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摘要】泥鳅是一种适应性强、繁殖力强的鱼类,可以在稻田中进行养殖。
稻田养殖泥鳅具有净化水质、增加稻田生态、提高养殖效益等优点。
在管理上,需要注意水质管理、饲料管理、疾病防控以及环境调控等方面。
水质管理要保持清洁、通气良好,饲料管理要科学搭配、定时喂食,疾病防控要做好疫病预防、及时处理病死鱼,环境调控要注意保持水温、植被覆盖等。
稻田养殖泥鳅对于增加农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提高养殖技术,规范管理制度,提高养殖效益。
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促进稻田养殖泥鳅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稻田养殖、泥鳅、优点、水质管理、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环境调控、总结、展望、研究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常见的养殖鱼类,其生长适应环境广泛,食性广泛,容易繁殖等优点使其成为很受养殖户青睐的养殖对象。
随着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稻田养殖泥鳅的养殖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于目前稻田养殖泥鳅的规模和养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对其进行养殖管理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养殖技术指导,推动稻田养殖泥鳅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稻田养殖泥鳅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泥鳅在稻田养殖中的优势和特点,为推动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泥鳅在稻田中的养殖特点和优势,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出。
通过对水质、饲料、疾病防控和环境调控等管理注意事项的研究,可以保障泥鳅的生长和健康,减少养殖风险,提高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研究泥鳅的养殖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高效化,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旨在全面探讨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并提出管理注意事项,为泥鳅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泥鳅稻田养殖的新方法
泥鳅稻田养殖的新方法夏宝东1常彦民1戴洪全2戴国清3(1、巴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巴彦151800)(2、哈尔滨市驿马山戴氏原生态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黑龙江巴彦151800)(3、巴彦县少凌鱼种场黑龙江巴彦151800)一、泥鳅简介我国的鳅科鱼类约有100多种,大部分都是小型鱼类,生长缓慢,没有养殖价值。
目前养殖的泥鳅种类主要是泥鳅和大鳞副泥鳅。
泥鳅、北方泥鳅和黑龙江泥鳅组成了泥鳅属的三兄弟,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有5对须,外形也相似。
它们的区别在于:黑龙江泥鳅仅分布在黑龙江,其吻端到背鳍的距离占体长的62%以上,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平齐。
另两种泥鳅吻端到背鳍的距离最多占体长的cn. All Rights Reserved.60%,而且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但北方泥鳅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9~2.9倍,泥鳅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3~1.8倍。
北方泥鳅仅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辽河上游,而泥鳅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以长江水域和珠江水域的产量为最大。
这三种泥鳅生活习性相似,个体较大,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较高的养殖价值。
大鳞副泥鳅是副泥鳅属在我国的唯一种。
其外形与泥鳅相似,有5对口须,但它的鳞大,侧线鳞不到130片。
大鳞副泥鳅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个体稍大,分布比较广泛,但它的天然资源太少了,捕捉很困难。
以上几种有养殖价值的泥鳅,养殖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养殖。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还是以养殖泥鳅为主。
而在黑龙江除养殖泥鳅外,还养殖大鳞副泥鳅、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
下面对泥鳅、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以及大鳞副泥鳅作简要介绍1、泥鳅(m is gumusa ng uillica uda utus)又名鳅、真泥鳅等,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
国内广泛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沟渠、水田、池塘、河流、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
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也有分布。
目前,泥鳅市场平均售价在20~30元/kg,国际售价更可观,口岸价格最低30元/kg,是出口创汇型经济鱼类之一。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泥鳅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快速、肉质鲜美的经济性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水体中。
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传统的生态养殖方式,以水稻田为生态环境,通过水稻与泥鳅的共生共草,实现水稻养鱼,鱼肥稻肥的有机循环。
接下来,我们将就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展开研究。
一、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1.生态效益好:稻田养殖泥鳅不需要额外的水源,通过利用水稻田的水循环,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
2.资源循环利用:稻田养殖泥鳅实现了水稻养鱼、鱼肥稻肥的有机循环,减少了对化肥、饲料等资源的需求,降低了养殖成本。
3.增加产量:泥鳅在稻田中可以吃杂草、害虫和有机废弃物,起到了生态调节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
4.食物安全:稻田养殖泥鳅环境清洁,泥鳅没有接触到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污染源,是一种绿色、安全的鱼类。
二、稻田养殖泥鳅的管理注意事项1.水质管理:稻田养殖泥鳅的水质管理非常重要。
要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物的进入,可定期检测水质,保持适宜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
2.密度管理:对泥鳅的密度要进行科学的管理,避免过度的密度造成饲料、氧气等资源的竞争,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
3.饲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的饲料主要来源于水稻田里的藻类、浮游生物、昆虫等,但也可以适量提供人工饲料,以保证泥鳅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4.疾病防治:定期对泥鳅进行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治疗,保障泥鳅的健康生长。
5.季节管理:对于不同季节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特别是在冬季需要加强保暖措施,以保证泥鳅的正常生长。
稻田养殖泥鳅具有生态效益好、资源循环利用、增加产量、食物安全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养殖方式。
管理注意事项也非常重要,只有科学合理地管理,才能保证稻田养殖泥鳅的高质量产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稻田养殖泥鳅的生产中,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是一种集水稻和养鱼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由于泥鳅具有高产、耐冷、适应能力强的优势,因此在农田中养殖泥鳅不仅可以保证稻田生态环境的良好和平衡发展,还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以下是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的介绍。
一、选泥种与繁殖1.选择适宜的泥鳅种类:在稻田泥鳅养殖中,常见的泥鳅品种有黑泥鳅、中华泥鳅、河豚泥鳅等,根据当地的气候、水质等因素,选择适合本地养殖的品种。
2.育苗选种:选取健康、体长适中的泥鳅,放入清水中养殖,不受食欲的刺激,直到体长达到20厘米以上,适合入稻田养殖。
二、稻田建设与饲料1.稻田准备:选择耕地、整理土壤,将土壤按照适宜梯田水稻栽种的要求整平,并进行合理的施肥,保证稻田的肥力。
2.稻田水稻栽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稻种进行栽种。
栽种时要注意种子的密度和间距,稻田畦长的话可以选择在中间增加一道宽畦,便于泥鳅活动和采食。
3.泥鳅饵料:稻田泥鳅主要以稻谷为主食,每亩稻田每隔3-5天左右进行投放适量的稻谷,保持泥鳅的饱食状态。
三、管理与养殖1.稻田管理:在稻田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水稻的灌溉、杂草防治等工作,并注意稻田的水质和温度,保持稻田的环境稳定。
2.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稻田,及时发现并治疗泥鳅的病虫害,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扩大。
3.合理养殖密度:根据泥鳅的体长、水体和土壤的营养情况,以及其它因素,合理控制泥鳅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导致疾病和死亡率的增加。
四、收获与营销1.泥鳅采捕:根据泥鳅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泥鳅采捕。
可以使用捕鱼网、捕鱼篓等工具将泥鳅捕捞出来,然后进行分类和清洗。
2.泥鳅营销:将采捕到的泥鳅进行分级、包装,然后销售到市场或者批发给餐饮企业。
可以选择与其它农产品进行搭配销售,增加收入。
总结: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还可以保护水资源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合理的品种选育、稻田建设、饲料管理、疾病防治等一系列措施,合理处理养殖泥鳅的各个环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泥鳅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节水型稻田泥鳅养殖方法与相关技术
图片简介:本技术介绍了一种节水型稻田泥鳅养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挖设养殖沟,在养殖沟底部铺设碎石,向碎石层的缝隙中加入沙子,在碎石层的表面依次铺设明胶和第一混凝土层,在养殖的侧壁上铺设第二混凝土层;步骤二、向稻田中加入发酵后的蓄禽粪肥,向稻田中灌水并移栽秧苗;步骤三、待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养殖沟中,向养殖沟中定期投放投饵装置对泥鳅进行投喂饵料,每20~30天换一次水;每隔4~5天通过充氧机对所述外环沟和所述内连沟的水进行充氧。
本技术将泥鳅套养在稻田中,能够形成自然环境的循环,促进水稻质量增加,又能够为泥鳅提供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得到天然、安全、营养的鱼肉。
技术要求1.一种节水型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沼泽地改造为稻田,除去稻田四周的杂草,按300~500g/亩的量向稻田中洒生石灰,稻田暴晒5~9天,然后在稻田的田埂内侧的1~1.5m处挖掘外环沟,在位于所述外环沟内部的稻田区域挖掘井字形的内连沟,所述内连沟的端部均与所述外环沟连通,形成相通的养殖沟,所述养殖沟的底表面与稻田表皮的距离均为40~60cm,宽度均为15~20cm;在所述养殖沟的底部铺设6~10cm厚的粒径为2~4cm的碎石,向碎石的缝隙中加入粒径为5~6mm的沙子,沙子与碎石的重量比为1:4;在所述碎石的表面铺设一层0.3~0.8cm厚的明胶,在明胶表面铺设4~6cm厚的第一混凝土层,在所述养殖沟的侧壁铺设4~6cm厚的第二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混凝土层的下部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侧壁密封固定连接,然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表面平铺一层厚度为10~30cm的土壤肥沃的淤泥;所述混凝土包括重量比为1:0.5:2:0.4:0.5:0.2:0.2的水泥、沙子、石子、水、高岭土、中药渣和果皮渣;步骤二、将蓄禽粪肥按180~220kg/亩的量施入稻田的表皮,用塑料膜将蓄禽粪肥覆盖,密封发酵8~12天,然后将发酵后的蓄禽粪肥与稻田表皮往下10~15cm的淤泥充分混合;向稻田中灌水,在稻田中插入茎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长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所述外环沟和所述内连沟中不栽种秧苗;步骤三、待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所述外环沟和所述内连沟中,每亩稻田放养1.0~1.4万尾泥鳅,每尾重量为3~5g,保持稻田水位在60~70cm,控制稻田水水质透明度为25~30cm,水的pH值为7~7.5;每天早上7点、下午2点和晚上10点,向所述外环沟和所述内连沟中投入多个投饵装置,对泥鳅进行投料喂养;当气温低于28℃时,每20~30天换一次水;当气温高于28℃时,每5~7天换一次水,每次更换的水量为稻田中水量的55~60%,每隔4~5天通过充氧机对所述外环沟和所述内连沟的水进行充氧。
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泥鳅又称鳅鱼,在分类上属鲤形目,泥鳅科,泥鳅属。
主要分布于我国淡水的河流、沟渠、水田、池塘、湖泊等,那么在北方泥鳅该怎样养殖了?现在我们来了解下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一、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一)人工繁殖1.亲鳅来源亲鳅最好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3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
2.亲鳅放养4月初,将亲鳅依雌雄1∶1.2~1∶1.5比例分养于面积为80~120平方米,水深为70~80cm的亲鱼培育池塘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kg。
亲鱼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加固池埂,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消毒5分钟左右。
3.亲鳅培育亲鳅放入池塘后,要适时投喂饲料蛋白不低于35%的全价配合饲料,适量搭配动物碎肉,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
投饵量一般占鱼重量的5%~8%。
产前日投两次,每日上午7~8时和傍晚各一次,其中上午投30%,下午投70%。
产后每日傍晚投饵一次。
培育期间每7~10天注新水10cm,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浆,每立方米水体为15~20g。
4.人工催产(1)催产亲鱼选择。
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2)催产药物及使用方法。
催产剂种类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
单独使用剂量为:HCG5IU/g~10IU/g,LHRH~A20.01μg/g~0.02μg/g;混合使用剂量为DOM0.003mg/g~0.005mg/g+LHRH~A20.005μg/g。
雄鱼减半。
注射方法则采用一次注射,催产剂用0.9%生理盐水稀释,现配现用,药液量按每尾0.2mL配制。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针与鱼体成45度角,进针深度0.3cm~0.4cm,注射后将亲鱼放入网箱中。
稻田泥鳅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
3 . 3 栽 秧
月3 0日 , 在 宁 国市霞 西镇 东湖 村 1块 6 0 0 m z 稻 田开展 养鳅 试验 , 繁 育鳅 苗 , 养殖 成 鳅 , 探 讨 稻 田养 鳅 可 行 性 。 试 验 结
果较理 想 : 该试 验收获稻 谷 3 2 0 k g , 收入 6 4 0元 。 种 稻 成
水质符合 G B1 1 6 0 7 —8 9标 准 。 设 置矩 形 稻 田 1块 , 东 西 长 3 0 m, 南北宽 2 0 m, 面积 6 0 0 m 2 。
2 养 殖 准 备
一
及 稻纵 卷 叶 螟 , 兼 治稻 瘟 病 。 仅施 药 2次 达 到防 治 效 果 。 施
药技 术 上做到 足量 对水 , 均匀 喷雾 。 3 . 7 收割 稻谷
插秧 后 , 烤 田期 除外 , 垄面 以 上水 位保 持 5 ~ 2 0 c m。 高温 期加 深水 位 。
3 . 5 追施 化肥
元、 鱼药款 2 0 0元 、 电费 3 0 0元、 低值易耗品折旧费 3 0 0元、
管理费 6 0 0 0元 。 稻 田养 鳅总 投 入 1 0 8 1 0元 , 总收 入 1 7 6 4 0 元, 总利 润 6 8 3 0元 , 投入 产 出 比 1 : 1 . 6 3 。 现 详 细 介绍 泥 鳅养
5月 2 6日手 工 插秧 , 栽 苗约 0 . 9万株 。 插 秧 前用 长 手柄
泥 钯耙平 、 耙 松 田 , 兼 顾除 草 。
3 . 4 水位 管理
本合计 2 6 0元 , 其中农药 2 0元 、 种子款 6 0元 、 机耕 费 1 5 0 元、 化肥 款 3 0元 。 养鳅收 入合 计 1 7 0 0 0元 , 其 中成鳅 销 售款 1 5 2 0 0元 , 水产 品 ( 仔鳅) 收入 1 8 0 0元 。 养 鳅 成 本 合 计 1 0 5 5 0元 , 其 中种 鳅款 4 5 0元 、 饲 料款 2 6 0 0元 、 肥料款 7 0 0
泥鳅稻田生态养殖
养殖泥鳅的稻 田要求选择在
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 、 无污染、
进排水方便 ,做到旱季不涸 ,雨 季不涝。底质要求壤土或粘壤土, 保水性能好 、底泥肥沃疏松 , 腐 嘿 鹭磷 殖质丰富。田埂比较厚实、不渗 水、不漏水。田块面积以 0 5 一 . 1 亩为好, 这样方便管理。稻田养殖泥鳅需开挖鱼沟、 鱼山,鱼沟是泥鳅游向稻田的主要通道, 鱼山也叫鱼 坑, 鱼沟、鱼幽可使泥鳅在稻田操作、 施肥、施药时 有躲避的场所。鱼沟、鱼幽开挖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
量, 常用化肥的 安全使用量为硫酸按1 一 kg/ 亩; 0 巧 尿素5 一 lokg/ 亩; 硝酸钾3 一 7kg/ 亩; 过磷酸钙 5 一 k g/ 亩; 如以 10 碳酸氢按替硝酸按作追肥, 必须 拌土制成球肥深施。每亩用量为 巧一 O Z kg。碳酸氢 钱作基肥, 每亩可施 25kg, 施后 5 天才能放苗。长 效尿素 作基肥, 每亩用量25kg, 施后3 一 天放苗。 4
泥鳅 肉质细嫩 ,营养丰富 、 清淡鲜美 ,可食部分 占整个鱼体
意向内侧倾斜。
的80%,高于一般的淡水鱼类,
具有滋补药用功能 ,所以历来为 人们喜食。稻田养殖泥鳅是 目前 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 鱼稻共生、 互惠互利。 一、养殖田块选择与田间工
程建设
瓣 感
攀
2、塑料薄膜防逃墙 选用农用塑料薄膜 ,用毛竹
规格鳅种skg 即 或直接投放泥 可, 鳅鱼 1 一 0 15kg, 任
其自 然繁殖生产,每亩稻田可收获 1 cm 以上的泥鳅 0 0 5 kg 以上。夏季高温应尽量加深田水,以防烫死泥
鳅。 四、施肥与用药
合理施肥对水稻和泥鳅生产都有利, 稻田养殖施 肥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 辅。稻田中施用的磷肥常以钙美磷肥和过磷酸钙为 主, 施用前应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发酵后使用,以提高 肥效, 减少对泥鳅的危害。有机肥在使用时也需腐熟 发酵后施用,防止有机肥在腐解过程中, 产生大量的 有机酸和还原性物质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基肥 应 占全年施肥量的 7 % 一 %, 0 0 8 追肥占2 % 一 %。注 0 0 3 意施足基肥, 适当多施磷钾肥, 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1. 引言1.1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生态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田间的害虫和杂草。
本文将探讨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以及管理注意事项,希望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多实用的种养技术。
泥鳅在稻田养殖中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能够在水稻田中自然生长繁殖,不需要额外的养殖空间和投入。
泥鳅还能有效捕食水稻田里的害虫,如蚯蚓、害虫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在管理方面,稻田养殖泥鳅需要合理控制水稻田里的水质和水位,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避免污染和水质恶化。
还要加强对泥鳅的饲料管理,保证泥鳅的营养和生长需求,提高产量和质量。
稻田与泥鳅共生还可以带来诸多益处,如促进水稻生长、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养殖收益等。
合理利用泥鳅资源,发展稻田养殖泥鳅,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稻田养殖泥鳅具有诸多优点,但在管理过程中也需注意事项。
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相信稻田养殖泥鳅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2. 正文2.1 泥鳅在稻田养殖中的生长特点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是其在稻田养殖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泥鳅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泥鳅从孵化到成鱼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使得泥鳅在稻田养殖中能够快速繁殖,提高产量。
泥鳅具有较高的抗逆性。
在冷、酸、碱、富氧、贫氧等环境条件下,泥鳅都能较好地生存,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使得泥鳅在各种水体环境中都能够生长繁殖。
泥鳅的适应性广也是其在稻田养殖中的重要特点。
泥鳅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各种饲养方式和饲料,对水质要求不高,因此在稻田养殖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2.2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1. 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泥鳅作为一种杂食性鱼类,可以帮助稻田清除杂草和害虫,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它们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如蚯蚓、水蚤等,减少害虫对稻田的破坏,提高水稻产量。
沿黄滩区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技术泥鳅养殖
沿黄滩区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技术- 泥鳅养殖2001年以来,我们在沿黄滩区进行了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技术研究,实践证明,泥鳅属稻田生态渔业的优良养殖品种,其产量和效益均高于稻田养鱼、养蟹,而且这种养殖方式节肥增产,省工省时,还对稻田土壤有显著的改良作用,所产稻谷和泥鳅品质好、无污染,价高且畅销,适应了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要。
现笔者把该项技术总结如下,旨在推动稻田生态渔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一、稻田的选择和整修1.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柔软、腐殖质丰富、水体ph值呈中性或弱酸性的粘性土田块为好,面积可大可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连片,以便于管理。
种植的水稻品种应是矮秆、不倒伏、耐肥力强、抗病力强的品种。
2.稻田清整沿田埂四周或对角线开挖鱼沟,沟深0.3m~0.5m,沟宽1.0m~1.3m。
在进水口或稻田四个角开挖鱼溜,宽2.5m,长5m~6m,鱼溜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为宜。
鱼沟、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为宜。
一般在夏熟作物全部收割后,进行田间工程整理工作,施入畜禽粪900kg/亩左右,然后进水翻耕,平田整地。
田埂加高加固夯实到30cm~50cm,最好用塑料薄膜或木板、石板、网片等贴于田埂的内侧,下端埋入硬泥中。
进排水口设置网拦,以防泥鳅钻逃和野杂鱼、污物等进入稻田。
二、泥鳅苗种的放养秧苗栽插前,施入碳铵40kg/亩,磷肥30kg/亩,以增加土壤肥力,当地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进行秧苗栽插。
秧苗插种后约7天~10天,待秧苗成活返青后,加注新水至稻田水位10cm~15cm,立即放养泥鳅苗种,规格在体长4cm以上的苗种放养密度为8000尾/亩~12000尾/亩,重量约80kg/亩左右。
三、投喂和饲养泥鳅的食性很广,除摄食天然饵料生物以外,还摄食人工配制的饲料。
饲养期间,要根据泥鳅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投喂不同的饲料,泥鳅苗种以摄食浮游动物性饵料为主,幼体和成体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
一、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
1.生态环境优良:稻田环境湿润,养殖泥鳅能够保持适宜的水质环境,提供泥鳅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因此泥鳅在稻田养殖的环境中更容易生长。
2.养殖成本低:稻田是泥鳅自然栖息的环境,养殖泥鳅的成本相对较低,饲料成本和管理费用也相对较低。
3.有效利用稻田资源:稻田养殖泥鳅利用了农民田间空余的水田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方便了农民统筹安排土地使用。
4.养殖效益高:泥鳅作为常见的水产养殖物,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泥鳅的养殖量和成品率相对较高,养殖效益也比较稳定。
1.选用适宜品种:选择适合稻田环境的泥鳅品种,如大头泥鳅、小头泥鳅等。
这些泥鳅品种能够适应稻田湿润的环境,生长率也较高。
2.合理投喂饲料:稻田养殖泥鳅的饲料可以选用稻草、杂草、青菜根等植物性饲料,也可以选用海鲜屑、蛋白粉等动物性饲料。
在投喂饲料时应注意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和清洁卫生。
3.定期更换水源:稻田养殖泥鳅的水源应每周定期更换,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卫生和泥鳅的健康成长。
4.定期消毒疫苗:定期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同时也应注意定期给泥鳅注射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具有很高市场价值的水产养殖方式。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管理事项,以保证养殖效益的稳定和泥鳅的健康成长。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被广泛养殖和食用。
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技术,有着许多优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以及其管理注意事项,以期能够给养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一、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1. 生态友好:稻田是泥鳅的天然栖息地,养殖泥鳅在稻田中可以与稻田共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
泥鳅可以清理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对于稻田的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作用。
2. 营养丰富:泥鳅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淡水鱼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益处。
稻田养殖的泥鳅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吃到大量的稻谷、杂草和微生物,因此泥鳅的鲜味和营养价值更胜一筹。
3. 养殖成本低:相比于传统的鱼塘养殖方式,稻田养殖泥鳅的成本更低。
养殖者无需建造鱼塘,只需要在稻田里放养泥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力成本。
4. 产出稳定:稻田养殖泥鳅的周期短,繁殖力强,产出非常稳定。
一般情况下,每个农田每季度都能收获一批成熟的泥鳅,给养殖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 稻田准备:选择水质清洁、环境适宜的稻田进行养殖,不要选择有化肥和农药残留的农田。
在种植稻谷时,要留有一定的水体,以适应泥鳅的养殖需求。
2. 选种优质种苗:选择健康的泥鳅种苗进行放养,保证放养数量适中,以免过度损耗和资源浪费。
3. 控制水质:保持稻田水质清洁,避免出现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
可适量投放水草和植物来净化水质,增加泥鳅的食物来源。
4. 合理投喂:合理投喂是保证泥鳅健康生长的关键,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季节变化来确定投喂量和投喂频次。
5. 防治疾病:及时清理稻田中的垃圾和残体,定期更换水体,保持稻田的卫生和清洁,做好预防疾病的工作。
6. 合理收获:选择成熟的泥鳅进行收获,并注意保护稻田的生态环境,防止因过度捕捞而导致生态失衡。
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养殖方式,有着许多优点。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经营,可为养殖者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稻田套养泥鳅养殖技术试验
稻田套养泥鳅养殖技术试验摘要:生态养殖近年来逐渐被我国养殖业所重视,其在保证泥鳅套养质量和产量的同时又能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是符合经济学和实用学的养殖方式。
本文通过条理清晰的方法对稻田间泥鳅的套养进行了可行性试验,希望能够通过塑造一个动植物共生的模拟生态关系来达到稻田、泥鳅的双丰收,为广大养殖户推广更加绿色高产的养殖方式。
关键词:稻田除草;套养;泥鳅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我国自古代起就有着稻田套养的优秀传统和经验。
古语中常说的“鱼米之乡”其实就是我国很早进行稻田套养技术的最佳证明。
拟建一个水稻提供食物链、泥鳅提供肥料等的共生生态关系可以更好地为养殖户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需要我们从试验中找到科学的有力数据来论证实际推广的可行性,从而可以达到生态绿色养殖的目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稻田除草技术稻田要实现生态套养泥鳅养殖达到高产,其第1个环节就是进行稻田间的除草处理。
科学的除草处理可以减少稻田生物养殖由于高密度而造成的生物间缺氧的问题,同时优化生物的生存空间。
进行田间除草的方式很灵活,种植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
除草方式有混合除草和纯剂性除草2种。
由于水稻间要进行泥鳅的养殖,所以在施剂时还应考虑药剂的安全性。
市面较为广泛的除草剂中适合水稻套养的除草使用的有3种:1.1吡嘧磺隆(磺酰脲类)除草剂它属于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
该除草剂的药效稳定且安全性高,药剂可被水稻分解,不会影响其生长。
1.2排草丹除草剂排草丹属于选择性强的除草剂,因其易被土中微生物分解不可接触土壤,所以对环境和生物的安全性较高。
1.3苯噻酰·苄是混合型除草剂其施用药剂的时间相对弹性。
2 泥鳅在水稻田间的套养2.1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意义现代化养殖既要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养殖的科学性。
因此利用生物学中的动物与植物共生互助的关系来实现自然化生态化养殖,既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又能减少种稻和养殖分项占地带来的资源浪费。
稻田养殖泥鳅
养殖泥鳅稻田养殖泥鳅是将水稻田种植与泥鳅养殖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稻田浅水环境)中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
稻田养殖泥鳅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收效快,适合分散经营,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比稻田养鱼更有前途的养殖业。
稻田养泥鳅还具有保肥、增肥、提高肥效、除虫等作用,对促进水稻优质高产有较大的作用,因而很适合推广。
养泥鳅的稻田工程设施,既要保证水稻栽培的需要,又要有利于泥鳅的养殖;既能满足水稻满灌全排的要求,又能保持一定的水产养殖水体,并有完善的防逃、防暑降温等设施,保证水稻、泥鳅共生,泥鳅、水稻互利。
稻田的选择:选择水质较好、保水性能好、排灌方便、日照充足、温暖通风、交通方便的稻田进行泥鳅养殖。
土质以黏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为佳。
1. 稻田选择凡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
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
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2~3 、深60cm以上的坑。
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cm,坑和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
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
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2.放养与管理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
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
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
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
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
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
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
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
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
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
泥鳅稻田生态高效养殖试验
3% 0 0 ~4 %,水 温2 ~ 2 ℃ 时 占5 %,水 温 0 3 0
2  ̄2 ℃时 r 0~ 79 i常情 况上 F 各 3 8 69 0 E 6 6 q=
投喂1 次,口 投饵世按搬食强度 活掌握, 生 长 H季 同投 饵 最按 龟 体熏 的 l % I % I : O ~ 5 投 喂。一般季节按7 ~8 投喂.水温高于3 % % 0
和I 尖类线虫j 第一 ,切实抓好耕翻碎土一 I 【 j i ! 三 : 水耙 f苹 : 尤块、删阍『埂做实防渗漏等整地工作 第 辫 I I 川.根捌Ⅲ块肥瘦着 最 [ 搞f蛙肥施放,以有机肥为 ; _ f _ 橄据 水 稻 长终情 况 ,适 当补施 追肥 .以 无机肥 为 。第 t.秧情抛栽 移栽前秧I 施一次送嫁农药,移裁时 ’ 《求扩行稀植. 做 行距3厦米.株距1厘米.每亩达 0 4
在鳅种放养前l 天 .施放螭肥.晶种有鸡粪、牛 0 类 .猪粪搜其它农家肥 一般锥亩施放于鸡粪20 0 千克 芹右,} 以培养繁殖浮游生物,鳅种放养而即可摄食到 } j I 南的天然饵料。二足搞好鲋种消毒 为予 防疫病。在 员
稻 田 生 态 高 效 养 殖 试 验
鳅种放养州用3 ~4食盐水进行鱼种潲群,以切断茁种 % % 本身 瘸原体。三足合瑚放养密 种放养密度 与ml 度。 " J l 环境条 件、铡养瞥理水平、茁种规格大小以及撷计 f 紧密千 j。本试『每 阿 H之 倚 放养规格为3 N米的鲥种I 万 J 。先将泥鳅茼种放养在暂养池内 宅 靳养.待秧荫抛栽1 5
维普资讯
田
肥 。追 肥常用 鸡粪 、 l 、猪 炎等农 家肥 . : 粪 有时 也施片尿 素 、硫酸铵 、硝 酸铵 、过磷 酸 j 钙等无 机肥 。 次足投喂 饵料 饵料 选用 螺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动物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3期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北部地势低洼,田地长期处于水淹状态,水稻种植成本相当高,如何充分利用北部低洼地区“水”这个特点,变“水患”为“水利”,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迫切需求。
通过几年的技术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该区的稻鳅养殖技术模式,为渔农民增收找到一条新路子,现对该养殖技术作具体介绍。
1选址要求1.1场地选择稻田内套养泥鳅,不仅要考虑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也要满足泥鳅的生存、生活环境。
因此,在稻田的选择方面,应当水源充足而且排灌水都比较方便,不能出现干旱或者被水淹没。
此外,为了保证泥鳅和水稻的正常生长,稻田里的土壤应当肥沃,水质干净无污染,场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要求。
1.2池塘要求为满足泥鳅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稻田的四周还应当开挖沟槽,一般宽2.0m 、深0.8m 左右,沟槽面积占稻田总面积5%~8%时较适合。
稻田的进排水口处要设置防逃网,一般设置2道,最外侧使用聚乙烯塑料网,网口的大小以不阻挡水流和不出现逃鱼为准[1]。
2池塘处理先清淤整池,将池塘里的水排干,对塘的四周进行加固处理,清除池底的杂草、垃圾和过多淤泥等,翻耕并曝晒池底。
然后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等,但最好的清塘药物是生石灰。
一般清淤整池后,放养鳅种前30d 左右,池沟用生石灰2250~3000kg/hm 2进行清塘消毒,杀灭病菌、虫卵等。
清塘消毒后,待池水产生浮游生物后,表明药性已消失,则可放养种苗。
3水质管理3.1水质培育在稻田水体中施入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料3.0~4.5t/hm 2或复合肥(15-15-15)150~225kg/hm 2进行肥水,为水稻、鱼的生长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稻田套养泥鳅水质管理与池塘专养有所不同,池塘专养可以保持水位不会发生变化,而稻田养殖的前期水位比较浅,因此水温容易受外界影响,稳定性较差。
由于泥鳅生存需要保证一定的水位,所以在泥鳅放养之后,稻田里的水位要逐渐地加深,随水稻的长高,尽可能多注入些新水,使得水中含有足量的氧气供泥鳅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
1稻田的选择和改造
1.1稻田的选择
稻田选择进排水方便,土壤层较厚、泥层20-30cm,土质疏松肥沃,少泥沙、雨天不溢水、保水力强的田块为好。
面积2-3亩。
1.2稻田的改造
1.2.1田埂改造。
此举为了保持水位,预防旧埂渗漏。
田埂高度以50-100cm,埂基的宽度以100-120cm,埂顶的宽度以40-60cm为宜。
要夯实,防止大雨冲垮田埂。
1.2.2鱼沟设置。
鱼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沟三部分组成。
环沟是养殖泥鳅的主要场所,沟上口宽为80cm,底宽50cm,深50cm,沿田岸四周开挖,成环形,开挖的泥土用于加宽、加高、加固稻田堤岸。
田间沟是供泥鳅觅食活动的场所,视田块大小而定,可按“#”、“+”字形设置,一般宽、深30-40cm。
在田的对角各挖一个暂养沟,面积一般可占稻田总面积的15%-25%。
在开挖环沟的同时,给稻田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用双层密网片做成拦鱼栅,防泥鳅鱼逃跑。
1.2.3防逃设施。
用聚乙烯塑料薄膜把稻田四周圈围起来。
塑料布选择宽度为70cm。
每隔50cm插一个竹竿,以支撑固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下端埋入土中10cm左右。
2施肥
2.1稻田施肥
肥料要以饼肥和发酵的有机类肥为主,化肥为辅。
施肥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比例为65%和35%。
在水稻栽插前10-15d将有机肥一次性深翻入土,并保护好沟、窝不被破坏。
2.2施追肥
水稻插秧结束后一星期,施分蘗肥,稻田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施生物肥5kg亩。
以后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直到8月中旬结束。
施肥的目的是养稻,也可培育水中浮游生物喂鱼。
通常情况下,在插秧后15d内施完,田水深度在5-8cm时,先施半边田,次日再施另半边田。
每批追肥分2-3次施放。
3养殖模式
3.1水稻种植
3.1.1前期准备1)选择抗病抗虫抗例伏的优质稻种,如如牡响一号、绥粳18等。
2)切实抓好耕翻碎土,上水把平,上溶无块,四周田埂夯实防渗漏等整地工作。
3)苗移栽前3d使用用微生态制剂增强水免疫力。
3.1.2种植方法1)采用“大双行、边行加密”的模式,它可以增强稻田内的通风、透光性,还能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尤其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效果更加明显。
2)秧苗抛栽,移栽前换苗要施一次送嫁农药,移栽时要求扩行稀植,一般行距30cm,株距14cm,
每亩达1.7万穴,5叶龄共5万苗即可;如采用抛秧方法,同样要求稀植。
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
3.2鳅种放养待水稻移栽后,追施的肥料全部沉淀一般7-10d,在第10d,用几尾杂鱼放塘试养,观察池水水质是否安全,若安全,则投放鳅苗,放养规格5-20cm,每亩放20kg-25kg。
投放前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min.保持沟窝水质透明度25-30cm。
4饲养管理
4.1饵料投喂
泥鳅放养初期,秧苗移栽后25-30d,池内天然饵料比较丰富,加之刚从野外捕来的鳅鱼对新环境不习惯,摄食少,不需要人工投饵。
水稻生长中后期,鳅鱼对田间环境基本适应,要逐渐增加鳅鱼投饵量。
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麸皮、豆渣、豆饼、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投饲时要求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
每天投饵量为鱼总量的3%-6%。
泥鳅鱼日投饵三次,上午07;00-0800,11;00-12;00,下午17;00-18;00,上午的投饵量占全天投饵量的30%,下午占70%。
以投喂细稻糠为主。
在泥鳅摄食旺季,不能让泥鳅鱼吃得太多,因泥鳅贪吃,过多的食物会引起肠道充塞,影响肠的呼吸,从而造成缺氧。
阴雨天少投或不投,水温在30℃以上不投喂。
总之要让鱼吃得均、匀、饱。
4.2水质管理
鳅鱼放养初期,主要是调节好秧苗分蘗与鱼需水层之间的矛盾,保持稻田水深5cm左右,秧苗分蘖后25-35d时间搁田,沟、窝水要加到满水,2-3d换水一次。
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水深10-15cm。
大暑季节更要注意换水,以防残饵碎屑腐烂,败坏水质。
一般每星期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cm。
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4.3
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口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5病害防治
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
要彻底清塘,鱼种消毒,调节水质。
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同时要精心管理、合理放养、均衡营养等。
一旦发生疾病要正确诊断,合理用药,防止用药不当造成损失。
每月每亩全池遍洒生石灰20kg,以调节水质,防止鱼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