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思维·认知---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思维及文化的关系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思维及文化的关系张娟【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各领域学者研究争论的焦点。
各领域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探索,并按照各自的发现总结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
其中,对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研究和讨论最为众多。
20世纪的研究多着重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而近几年来对假说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语言对思维产生影响的“度”的问题展开。
这种探讨不但有助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也推动着大家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进一步理解和阐释。
这些研究也对另一个与语言息息相关的领域--翻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本共分四部分,包括回顾近几年来在期刊中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整理解释主要概念,概括总结这些研究得出的语言,思维及文化间的关系。
同时,这篇文章也会写到我在阅读这些研究是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对翻译的思考。
最后是对全文的简单总结。
%Language and 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psychologists, linguists argue in various fields suchas.Many scholars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explor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pective found that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Among them,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Sapir-Wolf hypothesis is the most numerous.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cuses on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in recent years there 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language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mind of the"degree"of the problem.This study is helpful not only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members of the Sapir - Wolf hypothesis and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ese studies also on another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field-translation, has the effect can not be ignored.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cluding the review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papers in recent years published in journals, finishing explain key concepts, summarizes the study of language, thinking and culture re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wrote that I read these studies are some ideas and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The last is a simple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总页数】2页(P313-314)【作者】张娟【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相关文献】1.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J], 吴世花2.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J], 曹晓安3.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透过手语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J], 刘润楠4.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思维及文化的关系 [J], 张娟;5.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分析语言与思维以及文化的关系 [J], 韩瑞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语言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以后,有一大批的支持者。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违背了马哲的立场。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了重申,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从源头上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形成,而思维的发展也反过来推动了语言的发展,二者在相互推动中共同发展,在人类的形成中共同发挥着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语言并不是思维的全部,思维包含的内容比语言要丰富得多。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1002-2589(2013)20-0177-0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这层作用上主要提出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该假说,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语言与思维相互推动、共同进步。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人类学等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课题。
因其关系的复杂性,至今未形成定论。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思维与语言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指出二者并不等同,语言只是思维的符号,这里指出了符号的关系。
马克思也曾经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所论及,他提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到了20世纪,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探讨也并未停止。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此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该假说问世以来,在学术界的影响颇深,引起一系列热议。
后人把假说分为强式与弱式两种,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态度等人类的世界观,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即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弱式即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即语言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此在此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不确定性争论,我们有必要对该假说的内涵做一剖析,在此基础上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重新论述。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正确阐述 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而另一 也正如沃尔夫所言: “ 欧洲语言及 思维习惯处于显赫地位, 也 方面, 由于强式假说过分强点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 , 而忽 是经济和历史原因所致……但据此声称这些语言代表了某种 视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作用, 因而也具有许 多不足之处。
2语 言 与 思维 的关 系 优越 性 , 则 是毫 无 根 据 的 。 ”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 萨丕尔- 沃 参考文献 1 1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1 9 8 8 . 尔 夫 假 说提 出 了语言 决定 论 和 语 言相 对 论 。一 方 面 ,弱 式假 【
点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 ,而忽视 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作
用, 因而 也 具有 许 多 不 足 之 处 。 3语言 与 思 维 、 文 化 关 系研 究
【 4 】H u d s o n R A. S o c i o l i n g u i s t i c s 【 M】 . 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1 9 9 6 . 【 5 5 】C l a r k H , c l a r k E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L ng a u a g e【 MI . N e w Y o r k : H a r c o u  ̄B r a c e
用 于 测 试该 理 论 的 实验 ,阐 述 了对此 假 说 的反 对观 点 以及 由 成员对同样 的人和事物看法是不同的。他认为各个 民族的心
此产生的修 正——“ 萨丕尔一 沃夫” 假说的弱化版本 , 认为语言 头词汇( me n t a l v o c a b u l a r y ) 是相同的, 但 所选用的语言 由于所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引起很多的思考,我们可能会认为语言会决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可能会认为语言只是影响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等等。
对于此,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各种观点。
在这里,我简单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去论述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论述个人的观点看法。
在探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前,先搞清楚语言是什么,什么是思维这两个本质性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至少都会有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俄语等,就语言结构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语言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对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语言是什么,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我就不详细去介绍了。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凡是正常的人,无论他属于哪个民族或国家,他的大脑都应当有这种机能。
比如说,当人们在观察过各种不同样式的杯子之后,人们就有可能认识所有这些杯子所共同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因而把杯子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在例如,如果已经有“上弦月是不圆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又知道“今天是农历初八”,那么,人们就会自然地得出结论说:“今天晚上看不到圆的月亮。
”不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有这种认识世界的能力。
所以说,思维是没有民族性的。
当然了,时代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他们思维发展的成熟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如古人和今人,成人和儿童,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却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萨皮尔和沃尔夫是如何去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那?我们都知道萨皮尔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萨皮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
萨丕尔试图找出语言中词汇的分类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物质环境中的事物在语言中被命名,一定是因为它们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
浅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浅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作者:曾玉函来源:《南北桥》2017年第09期【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争议。
关于假说的最有效结论还没有被证明,本文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起源、发展等方面对假说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语言相对论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5萨丕尔、沃尔夫自身也不是十分清楚是否完全接受了假说,因为他们谁也没有给出假说的定义。
他们还不时地改变有关观点。
斯坦伯格引用其他研究者的数据说明普通人和聋人智力没有区别。
他的关于没有语言的聋人也能思维的论据,也反驳了沃尔夫假说。
哈根有关语言相对论的实验显示会说两种语言的双语者在说话时可以随意从一种语言改说另一种语言,这只不过是进行语言转换,而不是改变思维方式。
人们从许多角度试图来证明、修改或反对沃尔夫假说,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引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简称“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是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划分自然与确定范畴,即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在1929年发表的论文中说:“语言强烈地制约着我们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变化的一切思索。
人类并非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也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社会活动范围之中,而是深受那充当社会表达工具的特定语言的支配……事实是‘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类社团的语言习惯之上的。
没有两种语言会相似到能将它们看成是代表同一社会现实。
不同社会所处的世界乃是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标志的同一世界。
”[1]不同的语言形式形成不同的言语社团的认知系统和意识背景,不同的系统和背景使各言语社团的世界观呈现出相对性。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四、结论
通过对政策补丁的类型与成因进行多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政策补丁在不同 领域中的类型和成因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共性方面,政策补丁都是为了适应 外部环境的变化、弥补原有政策的不足、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等而采取的措施;差 异方面,不同领域中的政策补丁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制 定和实施政策补丁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政策补丁的 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 一个重要概念,它提出了语言决定或影响了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认知。这个假 说有两方面的表述:
1、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语言的结构决定了人们对于 世界的认知方式,因为语言将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分类并结构化,所以人们的思 维方式也受到了限制。
参考内容
一、引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 一个经典理论,该理论主张语言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个假说有两方面,强 式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方式,而弱式假说则认为语言影响思维方式。本次演示 将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假说。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起源和 主要观点
一、政策补丁的类型
根据政策补丁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政策补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补充型补丁:这类政策补丁是对原有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的措施,旨在 弥补原有政策的不足,加强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针对原有税收政策的漏洞和 不足,政府发布新的补丁政策,完善税收征管体系,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益。
2、修改型补丁:这类政策补丁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新形势、新需求或存 在问题的条款进行修改和调整的措施。例如,针对原有环境保护政策中存在的缺 陷和不足,政府发布新的补丁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思考--兼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段文 字可以看成是沃尔夫对语 言相对论的定义 ,同时也是他思 想的核心,对准确理解沃尔夫思想非常重要。 2 .来 自语 言学的证据 沃尔夫在 他从 事火险 观察 员的经历 中 ,就 注意到语 言会影 响思 维 。比如 ,他发现 当人们在处理被称为 “ 汽油桶 ”的东西 的时候会非 常小心 ,可面对 “ 空汽油桶 ”时 ,却显得漫 不经 心。然而在物理 学上 说, “ 空汽油桶 ”或许更危险 ,因为它们含有爆炸性气体 ,但是语 言 上我们 只能用 “ 空”来命名 ,沃尔夫 认为 ,语 言在这里制 约了人 的思 维,误导了人的行为。 更多的证据来 自与印欧语完全不 同的土著语言 。沃尔夫注意 到, 语 言对 人类经验 的各 种成分进行分 类的方法不 同。在A 语言中对应于
文化 艺术
对语 言和思维 关系的思考
兼评 萨丕尔一 沃尔夫假说
戴婷婷
( 重庆 医科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重 庆 4 0 0 0 1 6 )
摘 要:提起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最著名且最有争议的理论莫过于萨丕尔一 沃尔夫假说 了,本文从理清假说的概念入手,通过对霍皮语等印第安 语 言的分析 ,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的总结 了沃尔夫关于语言相对论的证据。此外,还对近年来学界关于语 言相对论的争论作 了小范围的综述 ,突出该
个 词或 一个概念的 同一类经验 ,在B 语言中可能对应于两个词或两 个概 念,是两 类不 同的经验 。比如 ,在霍皮语 中, “飞机 ”和 “ 蜻 蜒 ”是用同一个词I l l  ̄ S a ’y t a k a 来表示的,事实上霍皮语中除 了 “ 鸟” 以外的飞行事 物都是用 这个词表示 的 。此 外,霍皮语 中装在瓶子 里 的水是k e y i , 自然环境 中的水是呻h 6 ,而英语只有w a t e r 一词与之对 应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沃尔夫提 到了爱斯基摩语 中对雪的称呼,在 《 科学与语言学》一文中,沃尔 夫说爱斯基摩语 中有三个词对应英语 的s n o w ,以此来说明爱斯基摩人对于 “ 雪 ”这一概念的分类和理解和 说英语 的人是不 同的,但似乎有所暗示 说不止三个 。但关于爱斯基摩 语中 “ 雪 ”的词的数量,后来竟然越传越多 ,最多的说有四百多个 , ( P i n k e r 1 9 9 4 :6 4 ),P i n k e r 在书中对沃尔夫加以嘲讽,也讨论 了 关于 “ 雪 ”的词 ,还煞有介事的引用了一堆英文 中表示 “ 雪 ”, “ 雪 花 ”, “ 暴风雪”等 的词来驳斥沃尔夫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断。 除了关于命 名的差异 ,不 同语言在语法上也是迥异的。在单复数 方 面, 印欧语 通常 既有 具体 的复 数 ,也有 抽象的复数 ,比如有诸 如 t e n m e n 和t e n d a y s 这样 的表述 ,但在霍皮人看来,t e n m e n 是没有问题 的,t e n d a y s 却是不可 理解 的,因为时间是一种连续 的流动 ,不像 人 那样可 以一个个分开来。在他们语言中,复数和基数词只用来表示客 观群体,它没有虚拟的复数 ,只有用于单个东西的序数词 ,类似于t h e t e n t h d a y ,因此霍皮语要表达 “ H e s t a y e d t e n d a y s ”这样的意思, 得说 “ e H s t a y e d u n t i l t h e e l e v e n t h d a y ”或 者 “ H e l e f t a f t e r t h e t e n t h d a y ” ( W h o r f 1 9 5 6 : 1 4 0 )。 沃 尔夫 还 发 现 ,在 一 些 土著 语 中 , 句子不能分成主语和谓语 ,但却是完整的,有逻辑性 的整体 。在 《 语 言和 逻辑》 中,他讨论 了努特 卡句子t l ’i m s h y a ’i S i t a ’i t i m a , 该 句只有一个 词 ,包括 词根和若干 个后缀 。开 始部分t l ’i m s h 表 示 “ 煮 ”这 一事 件 ,然后 是y a ,表结 果 ,意 为 “煮熟 了的 ”,接 着 是 ’i S , “吃 ”,表 示 “ 吃煮熟 的食物 ” ,再接着 是i t a , “ 那 些 人 ”,表 “ 吃煮熟食物那些 人”,后面是 ’i t l , “ 去 找”,最后的 m a 是陈述式第三 人称标记 ,这 句话译成英 语大 概意思是h e i n v i t e s p e o p l e t o a f e a s t( 同上:2 4 2 )。因此,我们可 以看到努特卡语所 呈 现出来 的世界观是跟英语完全不同的 ,英语的说话方式依赖于一种 人为 的名动对立 ,表达一种基本的观念 “ 动作 者进行某动作 ,这是 英 语切分世 界 的方 式。因此英 语动词之 前必须有主 语 ,比如英语 描 述 闪电得说 “ I t f l a s h e d ”或者 “ a l i g h t f l a s h e d ”,这里的i t 或a 1 i g h t 就是英语所设定的动作者 ,动作就是 “ 闪”。然而在 自然 中我们 所观 察到的是 闪和光是全然一体 的,霍皮语的表述就 比较符合真实的 自然 , 它 只 有 一个 动词 r e h p i ,表 示 闪光 ( 发生了 ) ( 同 上 :2 4 3 )。 此 外 , 沃 尔 夫 还 提 到 肖尼 语 的 两个 相 似 的 例 句 :n i・ k w a § k w i — t e p @ 一 n — a 和n i — k w a [ k - h o - t o ,分别表 示 “ 我将他的头向后推 ” ,尤 其 是认 知语 言学研 究 的影 响 。 关键 词 :语 言 和 思维 ; 萨丕 尔一 沃 尔夫假说 ; 语 言相 对论 ;认 知 语 言 学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一、本文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传承、思想表达和社会交际等多重功能。
而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内在过程,同样对语言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在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视角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该假说对理解人类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启示,并通过对该假说的深入解读,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和影响思维方式的力量。
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该假说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语言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
本文还将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和批评进行讨论,探讨该假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它在解释语言与思维关系时的适用性和限制。
通过对该假说的全面分析和评价,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决定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塑造思维,以及语言决定文化。
关于语言塑造思维。
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世界的框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思维·认知---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思维·认知——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二班胥文学号:1044407030第一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简介一、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
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五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
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日尔曼语,后到美国西部工作。
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
1925--193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
从1931年起到逝世,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
1933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
1939年2月4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 Haven)去世,终年55岁。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发展,形成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二、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英国移民家庭。
沃尔夫在大学是学化学的,他的专业是防火技术,1918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康涅狄克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当工程师,语言学对沃尔夫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
1931年,沃尔夫在耶鲁大学旁听了萨丕尔的印第安语语言学课程,并开始集中力量研究亚利桑那州(Arizona)美洲印第安语河皮语(Hopi)。
1925年—1941年间,他先后发表过50余篇报告和论文,去世时还留下了10多篇未刊的稿子。
英年早逝的沃尔夫美国语言学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第二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产生美国一代人类语言学家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从鲍阿斯开始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形式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
浅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浅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指一个形而上学和哲学上的假设,其主要的论点是人类的意识和灵魂是无物质的,它们不是在大脑和身体中产生的,而是属于一个非物质的领域。
这个假说是由物理学家施罗滕沃尔夫和哲学家斯图尔特萨丕尔提出的。
这个假说的背景是现代科学在描述人类的心智现象时遇到的困境。
这个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中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对关于意识和思维如何产生的问题感到困惑。
受到物理学中的“双缝实验”的启发,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接收到的关于自然界的信息并非总是与物理规律相符合。
因此,他们开始怀疑人类思考是如何在头脑内发生的,以及思考的过程是否是产生于脑部神经系统活动中。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提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但现在人们开始感到科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当今世界,自然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难以预测未来的阶段,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某些方面上可能会解释一些现有难题。
这种看待人类存在的方式建立在分析人类生命的基本建构之上,它认为人类的心智和身体及其产生的现象是不可分割的。
这个假说认为意识是一种基本的现象,它超越了物质世界,存在于灵性领域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这个假说还指出了人类意识和身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意识对身体的智能信息处理过程有着影响。
这个假说并不是一个科学上的定律或原则,而是一种哲学上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人类意识和其它人类思维现象的产生。
其主张超越了传统科学的理解方式,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探讨人类意识和其它思考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尽管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目前没有被证明是一个科学上的定律,但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人们可以从中寻求关于人类内心和人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个假说的提出还带来了一个新的思想启示,即思考和意识并不一定仅仅是生化过程的产物,而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在科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内,谈及任何关于意识和人性的话题都很深入。
这个假说或许是对现有的科学知识有所批判,但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考大门,它反映出了科学和人文领域相互交叉互动的特点。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考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考美国人类语言学家鲍阿斯认为: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形式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
在他的基础上,萨丕尔和沃尔夫得出两条结论: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是说: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一个人的语言影响着她对手客观世界的认识。
因为人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人们只能根据其母语对世界的概括或者描述来认识世界,这就表明了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
语言相对论则是指:一种语言系统里的范畴和区别特征对这一语言系统来说是独特的,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容。
语言相对论的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
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只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
在我看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确实存在着片面甚至绝对的思想,就语言学决定论来说,在刚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思维是第一性的,有了思维才有了语言。
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因为一个正常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而进行思维。
就拿最简单的道理,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总结或者评价,就必须依赖于语言中的词和句子来表达。
没有词或者句子,人们的思维就没办法进行,同时,人们的思维必须考语言记录下来,沟通才能成为可能。
另外,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如果没有思维,就不会有思想,那么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前者决定后者或者后者决定前者。
现在看来,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已将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对这一关系的讨论,也促进着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
首先,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是,就像那个著名是比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像是木头炉子生火。
”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上,我比较认同维果茨基的看法,即有“前思维阶段”和“前语言阶段”,二者不是同时的。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基于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解读

2182018年08期总第396期ENGLISH ON CAMPUS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基于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解读文/王玲【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有很多争议,也是语言学家、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历史来源,解读其思想内核,通过对语言观和思维观的辩证分析来叙述和理解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结合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得出语言与思维语言之间并不存在孰先孰后或谁决定谁的问题, 他们相互作用, 同存共进。
【关键词】语言;思维;关系;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作者简介】王玲,湘潭大学。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来源及主要内容人类对语言与思维的探索由来已久,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等德前人就开始了对语言与事物、语言与人等一系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思索。
柏拉图认为思维是心灵的话语, 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与思维虽属不同的范畴, 但两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
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可感知的经验世界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理念不能离开感性事物而存在,只有通过认识事物的现象, 才能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 思维不等于语言。
其后, 英国思想家培根、哲学家洛克、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等人对此问题都有过思考。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发端于德国语言学传统。
18世纪德国文艺理论家赫尔得最早注意到语言对思维介入他认为:“人是一个自由思维、积极行动的生物,他的力量在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正因为此,他才称其为具有语言的生物”。
同时他又指出:“没有心灵的词语,人类最早的自觉意识活动就不能成为现实;事实上,悟性的所有状态都以语言为基础,人的思想的链带也即词语的链带。
”至此可以看出,赫尔德的思想已经接近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内核。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它还是思维的内容和形式,自然二者之间便是相互促进与发展的。
二、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内涵的理解萨丕尔和沃尔夫一致认为说话者母语的语法结构,决定了我们理解或者思考世界的方式。
语言和思维

语言和思维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一直是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中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两个基本观点的概述探讨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语言相对论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他的学生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过世后,一些语言学家为概括他们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 hesis)(蔡富有、郭龙生:19)。
归结起来,该假说有两个基本观点:(1)语言决定论(lingustic determinism),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每一种语言都以特定的方式为它的说活者建构他的出界,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或观点(strong version)。
(2)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即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
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比。
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或观点(weak version)。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激烈的争辩(潘文国:24)。
1 关于语言决定论如果语言决定论成立,那就意味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
按照语言决定论的逻辑人类的语言应该是来自人类之外的系统。
如果是这样,人类岂不是成了语言的奴隶?况且,如果没有思想,那婴儿是如何习得语言的呢?思想才是语言的源泉。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XXXXX
XXXXX
XXXXXX
其次,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当我们学习其他语言时,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新的交流工具,还可以接触到其他文化、历史和世界观。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文化敏感度,有助于我们这个假说也影响着我们对待语言变异和语言接触的态度。语言变异是语言发展的自然现象,而语言接触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更积极地对待这些问题,将它们视为语言生命力和文化丰富性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培养他们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文化包容心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目录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2
是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本尼迪克特·沃尔夫在20世纪早期提出。这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而且反映了文化、历史和世界观。这个假说认为,语言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词汇选择反映了文化、社会和心理特征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面,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还启发了我们对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新思考
首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醒我们,语言使用和语言政策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语言是人们思考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不同的语言使用和政策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例如,某些语言强调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可能会影响使用该语言的人的互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制定语言政策和规划时,应考虑其对人们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此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还认为,语言与认知密切相关。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使用的语言的影响。语言的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发音方式都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例如,某些语言的语法结构强调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可能影响使用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使其更加强调互动和关系的重要性
sapir whorf假说

sapir whorf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又称为语言相对论。
这一假说的提出,强调了语言在人类社会和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世界,语言也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该假说的核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Language Determinism)是指语言因其自我成形和自我创造的能力,能够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语言相对论(Language Relativism)则是指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化。
这一假说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赫尔德(G. Herder, 1744-1803)和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2-1835)。
萨皮尔(E. Sapir)和沃尔夫(B. Whorf)是继承和发展者,他们强调语言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影响深远,不仅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思考。
该假说的提出挑战了传统的语言观念,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丰富了人们对语言和认知的理解。
然而,这一假说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局限性。
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其他因素如文化、经验等同样重要。
此外,对于语言相对论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揭示了语言在人类社会和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人们对语言和认知的理解。
这一假说的提出和发展,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们思考语言、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

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美国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的《论语言、思维和现实》一书,重新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沃尔夫在该作中提出的假说,即语言对思维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挑战了传统语言学和心理学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看法。
本文将概述沃尔夫的主要观点,分析其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影响,并探讨其假说在现代研究中的实证支持。
本文还将反思沃尔夫假说的局限性,并讨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解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二、沃尔夫的语言与思维观沃尔夫在他的《论语言、思维和现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即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塑造我们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
他认为,语言的结构、语法规则和词汇选择等都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沃尔夫的这种观点被称为“沃尔夫假说”或“语言相对论”,它挑战了传统上认为语言和思维相互独立或仅通过翻译关联的观点。
沃尔夫认为,语言的结构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某些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会强调事物的某一面,而其他语言则可能强调另一面。
这种语言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在思考相同事物时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沃尔夫进一步指出,语言不仅影响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看法,还影响我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沃尔夫还强调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动态关系。
他认为,语言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也在不断地塑造语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语言和思维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沃尔夫认为,要真正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就必须从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待它们。
虽然沃尔夫的观点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他的研究为我们重新审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剖析沃尔夫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塑造和表达我们的认知世界。
这种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再认识对于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以及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萨丕尔 沃夫假说

萨丕尔沃夫假说
萨丕尔-沃夫假说是一种关于人类语言起源的理论,由生物学家特里·沃夫和语言学家丹尼尔·萨丕尔提出。
该假说认为,语言起源于早期人类祖先的音乐表达。
他们认为,早期人类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来进行交流,并逐渐发展出具有语法结构的语言。
根据这一假说,人类语言起源于古代猿类的歌曲和音乐性表达,这种表达形式是社交互动和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使用语音符号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语法系统。
然而,萨丕尔-沃夫假说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
有些学者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工具的发展和使用,而不是音乐表达。
其他学者则认为,语言的起源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一个单一的解释能够完全解释。
总的来说,萨丕尔-沃夫假说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观点,试图解释人类语言起源的可能性,但它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来支持或否定。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谈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谈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者:齐文博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在20世纪40年代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浓厚的兴趣和激烈的争论。
本文将回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发展轨迹,探讨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09-01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
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无数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等,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着探索。
其中,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20世纪西方语言学界颇具影响的理论假说,对我们理解语言与思维有巨大的启迪。
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形成对思维和语言关系的关注可追溯到西方思想史初期,柏拉图认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思想范畴决定语言范畴,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
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先驱赫尔德指出“每个民族怎么思维,就怎么说话,反之亦然,怎么说话,就怎么思维。
”洪堡特继承并发展了赫尔德的思想,认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每一个语言里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这种观点对萨丕尔和沃尔夫产生了重要影响。
萨丕尔师从美国语言学创始人博厄斯。
博厄斯提出了“文化相对论”,他认为每种文化都是自己社会和民族的独特产物,民族和文化无高低优劣之分,不同语言间也只有结构的区别,没有发达与原始之分。
萨丕尔继承博厄斯的传统,他在《论语言》中讲道,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
后来他又加强了语言的作用,在《语言学作为科学的地位》一文中写道“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受着已经成为社会交际工具的那种语言的支配。
”1931年他更为详尽地阐述道,"语言不仅谈论那些在没有语言的帮助下所获得的经验,而且为我们规定了经验的性质……诸如数、性、格、时态等范畴,不是在经验中发现的,而是强加于经验的,因为语言形式对我们在世界中的倾向性有种残酷的控制。
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再论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

— 67 —
并不决定思维乃至人们的世界观 。从马克思主义 的观点来看 ,决定人们的意识的首先是人们的社 会存在 。在阶级社会里 ,人们按其经济地位的不 同而组成不同的社会集团 ,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如果语言真的可以决定世界观的话 ,世界上就没 有阶级 ,阶级斗争也就自行消灭 ,自然也就不会有 什么劳资的纷争 。
【收稿日期】2005201210 【作者简介】梁海英 (1978 - ) ,女 ,甘肃西和人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理论 研究 。
— 66 —
语言的 ,而忽视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作用 ,因而也 具有许多不足之处 。
一 、萨丕尔 - 沃尔夫假说的产生及其内容
早在 19 世纪 ,通晓多种语言的德国语言学家 洪堡特 ( Humboldt ) 就已注意到语言对思维的介 入 。他认为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 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 ,从而在语言中形成 一种特殊的“世界观”, 这种语言“世界观”反过来 又可能制约着人们的非言语行动 。受洪堡特语言 与思维具有多样性的观点的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 和语言学家 Edward Sapir (1884 - 1939) 和 Ben2 jamin Lee Whorf (1897 - 1941) 进一步提出了思 维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论点 。 20 世纪 50 年代 ,在美国人类学家 、语言学家萨丕 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过世后 ,一些语言学家为概 括其相关理论而提出的一个命题 ,即萨丕尔 - 沃 尔夫假说 ( Sapir - Whorf Hypot hesis) 。该假说 有两种表述 :“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 ; “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 ,思维模式随着 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后人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 和弱式 。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 、信念 、态度等 ;语 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它是这一 理论的初始假说 ,即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的思维 方式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弱式即语言反映 思维 、信念 、态度等 ,或者语言并不完全决定思维 , 但的确影响认知和记忆方式 ,影响人们从事思维 的难易程度 。它是初始假说的修正形式 ,即认为 语言影响思维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在一 定程度上有差异 。但是产生不同思维方式的跨文 化差异只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 。
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种告 知形式和 告知 内容 的综 合体 。语 言的本质 在于告 知 。思维是
命题: 语 言 过 程 和 思 维 过 程 是 两个 过 程 。
【 关键 词 】 萨丕 尔一 沃 尔夫假说 ; 语言; 思维
一
脑 的一 种机制 。 由此. 我们 可 以知道 , 语 言和 思维是两 种现象 , 语言过 程 和思维 过程 是两个过程 。 下面 我 们从 形 象思 维和 抽 象思 维 两方面 来说 明语 言和 思 维是 两 个过程 。思维 的范 围很广 , 大致可 分为形 象思维 和抽象 思维 。 形象 思 维包括 知觉 、 表象这些 层次 的带 有形 象的心里 活动 。例如 , 回忆童 年 时的 美好时 光 : 晚 上睡 觉前像 “ 过 电影 ” 一样将 白天 所学 的知 识回 忆 一遍 , 虽 然这 时在 脑海 中会 出现 “ 天生 我材 必 有用 ” 这 样 的话 , 但 这 句话 只是 作为 表象 反映 在头 脑中 . 与童 年时 的跳 皮筋情 景 反映在 头 脑中 一样 。 都是大 脑正在 处理 的内外信 息 。 因此 , 形 象思维 过程没 有 语言参 与。
主 张语 言制约 着思 维结 构并 主导着 感知 行为 ; 弱 势 版 本 主 张 语 言 只
是在 一定 程度 上影响思 维并不起 制约 或主导 作用 。 概括 地讲 , 萨 丕尔一沃 尔夫假 说指 语 言形 式决定 着 语言使 用 者 对 宇宙 的看法 。 语言 怎样描 写世界 , 我们就 怎样观 察世 界。世界 上的 语 言不 同, 所以各 民族对 世界 的分 析 也不 同。 在这 里 , 我 们很 容 易知 道 , 萨 丕尔一 沃 尔夫 假 说 主张 语言 决定
思维 , 而且将 语言 、 思维局 限在人 类这一 范 围内。那 么语言 和思维 的 关 系到 底是 怎样 的? 语 言和 思 维孰 先孰 后? 在 回答 这 些 问题 之 前 , 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思维·认知
——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二班胥文学号:1044407030
第一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简介
一、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
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五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
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日尔曼语,后到美国西部工作。
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
1925--193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
从1931年起到逝世,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
1933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
1939年2月4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 Haven)去世,终年55岁。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发展,形成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二、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英国移民家庭。
沃尔夫在大学是学化学的,他的专业是防火技术,1918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康涅狄克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当工程师,语言学对沃尔夫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
1931年,沃尔夫在耶鲁大学旁听了萨丕尔的印第安语语言学课程,并开始集中力量研究亚利桑那州(Arizona)美洲印第安语河皮语(Hopi)。
1925年—1941年间,他先后发表过50余篇报告和论文,去世时还留下了10多篇未刊的稿子。
英年早逝的沃尔夫美国语言学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第二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产生
美国一代人类语言学家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从鲍阿斯开始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形式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
萨丕尔关于思维、文化、语言之间的关系的思想是有变化的,他在1921年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里还认为语言间的不同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不是经验本身的不同。
而他在1929年发表的论文《语言学作为科学的地位》中改变了观点,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
沃尔夫完全接受了萨丕尔认为人的思维、经验和行为受制于语言的观点,并加以发挥,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得更加绝对化。
美国语言学家卡罗尔第一次把他们的观点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假说的实质:是对语言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念)现实这一问题的—种解释。
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比。
这叫语言相对论。
第一点等于在说: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
人们观察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取决于语言的词汇相结构、因为人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每一种语言都以特定的方式为它的说活者建构他的出界。
第二点通俗点说是: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
这两点说法都有其道理。
关于语言决定论,沃尔夫举过的例子包括:在堆放并写有空汽油筒标志的仓库,人们往往因疏于防范而引起火灾;换气扇如果被标为吹风机,其被反向安装的可能性增加。
语言相对论的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
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只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主要内容和核心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
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分析世界的方法。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和看法也不相同。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第一个观点坚持,语言决定思维;第二个观点坚持,语言的结构多样化是无止境的。
1. 语言决定论
语言决定论即人的思维完全受自己的母语影响,因为人只能通过自己语言中的范畴和区别特征来认识世界。
语言不仅仅指称独立于语言而获得经验,而是实际上决定着我们的经验。
如:汉语词汇的对称性特征反应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的对称性特点。
2. 语言相对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语言相对论的关键是,一种语言系统里的范畴和区别特征对这一语言系统来说是独特的,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容。
形成思想的过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种独特的语法,在不同程度上因语言不同而不同。
语言相对论的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
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只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思维之间具有相关性。
第四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影响
针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人们有着种种的质疑。
比如“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思维与文化?”“语言模式和文化规范,应该把哪一个当作主要根源?”“能否为这一假说找到语言之外的证据?”等。
现在人们的广泛认识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的。
每一个语言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其功能是为文化服务并反映着文化的需要。
一个言语社团的文化需要与其语言资源不可能完全一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让人们进一步认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同时,假说也揭示了不同语言语义系统的差异,提出了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相关的论题。
这一假说对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沃尔夫首先提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语言决定思维,这就是语言决定论这一强假设。
由于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尔夫还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也就是说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有关,这就是语言相对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争议.关于假说的最有效结论还没有被证明.萨丕尔、沃尔夫自身也不是十分清楚是否完全接受了假说,因为他们谁也没有给出假说的定义.他们还不时地改变有关观点.斯坦伯格引用其他研究者的数据说明普通人和聋人智力没有区别.他的关于没有语言的聋人也能思维的论据,也反驳了沃尔夫假说.哈根有关语言相对论的实验显示会说两种语言的双语者在说话时可以随意从一种语言改说另一种语言,这只不过是进行语言转换,而不是改变思维方式.人们从许多角度试图来证明、修改或反对沃尔夫假说,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作者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起源、发展等方面对假说进行了扼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文化、思维彼此关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萨丕尔和沃尔夫是语言相对论思想的集大成者.萨丕尔和沃尔夫假说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理论背景是结构主义;它已经成为当代一些新兴学科的理论先导.
2008年12月于长春东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