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
林忠伟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 116029)
X
摘 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极其丰富,各自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特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科学地、深入地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取其有真理性价值的精华,去其封建性糟粕,为促进我们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方法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关键词:
古代教育;教育思想;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2)06-0027-05
Chinese Ancient Moral Education Methodology
LIN Zhong -wei
(Chinese De p a rtmen t ,Liaonin g Norma l Un iversit y ,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Chinese ancient education had a long his tory and brought abou t many great thi nkers.Their educational thoughts,contents and meth -ods are very rich.They reflect different educational characteri stices of their respective times and constitute valuable assets for our Chinese na -ti on.This thesis makes an exploration on how to use Marx is t views,position and methods to make a scientific and indepth study of our Chinese ancient cultural legacy,to refine the quintessence,reject the dross.This thesis offers useful references as to how to develop our socialist moral education characteri stic of china.
Key words:ancient education;educational thoughts;methodlogy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发展教育的国家之一,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自孔子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产生以来,中国教育思想史已达两千多年。这期间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各自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和教育特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以德为教,以吏为师。这是由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在封建社会里,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主要靠传统的手工技艺,因而,劳动力再生产主要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徒传递的方式进行,学校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主要是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培养/士0、/君子儒0、/大儒0、/鸿儒0等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人才。中国古代德育论中,既有糟粕,
也有精华,特别是在德育方法论方面,有许多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的感觉论和辨证法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规律的含有真理性价值的认识,它集中地表现为某些德育原则和方法,是很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的。这些德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为主 德智相辅
德育与智育关系的命题,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他说:/君子怀德0,/仁者安仁,智者利
仁0[1](5论语#里仁6卷5),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0。[1](5论语#学而6卷1)
孔子在政治上极力主张德治,因此,他特别强调在培养人才中,把德育
)
27)X 收稿日期:2002-01-20作者简介:林忠伟(1968-),男,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25卷第6期2002年11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5 No.6
Nov. 2002
放在首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所以,他提出君子要经常想到自己的道德,认为这是/务本0,有了这个根本,仁道之德就会由此产生。孔子认为,/务本0并不是不要/末0,而是把德育放在首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0,知识教育是第二位的。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同时又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对道德的影响作用,主张德育要通过智来进行,只有教育学生/知德0、/知礼0、/知道0、/知仁0,有较多的道德知识和分辨道德行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才能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以,孔子说:/未知,焉得仁0[1](5论语#公冶长6卷5),一个无知之仁,是很难有高尚道德的。在孔子看来,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孔子关于德育与智育关系的思想,一直为后代教育家所推崇。与孔子齐名的墨子也以德行/为本0,而他所说的德与孔子的德不同,不是偏重,是自我道德的完善,是对社会产生实际利益的行为。他主张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0的/贤士0和/兼士0,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本。他说:/志不强者智不达0,/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0,不首先重视品德修养,就会垮台,而仅有道德修养而不/博平道术0,也就不会了解治国之道和方法,也不能/有益于世0。[2](5墨子#修身6卷1)墨子不仅重视5诗6、5书6的教学,而且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坚持德育和智育的辨证统一。
二、善教继志立志有恒
5学记6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0。[3](P3)善教的教师,总是使学生愿意跟他学,愿意按他们所指引的方向努力。所谓善教,就是讲解能引人入胜,语言简练,道理明确,浅近而述,含义深远,举例不多而富有启发。
教者善教的内容极为广泛。5学记6中所说的/善喻0也是善教。所谓/善喻0,就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0。[3](P3)即引导学生而不牵着走,激励学生而不强制他们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把结论一下子告诉他们,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凡是遵循教学规律,采用科学方法教育学生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活动,都可称之为善教。然而,教与学的活动是师与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善教,没有学者善学仍然无济于事,恰如5学记6所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0。[3](P3)所以,教育活动必须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取得良效。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有强烈的进取愿望和行为,最关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5学记6开宗明义就强调,教者先尽职,学者/先立志0。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张载认为:/立志0是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始学之良术0[4](5学大原下6),只有/士先志0,才能有/坚勇0的意志力和/刚决果敢以进0[2](5学大原下6)的精神。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帮助学生立志,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只有/学者大要立志0[5](卷8),追求的目标远大,才能像饥思食、渴思饮那样产生进取的强烈欲望,从而才能/勇猛0而/有进0。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认为,帮助学生立志是育人之根本,他说:/志立则学思从之0、/志之笃,则气从其志,必不倦而日新0。他特别强调,立志必须专一,/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两志者,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之无志0。[6](P16)他又指出,教者不仅要帮助学生立志,而且要善于帮助他们/正其志0,/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0,只有/志正0,/则意虽不立,可因事以裁成之0。[7](卷6)帮助学生立志,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0,又经过长期的学习、修身、磨炼、使之思想、感情、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0的境界。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志于道0,指出:/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0。[1](5论语#里仁6卷5)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把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生活方面,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孟子不仅强调在德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雄心壮志,而且还历数了传说中尧、舜、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事例,说明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在逆境中磨炼道德意志的重要性。
三、积善成德锲而不舍
德育过程,是一个/积0的过程,即积累道德知识,不断培养、增进道德情操的过程。荀子以山、海做比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0[8](5荀子#劝学6卷1)。汉代董仲舒在5举贤良对策6中也说:德育过程是一个/兴善去恶0、/改过迁善0、/进善诛恶0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通过/积0而渐进的,所以他要求人们要/谨小慎微0、/众少成多0、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