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导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导读

《实践论》导读曹普

《实践论》导读--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诞生后,即以拯救和改造中国为己任,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不屈不挠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它在实践中取得过巨大成功,也经历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的失败,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长达四年的统治,几乎把党引向毁灭的边缘。1935年1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在重大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随着时局的相对稳定,毛泽东鉴于中国革命因为重大理论和路线错误而造成的多次重大挫败,花了很大精力从理论上深刻反思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先后写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剖析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指导思想。1937年7月写作的《实践论》(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是毛泽东针对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文章重点对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故题为《实践论》。《实践论》的写作,是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研读各种哲学书籍

特别是马恩列斯的原著以及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的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他在保安和延安等地广泛搜读马列著作,不分昼夜,发愤攻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书籍。在哲学读物中,有不少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如西洛可夫和爱森堡等著、李达和雷仲坚合译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和《新哲学大纲》;斯大林著、博古译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从保留下来的资料看,毛泽东对有些书反复研读。他在书页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阅读符号,如竖线、横线、斜线、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并留下了许多批注。批注的内容大致有四类:一是原著内容的提要,二是对原著内容的评论,三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所发的议论,四是对原著中一些理论观点的发挥。对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毛泽东至少研读了三遍,所写的批注文字约1.2万字,其中对认识论、辩证法的批注约占一半。对辩证法的批注则集中在三大规律部分,而对三大规律的批注,又以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批注最多。对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毛泽东在书上留有批画符号的180多页,批注内容集中在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等章节上,共有

2600余字,其中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批注占了一半。毛泽东在研读苏联哲学教科书和其他哲学著作的基础上,于1937年夏撰写出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这一影响广大的讲义,这个讲义主要是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课之用。从1937年4月至7月上旬,毛泽东曾在“抗大”讲授哲学长达3个多月,共110多个小时。他每逢星期二、四上午到校授课,下午还参加学员的讨论。课前,他发给学员油印的讲课提纲,人手一册。毛泽东“讲哲学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且“通俗易懂,课堂内外往往都挤满了人”,深受欢迎。总政治部把他讲课的记录稿整理出来,经他同意,油印了若干份。(胡为雄:《毛泽东与苏联“马哲”教科书:从研读到批判》,2005年第4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新中国建立后,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节《实践论》单独成篇,以原题“实践论”收入1951年10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将第三章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以“矛盾论”为篇名,收入1952年3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不久又改收入1952年7月第二次印刷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与讲授提纲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矛盾论》则与讲授提纲有较大的改动。经过修改,既保全了原来的精神面貌,又在内容上、逻辑上有了发展和提高。毛泽东在对《辩证法唯物论教

程》的批注中,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写道:“不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而从空虚的理论命题出发,李立三主义和后来的军事冒险主义与军事保守主义都犯过此错误,不但不是辩证法,而且不是唯物论。”他的《实践论》就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对长期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进行了有力批判。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出发,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社会实践是推动人们的认识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动力,也是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深入分析了人们认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人们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实践发生,又服务于实践的。他说,人的认识过程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也就是感觉和印

象的阶段。“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即理性阶段。前者只解决现象问题,后者才解决本质问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毛泽东结合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指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违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条主义者否认认识开始于实践,否认感性认识的必要性。他们总是从书本出发,忽视对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生吞活剥地引证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中的个别词句去指导革命。经验主义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的感性认识,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而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的全体上都是错误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由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的完结,它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是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