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7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2框 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 )
①民族性特征②时代性特征③先进性特征
④多样性特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这说明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和先进性;“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这说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①②③符合题意;多样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能入选。
【答案】 A
2.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旅游“515”战略的关键之年。
红色旅游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发展力量,保持了稳中求进的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下列与发展“红色旅游”相符合的革命精神有 ( )
①井冈山精神②长征精神③红岩精神④抗洪精神⑤大庆精神⑥延安精神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D.②③④⑥
【解析】与发展“红色旅游”相符合的革命精神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精神,抗洪精神属于改革开放时期产生的精神,大庆精神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的精神,因此排除④⑤。
【答案】 B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下列属于这一内容的有( )
①雷锋精神②载人航天精神③长征精神④延安精神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能力。
依据教材论述可知,①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而③④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表现。
【答案】 C
4.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
”这种观点( )
①正确揭示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②割裂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
关系③否认了弘扬民族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④肯定了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没有正确揭示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①观点错误,②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C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有利于( )
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②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③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④把人们的价值追求凝聚为完全一致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依据知识分析可知,③不符题意,④观点错误,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 A
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 )
A.继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与作风
B.摒弃一切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干扰
C.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D.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依据知识判断,A、B两项表述错误,C项观点片面,D项正确。
【答案】 D
7.以下关于青年学生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是将来的事
B.放弃优越的学习环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C.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D.摒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解析】青年学生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表述均错误。
【答案】 C
8.中国信息专家表示,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已成为西方
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新工具。
下列属于应对这种挑战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加快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B.避免外来腐朽思想的影响
C.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D.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领悟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依据题意可知,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必须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项符合要求,A、B、C三项排除。
【答案】 D
9.2016年9月是我国第十三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某校高二(1)班配合学校开展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打算举办一次展览,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具体成果。
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策划者,请将这次展览的内容要点写出来。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题目,注意把握设问的方向及探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应该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丰富及发展的历程、成果、原因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表现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突出表现有: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世博会精神等。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可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能力提升]
10.深圳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深圳人民新时期开创新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这表明( )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C.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
D.深圳精神作为一种硬实力,成为深圳人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要经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A错误;B 中的“同步”说法错误;深圳精神是一种软实力,D错误。
【答案】 C
11.作为中学生,对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态度是( )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少数伟人的事,与我无关
B.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C.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D.只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行
【解析】A项错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每一个中华儿女息息相关;C项错误,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民族精神对经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D项明显错误,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除了做好分内的事情,还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答案】 B
12.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能力,依据材料分析,“感动中国人物”身上体现了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故A符合题意。
B、D观点错误,C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铸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这是因为( )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的精神动力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题意分析,之所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源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②④符合题意。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①排除。
经济和科技实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③排除。
【答案】 D
14.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
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
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怎样?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解析】本题以“竹文化”为背景材料,并将民族精神的知识作为命题切入点,着重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探究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1)问,依据教材论述即可。
第(2)问应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及弘扬的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分析。
【答案】(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