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区划
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和分区方法
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和分区方法农业资源区划是指根据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生物环境和农业生产等因素的特点,将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利用规划,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和分区方法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和分区方法。
一、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1. 数据收集与分析: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首先需要收集有关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农作物适宜性等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气象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
2. 专家评估与判断:在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估与判断。
专家可以根据各项数据以及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农业资源进行划分,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3. 地方实地调查与验证: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中需要进行地方实地调查与验证。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了解土地实际利用情况、农民的种植习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农业资源区划。
4. 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在数据收集、专家评估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规划应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优势特点,明确农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二、农业资源区划的分区方法1. 土地资源分区: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分区是农业资源区划的核心环节。
土地资源分区可以根据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承载力等因素进行划分,划分出适宜粮食作物种植的区域、适宜果树种植的区域、适宜蔬菜种植的区域等。
2. 水资源分区: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水资源分区是农业资源区划的关键环节。
水资源分区可以根据降水量、水利设施情况、水质等因素进行划分,划分出适宜灌溉农田的区域、适宜养殖的区域、适宜渔业发展的区域等。
3. 气候条件分区:气候条件是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气候条件分区是农业资源区划的重要内容。
农业资源区划培训计划
农业资源区划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深入理解农业资源区划的相关知识,掌握农业资源区划技术和方法。
2.提高农业资源区划人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乡村发展。
3.推进农业资源区划在农业生产、农村规划和农村经济中的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二、培训内容1.认识农业资源区划的概念和作用(1)农业资源区划的定义和特点(2)农业资源区划的作用和意义(3)农业资源区划的国内外发展现状2.农业资源区划技术和方法介绍(1)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应用(3)农业资源调查和评价技术(4)农业资源区划的测算和分析方法3.农业资源区划实践案例(1)农业资源区划在乡村规划中的应用(2)农业资源区划在农田布局和利用中的应用(3)农业资源区划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应用4.农业资源区划政策和管理(1)农业资源保护政策法规(2)农业资源区划项目管理和实施(3)农业资源区划监测和评估体系三、培训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员深入理解农业资源区划的知识和技术。
2.实地考察组织学员实地考察农业资源区划项目,加深对农业资源区划实践的认识。
3.专题讨论组织学员进行专题讨论,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培训安排1.学员招募招募具有农业资源区划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的人员。
2.培训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训时间,一般为一个月至三个月。
3.培训形式培训以集中教学为主,兼顾实地考察和专题讨论。
4.培训地点培训地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一般在农业资源区划项目所在地或者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
五、评估方法1.考试评估安排培训结束后的考试,考核学员对农业资源区划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情况。
2.实际操作评估组织学员进行农业资源区划项目的实操,评估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
3.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学员的课堂表现、实地考察和专题讨论等情况,给予学员综合评价。
六、培训管理1.培训组织成立培训组织工作组,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资源的整合和培训进度的跟进。
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和分区方法
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和分区方法一、概述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划规划显得愈发重要。
农业资源区划是指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对农业区域进行划分和规划,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法1. 调查研究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条件的调查,以及农田分布、作物类型、养殖业分布等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
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现状,为后续的区划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2. 数据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
通过对各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合理的区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3.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综合评价中,需要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农业生产布局、交通水利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各个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为区划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撑。
4. 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结果,制定农业资源区划的具体方案。
方案应当充分考虑到各项因素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划分标准和区域规划,确保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三、分区方法1. 自然条件分区法自然条件分区法是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划分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
通过自然条件分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特点和适宜的生产类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源开发分区法资源开发分区法是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进行划分的方法,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因素。
通过资源开发分区,可以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 功能分区法功能分区法是根据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功能进行划分的方法,主要包括粮食生产区、经济作物生产区、畜牧业生产区等。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地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分布、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农业地理。
一、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区划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域。
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产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地,地势高原和山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
二、农业资源分布中国的农业资源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流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资源则呈现出东厚西薄、南肥北瘠的特点。
金黄色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的重要土壤类型。
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的湿润地带。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的山地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木材和林产品。
三、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演变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农具,农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粮食种植。
现代农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幅增加,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然而,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结:中国的农业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划各具特色。
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相对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较为贫乏。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的转变,不断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农业资源与农区区划
2、农业资源分类 按照不同原则可把农业资源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按属性分: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资源 按用途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和渔业资源 按需求分:广泛资源和稀缺资源 3、农业资源基本特征 • 系统性与整体性 • 地域性 • 持续动态性 • 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线性 • 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总量多,人均、单位耕地面积水量较少。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泥沙淤积严重,增加了江河防洪的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 ③土地资源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类型结构不合理。 •后背土地资源中,宜农耕荒地数量少,质量差;宜林地数量多, 质量较好。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土地退化严重。 •土地与人口矛盾尖锐,土地资源承载力长期处于临界状态。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意义: • 为研究农业结构和布局奠定基础 • 为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提供可靠的依据 • 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区域划提供科学根据 3、农业资源调查和评价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① 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实行长远与当前结合,为农业生产 服务。 ② 运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 合效益的分析、评价。 ③ 要深入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全面的原则,评价资源的质量等级及其合理利用的方向途径。
二、农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现代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和开发利用资源的广度、深度不断扩 大,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要对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 1、农业资源调查: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各种农业资源条 件种类、特征、数量、质量、分布和潜力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考察。 2、农业资源评价: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资源数量的有 限性和质量、分布及其结构功能的差异性,并结合发展生产的 要求,对各种资源在利用中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作用和效益予 以科学的计量和评价,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和方式。
第九章农业资源与农区区划
第一节 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业区划 第三节 中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农业资源的节本特征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征 农业资源在不同地区的数量、质量差异是农业生产地域分 异规律和农业区域形成的基础,所以开展农业资源的 调查 和评价是农业区划工作的基础。 1、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 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广义农业资源指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 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 狭义农业资源仅指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两阶段法和平行法 “两阶段法”指把评价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平行法”在基本调查的基础上,把资源的自然因素评价同 资源利用种类的社会经济分析同时进行。 •系统工程评价序列和最优化方法 •地图法和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三、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评价 1、农业自然资源 ①农业气候资源 •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成为大部分地区的限制因素。 •雨季基本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 •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频繁。 •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区差异显著。 •“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区差异显著。 ②水资源
第二节 中国农业区划
一、农业区划基本理论 农业区划的基础理论包括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劳动地域分 工理论、农业生态经济理论等。 1、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行程原因和表现形式,可将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分为地 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3、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二、农业区划的划分方法
1、农业区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 要有明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 为核心来安排农业生产的作物品种或是调整作物布局和农业 结构。 • 树立鲜明的生产观点,坚持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和实现 农业现代化服务。 • 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 相应的措施。 • 要有长期的观点,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的要求,作出分阶段的安排,并保持连续性,着眼长远。 2、农业区划步骤 ① 准备工作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农业技术角度的地理知识点一、农业气候资源普查气候资源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气候资源普查是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通过普查,查清各种气候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气象台站预报和服务提供基础数据。
气候资源普查的内容和方法气候资源普查主要包括温度、光照、降水、风、湿度、蒸发等气象要素的普查;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对气候条件的需求和适应性的普查;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太阳辐射、地表热状况等物理因素的普查。
气候资源普查的方法主要有: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实地调查观测和遥感资料的结合应用。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气候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
二、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和原则农业气候区划是气候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需求以及农业生产特点,将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划分为一个区,以便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气候区划的原则包括:相似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是指区划的各个分区在气候条件方面应当具有相似性;主导因素原则是指要抓住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综合性原则是指要综合考虑各种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一致性原则是指区划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和步骤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主要包括:根据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气候信息;以及野外实地调查观测。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各种气候因子在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候区划的步骤包括:收集整理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农业气候区划图;野外实地调查观测;综合分析,提出区划报告。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改完善。
三、农业技术角度的地理知识点农业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农业技术是指农业生产中所应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农作物的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技术。
对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的认识理解
对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的认识理解姓名:郭明珠年级:2012 学号:2012120078摘要:本文首先对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的国内外发展做出系统总结,对农业区划和农业资源利用的相关概念和特点做出相关阐述,然后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和未来发展的新时期特点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区划发展特点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ization understandingName: GuoMingZhu Grade: 2012 Student id: 2012120078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to make, 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eriod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 its own views. Keyword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1发展简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区划是揭示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
按照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业区域。
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因而成为空间形态变化最明显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地区差异,大至全世界,小到一个地方,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各有其形成的历史过程。
农业区划就是这种客观的农业地域差异在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反映。
1.1国外农业区划发展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密切。
农业规划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
农业规划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农业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区域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是农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农业规划的基础。
首先,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在制定农业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质量和利用潜力,从而合理安排不同用途的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例如,将农用地、林地和草地等进行合理组合,实现农牧结合,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同时,还需要注意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的土地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区域布局是农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农业用地的分布。
区域布局包括农业产业布局、农村城镇布局、交通布局等。
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例如,将农业产业布局与农产品销售市场布局相结合,建立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衔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合理规划农村城镇布局,发展农村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此外,合理规划交通布局,建设农业物流系统,优化物流运输渠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再次,农业规划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
因此,在制定农业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合理规划农田布局,选择适宜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同时,还需要保护和修复湿地、林地等重要生态景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规划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布局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农业与农业区划
中国的农业与农业区划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中国采取了农业区划的措施。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业区划的实施情况。
一、中国的农业发展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
中国的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以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猪、牛、羊等畜牧业为主要产业。
多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充分满足了国内人民的食品需求,并为出口提供了可观的农产品。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稀缺。
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此外,农业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也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检验,确保农产品安全。
通过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农民的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区划是指根据农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将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农业发展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划分出适宜不同农作物和养殖业发展的区域。
在中国,农业区划是国家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农业区划分为若干个主要区域,每个区域具备不同的农业发展条件和特点。
例如,东北地区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和玉米。
而长江流域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合种植水稻和蔬菜。
西南地区山地较多,其特点适合养殖业发展。
中国的不同地区通过农业区划的划分,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农业区划对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农业区划,可以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的建设。
合理的农业区划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第九章农业资源区划与评价
农业气候区划:思索气候要素的地带性散布规律,从农业消费动摇性动身, 选用关键气候要素或选用与农业消费相关的气候要素的均值作区域界限。
农业土壤区划:思索土壤的地带性及非地 带性规律,以及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之间的 依存关系。
植被区划:遵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 规律、植被的区域组合特点、植被群落的演 替方向以及植被的运营管理方向。
二、农业资源评价的原那么
1 、 迷信性与适用性,以后与久远相结合 2、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3、片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4、量体裁衣、发扬区域优势的原那么
三、农业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农业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农业资源分为: 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 普通农业资源评价主要包括四大资源: 气候、土地、水和生物。
3〕目的自身应具有明白的农业意义。 例如,l0℃的积温天数、年降水量、地表坡度、 土壤类型及肥力等等。
4〕部门农业自然区划分区目的树立在各农业自然条件地域分异特点与详细农业消费部 门的关系之上。〔总目的依赖于分目的〕
应因地而异,依据区域自然条件特点选择确定可以反映自然条件与农业消费关系亲 密的目的。
2.从形状结构上,可分为单相、复合和综合 区域农业资源开发。
〔1〕单项农业资源的区域开发:是以某一农业 资源为区域开发对象的产业开发活动。
〔2〕复合农业资源开发:是以作物组合、农牧结 合,并有开发主次的一种开发活动。
如四川的麦(小麦)—玉(玉米)—苕(红薯),稻(水 稻)—萍(绿萍)—鱼等。
〔3〕综合农业资源开发:是由农业各资源开 发组分解的,它包括农、林、牧、副、渔等。
2、农业资源评价顺序 确定目的义务 制定方案 确定评价目的及分级 调查剖析 整理资料 得出结果
3、农业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两阶段法战争行法
农业资源与区划课程设计
农业资源与区划课程设计一、引言农业资源与区划是农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该课程主要涉及农业资源和区域分布规律的探究,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进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区域规划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1.理解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精通农业区划及其调查方法;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升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农业资源学1.1 农业资源概述1.2 农业资源调查方法1.3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2. 区域规划学2.1 区域规划学基础2.2 区域规划调查方法2.3 区域规划实践案例3. 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2 实践教学法3.3 讨论教学法4. 教材参考4.1 《农业资源学》(第二版),王宗祥、周贤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4.2 《区域规划学》(第三版),朱耀辉、王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实验设计本课程的实验设计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在实验中需要分析一个具体的农业区域案例,包括其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最终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 调查报告学生调查一个农业区域,包括其资源现状、发展历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3. 规划实践学生模拟一个农业区域的规划设计,包括目标、计划、实施方案等内容,并撰写一份规划报告。
五、课程考核考核方式主要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
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提问质量等方面。
2. 作业包括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
3. 实验报告分别考核选项中的三种实验,最终设计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六、教学成果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资源和规划的初步了解,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将对社会的环保意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成果主要包括:1.学生掌握农业资源的相关知识;2.学生了解区域规划的相关知识;3.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教学大纲——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全国农业专业
附件4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教学大纲——《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发布日期:2010-12-10《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ir Use and Zoning)二、总学时40学时(2学分)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主干课程。
课程以我国的农业资源为主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介绍我国农业资源现状、分布、利用特征,探讨我国农业资源的区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课程结构由整体到个体,然后再综合,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区划、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内容和方法,以及我国农业资源特点与分区概况。
第二部分为各论,分别介绍我国各类农业资源的状况、特征、分布与分区,分析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探讨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针、对策与技术措施。
第三部分为讨论,根据我国农业资源区划与利用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分专题分别讨论问题的起源、现状与对策。
四、教学目的通过了解我国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土壤、农业养分、土地、水、气候、农业废弃物、生物等)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分布规律及利用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掌握农业资源区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达到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要求课程教学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专题讨论和自学。
整个课程将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看作一个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的理论,从整体和有机联系的角度去分析农业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
通过讲授和学习,研究生应该掌握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利用区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了解世界及我国的农业资源特点和分区概况。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审稿流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审稿流程一、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为了保护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分配,中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资源与区划审稿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流程的主要步骤和相关要点。
二、农业资源与区划审稿流程的主要步骤1. 提交审稿申请农业资源与区划审稿流程的第一步是向相关部门提交审稿申请。
申请人需要准备好相关资料,如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并将其提交给专门负责审稿的机构。
2. 审核资格认证提交审稿申请后,相关部门将对申请人进行资格认证。
此步骤主要是核实申请人的身份和专业背景,确保其具备进行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的资格。
3. 审核审稿材料一旦申请人通过资格认证,相关部门将对其提交的审稿材料进行审核。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保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便后续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 专家评审通过初步审核的审稿材料将交给专家进行评审。
专家将根据其专业背景和经验,对材料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评审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的合理性、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科学性等。
5. 修改完善专家评审后,申请人将收到评审意见和建议。
根据专家的反馈,申请人需要对材料进行修改和完善。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提高材料的质量和可信度。
6. 再次评审修改完善后的材料将再次提交给专家进行评审。
此次评审主要是针对修改部分进行再次确认,确保改进后的材料达到要求。
7. 决策审议经过多轮评审后,相关部门将对审稿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决策审议。
审稿结果的决策将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区划规划。
决策审议的过程将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和建议,以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8. 最终发布在决策审议完成后,相关部门将公布最终的农业资源与区划审稿结果。
这一结果将成为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划规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农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三、农业资源与区划审稿流程的意义农业资源与区划审稿流程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确保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分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九大农业区划划定依据
九大农业区划划定依据九大农业区划是指国家根据农业类型、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因素划分的九个不同的农业区域。
这种区划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进行的。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九大农业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一、华北农业区: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华北农业区气候干旱,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还有丰富的水果种植条件。
二、东北农业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东北农业区气候寒冷,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还有良好的牧草资源。
三、黄淮农业区:黄淮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重点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黄淮农业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还有优质的畜禽养殖条件。
四、长江中下游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长江中下游农业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稻谷、蔬菜、水果等作物,还有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
五、西南农业区: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西南农业区气候多样,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还有良好的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条件。
六、西北农业区: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西北农业区气候干旱,土地资源贫瘠,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还有发展畜牧养殖的潜力。
七、长白山区:长白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长白山区气候寒冷,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还有发展林果种植、养殖业的潜力。
八、台湾农业区:台湾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台湾农业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蔬菜、水果等作物,还有良好的渔业养殖条件。
农业资源利用区划
一、农业资源利用区划1、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与属性有哪些?答:农业自然资源是为农事活动或农业生产提供原料或能量的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农业经营对象的生物资源,如森林资源、作物资源、牧场和饲料资源、野生及家养动物资源、水产渔业资源和遗传种质资源等。
另一类就是仅为农用生物提供载体或生长的环境,本身并没有物质生产功能,如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
农业自然资源的属性:1)整体性: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也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形成一整体。
2)稀缺性:稀缺性是资源最基本的属性。
这是因为资源具有单向流动的特征,即资源只能是供,社会系统的需求是受体。
而作为供体的资源总是被消耗的,只要是被消耗,随着资源量断减少,而稀缺性则日趋明显。
农业自然资源绝大部分属可更新资源,伹仍表现稀缺的征,当社会的需求大于资源再生能力,就会出现供需不平衡,并随着差距的拉大而加剧。
3)地域性:资源的地域性,即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作为对环境适应的果,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生态适性,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在最适分布区内,生物生产力和济产量最高。
4)层次性: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层次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某一种资源而言,对这种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利用。
甚至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多种资源及其环境的总体规律,以了解在系统或生物圈的水平上资源的开发对大区域、互于整个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善资源经营管理方法,提高环境质量。
5)多用性:一种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即具有多用性,这是自然资源又一重要属性。
6)国际性:有些自然资源却由国际共享(如公海中的自然资源)。
此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会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而影响其它国家,因此国际间签定了许多协议和公约来协调这方面的工作。
7)竞争性:资源的竞争性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
论述农业资源区划的工作方法和分区方法
农业资源区划是指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需求,将农业耕地、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不同农业生产区域的边界和特征,从而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工作方法1. 研究调查在进行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调查工作,包括对耕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农作物种植情况等因素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全面了解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特点,为后续的区划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和依据。
2. 综合评价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需要对各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限制条件和适宜性。
通过使用GIS技术和多因素评价模型,对不同农业资源进行定量化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为后续的区划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区划划分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要求和资源特点,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
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种植要求、水资源分布、气候特点等因素,将农业资源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提供合理的空间布局。
二、分区方法1. 土壤类型分区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资源,在农业资源区划中可以根据土壤的类型和特性进行分区划分。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不同农作物的适宜性不同,可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质地等特点进行分区,确定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区域。
2. 水资源分区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不同的水资源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在农业资源区划中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分布、水质、水量等因素进行分区划分,确定不同的灌溉和排水区域,为农业生产提供合理的水资源保障。
3. 气候条件分区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在农业资源区划中可以根据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素进行分区划分,确定不同的适宜农作物种植的区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区划所、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区划所、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
据2018年9月《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编辑部官网显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编辑委员会编委有36人。
据2018年9月中国知网显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共出版文献5159篇、总被下载752151次、总被引27374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681、(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2.124。
[3] 据2018年9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载文量为3006篇,被引量为17519次,下载量为105273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影响因子为1.5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划:1.农业区划:是在查明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农业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规律,研究区域资源的优势、劣势、生产发展潜力,按市场需要论证其生产方向和任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宏观发展决策的应用科学。
2.农业自然条件区划:指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貌、地质、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分别进行的区划;主要包括农业地貌区划、农业气候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等;3.农业部门区划:是对农业生产部门及作物的地域分布进行的区划。
它是依据各个农业生产部门及各种作物生产的特性、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分析评价它们对各种自然资源条件的适应性、地区分布、存在问题,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各部门、作物的生产条件,结合市场对该项产品的需求趋势,作出的部门及作物生产的发展区划。
包括中国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区划等。
4.资源容量临界值:指在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或劳动对象的经济系统中,经济活动对这种资源的最高消耗量不得超过该生态系统固有调节机制可以维持的自然再生产量。
过牧、过渔。
5.环境容量临界值:一方面指经济活动排入生态系统的废物量不得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指农业生产中投入品,如农药、化肥等,经过生产周期后的残留量不得超过生态系统的降解能力。
6.共享资源: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而不能划定边界或归属权,从而只能由某一个社区或集团所共同拥有的自然资源。
地下水、公海7.经度地带性差异:因距海远近而引起的自东南向西北以水分条件为主的差异,反映了自然条件的经度(海陆)地带性差异。
8.纬度地带性差异:因地球与太阳位置不同而造成的纬度高低、南北之间以热量条件为主的差异叫纬度地带性差异。
除青藏高原地势高亢,气候以垂直变化为主,属高寒气候外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热量条件为主的气候变化,都呈鲜明的纬度地带性差异,从北而南,可分为9个温度带。
9.垂直地带性差异:其规律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山体范围,由于地形、地貌和地势起伏等不同而引起的热量、降水、光照等气候因子呈现的规律性差异变化。
10.典型调查:指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个单位或者个人作为典型,并通过对典型的调查来认识研究总体情况的调查。
11.抽样调查:就是从被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以推算总体。
12.定性分析分区法:是指在掌握一定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区划的目的,确定分区原则和指标体系或绘制有关指标的单因子分区图,相互叠加进行分区,对分区中存在的不确定边界或有争议的分区界线,由区划研究人员运用自己拥有的经验,在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完善。
13.定量分区法:根据分类单元及其指标体系所含的特征量经过数学处理,对研究地区进行分区划片。
14.农业资源:是人类从事农业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既包括天然存在的物质和能量,又包括人类社会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劳动工具、科技产品以及技术手段。
15.自然资源:是指存在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的作为生产、生活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16.社会资源:即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中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
主要包括人口和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城市、工业、运输、邮电等发展状况,农业资金条件,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经济政策、法规、信息与管理等。
17.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18.自然区划:是指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一定范围的区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系统研究方法。
19.综合农业区划:是指在综合分析研究各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农业生产特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综合农业区,并根据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分区提出农业专业化生产和综合经营相结合的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需采取的关键措施。
20.农业生产特征:是指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农业部门结构、农业生产布局现状、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是在自然、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21.农业发展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22.经济区:通常指具有全国专业化意义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或地域生产综合体)。
--经济地理学。
23.部门经济区:指从产业结构及产业部门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按照分类集中原则划分出的地域经济单元。
24.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即改造传统农业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1.从自身家乡农业发展特点入手,阐述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状况,并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并就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要求与自己来源地,明确到××省(市、自治区)××市(县)××区。
2农业区划研究对象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答:地域差异现象稳定;地域差异有规律可循;一定现象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一致性和不同地域间的明显差异性;3简述农业区划的基本特点。
答:地域性,综合性宏观性长期性超前性战略性4影响水资源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地域差异;同时受水文条件(地势、海拔、蓄水区位置、河流流向及流量、地下水资源)和可开采性影响;具有地势和气候决定的地带性特点;同时也表现在水质的差异上5简述杜能地租公式的表达式及其意义。
答:表达式:R=PQ-CQ-KTQ=(P-C-KT)Q意义:①中国的城乡关系还基本上是城市为农村提供加工产品,农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况。
②从市场特点来讲,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大市场,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灵通,造成农副产品丰收成灾和资源浪费的例子数不胜数。
③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
④中国农村普遍推行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民有权决定土地农业利用的自主权。
6简述自然资源利用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类型以及应对策略。
答:风险与不确定性类型:①自然资源利用技术的不确定性;②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自然资源本身的价格的风险性;③农业自然资源权属或产权的不确定性;④替代型自然资源出现下不确定性;⑤自然资源未来用途的不确定性。
应对策略:①加快新技术的采用速度以保证获取资源利用超额利润;②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和分析能力和扩大资源利用规模;③通过政府立法执法,产权界定加以消除;④资源持有者或使用者为保护自身利益,应加快资源的利用速度;⑤将部分资源暂且存起留作备用。
7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答:①生物生产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共同本质;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是农业生产的营养基础;③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④生态系统和谐是高效安全农业生产的基础;8农业生产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背离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背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背离的主要表现:①对水资源的影响;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对土地资源的影响;④对大气环境的影响;⑤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平衡的影响产生背离现象的主要原因:①掠夺式经营;②物能流不协调;③报酬递减;④生物结构不合理;⑤环境受污染;⑥人们意识观念的淡薄;9简述模型评价法的概念及建模步骤。
答:概念:指借助数字、图表、符号和公式等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因素的行为特征及其相互内在关系,从而进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
建模步骤:①明确建模目的;②进行对象分析;③构建概念模型;④建立条件设定;⑤指标、参数的确定;⑥建立定量评价模型;10简述定量分区法的基本步骤及优缺点。
答:步骤:①根据区划目的,罗列相关因素;②针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权重;③进行聚类。
包括聚类法、分解法和调伏法;④将聚类结果放到实际中检验和调整。
优点:科学性强,省时省工,方法准确可靠;缺点:不易掌握;有时数据误差大,也需经验调整;指标体系难于统一,应用范围窄。
11列举常见的农业资源利用的经济评价指标。
答:投资效果系数、投资回收期、益本比、资源更新系数等。
12简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答:①自然资源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范围内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
②自然资源有别于自然环境。
③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13简述我国气候资源的分布特点答:特点:绝大多地区光热条件优越,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多。
①显著的季风特色(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率大);②明显的大陆性气候(中纬度大陆腹地受海洋影响较小的气候, 以降水较少、温度变化剧烈为其特征);③多样的气候类型;14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途径与对策答:①建立节约型的集约化农业体系:节水、节地、节时、节能;②建立一批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③积极开发宜农荒地资源;④综合开发山地资源:高山、中山、低山。
15分析土地退化的基本原因,并探讨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原因:①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②大规模的毁林毁草开荒;③草原过度放牧严重;④.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政策:①优化农、林、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结构;②推进土地退化防治的重点工程建设;③强化土地退化的法制化管理;④探索土地退化防治的制度创新体制;⑤建立土地退化防治的技术体系;⑥开展土地退化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16简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答:①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算高且参差不齐;②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水量惊人;③工业用水同样存在浪费现象;④水旱灾害严重成胁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⑤地下水位下降问题;⑥水质不断恶化;17简述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分别是指什么?①东线是从江苏省扬州江都县抽长江水北上,大体沿古京杭大运河,通过13个梯级泵站,总扬程65m,把水送至黄河南岸东平湖,然后穿过黄河大隧洞,送水到天津。
②中线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至北京、天津。
③西线南水北调是解决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18简述国外农业区划的研究类型及主要代表国①农业区划研究:以前苏联为代表,包括自然-农业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两类②农业专业化地带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瑞士、美国等研究较多③农业地域研究:以日本为代表,包括农林统计用地地域区划、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带和农业区域等多种农业地域划分④农业类型研究:以波兰为代表⑤农业经济区划研究:以法国为代表19美国玉米带、棉花带分别涉及哪几个州?玉米带位于牧草乳酪区以南,玉米主产区,世界最著名的玉米专业化地带,也是最大的大豆产区棉花带主要包括加利福利亚州和亚利桑那州20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四大区域是指什么?①半干燥粗放畜牧带:包括广大内陆地区,牧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但降雨量低,以放牧为主,经营粗放,载畜量低②湿润混合农牧带:位于东南部、西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北部的沿海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