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
胆红素的生成
膽紅素的生成膽紅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色素,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是由体内代谢产物胆红素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的。
在哺乳动物的体内,膽紅素主要是由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产生的。
当红细胞老化或受损时,血红蛋白会被分解为卟啉和膽紅素。
膽紅素本身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黄色色素,因此在体内积聚过多的膽紅素会导致黄疸的发生。
膽紅素的生成主要通过肝脏来完成。
在肝脏中,膽红素会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进而经由胆汁排泄到肠道中。
在肠道中,一部分膽紅素会被肠道细菌代谢为胆红素,再经由肝脏重新吸收,形成所谓的胆红素循环。
另一部分膽紅素会被排泄到大便中,使大便呈现深褐色。
除了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外,膽紅素也可以通过食物摄入进入人体。
例如,一些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南瓜等,会在消化道中被转化为膽紅素。
此外,一些药物也含有膽紅素,如一些抗氧化剂和保健品。
膽紅素在人体内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其次,膽紅素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膽紅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最重要的是,膽紅素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来增加体内膽紅素的含量。
多吃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等,可以增加膽紅素的摄入量。
此外,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减少压力等也有助于提高体内膽紅素的生成。
总的来说,膽紅素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代谢途径。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色素,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通过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增加体内膽紅素的含量,保持身体健康。
希望本文对膽紅素的生成和生理功能有所了解,对读者有所帮助。
胆红素的代谢与各类黄疸的关系
游离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血胆红素 未结合 慢或间接反应
小 不能
大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肝胆红素 结合
迅速直接反应 大 能
无
➢ 当血浆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2mg/dl)时,肉 眼可见皮肤、粘膜及巩膜等组织黄染,临床上称 为显性黄疸。
➢ 若血浆胆红素升高不明显,在1~2mg/dl之间时, 肉眼观察不到皮肤与巩膜等黄染现象,称为隐性 黄疸(jaundice occult)。
• ②血清非酯型胆红素↑:肝细胞受损后摄取、运输 、 酯化功能降低;酯型胆红素排泄障碍,反馈性抑制BGT活 性和肝细对胆红素的摄取;肝细胞受损时,溶酶体将酯型 胆红素分解为非酯型胆红素。
• 特点: 血清酯型胆红素↑↑;非酯型胆红素↑;粪胆素原↓
•
尿胆素原↑;尿胆红素(+)
3.阻塞性黄疸
➢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又称为 肝后性黄疸(posthepatic jaundice)。
(三)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分泌至胆小管,再随胆汁 排入肠道,是肝脏代谢胆红素的限速步骤。
➢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是一个逆浓度 梯度的主动转运过程。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 是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的转运蛋白;
➢胆红素排泄一旦发生障碍,结合胆红素就可返 流入血。
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类 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 (biliverdin) 、 胆 红 素 (bilirubin) 、 胆 素 原 (bilinogen) 和胆素(bilin)等。
胆红素处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 体胆汁中的主要色素。
胆红素的生成
胆红素抗炎机理
胆红素抗炎机理
《胆红素抗炎机理》
胆红素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内的生理性色素,其主要来源是红细胞的衰减和破坏。
除了作为胆红素的排泄产物外,近年来研究发现胆红素还具有抗炎作用。
胆红素抗炎的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氧化作用:胆红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氧化应激是炎症反应的重要表现之一,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炎症的发展。
2. 调节免疫反应:胆红素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炎症反应的过度。
研究表明,胆红素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展。
3. 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胆红素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4. 调节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胆红素可以调节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如NF-κB、MAPK等,从而抑制炎症的发展。
综上所述,胆红素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因此开发胆红素相关的药物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新途径。
随着对胆红素抗炎机理的深入研究,相信将为人类提供更多防治炎症性疾病的有效方案。
胆红素高首选的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1. 药物降低胆红素水平(1)苯巴比妥:苯巴比妥是一种肝酶诱导剂,可增加肝脏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适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但需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副作用。
(2)利福平:利福平具有降低胆红素水平的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胆红素的摄取和转运,适用于治疗成人高胆红素血症。
(3)熊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是一种胆汁酸类药物,可降低胆红素水平,减轻肝脏负担。
适用于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
2. 药物改善肝功能(1)护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可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
(2)中药:如茵陈、大黄、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可改善肝功能。
二、光疗光疗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将光线照射在皮肤上,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易于排泄。
具体方法如下:1. 蓝光治疗:蓝光照射皮肤,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经尿液排出体外。
2. 紫外线治疗:紫外线照射皮肤,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3. 双波长光疗:同时使用蓝光和紫外线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三、换血疗法对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需要采取换血疗法。
通过换血,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换血疗法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饮食调理1. 限制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2. 增加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绿叶蔬菜、水果、坚果等。
3.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五、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方剂:1. 茵陈蒿汤:适用于湿热蕴结、胆汁瘀阻型高胆红素血症。
2.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胆湿热、胆汁瘀阻型高胆红素血症。
3. 大黄牡丹皮汤:适用于湿热蕴结、胆汁瘀阻型高胆红素血症。
六、注意事项1. 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胆红素水平。
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遵医嘱,合理用药。
胆红素国家药物标准
胆红素国家药物标准胆红素是一种重要的生化物质,也是人体内的一种废弃物。
主要产生于老化的红细胞的分解过程中,通过脾脏和肝脏进行转化和排出。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的含量应该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发身体健康问题。
为了监测人体内胆红素的水平,各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药物标准。
在美国,胆红素的国家药物标准由美国药典委员会(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简称USP)负责制定和发布。
根据《USP 40-NF 25》中的相关规定,胆红素的标准参考物质应符合以下要求:1. 纯度要求:标准参考物质应是纯度大于99%的胆红素。
2. 含量测定:标准参考物质的含量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3. 储存条件:标准参考物质应储存在干燥、避光、低温条件下,避免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
欧洲药典委员会(European Pharmacopoeia,简称EP)对胆红素的国家药物标准也有详细规定。
根据《Ph. Eur. 9.0》中的相关内容,胆红素的标准参考物质应具备以下特征:1. 外观:标准参考物质应为黄色结晶体或结晶粉末。
2. 溶解性:标准参考物质应在乙醇、氯仿、二氯甲烷和二甲苯中可溶。
3. 含量测定:标准参考物质的含量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4. 无菌性和生物学安全性要求:标准参考物质应满足相关的微生物限度测试和毒理学要求。
中国药典委员会(China Pharmacopoeia,简称ChP)对胆红素的国家药物标准也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相关内容,胆红素的标准参考物质应具备以下特征:1. 外观:标准参考物质应为橙黄色结晶或结晶粉末。
2. 纯度要求:标准参考物质的纯度应大于等于98.0%。
3. 含量测定:标准参考物质的含量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4. 鉴别要求:标准参考物质应满足红外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鉴别要求。
5. 储存条件:标准参考物质应储存在干燥、避光、低温条件下。
除了这些国家药物标准外,国际药典委员会(International Pharmacopoeia,简称IP)也有对胆红素的国际药物标准进行制定。
胆红素的主要组成
胆红素的主要组成
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有机物质,是血液中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
它在人体内的含量和代谢过程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
将从化学结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三个方面,对胆红素的主要组成
进行详细介绍。
一、化学结构
胆红素的化学结构是一个四环结构,由四个吡咯环和一个环状的苯环
组成。
它的分子式为C33H36N4O6,分子量为584.68。
胆红素的分子
中含有两个羧基和四个吡咯环上的氮原子,这些官能团使得胆红素具
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二、生物合成
胆红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脾脏中。
红
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寿命较短,通常只有120天左右,随着寿命的结束,红细胞会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分解。
在这个过程中,血红蛋白
会被分解成为血红素,然后血红素会被转化为胆红素。
具体来说,血
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血红素首先被转化为胆绿素,然后再被转化为胆红素。
这个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是胆红素加氧酶和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三、代谢途径
胆红素的代谢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肝脏将胆红素转化为胆汁酸,然后排泄到肠道中;另一种是通过肝脏将胆红素转化为胆红素葡
萄糖醛酸,然后排泄到尿液中。
这两种代谢途径都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是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胆汁酸合成酶。
总之,胆红素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它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和代
谢途径都非常复杂。
了解胆红素的主要组成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
要的意义。
胆红素的生物转化过程
胆红素的生物转化过程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其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血红蛋白分解: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含有铁元素,负责携带氧气。
当红细胞老化或破损时,血红蛋白会被分解。
2. 血红蛋白转化为胆红素:分解产生的血红蛋白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首先被转化为间接胆红素(又称为游离或非结合胆红素)。
3. 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被肝内酶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又称为结合胆红素)。
这个过程称为胆红素胶囊化。
4. 直接胆红素转化为胆汁酸:直接胆红素继续被肝细胞转化为胆汁酸,与胆汁混合后进入胆囊。
5. 胆红素排泄:胆汁经胆管排入小肠,胆汁中的胆红素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总结起来,血红蛋白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转化为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再经肝内酶的作用转化为直接胆红素,最后转化为胆汁酸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是身体内血红蛋白的正常代谢过程,维持了胆红素的平衡。
胆红素的形成原理
胆红素的形成原理胆红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色素,其主要来源于衰老或破坏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在生物体内,血红蛋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途径分解而成,形成胆红素。
胆红素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血红蛋白的分解、胆红素的形成和胆红素的后续代谢。
首先,胆红蛋白的分解是胆红素形成的第一步。
红细胞寿命到期或受损后,在脾脏和肝脏等器官中被巨噬细胞摄取并分解释放出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分子包含四个亚基,其中的铁原子是关键物质,因为它对氧气的运输和释放起到重要作用。
血红蛋白的分解导致铁离子和血红素分子的分离。
血红素分子中的铁离子会进入铁代谢途径,通过复杂的转运和储存过程参与体内铁的再利用。
铁离子的过程不是本文重点,我们将着重讨论血红素分子如何形成胆红素。
血红素分子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逐步转化为胆红素。
首先,血红蛋白经过一氧化碳酶的催化作用,将一个氧分子催化成为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中心铁的离子态。
接下来,血红蛋白中心的铁离子与血红素分子中的一部分连接形成铁胆红素。
在此过程中,一氧化碳则被释放出来,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排出。
形成的铁胆红素随后通过一系列的酶的作用被进一步代谢,转化为自由胆红素。
这个过程中的关键酶是血红蛋白间接胆红素葡糖化酶,它是一种细胞色素P450酶。
胆红素葡糖化酶催化下的反应使铁胆红素失去其铁离子,形成胆红素。
该酶能够将铁胆红素与一种叫做UDP葡糖的活性糖类结合,形成胆红素二葡糖酸盐。
这种胆红素二葡糖酸盐是不溶于水的,需要借助胆红素葡糖苷转移酶的作用才能转化为溶于水的胆红素三糖酸盐。
胆红素葡糖苷转移酶能够背负胆红素二葡糖酸盐上的一个糖类,将其与肝细胞内的葡糖酷胺结合,形成胆红素三糖酸盐。
胆红素三糖酸盐可以随胆汁排出体外,成为人体内胆红素的主要排泄形式。
除了通过胆汁排出体外,部分胆红素三糖酸盐也会进入大肠,通过肠道细菌的代谢被进一步转化为原胆红素。
原胆红素最终经由肠道细菌和肝脏的代谢被转化为尿胆红素,随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胆红素的功能
胆红素的功能
《胆红素的奇妙功能》
嘿,你知道胆红素不?这玩意儿可有着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功能呢!
胆红素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小魔法师。
就拿我上次去体检来说吧,医生抽了我的血去化验,然后就说到了胆红素。
我当时就很好奇呀,这胆红素到底在我身体里干些啥呢?
医生告诉我,胆红素在身体里有着重要的作用呢。
它可以帮助我们代谢一些东西,就像一个勤劳的小清洁工,把身体里不需要的一些“垃圾”给清理掉。
而且呀,胆红素还能影响我们的肤色呢。
有时候胆红素要是不正常了,我们的脸色可能就会变得黄黄的,看起来就没那么精神啦。
我就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人,脸色黄黄的,后来才知道可能就是胆红素在捣乱呢。
我还专门去查了查资料,发现胆红素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卫士,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它虽然不起眼,但是却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要是没有它呀,我们的身体还不知道会变成啥样呢。
所以呀,可别小看了胆红素这个小不点儿,它的功能可真不小呢!以后我可得好好关注它,让它好好地在我的身体里发挥作用,让我一直健健康康的呀!哈哈!
怎么样,现在知道胆红素的功能了吧,是不是挺神奇的呀!。
胆红素的提取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胆红素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胆红素的提取方法。
3. 学习薄层层析技术分离混合物。
二、实验原理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主要存在于人体血液中,是血红蛋白分解的产物。
胆红素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本实验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胆红素,并通过薄层层析技术进行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牛血、无水乙醇、氯仿、正己烷、硅胶薄层板、碘化铯、显色剂等。
2. 实验仪器:分液漏斗、烧杯、蒸发皿、玻璃棒、真空泵、薄层层析仪、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提取液:将无水乙醇和氯仿按体积比2:1混合,作为提取液。
2. 血液处理:将新鲜牛血收集于烧杯中,加入少量提取液,搅拌均匀,使血液充分溶解。
3. 分液:将血液提取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
下层为有机相,上层为水相。
4. 蒸发:将有机相转移至蒸发皿中,在50℃~60℃下加热蒸发至干,得到胆红素粗制品。
5. 薄层层析:将硅胶薄层板涂布均匀,待晾干后,将胆红素粗制品点于薄层板上。
6. 显色:将碘化铯粉末均匀撒在薄层板上,待碘化铯粉末与胆红素反应后,用显微镜观察,寻找胆红素斑点。
7. 确定胆红素斑点:根据胆红素斑点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确定胆红素的存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提取了胆红素,并观察到胆红素斑点。
2. 通过薄层层析技术,将胆红素与其他杂质分离,提高了胆红素的纯度。
3. 实验过程中,发现胆红素在氯仿中的溶解度较高,因此在提取过程中选择氯仿作为有机溶剂。
六、实验结论1. 成功提取了胆红素,并观察到胆红素斑点。
2. 掌握了胆红素的提取方法和薄层层析技术。
3. 通过实验,对胆红素的性质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有机溶剂。
2. 在进行薄层层析时,确保硅胶薄层板均匀涂布,以提高分离效果。
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胆红素斑点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以确定胆红素的存在。
4. 实验结束后,妥善处理实验废液,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化检验胆红素-ppt课件
• 结合胆红素:UCB通过血循环运输至肝后,
与清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胞所摄 取,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蛋白结合,并 被运输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
胆红素的测定
• 重氮盐改良J-G法 • 胆红素氧化酶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导数分光光度法 • 直接分光光度法 • 干片分光光读法 • 其中前两种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改良J-G法
• 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可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
产生偶氮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在加速剂 咖啡因-苯甲酸钠-醋酸钠作用下,其分子内 部氢键遭破坏后与重氮试剂反应产生偶氮 胆红素。本法PH6.5时,最后加入碱性酒 石酸钠使紫色偶氮胆红素(吸收峰530nm) 转变成蓝色偶氮胆红素,在600nm波长处 进行比色,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 正常 正常 ——
明显增高 增高 增高 延长 不能
降低,CHE明显降低
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
增高 明显增高 明显增高
延长 能 增高
球蛋白明显增高
<1
>1
网织红
增多
正常
正常
黄疸的鉴别:
TB CB UCB CB/TB 尿胆红素 尿胆素原 尿胆素 粪胆素原 粪便颜色
• 病因:各种严重损害肝细胞的疾病均可致,
如肝炎、肝硬化、肝肿瘤、钩端螺旋体病 等。
• 机制:肝细胞受损,其摄取、转化和排泄
胆红素的能力降低,造成血中未结合胆红 素增加;又因肝细胞肿胀压迫毛细胆管, 炎性细胞浸润或胆栓的阻塞,使部分结合 胆红素排泄受阻而返流入血,造成血中结 合胆红素亦增加。
胆红素的分类
胆红素的分类
胆红素是一种由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黄色色素,它在体内经过多个途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直接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直接胆红素是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形成的水溶性胆红素,也称结合胆红素。
它可以被肝脏排泄到胆汁中,通过胆道进入肠道后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胆汁中的胆红素类物质。
间接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间接胆红素是由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不溶于水的胆红素。
它主要通过血液循环与血浆蛋白结合,由肝脏摄取后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并进一步排泄。
游离胆红素(Free Bilirubin):游离胆红素是指未与任何分子结合的胆红素,既没有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的直接胆红素,也没有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的间接胆红素。
红细胞破坏与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因素可以导致胆红素的积累和代谢异常,引起黄疸等症状。
了解胆红素的分类有助于了解其代谢过程和相关疾病的机制,并且对疾病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您有相关疾病或疑问,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肝脏与胆红素代谢的关系
肝脏与胆红素代谢的关系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代谢产生的黄色色素,它在人体中的代谢与肝脏密切相关。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不仅在体内有着重要的解毒功能,还承担着胆红素代谢的重要任务。
胆红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的代谢过程中,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
红细胞寿命一般为120天左右,老化的红细胞会被脾脏和肝脏分解,而其中的血红素则被转化为胆红素。
胆红素在非溶解性的形式下,结合在脾脏和肝脏的细胞中,形成胆红素结合蛋白。
在脾脏中,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生的胆红素被脾细胞摄取,进一步转化为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
在肝脏中,间接胆红素会被肝细胞内的酶系统作用下,转化为水溶性的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可以与胆汁酸结合形成胆汁,然后通过胆囊储存起来。
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收缩将胆汁释放到小肠中,胆汁中的胆红素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一部分胆红素经过肠道吸收后会再次进入肝脏,而另一部分则被细菌分解,形成胆红素的代谢产物。
肝脏在胆红素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肝脏通过酶系统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从而使胆红素能够溶解于水,方便其在体内的运输和排泄。
另一方面,肝脏负责合成胆汁,其中包含大量的胆红素,通过胆汁的排泄,肝脏将胆红素从体内排出。
肝脏对胆红素代谢的调节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
一方面,肝细胞内的酶系统能够调节间接胆红素的转化速度,根据机体需要进行合理的调节。
当体内红细胞的分解速度增加时,肝细胞会增加酶的合成,提高胆红素的转化速度;相反,当红细胞分解减少时,肝细胞会减少酶的合成,降低胆红素的转化速度。
另一方面,肝脏对胆红素的排泄也有严格的调节机制。
当肠道吸收的胆红素过多时,肝脏会减少胆汁的合成和排泄,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进入肠道。
肝脏与胆红素代谢的关系紧密,肝功能的异常会直接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例如,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会导致肝细胞受损,酶系统功能下降,从而使胆红素的转化速度减慢,间接胆红素的水平升高。
胆红素测定方法
胆红素测定方法胆红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化物质,它是红细胞分解代谢产物,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因此,准确测定胆红素水平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胆红素测定方法。
一、直接胆红素测定法。
直接胆红素测定法是通过直接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来判断胆红素代谢情况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二、间接胆红素测定法。
间接胆红素测定法是通过间接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来判断胆红素代谢情况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三、总胆红素测定法。
总胆红素测定法是通过测定血清中的总胆红素水平来判断胆红素代谢情况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来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五、光度法。
光度法是通过光度计来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六、比色法。
比色法是通过比色计来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七、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是通过电化学分析仪来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总结。
以上所述即为胆红素测定的几种常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临床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胆红素测定。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胆红素的主要组成
胆红素的主要组成
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血红素降解产物,主要由两种分子构成:草酰乙酸和胆汁酸。
草酰乙酸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结构,其分子中含有四个环,其中一个环上连接着一个亚甲基基团,这个基团很容易被氧化成羧基,形成草酰乙酸的羧酸衍生物。
胆汁酸是一种胆汁成分,由胆固醇代谢而成,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些羟基和羧基,能够在胆汁中帮助乳化脂肪,促进消化吸收。
胆红素是由草酰乙酸和胆汁酸在肝细胞内合成的,然后由肝细胞分泌到胆汁中,进入小肠后与食物中的脂肪酸和胆固醇的代谢产物结合,形成胆固醇胆酸盐,最终排出体外。
- 1 -。
胆红素升高程度分级标准
胆红素升高程度分级标准
胆红素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黄色化合物,它在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和排泄作用。
当胆红素在血液中升高时,可能会提示肝脏功能异常或胆道疾病。
为了评估胆红素升高的程度,医学上通常采用以下分级标准:
1. 轻度升高,胆红素水平略高于正常范围,通常在1.5到2倍正常水平之间。
这种情况可能由于轻度肝功能异常或者胆道疾病引起。
2. 中度升高,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范围,通常在2到5倍正常水平之间。
这种情况可能由于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或溶血性贫血等引起。
3. 重度升高,胆红素水平远远高于正常范围,超过5倍正常水平。
这种情况可能由于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胆道梗阻或者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引起。
对于不同程度的胆红素升高,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
的检查和治疗。
因此,及时了解胆红素升高的程度对于诊断和治疗肝脏和胆道疾病非常重要。
胆红素换血标准
胆红素换血标准
胆红素换血标准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mol/L。
当总胆红素在34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
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
2. 新生儿溶血病:产前诊断基本明确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的婴儿,伴有水肿、肝大、心力衰竭等症状的新生儿需要考虑换血。
3. 早期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早期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超过指南中的换血标准,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的新生儿需要换血。
4. 胆红素脑病症状:具有早期胆红素脑病症状的新生儿,不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低,都应考虑换血。
因为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与否除了与血清胆红素有关之外,尚有其他因素的参与。
5. 早产儿及前几胎有死胎病史:早产儿及前几胎有死胎,且伴有水肿严重、贫血病史的情况,应酌情给予降低换血的标准。
6. 生后一周以上,体重较大,情况良好无核黄疸症状的婴儿:即使血清胆红素达到42
7.5微摩尔每升,而其中结合胆红素在85.5微摩尔每升以上,也可以先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暂时不选择换血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换血指征还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医生建议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换血治疗。
胆红素 用途
胆红素用途胆红素啊,那可真是身体里一个特别又有趣的存在呢。
你可以把胆红素想象成身体里的小画家。
它有时候就像一个拿着黄色颜料桶到处跑的小精灵,在我们的身体里留下独特的色彩印记。
正常情况下,它会在肝脏这个大画室里被好好加工,就像是把那些随意涂抹的黄色颜料整理成一幅精致的画作,然后再通过胆道这个艺术长廊排出体外,去展示自己在身体外的风采。
胆红素还是身体里的一个小信号灯。
当身体这个大交通枢纽出现堵塞或者混乱的时候,胆红素这个信号灯就开始闪烁啦。
比如说肝脏出了点小毛病,就像交通警察指挥错了方向,胆红素就开始在血液里堆积,原本正常的道路变得拥堵不堪,胆红素这个信号灯就从正常的暗暗闪烁变成了刺眼的强光,告诉我们身体内部的交通秩序乱套了。
要是把身体比作一个大工厂,胆红素就像是工厂里的一种特殊原料。
正常运作的时候,这个原料被加工得妥妥当当,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流转。
但要是某个环节出了故障,就像机器的齿轮卡壳了,胆红素这个原料就开始积压,让整个工厂看起来都变得“黄澄澄”的,好像被黄色油漆泼了个遍。
胆红素还像一个小调皮鬼。
在我们身体的循环系统里玩着躲猫猫的游戏。
它一会儿躲在红细胞这个小房子里,可红细胞这个小房子有使用寿命啊,一旦红细胞到了退休年龄,胆红素就被释放出来,像个被赶出家门的小捣蛋,开始在身体里四处游荡,寻找自己新的归宿。
你看胆红素又像身体里的一个小温度计。
当身体出现问题,特别是肝脏或者血液系统的问题时,胆红素的含量就像温度计里的水银柱一样开始上升。
从正常的刻度一下子窜到让人担忧的高度,仿佛在大声呼喊:“嘿,主人,身体里面有点热,好像有地方着火啦,赶紧来检查检查啊!”胆红素也是身体的小信号兵。
在身体的边防线上巡逻,如果肝脏的防线被疾病这个敌人入侵,胆红素这个信号兵就立马把身体内部的情况通过血液这个通讯线路报告给各个器官,大声喊着:“不好啦,肝脏这边有情况,大家做好准备!”它就像一个勇敢的小战士,虽然自己不能直接对抗疾病,但能把消息及时传递出去。
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BE)也称核黄疸(kernicterus),是非结合胆红素在脑内沉积所致的神经综合征。
BE由Schmorl于1904年首次提出,病因包括胎儿溶血症和其他溶血性贫血。
胆红素具有毒性,通常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而转变为无毒性的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血浆白蛋白的结合能力时,可直接进入脑组织产生神经毒素。
胆红素进入大脑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为未成熟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或者高渗透压血症、高碳酸血症、缺氧缺血或者酸中毒时血脑屏障破坏,使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BE的治疗采用光疗、白蛋白注射、换血疗法。
胆红素对脑组织的影响具有高选择性和对称性特点。
胆红素首先沉积在基底节区,且皮质和白质不受累。
BE好发于苍白球、下丘脑和Ammon角,脑干顶盖的脑神经核、小脑齿状核和小脑绒球也可受累,丘脑和纹状体较少发生。
临床特点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直观、简单的指标确诊BE。
临床主要应用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以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等辅助手段来预测BE的发生及危险程度。
有学者认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大于20μmol/L是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临界值,但未结合胆红素不能直接在血浆中检测。
国内外普遍认为新生儿总胆红素>342μmol/L可能会发生BE。
BE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通常出现在足月儿出生后的2~5天,早产儿可延迟至7天,最迟可以在出生第3周发生。
临床上BE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BE指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毒素作用所致的急性脑损伤。
急性BE主要表现为嗜睡、轻度肌张力降低、活动减少、轻微高调哭声;进而表现为易激惹、高调哭声、拒乳、呼吸困难、肌张力增高;最后转为肌张力降低。
慢性BE多为不可逆性肌张力增高,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落后、手足徐动、牙釉质发育不良、咀嚼和吞咽困难、听力异常。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急性期除MRS及常规MRI T1WI有阳性发现外,超声及CT检查均为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红素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刘军
摘要:胆红素是人体内血红蛋白等化合物分解代谢形成的一种色素,传统观念认为它是对机体有害的一种物质。
近一个世纪来,临床上一直把血中高胆红素含量作为肝胆系统疾病的一个诊断指标。
随着近年来对胆红素的深入研究,胆红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重新得到了认识,并随着对胆红素检测方法的不断探索,胆红素的检测也越来越准确。
本文拟在阐明胆红素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综述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临床疾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胆红素
人体血清(浆)中的胆红素(Bilirubin,简称BR)是体内血红素的的一种代谢产物,分子量为584.65D.L,其中80%~90%来自于血红蛋白,10%~20%来自于肌红蛋白、环氧化酶等其他蛋白。
经过大量研究证实,胆红素具有4种异构体,动物体内的胆红素是IX
α异构体(BR IX
α),分子式为C33H36N4O6,属四吡咯胆红素,在溶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成胆绿素(BV IX α)或氧化降解为无色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加热、光照或有金属离子存在时,其稳定性更差,但低温、避光等会增强其稳定性。
对胆红素的这些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等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准确的定量测定将有助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胆红素的生理作用
近来的研究表明,胆红素在人体内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类和脂蛋白过氧化,改变某些酶的活性,阻断DNA分子,减轻氧化损伤,它与人体内其它抗氧化防御系统(GSH、SOD、VITE)具有协同作用。
大量研究发现胆红素具有明显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作用,减缓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抑制血栓和泡沫细胞的生成,从而防止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胆红素除本身的抗氧化作用外,胆红素还能通过抑制蛋白激酶C 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胆红素会生成一种被称为肝脏生长因子(LGF)的白蛋白-胆红素复合物,其对肝细胞有再生作用,Ossloa等通过实验证明,胆红素能明显抑制肝脏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增高,阻止抗氧化酶的降低。
因此,胆红素在人体内不仅是一种有害毒素,还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它在体内主要通过清除过氧化脂质,切断过氧化脂质引起的连锁反应,防止细胞破坏,另外胆红素还能直接清除氧自由基,于早期阶段终止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害,对心、脑、肝脏和血管等多种组织与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
由于胆红素在体内具有伤害与保护的双重作用,这对我们检验工作者就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我们采用最佳方法,准确定量分析胆红素的高低值,及时反馈给临床最新信息。
胆红素的检测
人们在研究胆红素与各种疾病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完善起了一系列胆红素的定量检测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重氮法,氧化酶法,化学氧化法,色谱法,单克隆抗体法等。
重氮法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先后摸索并成功推出了许多测定胆红素的方法,但其中应用最广、最为经典的方法还是重氮法(M-E法、改良J-G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费用低、简便,缺点是准确度不高,特异性不强,易受脂血、溶血的影响,特别是当测定直接胆红素(DB)时,重氮试剂也能与σ胆红素发生反应,故重氮法测定的DB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血清结合胆红素(CB)的水平,而CB又是临床评价肝胆分泌功能的一个更早、更灵敏的指标。
故本法虽然经过无数的改良,但至今仍无满意的结果,它必将被新方法逐出历
史的舞台。
氧化酶法鉴于重氮法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结合胆红素的原因,Kurosaka等提出运用胆红素氧化酶法(BOD法)选择性地定量分析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即不测σ胆红素)的方法,并提出使用抑制剂在测CB时,避免间接胆红素(UB)的参与。
在一定条件BOD只与结胆反应,间胆与σ胆红素不起反应,这样可排除σ胆红素在临床上产生的干扰。
Kosaka等报道利用酶法和重氮法相结合还可测定σ胆红素。
此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不受血清中其它生物分子的影响,结果准确可靠,缺点是试剂较昂贵,以及酶的稳定性、纯度影响等。
化学氧化法这类方法主要的有钒酸盐氧化法,亚硝酸钠氧化法,高碘酸氧化法等。
因胆红素的四吡咯结构具有还原性,因此各种低分子的无机氧化剂和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氧化性的各种过渡金属元素都可以氧化胆红素,从而可用于胆红素的测定。
此类方法优点是不受溶血、脂血等干扰物质的影响,准确度高,特异性好,与酶法比较具有试剂价格低廉,精密度更高的优点,是目前临床检验室测定胆红素的最佳首选方法。
其它定量检测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单克隆抗体法、荧光探针法等,这些方法由于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对胆红素的深入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缺点是这些方法大都需要特殊的仪器以及受其些适用范围的限制等,很难在临床推广使用。
胆红素的检测除了选择可靠的试剂、最佳的方法外,还与标本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罗书久等报告采用肝素钠作抗凝剂测定血浆胆红素水平比用血清标本测定胆红素水平高出40%-70%,因此在测定人体胆红素水平时,尽量采用血清标本而不要采用肝素钠血浆标本,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胆红素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近一个世纪来,临床一直把血中高胆红素浓度作为判断肝胆疾病的重要指标。
自从1994年Schwertner等发现低胆红素浓度可能是冠心病的新的危险因子以来,许多学者作了大量有关胆红素的研究,并随着胆红素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准确性的提高,胆红素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胆红素与冠心病近年研究表明,胆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其抗氧化性甚至超过维生素C、维生素E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浓度胆红素可能是冠心病新的危险因子,Schwertner等通过研究指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由于体内氧化活性的提高,使胆红素的消耗量增加,从而导致体内胆红素浓度降低,此发现在后来的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另外吸烟会降低胆红素的浓度,增加脂蛋白的浓度,从而增加患冠心病的机率。
Hulea等报道,血清中生理浓度下的直接和间接胆红素能有效地抑制金属离子(如Cu2+ Fe2+)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修饰反应,而胆红素的这种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正是其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冠心病危险性的主要机制所在。
有研究发现,当胆红素浓度下降50%,发生动脉病变的危险性就增加47%。
另有报道,冠心病患者体内胆红素浓度不一定持续低于正常对照者,当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时其血清胆红素浓度不但不降低反而可能会升高,因为此时伴随着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分解或心功能不全而引起胆红素浓度升高。
胆红素与脑血管疾病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后大量红细胞破坏,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很快生成胆红素,那么脑出血后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是否是由于颅脑内红细胞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而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Dohi等认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血清胆红素浓度显著升高,说明氧化应激存在,可认为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并认为血清胆红素浓度可以作为出血性中风后一个有用的氧化应激指标。
Y aot等在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时发现,患者体内胆红素浓度比正常人偏低,而且这种症状
与患者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他们认为,患者体内胆红素浓度的下降,可能使细胞遭受了某种损伤,从而使机体免疫系统发生了改变。
仲过生等认为血清胆红素浓度的下降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病的又一个危险因素。
魏瑞理等通过研究认为,脑梗死急性期(3d内)患者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偏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说明脑出血体内胆红素水平的升高主要不是颅内血肿分解代谢的结果,可能与脑梗死一样有着另外的原因。
胆红素与胆结石Liu等通过动力学研究证明,胆红素生成的自由基是胆石症形成的关键因素。
胆红素生成的稳定自由基经血循环在胃肠道造成细胞损伤,这种自由基造成的细胞损伤可引起粘蛋白分泌,而在粘蛋白存在下,胆红素钙沉淀颗粒变大,这被认为是形成胆结石的关键因素之一。
胆红素与其些特殊疾病1996年Y amaguchi等利用单克隆抗体法首先检测到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大脑中极微小量的胆红素含量,从而为人们研究胆红素与AD之间架起了桥梁。
胆红素还在发现、诊断某些遗传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Grigler-Najjar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家族性肝内胆汁郁滞黄疸(Byler病),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体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人偏高,轻者常小于85μmol/L 以下,重者可达500μmol/L以上,因此胆红素的检测对遗传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病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