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见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高远处有东西燃烧着发出光芒。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路筑有矮墙,墙后有一些人手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来回走动,或说话,或不说话。这样,囚徒们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以外,什么也看不见。当他们交谈时,主题就是阴影。如果过路人说话,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囚徒们会误以为声音是对

面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这时,如果有一个人被解除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身,抬头看见火光,会有眼花缭乱甚至痛苦的感觉。他本能的冲动就是再转过身去看阴影。但是,有一种力量硬拉他走上那条崎岖陡峭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外,见到阳光。这时,他更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于无法看见任何真实的事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的痛苦渐渐减少,能够看清真实的事物,并且能够直观太阳的本相,知道它是一切的原因。

这里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隐喻:

“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现象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一个可知世界、实在的世

界,

“洞穴中的囚徒”是我们人类自身,有待于教育。

“洞壁上的阴影”是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的照耀下的阴影,

“太阳的本相”就是善的理念。

对变化不定的阴影的观察就构成了“意见”,对“太阳的直观”就构成了“善的知识”。

囚徒们谈论的主题就是“意见”问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彼此争论的只是“意见”,而不是“知识”或“真理”。

要想真正地觅到知识和真理,那就必须解除束缚,站起身来,转移习惯于看阴影的视线,迎着亮光,忍受痛苦,踏上漫长崎岖

的道路,走出洞穴,迈向光明世界,寻找一切的原因——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

王灿明

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讲的就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读来意味深长。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对“洞穴隐喻”,哲学中有许多争论,可谓见仁见智,这里且“悬搁”起来。我所想到的就是直面故事本身。而分析这个故事,既不能偏离故事本身,又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大胆的想像力,才能琢磨出现象背后的寓意来,才是现象学的方法。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所使用的都是隐喻,其中涉及到的是洞穴、囚徒、太阳、影像等,如果我们详加分析,可以发现太阳隐喻的是真理,洞穴隐喻的是主观世界,影像隐喻的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囚徒隐喻的是无知的百姓,而那个站起来的囚徒隐喻的也有人认为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是被世人所遗弃的精英,而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洞穴意味着获取了自由。这样来分析,我们至少可以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得出以下推论:

1.绝大多数人是不自由的,只有极少数精英拥有自由。

在这个洞穴中,囚徒是绝大多数,而能够摆脱束缚,走出洞穴的只有一个人,因此他便成为了社会精英。但要记住,精英也是从囚徒中走出来的,所以他的意识里肯定有救赎囚徒的冲动,也只有这种“救世主”式的本能冲动,才能显示出他史诗般的英雄主义情结。

2.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而只有极少数精英才能认识真理,因为他们拥有自由。

自由和真理是孪生兄弟,囚徒从小生活在洞穴之中,他们不能自由行走,甚至连头也不能转一转,只能看见墙壁上的影像,当然就不可能认识真理。而精英拥有了自由,走出了洞穴,才得以认识真理。所以,一个人能够认识真理,不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是因为他的自由,造就天才,外因比内因还重要。

3.极少数精英去追求自由是冒险的,甚至要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越是聪明的人越要追求自由,因为他们最能认识自由的价值,甚至把它看得高于爱情和生命。而在凡夫俗子的眼里,没有了生命,自由还有什么价值。因此,凡人与天才的天壤之别是价值观的差别,最后整个世界记得的还是这些“不要命的人”。遗憾的是,谋杀救人的人偏偏是那些被救的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未必能够换取别人的自由,甚至会被人认为“傻冒”。

4.绝大多数人是不追求自由的,因为他们只想保存生命;而保存的这份生命,是没有追求和幸福的生命。

那些囚徒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实际上不是他们不相信精英,他们相信精英,但他们更珍惜自己的性命,他们宁愿拿自由换性命,也不愿意拿性命换自由。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否则,连命都没了,那些理想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新社会就没人享受了,那些天才也没有人纪念了。因而,天才英年早逝,而愚人长命百岁。

5.活着的多数人是没有自由的,更谈不上掌握真理;那些因为获取自由而掌握真理的精英早已成为“鬼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真活假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活;真死假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死。好像上帝开店铺,要买肉,就不要买花生,纵使你吃得再肥,也不香。要买花生,就不要买肉,但可以免费送你一瓶葡萄酒,纵使你吃得再香,也不是荤的,借酒浇愁吧。人生无奈,错不在己,借酒浇愁愁更愁。

6.人生总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就不是人生。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它们还静静地躺在上帝办公桌的抽屉里!

一步步推理过来,就必然是这个结论了。德国学者药尔格"齐特劳说:“柏拉图的一生,首先是充满了失望。……他的一生中,从没有人见他笑过。”柏拉图和孔子一样,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想改造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