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西征中的六盘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西征中的六盘山

作者:杨红星

来源:《北京档案》2016年第10期

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地处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会之处,位于西安、银川、兰州三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的中心腹地。六盘山脉基本呈南北走向,绵延近千里,为关中西北重要屏障,其主峰为宁夏固原原州区与隆德、泾源二县交界处的米岗山,海拔2,942米。六盘山古来即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文化熠熠生辉。民国时期把元代开通的六盘山古道拓展为西(安)兰(州)公路,由此其军事、政治与文化地位陡然提升。[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六盘山,成为红军长征后期的关键枢纽和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长征和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高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旗,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挥洒革命激情,开辟革命道路,拓展革命事业,壮大革命力量,书写了不朽的历史篇章。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时,首站即来到宁夏西吉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并提出要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六盘山继续书写辉煌,记录着回汉民众团结奋进的坚定步伐。

一、勇往直前过六盘

根据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资料可知,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率先进入六盘山地区,并于同年9月到达陕北苏区,与陕北红军共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这一消息为徘徊中的中央红军传递了新的希望,注入了新的力量。9月27日,榜罗镇会议决定把党中央的落脚点放之于陕北,决定以陕北为基地扩充革命力量。榜罗镇会议后,中央红军开始向陕北挺进,10月初进入今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地区,在周密部署后准备翻越六盘山,以打开进军通道。在当时的情境下,六盘山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长征途中面对的最后一座高山,翻过此山,到陕北再无崇山峻岭阻隔。这一目标确定后,六盘山战役关乎成败大局。但当时六盘山的情况异常复杂,敌人的围追堵截似有不断加剧之势。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合,国民党军队在六盘山一带驻守重兵,严阵以待。当时,国民党军毛炳文第二师李英部在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城附近严密盯防;而东北军何柱国骑兵第七师门炳岳部陈兵于六盘山东麓的泾源县和尚铺一带;与此同时,毛炳文第八师陶峙岳部也在六盘山周边徘徊游荡,宁夏地方军阀马鸿宾部还率队在固原县城等地形成强力阻拦之势。此外,国民党军队又在西兰公路、六盘山以东的瓦亭、开城、平凉一带严密布防,形势异常严峻。

面对强敌,红军避敌主力,在运动中灵活推进,连续突破敌军多路防线,最终成功脱险。据相关档案资料记载,1935年10月3日凌晨3时许,红军以三路进击的高昂姿态向前推进。其中林彪部所在的右路一纵队首先靠近静宁水岔地区,之后向四河、红寺一线挺进,并随时准备与县城方向之敌交锋。不出所料,3小时的行军之后,国民党派出的游击侦察团与红军遭遇,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打退敌人。叶剑英部隶属于左路军三纵队,其行军方向为义岗川到会

宁县的候川、陇西川等地,并准备迎击会宁方向之敌,此路红军未遇大股敌军,只在途中与小股民团有过短兵相接。彭德怀部所在的中路二纵队基本一路通畅,在成功躲过敌机的两次骚扰后,最终宿营于甘肃界石铺。[2]两天后的10月5日,中央红军离开界石铺等地继续向前,当天下午二、三纵队已经进驻公易镇、上村、新合庄、撒家湾一带;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随一纵队经显神庙、长尾河、团庄等地,当晚宿营于兴隆镇、单家集。第二天,毛泽东等人离开单家集后,继续与一纵队同行,中途经过新店子、什子路、杨家磨、黄河湾等地,是日晚宿营于毛家宅子。10月7日清晨8时左右,在主力部队登上六盘山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驻地出发,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由东南绕隆德县境,沿小水沟前行,于下午14时许登上了牛头山。应该说,六盘山战役是关乎长征成败的重要枢纽,翻越六盘山既是军事策略的需要,也是当时情境下的重要战略要求。

二、《清平乐》中不畏难

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后,毛泽东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词作《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主席的这首词豪情满怀、气势磅礴,既书写了雄浑豪迈的六盘山,更歌颂了开天辟地的革命事业。它抒发了作者革命到底、直捣黄龙的果决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长缨已在手,苍龙终受缚;二万长征路,长城好汉书。后来,几经辗转,这首词作毛主席手书的墨宝于1982年被中央档案馆收藏。结合红军翻越六盘山前后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不难看出,这种义薄云天的革命豪情其实是红军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的另类表达,是“风雨之后见彩虹”的革命历程的生动写照,是举重若轻的革命智慧和革命气魄的真实再现。六盘山的阶段性胜利来之不易,是党和红军团结一心、百折不挠的结果。但甘苦皆化之于对未来革命的无限期许,革命之路,路在脚下;革命之希望,在于矢志不渝,奋斗不息。

毛泽东为什么会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抒发如此澎湃的革命豪情呢?又为什么在翻越六盘山后有笃定革命必胜的信心呢?当然并非空穴来风,这与六盘山本身的自然特征、文化特质和六盘山战役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着密切关联。首先,六盘山具有卓尔不群的文化标签。六盘山区域曾为“伏羲故里”,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中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处,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咽喉要冲。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六盘山以其独特的钟灵造化和历史底蕴而成为一个别具一格的自然文化符号,于是征服六盘山不仅仅在于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是一种内在力量和信心的获得,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征服了六盘山,可以高唱“不到长城非好汉”;掌握了这一文化高点当然可以豪情满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者,六盘山古来即是“秦陇锁钥”之地,大散关与萧关镶嵌于南北两端。六盘山“山川险阻,旁扼夷落,中华襟带”,险峻奇绝。“峰高华岳三千丈,险居秦关百二重”。六盘山历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西周时期,北方猃狁民族曾在此与周王朝大动干戈。此后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出巡此地并建立要塞。盛唐时期又专设六盘关,使之成为西域与中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