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时代风潮”) , 且近距 离 流 动 和 都 市 圈 之 间 的相互流动更为多见。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以 来,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 日本向信息社 会( 知识社会) 过渡, 承担生产职能的工厂进一步 从都市圈扩散到地方圈, 甚至从地方圈转移到海 外。而承担中枢商务职能的东京圈的作用进一步 加强, 人口再次向东京聚集, 同时人口郊区化和人 口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城市与乡村的界限越来 越难以区别, 都市圈半径扩大, 最终太平洋沿岸 大都市圈( 巨型城市带) 形成, 其人口情况如表 1。
2008 年 3 月 第 35 卷 第 2 期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Mar.,2008 Vol.35 No.2
都市圈化: 日本经验的借鉴 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原 新 1, 唐晓平 2
( 1. 南开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天津 300071; 2.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 400067)
本 文 提 出 都 市 圈 化 ( Megalopolitanization) 乃 类比城市化( Urbanization) 而 来 , 类 似 于 日 本 学 者 今 野 修 平 提 出 的 “特 大 城 市 群 化 ”概 念 [4]。
根据 诺 瑟 姆 ( R.M. Northam) 的 城 市 化 进 程 S 型 曲 线 理 论 , 当 一 国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达 到 20%~ 30%以 后 , 将 会 出 现 城 市 化 进 程 加 快 的 趋 势 , 这 种 趋 势 一 直 要 到 城 市 人 口 比 重 超 过 70%以 后 才 能 下 降[5]。 我 国 从 整 体 上 已 进 入 城 市 化 的 中 期 加 速阶段, 此时将出现“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6]。体 现在内涵上, 指在原市区的范围内迁入的人口增 加, 或者使原来的小城市或中等城市增长为大城 市, 或者使本来就是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进一步增 长, 这样在城市人口统计中, 引起大城市人口在 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体现在外延或空间 上, 一方面指由于人口的聚集使城市地域空间扩 大( 不可能仅有人口密度增加而地域空间不变的 情况出现) , 另一方面指由于郊区化或逆城市化 的作用使城市人口向外扩散, 城市向周围蔓延,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农田分界日渐模糊, 形成戈德 曼所谓的都市圈或城市带。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日本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借鉴, 将中国沿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与日本太平洋沿岸三大都市圈 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比较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沿海地区的都市圈化既适应世界潮流, 又符合中国国情。对近年我国三大 都市圈发展的研究发现, 我国的人口和经济仍然在继续向三大都市圈聚集。 关键词: 都市圈; 都市圈化; 聚集 作者简介: 原新( 1962—) , 男, 甘肃玉门人, 经济学博士,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从事人口、资源与环 境经济学研究; 唐晓平( 1962—) , 男, 湖南武冈人, 经济学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 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7504( 2008) 02- 0064- 06 收稿日期: 2008- 01- 20
因此, 都 市 圈 化 与 大 城 市 化 ( Metropolitaniza- tion)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既有后者的特征即 大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地域空间的扩大, 但 也有后者没有的内容,即大城市人口的向外扩散, 城市的郊区化、城市空心化、逆城市化 ; 大 都 市 区 ( Metropolitan area) 与 大 都 市 区 之 间 首 尾 相 连 、分 界日益模糊, 复数的大都市区形成有机的都市圈 ( 带) 空间; 与都市圈相联系的或其周边的中小城 市 、小 城 镇 、都 市 农 业 等 。
当今世界, 城市化无疑已成为时代的主旋 律, 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美 国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 诺 贝 尔 奖 金 获 得 者 斯 蒂 格 利 茨 ( J.E.Stiglitz) 教 授把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 并 列 为 影 响 21 世 纪 人 类 发 展 进 程 的 两 大 关 键 因素, 并认为城市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 挑 战 [1]。 笔 者 曾 在 总 结 世 界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大 趋 势 和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新型的城 市化道路— ——都市圈化[2]。在这里, 我们将进一步 考察中国三大都市圈近年的发展情况, 并将其与 日本著名的三大都市圈进行比较。
一、都市圈、都市圈化
都市圈的概念最早要追溯到法国地理学家 戈德曼( J. Gottmann) 。1957 年戈德曼根据对美国 东 北 海 岸 地 区 的 考 察 , 提 出 了 影 响 深 远 的 “都 市 圈”(Megalopolis)理论。戈德曼指出, 在美国东北海 岸这一巨大的城市化区域内, 支配空间经济形式
日本作为太平洋西端的一个岛国, 整个国土 由 本 州 、北 海 道 、九 州 、四 国 4 个 主 岛 和 近 3900 个岛屿组成, 全国划分为 47 个都道府 县 , 即 1 都 ( 东京都) 、1 道( 北海道) 、2 府( 大阪府 和 京 都 府 ) 和 43 县。日本全境崎岖多山、河谷交 错 、地 形 破 碎、平原面积狭小且海岸曲折多港湾。在日本 37.8 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 山 地 约 占 全 国 面 积 的 76%, 平原仅占国土的 24%。日本水资源和森 林资源丰富, 森林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66.6%, 但矿物资源贫乏, 除煤、锌有少量储藏外, 绝 大 部 分依赖进口。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 促使日 本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实行人口和经济的高度 聚 集 , 主 要 集 中 在 东 京 附 近 的 关 东 平 原 、名 古 屋 附 近 的 浓 尾 平 原 和 京 都 、大 阪 附 近 的 畿 内 平 原 。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现在已正式提出建设都 市圈的城市和地区有近 20 个, 但 真 正 成 型 的 也 是最有影响的是位于东部沿海的三大都市圈, 即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 圈 和 京 津 唐 都市圈( 或首都圈) 。一般来说, 比较公认的长江 三角洲都市圈涵盖的范围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的 南 京 、无 锡 、常 州 、苏 州 、南 通 、镇 江 、扬 州 、泰 州 8 市, 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 6 市, 共 1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珠江三 角 洲 都 市 圈 则包括香港、澳门 2 个特别行政区以 及 广 东 省 的 广 州 、深 圳 、珠 海 、佛 山 、江 门 、中 山 、东 莞 、惠 州 、 肇庆 9 个城市; 京津唐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 2 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沧 州、 张家口、承德 7 个城市。
1950 年 , 日 本 的 人 口 城 市 化 水 平 达 到 了 50.3%[9], 人口向大城市进一步聚集。据日本国情 调查, 1950 年, 全国人口分布集中于南北关中地
- 65 -
区的占 21.7%, 集中于东海地区的占 10.5%, 集中 于近畿地区的占 13.8%, 集中于北九州地区的占 15.5%。相应的, 从工业生产的产出比重看 , 1950 年京滨地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 达 18.9% , 阪 神 地 带 达 20.1% , 中 京 地 带 达 11.1%, 北九州地区达 5.6%, 这四大地带的工业总 产出占全国的 55.7%。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日本 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人口城市化速度进一步 加快, 1960 年达到 62.5%, 1970 年达到 71.2%。这 一时期, 人口继续向三大都市圈聚集, 据统计, 从
日本自 1868 年 明 治 维 新 以 来 , 人 口 增 长 很 快 , 全 国 人 口 从 1900 年 的 4380 万 人 , 增 长 到 1950 年的 8363 万人, 50 年增长了 90.94%; 再增 长 到 2000 年 的 12 692 万 人 , 比 1950 年 增 长 了 51.76%, 比 1900 年增长了 189.77%。与此同时, 城 市化和工业化得到了同步推进, 城市人口比重从 1670 年的 8.7%增长到 1920 年的 20.1%, 第一产 业的比重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一直超过 50%。此 后, 纺织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加速期。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 代 重 化 学 工 业 化 期 间 , 钢 铁 、化 肥 、船 舶 、汽 车等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缺乏资源的日本依靠 进口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 造就了京滨、 中 京、阪神、北九州四大临港工业地带 , 结果人 口 也不断向这些区域集中, 最终形成以东京圈、名古 屋圈、关西圈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巨型城市带[8]。
- 64 -
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大城市, 而是聚集了若干个大 城市, 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 巨大整体— ——即 都 市 圈 : 他 将 有 许 多 都 市 区 连 成 一体, 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 动 存 在 密 切 交 互 作 用 的 巨 大 的 城 市 地 域 叫 做 Megalopolis [3]。 亚 历 山 大 学 派 的 犹 太 哲 学 家 菲 洛 ( Philo) 在 他 的 作为统治现实世界的理念中的城市亦使用了 Megalopolis 一 词 , 汉 语 多 译 成 都 市 圈 、城 市 带 、大 都市带、城市群, 也有译成都市连绵 带 、大 城 市 网 络区、特大城市、城市集群等等。戈 德 曼 认 为 , 都 市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其一, 区域内有比较密 集的都市; 其二,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 都市区, 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的县有着密切的 经济社会联系; 其三,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 这些核心城市连接起来, 使各个都市区首尾相连 没有间隔; 其四,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人口在 2500 万以上; 其五, 是国家的核心区域, 具有国际 交往枢纽的作用。
二、日本的都市圈发展模式
在都市圈建设方面, 日本可以说走在我们的 前面。在区域发展战略和人口城市化发展战略 上, 日本学者早在 20 世纪 50 年 代 就 开 始 了 都 市 圈的研究。60 年代日本政府也接受了这一概念,
制 定 了 《大 都 市 圈 建 设 基 本 规 划 》[7]。 日 本 学 者 阿 部 和 彦 根 据 日 本 都 市 圈 化 ( 他 称 为 “超 大 城 市 化”) 的经验, 认为中国江苏省加上海 市 相 当 于 另 一 个 日 本 太 平 洋 沿 岸 大 都 市 圈 : “江 苏 省 和 上 海 市的面积共计 10.9 万平方公里, 大体上相当于去 掉 北 陆 三 县 后 的 日 本 首 都 圈 、中 部 圈 、近 畿 圈 三 大城市圈总面积( 10.5 平方公里) 。江苏省与上海 市 的 人 口 为 8600 万 , 人 口 密 度 790 人/km2, 而 日 本上述三大城市圈( 19 都府县) 的人口为 7900 万 人 , 人 口 密 度 757 人/km2, 就 是 说 , 虽 然 中 日 两 国 之间人口、面积、指标相距悬殊, 但是上述 两 大 区 域 在 面 积 、人 口 、人 口 密 度 等 方 面 十 分 相 近 ”[8]。我 们暂且不论苏沪是否可能建成另一个日本从东 京 、横 滨 经 名 古 屋 、大 阪 到 神 户 的 日 本 太 平 洋 沿 岸大都市圈, 对日本都市圈化的简要考察仍可以 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表 1 日本三大都市圈的人口情况( 2000 年)


1.首 都 圈
东京圈( 东京、琦玉、千叶、神奈川)
东京圈以外的首都圈( 茨城、栃木、群马、山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