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07506001中国现当代文学夏永为

学者薛衔天在《俄罗斯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一文中说:“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烈的、也最富于情感力量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一般包含着两层涵义:第一个层面是客观的制度层面,即民族国家制度,这是民族主义的载体;第二个层面是主观的心理层面,即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政治认同及爱国情绪。它表现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忠诚,促使民族成员不惜为民族国家的生存而献身。

民族主义虽然具有这样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文学却一直不能获得较高的评价。我认为这个民族主义的社会本质是有关的。从广义上来说,自从不同的人类集团开始产生,民族主义一直存在着。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却是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兴起,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而散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的最初历史可以追溯到以荷兰为代表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期,以18、19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标志达到高潮。在封建制度下,阶级对阶级的统治表现为较低社会等级的个人对于较高等级个人的人身依附,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附属品,国家和其它社会单位也是个人的私产,所以这个时候,人们的为民族某福利其实不是有没有责任心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权力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仍旧存在着不平等,但是这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形式上承认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人不再他人的私有财产,在形式上,国家第一次成为全民共有的国家,而个人因此拥有了对国家行使其责任的权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并列,应该说是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可以说,现代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对外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形式,如果将形式上的民主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皮,那么相象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毛。我想这和可能是民族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被正确评价和被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主义也常常被封建主义者实行对内镇压和帝国主义者实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借口。

在现代民族国家产生前很久,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已经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物质、思想和文化基础的事实长期存在着。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间,中华民族封闭于其它世界的局面被异族入侵所打破,固有的民族精神受到巨大的冲击,然而就在中国民族精神和西方异族民族精神的对抗和融合之中,中国民族主义却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起来。

民族主义是在上一个世界交替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传入我国的。据考证,梁启超是“民族”一词的最早引用者,清末维新派和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最早将“民族主义“一词引入中国。

从其强调的重点不同,民族主义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强调人民权利的的的政治民族主义,一类是强调本民族及其民族国家经济独立的经济民族主义,一类是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从起强调重点不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一种是文化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一、政治民族主义文学

美国独立战争时代的民族主义的目的是在英帝国内部独立地创立一个新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的目的则是旨在推翻封建的波旁王朝,建立一个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类似地,民族主义所以在近现代中国不断兴起,直接的原因并不是中国人对祖先所留给我们的文化传统有更加绝对化的崇拜,它一开始是拿出来用于应对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大肆侵略的,是一种代表民族利益、统一的的中央政府的意识形态被提倡起来的。

类似地,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主要目标也正是在意识形态上为促进封建中国先现代中国的转型而进行社会动员,通过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来奠定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

这种政治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流派: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影响下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影响下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和解放区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1、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影响下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历史发展:此派文学创作的主要产生原因是受中日战争失败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刺激。1895年,一向以天朝大国自诩的中国被蕞尔小国日本战败,对中国人的心理冲击要远远超过被英法等国家战败时的心理冲击。蔡锷说:“甲午一役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而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甲午战争使的民族危机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史无前例的高涨起来。这一民族情绪的直接后果就1898年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试图在帝制

的框架下实行君主立宪,但是却被满洲贵族解读为汉族排满的努力,随即遭到镇压。

戊戌变法前后,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维新与革命斗争的武器,因此激起文学领域中的广泛“革命”,涌现了以黄遵宪、梁启超、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诗界革命”与“文界革命”。维新派试图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达到其开启民智,推行维新变法以振兴民族的政治主张。

主要观点:认为文学具有新民、启蒙的重要功能,强调文学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功能。

重要作家作品:主要作家有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蒋智由、丘逢甲、陈三立、刘光第、林旭则、严复、林纾等。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等散文、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戏曲《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班定远平西域》;诗歌以康有为、黄遵宪、丘逢甲成就较高;林纾以翻译小说著名特点:广泛借鉴西方和日本,思想上颇多创见、富于开拓精神;艺术形式上也开始尝试超越传统文学

价值:文学界革命的倡导,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开始打破因循守旧的中国旧文学,使中国文学开始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并初步奠定起新文学建设的基础,对于后来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来说,无疑具有先导的意义。

2、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影响下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历史发展:维新变法导致人们对请政府的失望,转而谋求其他救国道路。比如孙中山、章太炎早年都曾经投书于李鸿章,但是却被置之不理,此种试图向上层社会靠拢而被拒绝的经历,是两人最终走上暴力反抗清朝统治道路的重要原因。

1900年,清政府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措置失当,及其所引发的恶性政治事件八国联军进北京,使得人们对于清朝政府的昏庸和保守从失望发展为愤怒。

清末留学生大批赴日留学,维新派和革命党人也大批流亡海外,他们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逐渐了解到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和日本的政治学说,也借鉴了西方和日本的民族民主革命经验,开始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命运。

最后,当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同时新学创办不力,众多新学学生缺乏就业出路的状况,进一步割断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和清朝政府之间的联系纽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激进分子提出了师法美国,驱逐满族及其统治,建立以汉族为主导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新样政治中国的规划。

主要观点:主张以暴力驱除满族,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作家作品:陈天华的《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秋瑾《警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姊妹们》、《宝刀歌》、《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等;南社柳亚子、苏曼殊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特点:激情豪迈,充满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但缺乏深度,在辛亥革命后便趋于衰灭

价值: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相统一,能通俗晓畅地接近普通民众,对革命、共和观念的宣传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历史发展:1920年代末开始,左翼倾向作家发起的“革命文学”几有席卷之势。为了在文艺领域与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创作相对抗,国民党内部分有识者开始酝酿将国民党的文艺界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文艺战争团。

1928年下半年起,国民党控制的一些报刊文艺副刊上,相继出现了一些鼓吹三民主义(如发扬民族精神、阐发民治思想、促进民生建设等文艺作品)的文章,这些副刊中最有名者当数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青白之园”和“觉悟”以及南京《中央日报》的副刊“大道”和“清白”。

1930年6月,一群自称为“中国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者”的国民党文人在上海集会成立"前锋社",并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其根本宗旨就是提倡文学的民族主义。前锋社的主要刊物有《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现代文学评论》。

1930年7月间,由国民党中宣部直接领导的“中国文艺社”在南京成立,出版《文艺周刊》、《文艺月刊》两种刊物。宣称其宗旨为“站在革命的立场,发扬民族精神,介绍世界思潮,创造中国新文艺。”

“开展文艺社”是南京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国民党系文学社团。定期出版的刊物有《开展》月刊、周刊和《青年文艺》。该社和前锋社一样,取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在其《开展》月刊发刊词中声称“民族主义文学以水到渠成之势无疑的成为支配中国文坛的一种新的势力了”。

“流露文艺社”是南京的第三个民族主义倾向的文艺社团,据说有陈立夫的背景,主办刊物为《流露》月刊。流露社声称在现代中国,“因着帝国主义的宰割,自然这被宰割的弱小民族的惨痛的呼声,形成了划时代的民族主义文学的阵营”,这实际上暗中认可了民族主义文学的重要价值。

在杭州,国民党领导下的民族主义文学社团还有“初阳社”、“清萍社”和“黄钟社”等。

表面上看来,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的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但是实际上,除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