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概况
初一写景作文我眼中的红寺堡
初一写景作文我眼中的红寺堡红寺堡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北部,是宁夏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一、气候特点红寺堡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多风。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夏季炎热但夏季降雨量较少,冬季寒冷但降雪量较少。
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和水果,也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
二、自然景观红寺堡的自然景观非常美丽,这里有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壮观的沙漠、奇特的石林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红寺湖,这里有一座高大的石塔,石塔周围是一片宽阔的湖泊和草原,湖面碧波荡漾,草原上牛羊成群,景色十分壮观。
此外,红寺堡还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和沙漠景观,如月亮湖、沙坡头等,这些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人文景观红寺堡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许多古老的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寺堡古城遗址,这座古城遗址保存完好,城墙、城门、城墙上的烽火台等建筑都清晰可见。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祠堂、古民居等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红寺堡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四、经济发展红寺堡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这里已经成为宁夏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里还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畜牧业以牛、羊、骆驼等为主,旅游业则以草原、湖泊、沙漠等自然景观为主打品牌。
此外,红寺堡地区还积极发展农业和工业,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社会生活红寺堡地区的社会生活非常和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这里的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里的教育事业也非常发达,有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
此外,红寺堡地区的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有许多文艺团体和民间艺术表演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总之,我眼中的红寺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介绍红寺堡
罗山自然风光
罗山自然风光 丁香谷
罗山自然风光 罗山“戴帽”
红寺堡现代生态节水农业观光园简 介
红寺堡现代生态节水农业观光园是红寺堡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主要成果之一。为有效解决红寺堡水 资源短缺矛盾,2008年红寺堡提出了计划用五年以上时间 发展酿酒葡萄30万亩、经果林2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 养殖黄牛10万头的“3211”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把红寺堡 建成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基地、宁夏中部干旱带最大的生 态节水示范区。目前,红寺堡已发展酿酒葡萄12万亩,形 成万亩基地5个;以红枣为主的经过林达到3万亩;设施农 业累计达到6万亩,形成万亩园区3个。现代生态节水农业 具备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在园内采摘可以领略“采葡 东篱下,悠然见罗山”的意境。
红寺堡航空旅游节盛大启幕
红寺堡移民旧址简介
移民旧址是见证党的扶贫移民政策、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和 移民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宁夏同心县原新庄集乡整体搬 迁后,在罗山脚下留存有废弃的院落近7000座,房屋、窑 洞和羊圈近万间,还有周边零星分布的古老的城址、清真 寺、庙宇、道观等。整个村庄背山面川,被灌木包围,很 难寻觅,搬迁后的新村与旧址一沟之隔,相互映衬、尽收 眼底的反差一览无余,在宁夏绝无仅有,是一笔储存发展 记忆、见证沧桑巨变的移民文化财富。红寺堡移民旧址作 为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蕴藏着极大的原始村庄古文化内 在元素和“荒凉”卖点,是宁夏开发旅游和拍摄影视作品 极为难得的人文景区。
“家乡美”之
红
寺
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前身为红寺堡开发区,是宁夏回族自 治区吴忠市第二个市辖区。它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战场,是 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 复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截 止2013年,辖2镇3乡、1个街道、61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 区,总人口17939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1]
宁夏十大古渠介绍
宁夏十大古渠介绍宁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宁夏的地理条件下,古代人民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工程,其中包括了许多古渠。
下面我将介绍宁夏的十大古渠。
一、灵渠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宁夏吴忠市境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
灵渠全长36.8千米,自西夏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引水至河南省南阳市,横跨陕西、宁夏、甘肃、河南四个省区。
灵渠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95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基本完成。
二、黄河灌区古渠黄河灌区古渠是指宁夏境内的一系列灌溉渠道,主要用于分洪灌溉和引水灌溉。
这些古渠起源于古代,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灌溉系统。
其中最著名的有贺兰山区渠、河东渠、陈家山渠等。
三、红寺堡古渠红寺堡古渠位于宁夏中部的银川市兴庆区,是一座古代的灌溉渠道。
这条渠道由红寺堡引水,经过半山、大沙堡、郭家堡等地,最终灌溉到银川市区。
红寺堡古渠的修建始于明朝,历经多次重修和改造,至今仍在使用。
四、白塔渠白塔渠位于宁夏中部的银川市,是一条古代的运河。
这条渠道起自黄河,流经贺兰山北麓,最终注入白塔湖。
白塔渠的修建始于明朝,历经多次改造和扩建,现已成为银川市的重要灌溉渠道和景观。
五、大川渠大川渠位于宁夏中北部的固原市,是一条古代的灌溉渠道。
这条渠道起自黄河,流经固原市区,最终注入固原市的灵江。
大川渠的修建始于明朝,历经多次改造和扩建,至今仍在使用。
六、青铜峡古渠青铜峡古渠位于宁夏西部的青铜峡市,是一条古代的灌溉渠道。
这条渠道起自黄河,经过青铜峡市区,最终注入青铜峡市的石峡口河。
青铜峡古渠的修建始于明朝,历经多次改造和扩建,至今仍在使用。
七、宜兰渠宜兰渠位于宁夏北部的宁东镇,是一条古代的灌溉渠道。
这条渠道起自黄河,经过宁东镇,最终注入宁夏的宜兰湖。
宜兰渠的修建始于明朝,是宁夏地区最早的灌溉工程之一。
八、吴忠古渠吴忠古渠位于宁夏中部的吴忠市,是一条古代的灌溉渠道。
红寺堡区草方格沙障实验报告
红寺堡区草方格沙障实验报告摘要半隐蔽式沙障治沙法,这种方法可有效的改变近地表层的风吹沙流结构,控制沙地风蚀基准面,减少沙丘或沙坡的移沙量,辅以撒播草种和树种及自然恢复植被,对控制沙丘、改善气候有很好的生态效果,治沙效果显著。
关键词半隐蔽式;草方格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82-0112-02红寺堡区西有烟筒山,东邻罗山,北有牛首山,属山间盆地区域,主要由缓坡丘陵、洪积扇、风沙地、洪积与冲积平原及山洪沟组成。
地处宁夏干旱带的中心,全年多风,平均风速3.3 m/s,春季大风天数占全年大风的60%,一般为30天左右。
多年平均气温8.4℃,最低气温-27.1℃,最高气温37.9℃,气温日差14℃,全年日照时数3036小时。
现有风蚀荒漠化土地340万亩土地,其中严重的风蚀地——流动沙丘13万亩土地,给红寺堡区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
为了防止沙丘的移动,首先应该控制沙丘表面疏松的沙粒不被风蚀吹扬,可以利用杂草、树枝以及其它材料,在沙丘上插设风障或覆盖在沙面上。
凡此一类的措施,都属于工程治理。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
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为此做如下实验:此次治沙试验点选择在红寺堡区太阳山镇水套村枣刺梁、南川乡向阳村、红寺堡镇红海村朱庄子等地的流动沙丘。
此次试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治沙试验探索出一条适宜的治沙技术。
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沙丘,改善沙区气候条件,防治荒漠化,促进周边地带农牧林业生产快速安全发展。
本次治沙试验涉及红寺堡区南川乡向阳村小班号为4020301011、太阳山镇水套村枣刺梁小班号为4030101005、4030101006和红寺堡镇红海村朱庄子小班号为40101020010。
总面积为47.97公顷。
红寺堡区旅游景点
红寺堡区旅游景点
红寺堡区位于宁夏中部腹地,这里既有丰富的自然风光,也有人文景观。
以下是红寺堡区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
罗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红寺堡区南部,是宁夏的重要自然保护区之一。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是观赏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绝佳之地。
红寺堡移民博物馆:展示了宁夏移民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宁夏移民史的重要场所。
葡萄文化长廊:展示了宁夏葡萄种植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宁夏葡萄产业的重要窗口。
黄河古渡:是黄河上的一处重要渡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青云山:位于红寺堡区北部,山势陡峭,风景秀丽,是登山爱好者的好去处。
此外,红寺堡区还有红粉佳荣酒庄、永新村、香村园等旅游景点,这些地方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可以让游客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
总的来说,红寺堡区的旅游景点多样且独特,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值得一游。
宁夏红寺堡旅游景点
宁夏红寺堡旅游景点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
其中,红寺堡是宁夏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一、红寺堡概述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的固原市,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城堡。
红寺堡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时期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存城墙、城楼、街巷、庙宇等建筑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红寺堡周围环山,城墙高耸,城楼巍峨,气势磅礴,是一道壮观的历史文化景观。
二、红寺堡历史红寺堡始建于元代,当时是为了防御蒙古族的侵袭而建。
明代时期,红寺堡成为了固原地区的行政中心,城内建有衙门、官署等行政机构。
清代时期,红寺堡成为了宁夏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曾多次抵御外族的入侵。
20世纪初,红寺堡逐渐失去了其军事功能,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农业村庄。
直到20世纪80年代,红寺堡才被重新发掘并修缮,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三、红寺堡建筑红寺堡城墙高达10米,周长2.5公里,城门有南门、北门、东门、西门四座,城墙上建有数座城楼,其中最高的城楼高达20米。
城内有大小街巷200余条,街巷两旁有明清时期的民居、商铺、庙宇等建筑,保存完好。
其中,红寺堡的主要建筑有:1.大雄宝殿:建于明代,是红寺堡的主要庙宇之一,供奉着观音菩萨、关公等神明。
2.文庙:建于明代,是红寺堡的学宫,供奉着文庙神明,是明清时期的文化中心。
3.衙门:建于明代,是红寺堡的行政中心,现为博物馆,展示了红寺堡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红寺堡的文化活动红寺堡作为宁夏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都会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有:1.红寺堡古城文化节:每年的7月到8月期间举办,活动内容包括文艺演出、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
2.红寺堡庙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办,活动内容包括祭祀、民俗表演、游戏娱乐等。
3.红寺堡古城灯会: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举办,活动内容包括灯展、文艺演出、民俗表演等。
总之,红寺堡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堡,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红寺堡区商业精简版
一、项目背景(一)宏观背景1.“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两区的建设2.地处新亚欧大陆桥新通道和国家三条南北轴线之一的西部轴线交汇处3.地处呼包银沿黄经济带和呼包银榆能源化工金三角4.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二)中观背景1.红寺堡地处吴红同西线重点发展轴与红太盐产业联系带的交汇处,是吴忠市重点发展的地区2.是通往宁夏东西南北及兰州等大中城市最便捷的交通要道3. 属于宁夏沿黄经济带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复合区,是宁夏扶持开发宁南的“桥头堡”。
二、红寺堡区商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一)红寺堡概况1.地理位置及区位红寺堡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区带,地处烟筒山、大罗山和牛首山之间,隶属于吴忠市管辖。
红寺堡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区。
城区位于红寺堡的西北部,现状(2008年)用地面积为18.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为4.6万人。
城区不仅是红寺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今后红寺堡经济发展和移民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区位发展优势显著,经济发展活力突出。
2.自然条件气候特征:红寺堡区地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蒸发强烈,风大沙多,灾害频繁,冬季寒冷,温差悬殊,日照充足,无霜期短时其基本特性。
地形地貌:红寺堡区主要由罗山古洪积扇、红寺堡洪积冲积平原和黄河河谷平原构成,地形平坦开阔,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1/50~1/150,灌区地面黄海高程为1125m~1145m。
水文地质:红寺堡区的水文主要包含两类: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先前是有降水形成的山洪和某些较深沟道由地下水出露形成的沟水,后期是灌区开发后引进灌区的黄河水(渠道水)。
红寺堡区南部地下水埋藏较深,北部地下水埋藏较浅。
大罗山西部的断裂带有较为丰富的裂隙水为红寺堡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已开发的新灌区地下水位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水利设施:红寺堡区内共布置主支级泵站14座,其中主泵站5座,支泵站9座。
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
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引言宁夏红寺堡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这里是一个多民族交汇的地方,人口中主要以回族为主,同时还有汉、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在红寺堡地区,移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特点十分鲜明,这对于理解地方社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进行研究,以期深入探索其原因和影响。
一、移民的背景与原因1.1 移民背景红寺堡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于内地的其他地方,如河北、山东等地。
这些移民大多数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寻找更好的经济机会而来到红寺堡。
1.2 移民原因移民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
从经济角度来看,红寺堡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而外出打工、经商等方式是改善生活的途径之一。
从社会角度来看,个人和家庭的发展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移民原因。
有些人移民到红寺堡是为了与亲人团聚,有些人是来追求个人发展和事业机会。
二、移民交往的特点2.1 多元文化的交汇红寺堡地区的移民背景多样,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移民之间、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流中互相了解和尊重,同时各族群体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2.2 共同经历的情感纽带移民们在红寺堡过上了新的生活,他们在面对相似的困境和挑战时形成了共同的情感纽带。
这种共同经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使他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2.3 交往交流的方式多样红寺堡移民之间的交往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面对面的交谈,还有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行动。
移民之间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中的疏离感,积极参与到彼此的生活中。
三、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3.1 经济领域的影响红寺堡地区的移民不仅带来了新的经济力量,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意识。
他们开办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合作共赢,共同打造了一个繁荣的商业环境。
六年级话题介绍我的家乡---红寺堡
介绍我的家乡---红寺堡我的家乡在红寺堡,刚搬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亘古荒原,人们常常要忍受风沙的侵蚀。
我们这儿的孩子上不起学,只能用手指头在地上学学、画画。
而如今学校不仅近在咫尺,而且还能免费上学,我和伙伴们都能无忧无虑、高高兴兴的去上学了!记得第一次看“焰火晚会”的情景,到现在仍让我记忆犹新。
那天是正月十五,听说广场要放烟花,我央求着妈妈带我去看。
“烟花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啊!大概也没什么意思吧?妈妈说着便又忙别的去了。
“连妈妈也不知道烟花是什么样子的!”我暗想着,好奇心又增加了几分,于是,我拽着妈妈的衣角,使出了我的“杀手锏”,妈妈在我的强大攻势下,不得不答应。
在接近广场的时候,我的心一下子砰砰直跳。
来到广场,只见人头涌动,我禁不住心潮澎湃:“呀!这么多人!太热闹了!”这样的场面是我第一次见过的!此刻,我心急如焚,拉着妈妈的手就往人群里挤。
只见广场四周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花灯,点点灯光在夜的烘托下十分耀眼,我欣赏着这五颜六色的花灯,心里美极了。
这时,只听“呯”的一声,我的头顶上开花了!顿时,漫天的“小灯笼”飞飞洒洒,纷纷而下,似乎要落在我的身上,我激动地跳起来,差一点喊出声来。
一个接一个的烟花在偌大的黑幕上竞相开放,映红了半边天,有的像盛开的菊花、有的像穿梭的流星、有的像飞泻而下的瀑布……美丽极了!“呯呯”的声音响彻云宵,我的心也跟着燃放的烟花燃烧着、沸腾着……一种感激之情在我的心底升腾着,我说不清要感激谁,但我感到了幸福和满足。
“红寺堡”这个名字已在我心底烙得更深了。
这样的场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太让人震憾了!焰火晚会结束了,我依然沉浸在其中,久久不忍离去……回到家睡在炕上,刚才的情景就像电影一般在我眼前回放。
想到以后每逢正月十五都能看到如此美丽的“焰火晚会”,我就兴奋的无法入眠。
现在我们家搬到这儿已有九年了,我目睹着家乡的变化,也被这些变化深深地感动着。
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一个更美、更强、更富的家乡贡献力量!。
红寺堡生态移民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引言红寺堡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由2镇3乡65个行政村8个城镇社区组成,村民大多是由西海固搬迁而来,“西海固”曾被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红寺堡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移民社区,当地农民不仅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还要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付诸努力的过程。
虽然现在的红寺堡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经济水平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还有一段十分漫长的路。
还存在创新动力不足、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绿色发展体系有待建立健全、产业品牌不具竞争力、水资源紧缺、民生问题凸显等问题。
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红寺堡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以提高社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在现在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结合政治、生态、社会等其他领域综合考量、协调发展。
基于新发展理念,对高质量发展具体提出五个方面,分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通过对比红寺堡近四年来的纵向相关指标,运用熵权法测算各年水平测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助力红寺堡实现健康绿色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回顾(一)关于红寺堡经济及产业状况毛瑞昕(2021)指出,在2020年3月,红寺堡经历了多年的努力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红寺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鼓励农民发展民宿,打造了一个良好的民宿旅游基地。
任志军(2019)认为,红寺堡坚持并践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一直在加强经济型林带建设,使红寺堡不仅可以在拥有一道亮丽的景观路的同时,还可以得到支撑经济发展的保障。
加快红寺堡葡萄产业的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实现红寺堡葡萄产业的“紫色梦想”。
(二)基于新发展理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孙红湘和张静(2018)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经济新常态。
宁夏红寺堡扬黄灌区盐碱地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
盐碱地是各种盐土、碱土及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壤的总称,其形成的本质主要是各种可溶性盐在地表层沿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重新分布,从而使盐分逐渐聚集在土壤表面,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根据盐碱化程度的不同,盐碱地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
宁夏红寺堡扬黄灌区(以下简称红寺堡灌区)西靠烟筒山,东南接大罗山,北有牛首山,位于三山之间,沿大罗山分布。
灌区内地势南高北低,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为0.67%~2.00%,海拔1240~1450m ,属于山间丘陵地貌区。
区域内沟谷自然发育,受红柳沟、单阴沟、双阴沟等9条天然沟切割,沟谷呈树枝状由东向西北通向黄河。
1红寺堡灌区土壤盐碱化现状红寺堡灌区现有耕地总面积4.49万hm 2,主要种植农作物为玉米、小麦、黄花菜。
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55等,低于宁夏耕地质量平均等级(6.83等);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43g·kg -1,低于宁夏平均水平(13.8g·kg -1);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为0.63g·kg -1,低于宁夏平均水平(0.82g·kg -1);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26.82g·kg -1,低于宁夏平均水平(27.07g·kg -1)。
红寺堡灌区开发前,地下水埋深较深,土壤盐渍化面积占比小,仅为400hm 2;初期开发灌溉2年后,大量灌水致使局部地下水位抬升,盐渍化面积呈迅猛增长趋势,盐渍化地面积达到4173hm 2;后期的耕种过程中,随着灌区的开发、巩固及灌溉用水的控制,红寺堡灌区盐渍化面积呈缓慢增长,截至2022年,红寺堡灌区盐碱地面积5560hm 2,其中轻盐渍化面积2107hm 2,占总面积的37.9%;中盐渍化面积2813hm 2,占总面积的50.6%;重盐渍化面积640hm 2,占总面积的11.5%。
盐渍耕地主要分布在大河乡、红寺堡镇、柳泉乡、太阳山镇等4个乡镇。
宁夏红寺堡简介
宁夏红寺堡简介
红寺堡区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位于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之间,是承接宁夏东西南北的地理中心,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
红寺堡区总面积2767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辖2镇、3乡、1街道,政府驻金水西街8号。
红寺堡区前身为红寺堡开发区,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设立市辖区。
红寺堡区累计开发耕地70余万亩,搬迁安置移民23.5万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
红寺堡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地势南高北低,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农业大区。
红寺堡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海固地区移民的主要安置区之一。
以上是关于宁夏红寺堡的简介,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网站。
红寺堡的特产包括红寺堡葡萄酒、枸杞、黄花菜、小杂粮、食用醋等。
其中,红寺堡葡萄酒以其纯天然糖度、抗癌单宁成分等优点而著名;红寺堡枸杞则皮薄肉厚、品质优良;黄花菜和小杂粮也是红寺堡的特色产品。
此外,红寺堡还有泥塑、木雕、烙铁画等非遗产品以及各式各样的虎年文创产品。
红寺堡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这一特殊平台,将特产进行集中展示和销售,并计划将红寺堡区建设成为葡萄酒、枸杞、黄花菜等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红寺堡区还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方式,将特产推向全国市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网站。
红寺堡概况
红寺堡概况目录红寺堡区基本概况 (1)经济发展 (4)农业 (5)林业 (7)水利 (8)工业 (9)工业园区 (11)财政金融 (12)土地 (14)城市建设 (16)交通运输 (17)教育 (18)医疗卫生 (20)人口和计划生育 (22)文化体育 (23)旅游 (24)民政 (27)劳动和社会保障 (29)机构和人员编制 (30)基层组织政权建设 (31)民族宗教 (32)乡镇概况 (33)红寺堡区基本情况红寺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和自治区“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
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工程规划搬迁安置宁南山区贫困群众100万人、配套开发水浇地200万亩、投资30亿元、利用6年时间建设,简称“1236”工程。
1997年1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1999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
2009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政府。
目前,已开发水浇地47万亩,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海原、西吉、原州、隆德、彭阳、泾源、同心、中宁等八县区贫困群众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
行政区划总面积2767平方公里,现辖4个乡镇、53个行政村和2个城镇社区。
地理位置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
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
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公里,南距固原市220公里。
西距兰州360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境内盐兴公路、福银高速、定武高速3条省道和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3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和滚红高速公路途径红寺堡城区。
红寺堡区基本概况
红寺堡区基本概况红寺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三七”和自治区“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贫困群众问题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
1999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
目前,已开发水浇地50万亩,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区贫困群众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行政区划总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2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62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
城市建成区面积10.4平方公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投资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园区远期规划占地30平方公里,近期已开发10.06平方公里,现状全部为国有荒地、耕地、林地,适宜开发农业、林业和养殖。
农业资源优势:确定了节水高效农业发展思路,计划用5-8年的时间种植酿酒葡萄30万亩,以枸杞、红枣为主的经果林20万亩,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肉牛养殖10万头,目前分别达到11.6万亩,8万亩、7.45万亩和8万头。
水资源优势:红寺堡区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战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为农业开发提供了根本保障。
风光能源优势:红寺堡区风力和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风光、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优势,规划到2015年风光互补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
劳动力优势:红寺堡区拥有农业人口20万人,能提供4万个劳动力资源,并且有政府组织落实。
旅游资源优势: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宁夏三大名山之一(素有“瀚海明珠”之称),山上风景迷人,与山下雄伟的扬黄工程、现代生态节水农业观光园、生态新能源观光区、红寺堡移民个址、宁夏移民博物馆等景观浑然一体,是宁夏不可多得的登高观光旅游佳地。
宁夏贺兰山地源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
宁夏吴忠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宁夏吴忠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张永红;张永明【摘要】阐述了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区域概况、酿酒葡萄种植及葡萄酒生产加工现状,分析了产区酿酒葡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适合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年(卷),期】2016(057)010【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酿酒葡萄产业;问题;对策;红寺堡区【作者】张永红;张永明【作者单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林业局,宁夏吴忠751999;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林业局,宁夏吴忠7519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13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腹地,地处有利于酿酒葡萄生产的黄金纬度,具备优越的地理优势及适宜的气候条件,属于中国酿酒葡萄明星产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同时也是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的精品区和高端葡萄酒生产示范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品种结构调整,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已成为红寺堡“富民增收”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红寺堡葡萄产区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笔者在了解掌握该地葡萄生产的实践基础上,分析了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有利于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1 区域概况1.1.1 地理位置红寺堡区地处105°43'45"~106° 42'50"E,37°28'08"~37°37'23"N,是承接宁夏东西南北的地理中心,北临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以及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
北距首府银川市127 km,南距固原市220 km,西距甘肃省兰州市360 km。
境内盐中高速、福银高速、定武高速3条高速公路和盐兴公路、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4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滚红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红桃高速、银西高铁穿境而过,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
红寺堡扬黄灌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红寺堡扬黄灌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扬黄灌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选用耐密品种,适期科学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适当增加密度,加强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为玉米高产提供参考。
标签:选用耐密品种;增加密度;强化“七分种、三分管”一次性苗全、苗齐、苗壮;追施穗肥;粒肥;氮肥后移作为红寺堡扬黄灌区主要作物之一的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饲料、工业原料,常年种植25万亩左右,在红寺堡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全球需求量在持续增长,玉米消费的迅速增长对玉米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成为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件大事。
红寺堡区地处内陆,具有明显的大陆气候特征,为中温带干旱气候区。
昼夜差大,平均年气温8.4℃,7月份平均气温22.7℃,积温平均为2963.1℃,积温有效性高。
年降雨量为26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050毫米。
空气干燥,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52﹪。
日照率为74﹪。
太阳辐射强度为143.9千卡/平方厘米,以7月份最长,2月份最短。
平均无霜期为155天,年太阳辐射总量143.9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3036.4小时,光能资源丰富,日照长。
用水量1.8亿立方米,亩均用水量375立方米,人均耕地1.9亩。
自然资源有利于玉米生产,但红寺堡区玉米平均单产在600公斤/亩左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玉米生产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结合高产创建活动,采取合理密植、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种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高产栽培技术,能实现玉米产量大幅度提升,红寺堡扬黄灌区玉米高产田能达到800—1000公斤/亩,力争使“高产田超高产,中产田创高产,低产田争高产”,提高玉米单产,玉米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一、播前整地造墒上年秋季玉米收获期秸秆直接还田,注意秸秆粉碎,亩施玉米配方肥10公斤或磷酸二铵10公斤或过磷酸钙30公斤以及农家肥,施肥后深耕翻,耕深不低于25厘米。
吴忠市红寺堡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吴忠市红寺堡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吴忠市红寺堡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一、引言吴忠市红寺堡区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
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文化旅游产业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基础,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时,文化旅游产业还能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三、政府职能的界定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引导投资、资源整合、宣传推广和监管等方面。
其中,政策制定是政府职能的核心,只有制定合理的政策,才能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政府职能的实践经验1. 政府应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和引导,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推动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与发展。
2. 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和运营。
3. 政府应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促进资源优势的利用,提升市场竞争力。
4. 政府应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
5. 政府应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监管,确保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护环境。
五、建议与展望1. 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政府职能的执行效率和协调能力。
2. 拓宽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途径,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3. 加强政府职能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4. 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总结:吴忠市红寺堡区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寺堡区基本情况
红寺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和自治区“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
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工程规划搬迁安臵宁南山区贫困群众100万人、配套开发水浇地200万亩、投资30亿元、利用6年时间建设,简称“1236”工程。
1997年1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1999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
2009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政府。
目前,已开发水浇地47万亩,搬迁安臵宁夏南部山区海原、西吉、原州、隆德、彭阳、泾源、同心、中宁等八县区贫困群众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
行政区划总面积2767平方公里,现辖4个乡镇、 55个行政村和2个城镇社区。
地理位臵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
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
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公里,南距固原市220公里。
西距兰州360公里。
地理位臵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境内盐兴公路、福银高速、定
武高速3条省道和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3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和滚红高速公路途径红寺堡城区。
气候条件红寺堡地势南高北低,西靠烟筒山,东南接大罗山,北有牛首山,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
多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2.4%。
多年平均蒸发量2387毫米,为降水量的9倍多。
多年平均相对空气湿度为52%。
多年平均气温8.7℃,气温日较差13.7℃,全年>10℃积温可达3200℃以上,全年日照时数2900~355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太阳辐射强度为148.9Kcal/cm2,无霜期为165d-183d,非常适合作物生长。
大风日数25d,多年平均风速2.9m/s~3.7m/s。
风能、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土壤透气性好,盛产小麦、玉米、葡萄、枸杞、中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
水资源红寺堡灌区范围内无可以利用于灌溉的地表、地下水源,年均地表径流量为5mm,地表水资源总量为0.14亿m3,由降水产生,多集中在7-9月份,农作物生产需水量有限。
地下水总量为0.08亿m3/年,地下埋藏深度达150m,单井涌水量不足300m3/d,矿化度为3g/L以上,地下水除沙泉水源地水质较好,主要用于人畜饮水水源外,其余均无开发利用价值。
红寺堡区灌溉用水由红寺堡固海扩灌三干渠提
供,该干渠设计流量为25m3/s,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
矿产资源红寺堡有丰富的煤炭、白云岩、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石油、煤层气、铜矿等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太阳山、土坡等地。
其中:土坡矿区的煤炭地质储量 2.64亿吨,可采煤层为无烟煤、贫煤,适合炼焦配煤及高热质动力煤。
其它5个井田(刘家沟湾煤矿0.45MT/a,罗花崖煤矿0.45MT/a,芦草井沟煤矿0.60MT/a,湾岔沟煤矿与大井沟煤矿0.45MT/a)预计年产原煤195万吨。
太阳山矿区煤炭资源储量127亿吨,以生活用煤和动力煤为主;冶镁白云岩储量约18亿吨;石灰石的远景储量约49亿吨;石膏的探明储量7994万吨。
另外,石英砂、石油、煤层气和铜矿的储量丰富。
南川乡有较丰富的电石灰岩,质量好,出露条件优越,宜露天开采,为中型矿床。
建筑石料主要分布在石炭沟的黑阴山和太阳山镇石板泉地区。
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皮条沟、鲁家窑地区。
截止2010年,12家砖瓦粘土企业资源储量为126.43万立方米,2家石料企业资源储量为22.3万立方米,4家建筑用砂企业资源储量为9.58万立方米。
经济发展
红寺堡开发建设十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边开发、边搬迁、边建设、边发展”的思路和“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5—2010年,红寺堡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05亿元、3.39亿元、4.07亿元、4.91亿元和5.53亿元、6.96亿元、年均增长18%,增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50元;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0:17:33逐步调整为2010年的42:26:32。
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300万元。
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煤炭、热电、冶金为主的工业经济开始起步;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00万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2%,财政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年均增长5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年均增长21%。
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年均增长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