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岛状皮瓣
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肢体创面
【关键词】 ,筋膜皮瓣关键词:筋膜皮瓣;塑行移位;创面修复肌腱、骨外露创面常需要轴型皮瓣进行修复。
但在皮瓣修复的同时也损害了肢体的主要供血血管,为了避免肢体主要血管的损伤,我们根据四肢皮肤、筋膜的血供结构特点,设计应用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
自1990年10月以来,完成该类型皮瓣移位2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6岁~72岁,平均30.3岁。
本组均为开放性损伤所致的肌腱、骨外露创面,创面位于腕部4例,手背2例,手掌3例。
虎口1例,膝前部1例,小腿上段1例、中段1例、下段3例,踝周及跟部4例,足背2例。
均采用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
其中前臂皮瓣10例,股前外侧皮瓣1例,大腿后外侧间隙皮瓣1例,小腿后侧皮瓣7例,小腿腓侧皮瓣1例,小腿胫侧皮瓣2例。
前臂皮瓣面积最大12cm×9cm,最小8cm×7cm,筋膜蒂长2cm~5cm,宽4cm~5cm。
下肢小腿皮瓣面积最大16.5cm×12cm,最小10cm×6cm,筋膜蒂长7cm~12cm,宽3cm~6cm。
本组均为旋转移位。
旋转角度为130°~170°。
2 手术方法 2.1 皮瓣的设计:按创面的部位、面积,选择皮瓣的供区。
在供区的主要动脉或知名动脉走行方向上设计皮瓣的旋转点及轴线。
腕、手部创面拟在前臂桡、尺动脉走行方向上设计。
下肢膝、小腿、踝及足部创面拟在股前外侧动脉,国外侧动脉,胫前、后动脉及腓动脉走行方向上设计。
确定供区的旋转点及轴线后,设计皮瓣的切取范围及筋膜蒂的长、宽。
2.2 皮瓣的切取:依次切开皮瓣的近端及两侧缘的皮肤、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沿深筋膜下“外科解剖间隙”由近向远分离至皮瓣的远端及蒂部。
边切开皮瓣边用丝线缠合固定皮肤及深筋腹,以免皮肤与深筋膜分离,然后切开皮瓣的蒂部。
筋膜蒂的宽度应达3cm~6cm,可保留全部皮肤或仅携带皮条,在旋转点处应注意从血管主干发出的穿支或血管吻合网应尽量保留在蒂内避免损伤,切取后试行移位。
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目的分析应用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
方法应指背侧神经营养血管蒂断岛状皮瓣30例。
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25例。
修复手指皮肤缺损,观察皮瓣的成活率、质地、色泽和感觉。
结果术后皮瓣发生肿胀2例,无静脉危象,全部成活。
术后随访半年,皮瓣外观、质地、弹性良好,有部分浅感觉恢复。
结论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操作简单是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方法。
标签:逆行岛状皮瓣;手外科;疗效观察目前,手外伤呈逐年上升趋势,包括手指末节缺损,手掌侧、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指末节骨外露、肌腱外露,手指末节烧伤和瘢痕挛缩。
早期手术治疗是关键,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实施了55例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5例患者,均为2009年~2010年随机抽样患者。
男31例,女24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7岁。
均为外伤引起的指端肢体软组织缺损,左手40例,右手15例,示指10例,中指20例,环指16例,小指9例。
损伤原因:挤压伤、切割伤、机器绞伤。
12手术方法取患者平卧位,建立静脉通路,麻醉成功后常规术野消毒铺巾,上气囊止血带。
121皮瓣设计根据手指所需感觉区创面的需要设计皮瓣,皮瓣范围在指掌、背侧中线以内,包含一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为蒂,于手指根部画出的皮瓣应稍大于受压创面。
122手术步骤先在指根部侧方做“锯齿状”切口。
由屈肌腱浅面,由掌侧面背侧分离,找到位于指动脉掌侧偏内侧的指固有神经。
切开包绕神经的疏松组织,锐性分离神经,注意勿损伤指动脉。
分离出指固有动脉后,切开指背侧切口线,找到进入皮瓣内的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并加以保护。
将其从掌侧固有神经中仔细小心的锐性分离,形成带血管神经蒂的岛状皮瓣。
将掌侧固有动脉由近端向远端分离,沿途结扎固有动脉的分支(交通支、髁间支、干骺支、关节支),与中节中段为旋转覆盖指端侧面,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对侧神经吻合,供瓣压创面取全厚皮片打包植皮。
《2024年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范文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创伤或疾病后,患者可能面临拇指皮肤缺损的问题,这不仅影响手部的美观,还可能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对于此类皮肤缺损的修复,选择何种修复方式是医学界持续探讨的课题。
近年来,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因其良好的修复效果,逐渐成为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常用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这两种皮瓣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两年内在我院接受拇指皮肤缺损修复手术的患者,其中一部分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另一部分采用腹部皮瓣修复。
2. 方法(1)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法: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操作步骤、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2)腹部皮瓣修复法:同样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操作步骤、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3)数据收集: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数据。
三、结果1. 手术效果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填补缺损,恢复手部的美观和功能。
在手术过程中,两种方法均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2. 术后恢复情况(1)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术后恢复较快,患者疼痛感较轻,皮肤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且具有较好的活动度。
(2)腹部皮瓣:术后恢复也较为理想,皮肤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匹配,但恢复时间可能稍长于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
3.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种皮瓣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中的优劣。
四、讨论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疼痛感轻等优点,适合于对皮肤颜色及质地要求较高的患者。
而腹部皮瓣具有供区广泛、取材方便等优点,适合于需要较大面积填补缺损的患者。
在具体选择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需求,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手部逆行岛状皮瓣血供障碍原因与防治对策
释放 , 减轻其 引发 的神经毒性 , 加受 损脑组织血流量 增 。具有
促进神经元重构作用 , 能促进损伤后神经元再生 、 保护脑组织 ,
[ 张本静 , 5 ] 王天天 , 焱林 . 附注射 液对大 白鼠心脑缺血再灌 注损 王 参 伤的保护作用『. J 中华麻醉学杂志 ,0 52 (0 : 6 7 7 1 20 ,5 1 )7 — 7 . 7 [ 李峰 , 6 ] 钟宏 , 陈言志 , 参 附注射液对颅脑损伤 的保护作用 [. 等. J中医 ] 药临床杂志,0 6 1 ( )4 5. 6 2 0 ,85 : . 5 . 5- 4 ( 收稿 日 :0 1 0 — 1 期 2 1- 3 3 )
科杂志 ,9 7 3 ( )3 9 1 9 ,7 7 :8 .
【 曹云 , 肖梅. 3 ] 邵 神经节 苷脂对 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 的保护作用 叨. 新生儿科 杂志 , 0 , ( ) 13 1 6 2 2 1 3 :3— 3 . 0 7 [ 胡志兵 , 芬. 经节苷脂在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 防治 中的研 4 ] 陆雪 神
氧化反应 , 消除 自由基对 细胞 膜 的损 害 , 减少兴奋 性氨基 酸的
[ 韩玉 昆 , 1 】 虞人杰 , 方定.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 病临床诊断依 据和 分度[ _ J 中华儿科杂志 ,9 7 3 ( )9 . 】 19 ,5 2 :9 [ 邵 肖梅. 2 ]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的发病机理及 治疗评价『 . J 中华儿 ]
参考 文 献
物 的细胞 膜 中, 在神经细 胞 中含量 丰富 , 是神 经细胞 的天然组 成成分 , 在神 经发生 、 长和分化 中起着必不可少 的作用 , 生 对神 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翻 并 能维持细胞 内外离子平衡 , ; 直接有效 降低神 经细胞 内含 水量 , 减轻脑水 肿 , 以对抗 兴奋性 氨基酸 可 和 自由基的神经毒作用 。增强抗 氧化 酶的活性 , 降低 脂钠质过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1976年Bostwick等[1]首先报道了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此后,利用桡动脉、尺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等形成的逆行岛状皮瓣相继用于临床。
1987年Torri将这些以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蒂,且血管蒂中动脉及静脉血流方向均与正常相反的岛状皮瓣叫做逆行(逆流)岛状皮瓣(reverse-flow island flaps)。
值得注意的是,逆行皮瓣与远端蒂皮瓣(distally-based flaps)并非同一概念。
逆行皮瓣中动静脉中尤其是静脉中必须存在逆流,而远端蒂皮瓣中不一定存在逆流。
因为供养皮肤的各种穿动脉一般均在深筋膜表面发出放射状分支,其中包括回返支,而在有横向韧带压迫肌腱的部位(如腕、踝),穿动脉常在这些横韧带上下边缘发出回返支(如尺动脉腕上皮支、桡动脉鼻咽窝皮支);直接皮肤动脉也有回返支;某些知名动脉及穿动脉本身就是向近心端走行(如桡尺侧返动脉、胫前动脉内踝上穿支、腓动脉外踝上穿支)。
利用直接皮肤动脉、各种穿动脉和知名动脉的回返支或上行的穿动脉及知名血管本身即可形成的远端蒂轴形皮瓣(包括岛状皮瓣)。
由于静脉血可由伴行静脉顺瓣膜而回流,故这些皮瓣中动静脉中均不存在逆流,不属于逆行皮瓣。
利用某些向远心端回流的知名静脉(如腹壁下浅静脉)而形成的远端蒂皮瓣,由于其静脉血是顺瓣膜而回流,故也不属于逆行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利用远端的动脉吻合支、动脉弓或动脉环而由平行或相应的其他动脉逆行供血,由于动脉中无瓣膜,逆行供血机制容易理解。
下面重点对其静脉回流机制探讨如下。
对于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历来有“迷路式”回流及“瓣膜失效”回流两种理论之争。
Lin等[2]于1984年首先提出迷路式回流理论:①静脉血可通过2条伴行静脉之间的交通支行“天桥式”(crossover)回流;②静脉血可通过伴行静脉上的伴行侧支(collateral branch)而行“旁路式”(bypass)回流。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汇报人:日期:•手术背景和目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手术方法和技巧目录•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处理•手术案例和示意图•总结和展望01手术背景和目的修复方法对于指腹损伤,有多种修复方法,如直接缝合、植皮等。
然而,这些方法可能存在愈合不良、瘢痕形成等问题。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的优势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利用手指根部皮肤组织形成的皮瓣,具有血供丰富、成活率高、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指腹损伤指腹是手指末端的重要组织,常因外伤、烧伤等原因导致损伤。
手术背景通过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损伤,恢复手指功能和外观。
修复指腹损伤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手指功能相较于直接缝合或植皮等方法,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可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手指美观度。
通过恢复手指末端组织完整性,提高手指功能和灵活性。
030201手术目的02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03指腹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当指腹缺损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时,皮瓣转移可以修复缺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
01指腹缺损合并指骨外露适用于指腹缺损合并指骨外露的情况,通过皮瓣转移可以覆盖创面,保护指骨,促进愈合。
02指腹缺损伴神经、肌腱、骨关节外露当指腹缺损伴有神经、肌腱、骨关节外露时,皮瓣转移可以保护这些组织,促进愈合,减少感染风险。
如患肢存在血液循环不良、缺血、感染等情况,不宜进行皮瓣手术。
患肢存在影响皮瓣成活的不良因素患指存在骨关节疾病,如关节炎、骨质增生等,会影响皮瓣手术的效果。
患指存在骨关节疾病患指存在神经、肌腱等组织损伤,会影响皮瓣手术的效果,不宜进行皮瓣手术。
患指存在神经、肌腱等组织损伤年老体弱或患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影响皮瓣手术的效果,不宜进行皮瓣手术。
年老体弱或患有全身性疾病03手术方法和技巧供区处理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
皮瓣固定将皮瓣与受区创缘缝合固定,确保皮瓣与受区贴合紧密。
皮瓣切取按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保留指神经、指动脉和指静脉,将皮瓣逆行转移至受区。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引言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一种皮瓣。
该皮瓣能够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使得患者在手术后康复快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主要介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结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在患者手指背侧皮下脂肪组织和皮肤之间通过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形成的皮瓣。
这种皮瓣的供血来自于指背侧的指动脉,血流在皮下向指尖方向汇聚。
在皮下组织达到足够厚度的情况下,便可选择该皮瓣作为患者手部修复的最佳选择。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供血主要来自于第一指动脉,此外也有少数供血来自于其他指动脉。
这种皮瓣的血液循环主要依靠皮下的微血管系统,因此在切取该皮瓣时要保留充足的皮下脂肪组织和微血管系统,以保证皮瓣的完全存活。
同时,由于该皮瓣的血流方向相反,因此被称为逆行岛状皮瓣。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手部修复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适用于手指背侧皮肤及指尖缺损的修复和再造。
临床研究表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具有以下优点:1.保留了原有的指背侧皮下脂肪组织,使得皮瓣更加柔软,光滑美观。
2.供血可靠,血流迅速,能够满足修复区域高度代谢的要求。
3.操作简单,术前制备较为简便,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此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逆行血流方向使得该皮瓣在修复缺损的同时还能保留指背侧原有皮肤的感觉和触觉功能,使得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期间能够更快地进行功能康复。
操作技巧在进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手术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病灶的位置和大小,根据需要切取相应大小的皮瓣。
接着,我们需要在指第二关节以上的位置确定一个宽度为2cm左右的皮瓣切口,然后朝着指尖方向切割。
切割时需小心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将皮瓣解剖出来后,要清理皮下组织,并在皮瓣床上堆积富含脂肪的良性肿瘤组织,将皮瓣和组织缝合。
最后,将缝合好的皮瓣和组织移至植皮部位,将皮瓣缝合固定即可。
总结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优秀的手部修复方法,具有逆行血流方向、供血可靠、操作简单等优点。
手术讲解模板: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注意事项: 4.血管蒂逆转时摆放要顺,防止折叠,扭 转,避免张力。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注意事项: 5.在筋膜瓣上行皮片移植加压包扎时,打 包的力度适宜,不宜过大,否则将影响筋 膜瓣血液循环。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以手掌皮肤缺损为例。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1.皮瓣设计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以近侧腕横纹与桡动脉交点为旋转轴心, 以手近侧创缘至轴心的距离为血管蒂部长 度,以此点沿桡动脉轴线向近端量出血管 蒂长度,然后在其近端以桡动脉轴线为中 心设计所需皮瓣。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既达覆盖创面的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损前臂外形。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或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的切取(图3.9.1.2.3.3-7A、B):筋膜瓣的设 计与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相同,切取也相似,唯一不同仅两处:①筋 膜瓣的皮肤切口自腕横纹至皮瓣顶点切开,在真皮下保留1~2mm厚的脂 肪做 潜行锐性剥离直至筋膜瓣设计的边缘,
《2024年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范文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皮肤缺损修复技术已成为外科领域中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
在众多修复方法中,皮瓣移植技术因其操作简便、成活率高、组织相容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拇指皮肤缺损的修复。
其中,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和腹部皮瓣作为常用的移植皮瓣,其在拇指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成为了众多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焦点。
本文就这两种皮瓣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为拇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近年来在我院进行拇指皮肤缺损修复的患者病例,其中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患者为实验组,采用腹部皮瓣修复的患者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认拇指皮肤缺损的面积、深度及周围组织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腹部皮瓣进行修复。
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三、结果1. 皮瓣成活情况经过术后随访观察,实验组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的成活率较高,皮瓣色泽、质地及感觉恢复良好。
对照组腹部皮瓣的成活率也较高,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感染等并发症。
2. 术后恢复情况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疼痛程度较轻,手指功能恢复较好。
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较慢,疼痛程度较重,需较长时间进行康复训练。
3. 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主要为局部水肿、瘢痕增生等。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为皮下积液、感染等。
四、讨论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在拇指皮肤缺损修复中均有较好的效果。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因其取材方便、操作简便、成活率高、组织相容性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其逆行移植的特点使得皮瓣的色泽、质地及感觉恢复较好,有利于手指功能的恢复。
然而,其缺点是对于较大的皮肤缺损,可能需多次手术才能完全覆盖创面。
手术讲解模板: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注意事项:
3.在掀起皮瓣时连同该侧指固有动脉及其 周围间质组织一并掀起,仅把指固有神经 保留于原位。为恢复术后皮瓣感觉,在掀 起皮瓣时,也可把指背侧神经一并带上, 待覆盖创面后把神经之近端与该侧指固有 神经远端做外膜缝合。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注意事项: 4.皮肤切口位侧中线,以防术后出现皮肤 挛缩线。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术后护理:
3鼓励患者床上翻身、抬臀,以促进胃肠 蠕动。如无禁忌,一般术后第一天要求床 上活动,第二天坐起,第三天在护理人员 协助下床边坐或床边活动,第四天可扶着 上厕所,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谢谢!
•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注意事项: 1.这类指动脉皮瓣可顺行或逆行设计,以 覆盖指端、指腹及手指重要部位的创面覆 盖。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注意事项: 2.皮瓣的旋转点应该于指端创面以近1~ 1.2cm处,该侧血管神经束不宜过多向远 端延伸,以确保皮瓣血供。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指动脉逆行岛 状皮瓣移植术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移植术
科室:骨科 部位:拇指于桡侧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或指总神经阻滞麻醉。
手术资料: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
概述: 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9.1.2.2.3-1, 3.9.1.2.2.3-2)。
《2024年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范文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医学整形和修复手术中,由于创伤、烧伤或肿瘤等原因造成的拇指皮肤缺损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
此类病症往往导致拇指的外观及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
针对拇指皮肤缺损的修复,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积极探索更佳的治疗方案。
其中,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因其在组织结构、取材方便、修复效果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两种皮瓣修复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技术,并对其在拇指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技术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以大鱼际区域为供区的皮瓣修复技术。
其优点在于供区与受区距离近,取材方便,同时具有较好的皮肤质地和色泽,能够较好地与周围组织相融合。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拇指皮肤缺损的面积和形状,设计合适的皮瓣大小和形状,然后通过逆行方式将皮瓣移植到缺损区域。
术后需密切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护理。
三、腹部皮瓣修复技术腹部皮瓣是另一种常用的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技术。
其优点在于腹部皮肤丰富,取材容易,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和耐磨性。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拇指皮肤缺损的形状和大小,选择合适的腹部区域作为供区,然后通过手术将皮瓣移植到缺损区域。
术后同样需要密切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护理。
四、临床研究本研究共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50例拇指皮肤缺损患者,其中25例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技术,25例采用腹部皮瓣修复技术。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皮瓣存活率、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1.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技术在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方面具有优势,患者术后疼痛较轻,恢复较快。
2. 腹部皮瓣在皮肤质地和色泽方面与周围组织更为接近,修复后的外观效果较好。
3. 两种技术在皮瓣存活率方面均较高,但需注意术后护理,防止感染和坏死。
五、结论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都是有效的拇指皮肤缺损修复技术。
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
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切取指近侧缘侧方岛状皮瓣,以远侧指掌侧固有血管为蒂,逆行旋转,修复同指远端创面,若将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包含在皮瓣内,皮瓣旋转后与创面神经吻合,可使转移皮瓣恢复良好的感觉功能。
(1)皮瓣设计:以指固有动脉为轴血管设计皮瓣,原则上供区示指选择尺侧,小指选择桡侧,中环指选择尺侧、桡侧均可,皮瓣长不超过近指横纹,宽不超过指掌及指背的正中线,皮瓣旋转点视指端创伤情况,一般不超过远指间关节近缘平面。
(2)切取皮瓣与移植:先在皮瓣近缘切口,解剖到指血管神经束后再作指腹侧及背侧和远侧切口,在腱鞘浅面游离皮瓣,最后切开皮瓣远端,解剖指血管并与神经分离,在皮瓣近缘用血管夹阻断指固有动脉,松止血带观察皮瓣,如皮色红润,皮缘渗血良好,指动脉仍可见搏动,则切断结扎指血管近端,将皮瓣掀起解剖至皮瓣旋转点。
以旋转点为轴心,将皮瓣旋转,覆盖至创面,若皮瓣中包含指神经背侧支,应与受区残端指神经吻合,可恢复皮瓣感觉功能,供区用全厚皮片移植。
(3)注意事项:在皮瓣旋转时,应检查旋转后血管蒂有无受压、扭曲;一般皮瓣逆转角度在160°左右,设计时就应注意此角度,以免旋转后影响皮瓣血循环。
A.采用手指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创面时,应将指神经背侧支包含在皮瓣内,并与手指残端指神经缝合,以重建皮瓣感觉。
B.设计皮瓣时,旋转角以150°左右为好,过大或成直角,皮瓣易受压,影响血循环,此时应拆去皮瓣蒂部部分缝线减压,或加用生理盐水、肝素液擦拭皮缘,使其渗血,以避免皮瓣胀死,数天后,皮瓣缘或创基建立侧支循环,皮瓣可转红润而成活。
C.皮瓣通过隧道转移到受区,有时皮肤隧道过紧,皮瓣过厚大,为防止血管蒂受压、扭曲,不如用明道转移皮瓣。
D.为保护皮瓣内包含指掌侧固有神经的背侧分支,宜在指根部显露指血管神经束时,就小心寻找指固有神经的背侧分支,该分支较粗大,解剖部位恒定,找到后沿该分支向远背侧分离,确认其进入皮瓣区内,再切取皮瓣。
带隐神经养分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 皮神经养分血管皮瓣
况:后跟部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 5 例,内踝溃疡并骨外露 2 例,烧伤创面
第1页共3页
术后护理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述皮瓣旋转点的位置,与病区护士认真交接,防止术后静脉回流障碍的发
生。其次,术后因低温、苦痛、紧急等可能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小板聚
体位护理:术后卧床 10 天,对患肢确定止动 48 小时,后取平卧位和 集,血栓形成。手术前后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防止患者有紧急心情。保
血液循环观看:术后紧密观看,记录皮瓣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毛 心端,可起到促进回流和解除痉挛的作用。
细血管充盈度,每 1~2 小时观看并记录 1 次,以后 4~7 天内可 4~6 小
康复护理:指导并关心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舒张运动,但不宜活
时记录 1 次。常见指标:皮瓣颜色红润,皮温维持在 31℃以上,毛细血 动踝关节,以免影响皮瓣血运。每天 3 次,每次 15 分钟, 以防肌肉萎缩。
管充盈时间 2~3 秒,局部肿胀一般术后 3 天可慢慢减轻。若皮瓣由红变 皮瓣成活拆线后,可慢慢进行患足的无阻力训练及阻力训练,使皮瓣承受
紫、肿胀慢慢加重、皮温低、区域毛细血管反应由增快至消逝、表皮出现 确定的阻力和压力。下地后,开始不负重,随后慢慢部分负重至能正常承
水疱、由小变大或增多,说明静脉回流障碍。若皮瓣呈苍白色的缺血状态, 重后,才能正常行走。留意爱惜皮瓣,防止外伤及冷热性损伤。术后 3~
患侧卧位交替,患侧卧位时防止健侧肢体压迫患肢,在小腿下方垫软枕, 持室温 25~28℃, 40~60W 烤灯照射皮瓣蒂部近心端及受区皮瓣,高度
将患肢屈曲、外展、外旋,抬高 10~15cm,防止皮瓣蒂部受压、扭曲、 在 30~40cm。术后 24 小时内苦痛达高峰,如自觉苦痛,马上通知医生使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
最新研究进展与趋势
进展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如何通过改进手术技巧和术后护理措施来提高皮 瓣移植的存活率和功能恢复情况。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优化手术方案、精细化手术操作、个体化术后护理 等方面。
趋势
未来,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长期随访。研究者们将继续探索更安全、更有 效的手术方案和术后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这 些技术在皮瓣移植领域的应用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01
02
03
确定皮瓣供区
选择距离指腹缺损部位最 近的、有足够血液循环的 皮肤区域作为皮瓣供区。
确定皮瓣大小
根据指腹缺损的大小和形 状瓣轮廓
在皮瓣供区标记出皮瓣的 轮廓,以便后续操作。
皮瓣切取
切开皮肤
沿着标记的皮瓣轮廓,使 用手术刀切开皮肤,直达 深层组织。
分离皮下组织
05
相关文献综述与进展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的解剖学、手术技巧、术后护理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和改进措施。
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者对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的可行性、术后功能恢复等方面进 行了广泛研究,并提供了大量临床案例和实验数据支持。
处理
对于术后肿胀,应及时进行冷敷或热敷,促进肿胀消退。如果肿胀 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神经损伤
1 2 3
原因
手术过程中误伤神经,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预防
在手术过程中要仔细分离组织,避免误伤神经。 同时,要注意保护神经的血供,防止因缺血而导 致的神经损伤。
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
会 因“ 填塞效应” 的消失而再 出血 , 使手术效果减低。另外 , 额
底脑 挫伤 在脑功能方面多位 于相对 “ 区” 切除后对 脑功能 哑 ,
[] 王玉海 , 1 蔡学见 , 时忠华, . 等 对称性前额叶底部挫伤诊
断治疗体会 ( l 例报告 ) J,中华 神经外科杂 志 , 0 , 附 1 [] 2 21 0 8
部挫伤 , 为了充分减压 , 可去 除骨瓣 , 不缝合 硬膜 J 。笔者认
为不妥 。因为额部皮瓣薄 , 脑脊液 漏处 理相当困难 , 如果仅仅
为 了减 压 充 分 , 宁 可 多 切 除 失 活 脑 组 织 , 要 确 保 硬 膜 的 严 则 也
可以保守 治疗 , 因额极 、 额底 血运差 , 血肿 吸收慢, 长时间大剂 量强 力脱水 不 良反 应 比较 多, 亦可 考虑 手术。④不能 因精 神 症状误认 为意识 障碍 而影响 对手术指 征 的把 握。⑤ 《 忠诚 王 神经外科学》 指出在非手术治 疗效果欠 佳或颅 内压力检测 达 到 3 g 或 4 g 1Y I g 0 13k a 时才行急诊 0mm H ( 0mm H , 1I H = .3 P ) I T
( ) 18 2 :2 .
的恢复影 响不大 。③ 双侧额部 挫伤伴血肿 时 , 在行 较重一侧
手 术 后 , 避 免 单 侧 减 压 引 起 中线 结 构 移 位 、 管 牵 拉 , 镰 为 血 和
[ ] 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 .武汉 : 2 M] 湖北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0 54 1 2o :2.
开颅 手 术 J但 目前 国 内 接 受 颅 脑 外 伤 的 医疗 单 位 主要 是 县 , 市 级 医 院 , 做 到 准 确 颅 内 压 监 测并 不 容 易 。 要 3 3 手 术 应 注 意 的 问 题 : 尽 量 用 冠 状瓣 , 留骨 瓣 , 为 从 . ① 保 因 美 观 的 角 度 , 额 颅 骨 缺 损 对 患 者 影 响 较 大 , 额 肌 薄 , 下 前 因 皮 组 织 容 易 显 现 。 比较 用 线 锯 斜 拉 , 回 骨 瓣后 丝 线 固定 , 骨 放 用 屑及 脑 胶 填 塞 骨孔 , 用 铣 刀 开 颅 后 用 颅 骨 锁 ( 块 骨瓣 至 少 及 1 1 ) 枚 固定 这 两 种 开 颅 方 法 后 发 现 , 骨 锁 对 患 者 的感 观 影 响 颅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reverse-flow island flap)是一种常用于临床上修复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
它是通过转移异位动脉的皮瓣来修复组织缺损,被广泛应用于皮肤、软组织和骨骼的缺损修复中。
本文将通过阐述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探讨其在各种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和优势。
首先,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在皮肤缺损修复中表现出出色的效果。
它可以用来修复手指尖、手背、手掌以及手指间的皮肤缺损。
常见的临床实践是将岛状皮瓣植入到缺损区,使其与周围组织血液循环连接。
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皮瓣移植术中需取自同侧距离远的组织,容易造成供区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问题。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灵活可靠,恢复效果好,因此在手指缺损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次,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常见的实践包括面部、颈部以及四肢等软组织缺损修复。
与传统的组织移植方法相比,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供区损害小。
因为皮瓣的血供来自于指动脉的逆行血流,不需要独立的动脉供血,在供区损伤减轻的同时,也更容易保护术后的功能;二是手术操作简便,不需要移植组织的旋转和移位,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风险;三是血管吻合技术精确度要求较低,使得手术操作更容易掌握,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此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骨骼缺损修复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常见的应用场景是手指骨骼缺损修复。
通过使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可以直接连接膓骨动脉与缺损部位的骨骼供血,实现了从骨骼缺损到皮肤缺损的一体化修复。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骨骼缺损修复中血管吻合困难、供区损伤较大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患者多次手术的风险。
最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还有一些限制。
首先,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需要丰富的解剖知识和经验,手术操作难度较高。
其次,使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组织缺损面积有一定的限制,较大的缺损面积可能无法满足血供要求,不太适合使用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
《2024年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范文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皮肤缺损修复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拇指作为人体最为灵活的指头,其皮肤缺损的修复尤为重要。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和腹部皮瓣是常用的两种修复方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修复方式进行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2.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拇指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另一组采用腹部皮瓣进行修复。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2.2 方法(1)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法:根据患者皮肤缺损情况设计皮瓣大小和形状,通过逆行岛状皮瓣的方式将皮瓣移植至缺损处,并进行缝合固定。
(2)腹部皮瓣修复法:根据患者皮肤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腹部皮瓣,将其移植至拇指缺损处,并进行缝合固定。
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相关数据。
三、结果3.1 临床效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法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时,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成活率,术后恢复较快,且疤痕较小。
而腹部皮瓣修复法在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时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疤痕相对较大。
3.2 并发症情况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主要为局部感染和皮下积液。
而腹部皮瓣修复法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皮肤颜色差异、皮肤感觉异常等。
通过对患者的积极治疗和护理,这些并发症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四、讨论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和腹部皮瓣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拇指皮肤缺损修复方法。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成活率,术后恢复较快,疤痕较小,因此在修复小面积的皮肤缺损时具有较好的效果。
而腹部皮瓣在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时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疤痕相对较大。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推荐下载】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皮肤缺损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皮肤缺损 手指背皮肤缺损修复的理想皮瓣应该是带血管蒂、微小化、薄型化的皮瓣。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皮肤缺损。
掌背部作为皮瓣的供区,用于修复手指背小面积皮肤缺损,自1990年国外学者maruyama 提出以掌背动脉为血管蒂的逆行手背皮瓣修复手指背创面之后,1991年国内学者路来金等[3] 对其作了进一步研究,使其成为修复手指和手掌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们自1996年1月以来,参照maruyama报道的方法,采用带第2或第3掌背动脉的手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皮肤缺损8例,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皮瓣的应用解剖 掌背动脉属知名小动脉[4] ,共有4条,第1掌背动脉由桡动脉发出,第2、3、4掌背动脉由掌深弓的近侧穿支与腕背动脉网的分支汇合发出,位于手背伸肌腱的深面,走行于各骨间背侧肌的浅面,至近节指骨底分成2条指背动脉,达各指近节毗邻缘背侧。
在第2、3掌骨间隙,食指伸肌腱斜行越过第2掌背动脉。
各掌背动脉长42~58mm,起点外径0.5~0.9mm,走行途中发出6~12条皮支,营养相应部位手背皮肤。
各掌背动脉末端,大约距指蹼缘15mm处与指掌侧总动脉或其分支之间有恒定的吻合支相连,该吻合支长10~12mm,外径0.5~0.8mm,有两条小静脉伴行。
各掌背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两条伴行静脉之间有众多的交通支相连,静脉在指蹼远端与指蹼静脉有吻合,并与指动脉的伴行静脉相连接,由于深静脉缺少瓣膜,皮瓣转移后静脉压增高致静脉扩张,可通过交通支做迷宫式逆流,故伴行静脉可作为皮瓣的回流静脉。
同时手背的皮下组织内有丰富的浅静脉,通过深浅静脉之间的交通支也有助于皮瓣静脉血的逆流。
基于掌背动脉与指掌侧总动脉存在吻合支这一解剖基础,设计以此吻合支为蒂的掌背逆行皮瓣。
2 手术方法 2.1 皮瓣设计以第2、3或第3、4掌骨间隙为皮瓣的轴心线,大约距指蹼缘15mm 处为掌背动脉吻合支连接指掌侧总动脉的位置,以此吻合支为皮瓣的旋转轴心点,根据受区的部位、缺损的面积和形状以及皮瓣轴心点距受区远端的距离,在相应的掌背动脉轴心线上设计皮瓣的大小和蒂部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外伤致指端组织缺损,尤其是甲床部分保留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保留手术长度,尤其是
保留了患者掐、捻、摁、扣等动作,对患者日后进行生产、生活劳作有重要意义。
结合我国
目前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及技术、设备实力进行显微外科操作困难重重。
但以同指指掌侧固有
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指端缺损是一种实用且简单、有效的方法。
因为该
皮瓣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特点,蒂部的处理是该术式的关键点之一。
在处理几乎180°旋转
的蒂部覆盖的策略上,以前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皮瓣切取时蒂部保留小三角形皮片;(2)蒂部游离植皮;(3)蒂部减张缝合甚至局部直接裸露;(4)切取蒂部时尽量缩窄蒂
部宽度。
但以上各种方法均有不足,分别是:(1)只是使手指远节隧道区宽松,没有解决
蒂部旋转点无张力覆盖缝合的问题[5];(2)移植皮片张力难以把握,张力太大造成蒂部
卡压影响皮瓣血液循环,张力太小造成移植皮片难以成活;(3)蒂部筋膜组织裸露于外界
环境,极容易造成蒂部血栓形成[6];(4)蒂部保留过窄,造成皮瓣静脉回流受阻。
他们均
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皮瓣坏死。
谢仁国[7]等设计临指桥式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指端缺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血管蒂旋转的窘境,但存在破坏相邻正常手指,且需要后期断蒂手术的
不足。
我科采用的新型皮瓣切取方法及蒂部皮肤缝合方法,一方面充分利于了手指近侧指间
关节背侧富裕的相对活动度较大的皮肤的特点,有效减压皮瓣蒂部皮肤的张力;另一方面同
时扩充了隧道区及蒂部旋转点的有效容积,允许保留较宽(可宽至1cm)的蒂部筋膜组织。
侯春林[8]等强调指固有动脉远端蒂皮瓣要求至少保证动脉周围0.5cm宽度的筋膜蒂软组织,以确保皮瓣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