哥。
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领域,一些黑势力与政府官员勾结,他们的大哥在黑白两界地位皆高。
这一点在民国时的上海尤为突出。
以上简单地把不同时期大哥称谓的不同与变化作了一些梳理,对于大哥这一称谓各时期皆有各时期的特点,不同的称谓也反映出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多样。
当然,由于材料的搜集还欠完备,对大哥这一称谓的论述还不是很全面,一些现在简单的用法如在问路时称年长一些的男子为大哥等,此处皆不作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