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名词:
1. 传播学
2. 大众传播学
3. 信息
4. 信息社会
二、一般了解:
1. 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
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 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
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
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 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 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彖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屮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 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屮,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崔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 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 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而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 拉扎斯菲尔徳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
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10. 霍夫兰的主要贡献在于以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地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研开拓了阔的领域。
施拉姆的贡献在于使传播研究真正发展成为一门传播学学科,彼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三、重点掌握:
1. 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人类历史进入信息社会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其间依据媒介的演进可以划分出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
传播学及大众传播学,就是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传播学派的理论来源:
(1)行为科学;
(2)信息科学;
(3)新闻学。
3.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论: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1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水平;
%1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
(2)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二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辨证的相互作用: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
%1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重点名词:
1. 符号
2. 信号
3. 象征符
4. 语言符号
5. 非语言符号
6. 身势语
二、一般了解:
1. 符号的分类。
2. 符号的主要功能。
3. 信号的特征。
4. 象征符的特性。
5. 信号和象征符的区别。
6. 非语言符号的用途。
7. 副语言的主耍用途。
8. 符号的意义的划分。
三、重点问题:
1. 语言符号的主要用途:
(1)语言符号是一套构成最为严密、表意最为准确、使用最为便利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在人类传播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使用通常要以语言符号的使用为前提,如果没有语言符号的存在,非语言符号也将失去应有的功能。
2. 身势语的特点和用途。
3.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类型
一、重点名词:
1. 人内传播
2. 人际传播
3. 群体传播
4. 组织传播
5. 人众传播
二、一般了解:
1. 传播类型
2. 传播过程的三种理论模式:一是信息从传播者到接受者单向流动的直线模式,二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双向互动“共享信息”的循环模式,三是把传播过程置于社会背景之中进行整体考察的系统模式。
三、重点问题:
1. 传播过程的主要要素:
(1)传播主体:即传播者,信源;
(2)传播对象:即受传者,受众,信宿;
(3)传播内容:即讯息;
(4)传播媒介:即方式、手段、工具、渠道、信道;
(5)传播效果:即反馈。
2. 人际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
这种活动有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和借助媒介〈打电话、写信等〉的间接交流两种形式。
不管哪种形式, 它都是人类传播活动最普通、最基本、最通行的类型。
3.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一神“多媒体”传播,因为它除了使用语言媒介,还同时调动许多非语言媒介,特别是与人体有关的所谓体语,如眼神、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服饰、气味等。
4. 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之中的传播活动。
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
区别组织和一般群体的标志,就是看其中有没有一个管理系统,即马克斯•韦伯说的“管理主体”。
5. 组织传播的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止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
具体说来,组织传播的功能有四点:一是内部协调,二是指挥管理,三是决策应变,四是形成共识。
6. 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这是一个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互通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个方而。
信息输出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
第四章大众传播
一、重点名词:
1. 大众传播
2. 信息环境
二、一-般了解:
1.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2.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3.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的说法。
三、重点问题:
1. 大众传播的四层含义:
(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
(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2.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受众的性质一一为数众多的、异质的、匿名的受众;
(2)传播实践的性质一一信息是公开而迅速地传播,不具有耐久性,往往稍纵即逝;
(3)传播者的性质一一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工作的一群人。
3. 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的功能理论、拉扎斯菲尔徳和默顿的功能观。
4. 信息环境有如下特性:
第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咅、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第二,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
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第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5. 大众传播的优势:
首先,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
产、复制和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其次,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
性、权威性和显著性,这样,大众传播就拥有了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6. 电视媒介的特性:
(1)电视集视觉听觉于一身,通过影彖、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种形式,调动和刺激人的全部感应系统,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2)不仅提供新闻和服务信息,而且还提供了娱乐和消遣内容;
(3)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比卬刷媒介低,可以获得更大数量的受众。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
一、重点名词:
1. 大众传播媒介
2. 新媒体
二、一般了解:
1. 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营目标,这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是宣传目标,主要通过言论和报道來实现。
2. 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组织有其特殊的性质特征,突出体现在组织目标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传播者的主体性和把关作用。
3. 了解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实践和人类思想的进程中,形成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和已经在现实中被应用的媒介规范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集权主义理论、口rti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三、重点问题:
1.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特征:
(1)信息的载体:大众传播媒介是向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2)专业的组织:
%1大众传播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
%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经营目标。
2. 传播媒介的运行要受一定制度和社会因素的控制和制约,其中主要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社会利益集团的控制、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媒介组织的内部控制。
3. 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万面。
内容包括: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某些信息的传播;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4. 社会公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替和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个人信息的直接反馈;以消费团体的方式施加影响;诉诸法律手段;制约媒介市场。
5. 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包括制定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对传播者的职业道徳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约束等方面。
6. 集权主义理论是封建专制制
度控制传播媒介的规范理论,核心是绝对的控制。
7. 盛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
口市主义理论,则强调放任自流,奉行绝对的不控制。
8.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
理论的修正,在坚持自由原则的前提下,开始考虑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
9. 民主参与理论,又是对社会责
任理论的发展,突出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小型化、双向性和平等性。
10.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是适
应第三世界国家国情、以发展为主导价值的媒介规范理论。
11. 社会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
目前,它的主要内容有: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防止私有资本的垄断,保障社会主义的新闻自rti ;坚持党性原则,服从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执行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其本身也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1)对人类传播的作用:
%1大众传播媒介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了公共阶段;
%1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网络化吋代;
%1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的传播活动更加技术化、专业化。
(2)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
%1普遍提高了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建立了社会群体Z间的快速信息通道;
%1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1大众传播媒介使不同的人接触信息的机会越来越不均等。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重点名词:
1. 大众
二、一般了解:
1. 大众社会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分类:一是广泛的大众,一是少数的精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
精英永远在试图控制和彫响大众;大众虽然是被动的、沙粒般的存在,但由于数量庞大,能够产生巨大的压力。
所以,谁掌握大众,谁就掌握一切。
三、重点问题:
1. 在传播学和社会学屮“大众”的概念:这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
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
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 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2. 大众社会理论对受众的看法:受众无非是一大群沙粒般的、孤立的、分散的个体,他们在大众传播媒介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缺乏抵抗能力,只能任市宰割。
传播研允早期盛行的
“子弹论”、“靶子论”或“皮下注射论”等,都是建立在这一受众观之上。
这一受众观显然失之偏颇。
因为,现代社会的受众除了接触大众传播媒介,还参与各种能动的社会实践,有着丰富的社会关系,而这些关系和实践都对他们接触大众传播发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也就是说,受众不仅是被动的,而且还是能动的。
3.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与大众社会理论的受众观的对立:它认为,受众并不是孤立的个人集合,
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社会群体。
受众接触媒介虽然属于个人行为,但是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所属的集团或群体及其规范的制约。
所以,大众传播媒介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受众。
4. “市场”受众观: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采取企业化经营形态而形成了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观。
在这种观点看来,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媒介竞争向潜在的消费者提
供信息服务,而受众就是这些消费者的集合体。
这种观点反映了大众传播的某些属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等,但其局限性也很突出:它把复杂的传播关系简化为单纯的买卖关系;它主要着眼于受众的有关商品购买行为,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意识形态;它容易把“商品销售量” 一一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唯一评判标准,而把社会公益标准置之度外;它只从媒介的立场而不是受众的立场考虑问题。
5. 受众的基本权利:受众并不仅仅只是大众传播活动里的消费者,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他们还拥有正当的传播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一般意义上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权利; 知晓权一一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信息的权利,尤其是对公共机构及其活动的知情权或知察权;媒介接近权一一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媒介监督权一一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涉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利益,所以他们有权对此进行监督。
6. “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它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体,把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视为满足这种需求而对媒介的使用。
其要点是: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有其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的根源;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一是媒介印象。
根据媒介印象选择媒介,开始接触行为;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未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据此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
7.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把受众的媒介接触看作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自主性,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揭示了受众对媒介使用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和影响。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重点名词:
1. 子弹论
2. 有限效果论
3. 沉默的螺旋论
4. 意见领袖
二、一般了解:
1.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2. 了解效果研究三个时期的划分°
3. 选择性因素的基本思想。
4. 了解传播方式方面涉及的四组关系
三、重点问题:
1. 传播效果的两层含义:一是在狭义和微观的层面上,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一是在广义和宏观的层面上,指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2. 意见领袖的作用。
3. 具体的传播效果,受制于哪三个方而:一是传播主体,二是传播方式,三是传播对彖。
传播主体方面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度: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大。
4. 传播对彖影响传播效杲的因素:一是传播对象不同程度的听从性,二是恐惧信息的程度,三是事先给传播对象注入适当的反面信息,以增强其抗拒大规模反面信息的免疫力。
5. 知识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卡茨曼、蒂奇诺等人提出的。
其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下,由于富有者能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苦之I'可的知识沟壑就越大。
在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资源和财富的今天,如何防止知识沟的扩大巳经成为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八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重点名词:
1. 国际传播
2. 全球传播
3. 信息主权
二、一般了解:
1. 了解“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大论争的概况。
2. 文化帝国主义的特征。
三、重点问题:
1. 国际传播的渠道:它是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文化体系的信息交流,涉及所有透过个人、团体、政治组织、科技传播、文化交流以及大众媒介而传递的信息及数据,大致分为6个渠道:〈1〉印刷媒介,如报刊、杂志、图书等;⑵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带、录像带等;〈3〉卫星通信;〈4〉商务活动,如信件、电报、电话等;〈5〉人际交流,如旅游、移民等;〈6〉政治、外交及文化往来,如会议、演出、比赛等。
2. 作为信息的发出者国际传播主体的分类: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3. 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联系和区别。
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全球人类为关照对象的就是所谓的全球传播。
国内传播的重点在于本国事物,国际传播的重点在于国际政治与国际
关系,而全球传播的重点则在于“地球村”的生存与发展,涉及人口爆炸、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贫困蔓延以及和平与发展等重大问题。
4.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三项功能:
(1)沟通功能;
(2)宣传功能;
(3)控制功能。
5. 信息主权的内容:它是在国家主权的概念上衍化而來的,是信息时代国家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二是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体制;三是对本国信息的输岀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
信息主权在高科技的全球化时代,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第九章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了解:
1. 对人众传播现象的研究,应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
2.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就研究提
岀新的问题就假设;选择并拟定适当的研究万案;搜集相关资剌;穷析资剌并提出研究报告。
3. 抽样调查的分类及作用
4. 资料搜集的主要方法:问卷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
5. 内容分析法。
6. 实验法。
7. 控制实验法。
二、重点问题:
1.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通常
应用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媒体的功能研究;
(2)对受众状况的研究;
(3)对传播效果的研究;
(4)对与其他社会结构关系的研究。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2.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主要研究基于大众传媒而发生的传播现象以及大众媒介运行规律的学问。
3. 信息.
话佐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Z—,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 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 符号
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 信号
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彖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 象征符
彖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彖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 语言符号
语暑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 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9 非语言符号
非语書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10. 身势语
身势语乂称身体语言(简称体语),是指以表达者的身体为载体或与表达者的身体有关的非语言符号。
11. 人内传播
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
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
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2. 人际传播
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
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而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3. 群体传播
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4. 组织传播
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日标的有效实现。
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5.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