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大作业(2)
传热学作业——精选推荐
传热学作业第一章绪论能量平衡分析1-8.有两个外形相同的保温杯A与B,注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热水后不久,A杯的外表面就可以感觉到热,而B杯的外表面则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试问哪个保温杯的质量较好?答:B:杯子的保温质量好。
因为保温好的杯子热量从杯子内部传出的热量少,经外部散热以后,温度变化很小,因此几乎感觉不到热。
导热1-10 一炉子的炉墙厚13cm,总面积为20m2,平均导热系数为1.04w/m.k,内外壁温分别是520℃及50℃。
试计算通过炉墙的热损失。
如果所燃用的煤的发热量是2.09×104kJ/kg,问每天因热损失要用掉多少千克煤?解:根据傅利叶公式每天用煤Q??A?t1.04?20?(520?50)??75.2KW?0.1324?3600?75.2?310.9Kg/d4 2.09?10 1-12 在一次测定空气横向流过单根圆管的对流换热实验中,得到下列数据:管壁平均温度tw=69℃,空气温度tf=20℃,管子外径d=14mm,加热段长80mm,输入加热段的功率8.5w,如果全部热量通过对流换热传给空气,试问此时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多大?解:根据牛顿冷却公式q?2?rlh?tw?tf? qh??dtw?tf=49.33W/(m2.k) 所以热阻分析1-21 有一台气体冷却器,气侧表面传热系数h1=95W/(m2.K),壁面厚?=2.5mm,??46.5W/(m.K)水侧表面传热系数h2?5800W/(m2.K)。
设传热壁可以看成平壁,试计算各个环节单位面积的热阻及从气到水的总传热系数。
你能否指出,为了强化这一传热过程,应首先从哪一环节着手?解:R1?111?0.010526;R20.0025?5.376?10?5;R31.724?10?4;h1h25800?46. 5K?则111h1h2?=94.7W/(m2.K),应强化气体侧表面传热。
第二章稳态热传导平板导热2-2 一冷藏室的墙由钢皮矿渣棉及石棉板三层叠合构成,各层的厚度依次为0.794mm.,152mm及9.5mm,导热系数分别为45W/(m.K),0.07W/(m.K)及0.1W/(m.K)。
西安交通大学传热学大作业
《传热学》上机大作业二维导热物体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学校:西安交通大学姓名:张晓璐学号:10031133班级:能动A06一.问题(4-23)有一个用砖砌成的长方形截面的冷空气通道,形状和截面尺寸如下图所示,假设在垂直纸面方向冷空气和砖墙的温度变化很小,差别可以近似的予以忽略。
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计算:砖墙横截面上的温度分布;垂直于纸面方向上的每米长度上通过墙砖上的导热量。
第一种情况:内外壁分别维持在10C ︒和30C ︒第二种情况:内外壁与流体发生对流传热,且有C t f ︒=101,)/(2021k m W h ⋅=,C t f ︒=302,)/(422k m W h ⋅=,K m W ⋅=/53.0λ二.问题分析 1.控制方程02222=∂∂+∂∂ytx t 2.边界条件所研究物体关于横轴和纵轴对称,所以只研究四分之一即可,如下图:对上图所示各边界:边界1:由对称性可知:此边界绝热,0=w q 。
边界2:情况一:第一类边界条件C t w ︒=10情况二:第三类边界条件)()(11f w w w t t h ntq -=∂∂-=λ 边界3:情况一:第一类边界条件C t w ︒=30情况二:第三类边界条件)()(22f w w w t t h ntq -=∂∂-=λ 三:区域离散化及公式推导如下图所示,用一系列和坐标抽平行的相互间隔cm 10的网格线将所示区域离散化,每个交点可以看做节点,该节点的温度近似看做节点所在区域的平均温度。
利用热平衡法列出各个节点温度的代数方程。
第一种情况: 内部角点:11~8,15~611~2,5~2)(411,1,,1,1,====++++=+-+-n m n m t t t t t n m n m n m n m n m 平直边界1:11~8),2(415~2),2(411,161,16,15,161,11,12,1,=++==++=+-+-n t t t t m t t t t n n n nm m m m平直边界2:7,16~7,107~1,6,10,,======n m t n m t n m n m平直边界3:12,16~2,30;12~1,1,30,,======n m t n m t n m n m第二种情况: 内部角点:11~8,15~611~2,5~2)(411,1,,1,1,====++++=+-+-n m n m t t t t t n m n m n m n m n m 平直边界1:11~8),2(415~2),2(411,161,16,15,161,11,12,1,=++==++=+-+-n t t t t m t t t t n n n nm m m m平直边界2:7,16~7206~1,61.0,10,)2(222111111,1,,1,======∆=∆︒=+∆∆+++=-+-n m h n m m y x C t xh t xh t t t t f f n m n m n m n m λλ平直边界3:12,16~2411~1,11.0,30,)2(222222221,1,,1,======∆=∆︒=+∆∆+++=-+-n m h n m m y x C t xh t xh t t t t f f n m n m n m n m λλ内角点:20,10,)3(22)(2111116,67,78,67,57,6=︒=+∆∆++++=h C t xh t xh t t t t t f f λλ外角点:4,30,)1(222222211,112,212,1=︒=+∆∆++=h C t xh t x h t t t f f λλ4,30,2222222,11,21,1=︒=+∆∆++=h C t xh t xh t t t f f λλ4,30,22222212,1511,1612,16=︒=+∆∆++=h C t xh t xh t t t f f λλ20,10,2111112,61,51,6=︒=+∆∆++=h C t xh t xh t t t f f λλ20,10,2111118,167,157,16=︒=+∆∆++=h C t xh t xh t t t f f λλ四.编程计算各节点温度和冷量损失(冷量推导在后面)(用fortran编程)由以上区域离散化分析可以得到几十个方程,要求解这些方程无疑是非常繁琐的,所以采用迭代法,用计算机编程求解这些方程的解,就可以得到各点温度的数值。
(完整版)传热学试卷和答案
传热学(一)第一部分选择题1. 在稳态导热中 , 决定物体内温度分布的是 ( )A. 导温系数B. 导热系数C. 传热系数D. 密度2. 下列哪个准则数反映了流体物性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 )A. 雷诺数B. 雷利数C. 普朗特数D. 努谢尔特数3. 单位面积的导热热阻单位为 ( )A. B. C. D.4. 绝大多数情况下强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系数 ( ) 自然对流。
A. 小于B. 等于C. 大于D. 无法比较5. 对流换热系数为 100 、温度为 20 ℃的空气流经 50 ℃的壁面,其对流换热的热流密度为()A. B. C. D.6. 流体分别在较长的粗管和细管内作强制紊流对流换热,如果流速等条件相同,则()A. 粗管和细管的相同B. 粗管内的大C. 细管内的大D. 无法比较7. 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条件下,逆流和顺流的平均温差的关系为()A. 逆流大于顺流B. 顺流大于逆流C. 两者相等D. 无法比较8. 单位时间内离开单位表面积的总辐射能为该表面的()A. 有效辐射B. 辐射力C. 反射辐射D. 黑度9. ()是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辐射能力最强的物体。
A. 灰体B. 磨光玻璃C. 涂料D. 黑体10. 削弱辐射换热的有效方法是加遮热板,而遮热板表面的黑度应()A. 大一点好B. 小一点好C. 大、小都一样D. 无法判断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1. 如果温度场随时间变化,则为。
12. 一般来说,紊流时的对流换热强度要比层流时。
13. 导热微分方程式的主要作用是确定。
14. 当 d 50 时,要考虑入口段对整个管道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15. 一般来说,顺排管束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要比叉排时。
16. 膜状凝结时对流换热系数珠状凝结。
17. 普朗克定律揭示了按波长和温度的分布规律。
18. 角系数仅与因素有关。
19. 已知某大平壁的厚度为 15mm ,材料导热系数为 0.15 ,壁面两侧的温度差为 150 ℃,则通过该平壁导热的热流密度为。
传热学大作业报告二维稳态导热
传热学大作业报告二维稳态导热二维稳态导热大作业报告导热问题是传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导热问题中,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热流分布以及热传导过程。
本次大作业中,我们将研究一个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分析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
在二维稳态导热问题中,我们假设热传导发生在一个二维平面内,而且热流只在平面内的两个方向上进行。
我们的目标是研究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并找到材料内各个位置的温度。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建立热传导的数学模型。
根据热传导方程,在稳态下,热传导的速率是不变的。
假设材料在x和y两个方向上的热传导系数分别为kx和ky,温度分布函数为T(x, y),则可以得到以下的二维热传导方程:kx * d^2T/dx^2 + ky * d^2T/dy^2 = 0这是一个二维的亥姆霍兹方程,我们可以通过求解它来得到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
为了进一步分析问题,我们对热传导方程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使用无量纲化可以简化计算,并且使得结果更加清晰。
我们引入了一个无量纲化的温度变量θ,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θ=(T-T0)/(T1-T0)其中T是位置(x,y)处的温度,T0是最低温度,T1是最高温度。
这样处理之后,热传导方程可以写成:d^2θ/dx^2 + σ * d^2θ/dy^2 = 0其中σ = ky / kx 是无量纲化的热传导比。
为了求解这个二维亥姆霍兹方程,我们使用了有限差分法。
首先将平面划分成一个个小的网格单元,然后在每个网格单元中,使用二阶中央差分法对方程进行离散化。
最终得到一个线性方程组,可以通过求解该方程组,得到无量纲温度分布。
为了验证我们的计算结果,我们将研究一个简单的导热问题,即一个正方形材料中心局部加热的情况。
我们假设正方形材料的一部分区域中心加热,其余区域保持恒定温度。
我们通过计算得到了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并且将结果与理论解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比发现,计算结果与理论解非常吻合,验证了我们的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传热大作业-数值解法-清华-传热学
一维非稳态导热的数值解法一、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认识(一)背景所谓求解导热问题,就是对导热微分方程在规定的定解条件下的积分求解。
这样获得的解称为分析解。
近100年来,对大量几何形状及边界条件比较简单的问题获得了分析解。
但是,对于工程技术中遇到的许多几何形状或边界条件复杂的导热问题,由于数学上的困难目前还无法得出其分析解。
另一方面,在近几十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物理问题进行离散求解的数值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并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这些数值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及边界元法等。
其中,有限差分法物理概念明确,实施方法简便,本次大作业即采用有限差分法。
(二)基本思想把原来在时间、空间坐标系中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导热物体的温度场,用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值的集合来代替,将连续物理量场的求解问题转化为各离散点物理量的求解问题,将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转化为离散点被求物理量的代数方程的求解问题。
(三)基本步骤(1)建立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根据具体的物理模型,建立符合条件的导热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
(2)区域离散化。
用一系列与坐标轴平行的网格线把求解区域划分成许多子区域,以网格线的交点作为需要确定温度值的空间位置,称为节点。
每一个节点都可以看成是以它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的代表,将小区域称之为元体。
(3)建立节点物理量的代数方程。
建立方法主要包括泰勒级数展开法和热平衡法。
(4)设立迭代初场。
(5)求解代数方程组。
(6)解的分析。
对于数值计算所获得的温度场及所需的一些其他物理量应作仔细分析,以获得定性或定量上的一些结论。
对于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作修正。
二、问题及求解(一)题目一厚度为0.1m 的无限大平壁,两侧均为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初始时两侧流体温度与壁内温度一致,1205f f t t t ===℃;已知两侧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h 1=11 W/m 2K 、h 2=23W/m 2K ,壁的导热系数λ=0.43W/mK ,导温系数a=0.3437×10-6 m 2/s 。
传热学第2次作业
《传热学》第2次作业交作业时间:下周一(10月21日)1. 由三层材料组成的加热炉炉墙。
第一层为耐火砖。
第二层为B级硅藻土绝热层,第三层为红砖,各层的厚度及导热系数分别为δ1=240mm,δ2=50mm,δ3=90mm。
炉墙内侧耐火砖的表面温度为1000℃。
炉墙外侧红砖的表面温度为60℃。
试计算硅藻土层的平均温度及通过炉墙的热损失。
2. 某蒸汽管道,管内饱和蒸汽温度为340℃,管子外径273mm,管外包厚度为δ的水泥蛭石保温层,外层再包15mm的保护层。
按规定,保护层外侧温度为48℃,热损失为442W/m。
水泥蛭石和保护层的热导率分别为0.105W/(mK)。
求保温层的厚度3. 一高30cm的铝制圆锥台,顶面直径为8.2cm,底面直径为13cm;底面和顶面温度各自均匀且恒定,分别为520℃和120℃,侧面绝热。
试确定通过此台的导热量。
铝的热导率取为100W/(mK)4. 在用稳态平板法测定固定材料导热系数的装置中,试件做成圆形平板,试件厚度δ远小于其直径d。
通过试件的热流量为60W,用热电偶测定冷热表面的温度分别为t1=180℃,t2=30℃。
由于安装不好,试件与冷热表面之间均存在0.1mm的间隙,如下图所示。
试求试件的导热系数以及由于安装不好而带来的测量误差。
5. 焊接工人利用直径为3mm,长为0.4m,导热系数为40W/(mK)的焊条进行焊接,焊缝表面温度为800℃。
焊条周围空气温度为25℃,表面传热系数为4W/(m2K)。
假定人手能承受的温度为60℃,问人手至少应该握在离焊接点多远处?6. 假定人对冷热的感觉以皮肤表面的热损失作为衡量依据。
设人体脂肪层的厚度为3mm,其内表面温度为36℃且保持不变,在冬季的某一天,气温为-15℃,无风条件下,裸露的皮肤外表面与空气的表面传热系数为25W/(m2K);有风条件下,表面传热系数为65W/(m2K),人体脂肪层的导热系数为0.2W/(mK)(1) 要使无风天的感觉与有风天气气温-15℃时的感觉一样,则无风天气温是多少?(2) 在同样是-15℃的气温下,无风天和有风天,人皮肤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之比是多少?。
传热学大作业
传热学大作业——二维物体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1.二维热传导问题的物理描述:本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结合给定的边界条件,通过二维导热物体的数值解法,求解出某建筑物墙角稳态下的温度分布t以及单位长度壁面上的热流量φ。
1.1关于边界条件和研究对象选取的物理描述:如图所示为本次作业需要求解的建筑物墙壁的截面。
尺寸如图中所标注。
1.2由于墙角的对称性,A-A,B-B截面都是绝热面,并且由于对称性,我们只需要研究墙角的1/4即可(图中阴影部分)。
假设在垂直纸面方向上不存在热量的传递,我们只需要对墙角进行二维问题的研究即可。
关于导热量计算截面的物理描述:本次大作业需要解决对流边界条件和等温边界条件下两类边界条件的问题。
由于对称性,我们只需研究1/4墙角外表面和内表面的导热量再乘4,即是墙壁的总导热量。
2.二维热传导问题的数学描写:本次实验的墙角满足二维,稳态无内热源的条件,因此:壁面内满足导热微分方程:。
在绝热面处,满足边界条件:。
在对流边界处满足边界条件:3.二维热传导问题离散方程的建立:本次作业中墙角的温度场是一个稳态的连续的场。
本次作业中将1/4墙角的温度场离散化,划分成若干小的网格,每个网格的节点看成以它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的代表。
通过这些节点,采用“热平衡法”,建立起相应的离散方程,通过高斯-赛德尔迭代法,得到最终收敛的温度场,从而完成对墙角温度场的数值解。
对1/4墙角的网格划分如下:选取步长,为了方便研究,对导热物体的网格节点进行编码,编码规则如下:x,y坐标轴的方向如图所示,x,y轴的单位长度为步长, 取左下角点为(1,1)点,其他点的标号为其在x,y轴上的坐标。
以此进行编码,进行离散方程的建立。
建立离散方程,要对导热物体中的节点根据其边界条件进行分类(特殊节点用阴影标出):首先以对流边界条件下的墙角为例1.外壁面上,平直边界节点:建立离散方程:以(i,j)为中心节点,进一步整理得:2.外部角点:建立离散方程:以(i,j)为中心节点,进一步整理得:3.绝热+对流边界角点:建立离散方程:以(i,j)为中心节点,进一步整理得:4.内部角点:建立离散方程:以(i,j)为中心节点,进一步整理得:5.绝热平直边界节点:建立离散方程:以(i,j)为中心节点,进一步整理得:6.对于普通内部节点:建立离散方程:以(i,j)为中心节点,进一步整理得:等温边界条件下:等温边界下内部节点和绝热边界下的节点离散方程与上述5,6式形式相同,在等温壁面处,节点方程只需写成即可4.方程的求解:由上图可知,本题中有16*12=192个节点,相应地,就会有192个待求解的离散方程。
哈工大传热学大作业--传热学的新领域
3.机械加工以及金属加工的传热学应用
①金属切削刀具的散热问题与刀具的强度决定了刀的使用寿命和被加工表面的质 量与加工精度。金属切削加工时,材料弹性和塑形变形做的功以及前后刀面 与工件表面的摩擦做功产生的热量都需要通过切屑、工件、刀具和周围介质 散失到环境中,而切削刃的磨损情况与散热的快慢最为密切。当工件材料或 者刀具材料的导热系数大时,切削区散热良好,刀具的磨损减轻,使用寿命 较长,反之,刀具因温度过高发生组织性能转变,磨损加剧,因而需要使用 不同的切削液来加快散热,延长刀具寿命。 ②刀具的散热影响了切削用量的选择,进而影响加工表面的质量,通过对刀具切 削区温度场建立传热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更合理的设计刀具结构和选择切削 量,从而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这方面在超精密加工中显得尤为重要。
11
那么:基于对流方式的节能途径是: • 加大换热温差 • 可明显提高换热效率,但实际操作有一定难度。 主要要考虑有哪些场合涉及流体加热或冷却。 • 提高流体流速,增加紊流程度 • 注意控制流体与受热(冷却)面的相对运动方 向 • 设计合理的有利于流体运动的截面形状 • 例如炉膛形状,不仅影响散热面积,而且影响 换热效率, • 设法增大换热面积 肋片、翅片、排管… 炉膛内工件的合理堆放…
6.节能的传热学途径 (基于导热、对流、辐射)
• 总体概述: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在解决许多工程问题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研 究节能问题时,通过传热学寻找合适的途径是最根本的 措施 • 在研究节能中的传热学问题时,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类 型: • 一类是强化传热过程的问题。比如,如何使工件快速 而均匀地达到加热要求,即尽可能地提高热效率,减少 能源的浪费。 • 另一类就是力求削弱传热,比如:各种加热炉的热量 尽可能少地向外界传递或散失,其他各类保温措施也都 属于此类。从节能观点来看,就是减少能量的无谓支出。
计算传热学大作业
计算传热学作业1、 一块厚度为2h=200mm 的钢板,放入T f =1000℃的炉子中加热,两表面换热系数h=174W/(m 2.℃),钢板的导热系数k=34.8 W/(m. ℃),热扩散率a=5.55×10-6m 2/s,初始温度T i =20℃. 求温度场的数值解;分别用显示、C-N 、隐式 解: 1、数学模型该问题属于典型的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由于钢板两面对称受热,板内温度分布必以其中心截面为对称面。
因此,只要研究厚度为δ的一半钢板即可。
将x 轴的原点置于板的中心截面上。
这一半钢板的非稳态导热的数学描述为2、计算区域离散化:该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可当做二维问题处理,有时间坐标τ和空间坐标x 。
采用区域离散方法A ,将空间区域等分为m 个子区域,得到m+1个节点。
如下图所示,纵坐标为时间,从一个时到另一个时层的间隔即时间步长为∆t ,每个时层都会对下一时层产生影响。
空间与时间网格交点(i ,k ),代表了时空区域的一个节点,其温度为,离散方法如下图。
综合考虑计算效率同时保证数值计算格式的稳定性,本文取空间步长∆x =0.01m ,时间步长∆t =5s ,对半平板空间的离散共得到11个节点。
x TaT 22∂∂=∂∂τ==τT T 00==∂∂x xT δλ=-=∂∂-x T T h xT f )(图 时间-空间区域离散化3、离散方程组对于一维非稳态方程,扩散项采用中心差分,非稳态项取时间向前差分。
扩散项根据时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了三种格式的离散方程组,即显式、隐式、C-N 格式,等式左右分属不同的时层。
(1) 显示差分格式: 内部节点:()]][[]][1[]][[2]][1[]1][[2j i T j i T j i T j i T xt a j i T +-+*-+∆∆*=+左边界:]][0[21]][1[2]1][0[22j T x t a j T xt a j T ⎪⎭⎫⎝⎛∆∆**-+∆∆**-=+ 右边界:()f T j T x k t a h j T x t a j T xt a j T -∆*∆***+⎪⎭⎫ ⎝⎛∆∆**-+∆∆**-=+]][10[2]][10[21]][9[2]1][10[22(2) 隐式差分格式: 内部节点:]][[]1][1[]1][[21]][1[222j i T j i T x t a j i T x t a j i T x t a -=⎪⎪⎭⎫ ⎝⎛+-∆∆*++⎪⎭⎫⎝⎛∆∆**+-+∆∆* 左边界:]][0[]1][0[)21(]1][1[222j T j T xt a j T xt a -=+∆∆**+-+∆∆**右边界:]][10[2]1][9[)2]1][10[)21(2j T xk t h a j T xt a j T xk t h a +∆*∆***=+∆∆**++∆*∆***+(3)C-N 差分格式:内部节点:()]][1[]][[2]][1[2]][[]1][1[]1][[21]1][1[22222j i T j i T j i T x t a j i T j i T x t a j i T x t a j i T x t a -+-+∆*∆*--=⎪⎪⎭⎫ ⎝⎛+-∆∆*++⎪⎭⎫⎝⎛∆∆**+-++∆*∆*左边界:]][1[]][0[)1(]1][1[)]1][0[)1(222j T j T xt a j T xt a j T xt a -∆∆*--=+∆∆*++∆∆*--右边界:fT xk t h a j T xt a j T xt a xk t h a j T xt a j T xt a xk t h a ∆*∆***-∆∆*-∆∆*+∆*∆**--=+∆∆*++∆∆*-∆*∆**--2]][9[]][10[)1(]1][9[)]1][10[)1(22224、计算结果源程序代码: 显式:#include<stdio.h>#include<time.h> #include<cstdlib> #include<math.h> #include<stdlib.h> #include <process.h> double T[11][5000]; main()int i,j;double k;/*µ¼ÈÈϵÊý*/double h;/*»»ÈÈϵÊý*/double a;/*ÈÈÀ©É¢ÂÊ*/double x1,t1;/*x1±íʾλÖò½³¤£¬ti±íʾʱ¼ä²½³¤*/ double T0;/*T0±íʾ³õʼζÈ*/double Tf;/*Tf±íʾ¯ÎÂ*/double p,q;h=174;k=34.8;a=0.00000555;T0=20;Tf=1000;x1=0.01;t1=5;/*T[199][j]=(T[198][j]+h*x1*Tf/k)/(1+h*x1/k);*/for(i=0;i<=10;i++) T[i][0]=T0;for(j=0;j<4999;j++){ T[0][j+1]=2*a*t1*(T[1][j]-T[0][j])/(x1*x1)+T[0][j];for(i=1;i<10;i++){p=a*(T[i+1][j]-2*T[i][j]+T[i-1][j])/(x1*x1);/*q=(T[i][j+1]-T[i][j])/t1;q=p;*/T[i][j+1]=p*t1+T[i][j];}T[10][j+1]=2*h*a*t1*(Tf-T[10][j])/(x1*k)+2*a*t1*(T[9][j]-T[10][j])/(x1*x1)+T[10][j];}for(i=0;i<=10;i++){printf("%f",T[i][4999]);/*´òÓ¡Êä³ö*/printf("\n");}system("pause");}隐式:#include<stdio.h>#include<time.h>#include<cstdlib>#include<math.h>#include<stdlib.h>#include <process.h>double T[11][5000];main(){int i,j;double k;/*µ¼ÈÈϵÊý*/double h;/*»»ÈÈϵÊý*/double a;/*ÈÈÀ©É¢ÂÊ*/double x1,t1;/*x1±íʾλÖò½³¤£¬t1±íʾʱ¼ä²½³¤*/ double T0;/*T0±íʾ³õʼζÈ*/double Tf;/*Tf±íʾ¯ÎÂ*/double A[11],B[11],C[11],D[11],P[11],Q[11];h=174;k=34.8;a=0.00000555;T0=20;Tf=1000;x1=0.01;t1=5;for(i=0;i<=10;i++)T[i][0]=T0;for(j=1;j<=4999;j++){for(i=1;i<=9;i++) A[i]=a*t1/(x1*x1);A[0]=0;A[10]=2*a*t1/(x1*x1);for(i=0;i<=9;i++)B[i]=-(1+2*a*t1/(x1*x1));B[0]=-(1+2*a*t1/(x1*x1));B[10]=-(1+2*a*t1*h/(k*x1))-2*a*t1/(x1*x1);for(i=1;i<=9;i++)C[i]=a*t1/(x1*x1);C[0]=2*a*t1/(x1*x1);C[10]=0;for(i=0;i<=9;i++)D[i]=-T[i][j-1];D[10]=-2*a*t1*h*Tf/(k*x1)-T[10][j-1];for(i=1;i<=10;i++){A[i] = A[i] / B[i-1];B[i] = B[i] - C[i-1] * A[i];D[i] = D[i] - A[i] * D[i-1];}T[10][j] = D[10] / B[10];for(i=9;i>=0;i--)T[i][j] = (D[i] - C[i] * T[i+1][j]) / B[i];}for(i=0;i<=9;i++){printf("%f",T[i][4999]);/*´òÓ¡Êä³ö*/printf("\n");}system("pause");}C-N:#include<stdio.h>#include<time.h>#include<cstdlib>#include<math.h>#include<stdlib.h>#include <process.h>double T[11][5000];main(){int i,j;double k;/*µ¼ÈÈϵÊý*/double h;/*»»ÈÈϵÊý*/double a;/*ÈÈÀ©É¢ÂÊ*/double x1,t1;/*x1±íʾλÖò½³¤£¬t1±íʾʱ¼ä²½³¤*/double T0;/*T0±íʾ³õʼζÈ*/double Tf;/*Tf±íʾ¯ÎÂ*/double A[11],B[11],C[11],D[11],P[11],Q[11];h=174;k=34.8;a=0.00000555;T0=20;Tf=1000;x1=0.01;t1=5;for(i=0;i<=10;i++)T[i][0]=T0;for(j=1;j<=4999;j++){for(i=1;i<=9;i++) A[i]=a*t1/(2*x1*x1);A[0]=0;A[10]=a*t1/(x1*x1);for(i=0;i<=9;i++)B[i]=-(1+a*t1/(x1*x1));B[0]=-(1+a*t1/(x1*x1));B[10]=-(1+a*t1*h/(k*x1))-a*t1/(x1*x1);for(i=1;i<=9;i++)C[i]=a*t1/(2*x1*x1);C[0]=a*t1/(x1*x1);C[10]=0;for(i=1;i<=9;i++)D[i]=-T[i][j-1]-(a*t1/(2*x1*x1))*(T[i+1][j-1]-2*T[i][j-1]+T[i-1][j-1]);D[0]=(-1+a*t1/(x1*x1))*T[0][j-1]-(a*t1/(x1*x1))*T[1][j-1];D[10]=(-a*t1*h/(k*x1)-a*t1*h/(k*x1))*Tf+(-1+a*t1*h/(k*x1)+a*t1/(x1*x1))*T[10][j-1]-a*t1*T[9][j-1]/(x1*x1);for(i=1;i<=10;i++){A[i] = A[i] / B[i-1];B[i] = B[i] - C[i-1] * A[i];D[i] = D[i] - A[i] * D[i-1];}T[10][j] = D[10] / B[10];for(i=9;i>=0;i--)T[i][j] = (D[i] - C[i] * T[i+1][j]) / B[i];}for(i=0;i<=9;i++){printf("%f",T[i][4999]);/*´òÓ¡Êä³ö*/printf("\n");}system("pause");}。
传热学典型习题详解2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部分一、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自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措施。
1、对皆内强制对流换热,为何采用短管和弯管可以强化流体的换热答:采用短管,主要是利用流体在管内换热处于入口段温度边界层较薄,因而换热强的特点,即所谓的“入口效应”,从而强化换热。
而对于弯管,流体流经弯管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在横截面上产生二次环流,增加了扰动,从而强化了换热。
2、其他条件相同时,同一根管子横向冲刷与纵向冲刷相比,哪个的表面传热系数大,为什么答:横向冲刷时表面传热系数大。
因为纵向冲刷时相当于外掠平板的流动,热边界层较厚,而横向冲刷时热边界层薄且存在由于边界层分离而产生的旋涡,增加了流体的扰动,因而换热强。
3、在进行外掠圆柱体的层流强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时,为了测量平均表面传热系数,需要布置测量外壁温度的热电偶。
试问热电偶应布置在圆柱体周向方向何处答:横掠圆管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如图。
在0-1800内表面传热系数的平均值hm 与该曲线有两个交点,其所对应的周向角分别为φ1,φ2。
布置热电偶时,应布置在φ1,φ2所对应的圆周上。
由于对称性,在圆柱的下半周还有两个点以布置。
4、在地球表面某实验室内设计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到太空中是否仍然有效,为什么答:该实验到太空中无法得到地面上的实验结果。
因为自然对流是由流体内部的温度差从而引起密度差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引起的。
在太空中实验装置格处于失重状态,因而无法形成自然对流,所以无法得到顶期的实验结果。
5、管束的顺排和叉排是如何影响换热的答: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可简答如下:叉排时,流体在管间交替收缩和扩张的弯曲通道中流动,而顺排较小时,易在管的尾部形成滞流区.因此,一般地说,叉时则流道相对比较平直,并且当流速和纵向管间距s2排时流体扰动较好,换热比顺排强.或:顺排时,第一排管子正面受到来流的冲击,故φ=0处换热最为激烈,从第二排起所受到的冲击变弱,管列间的流体受到管壁的干扰较小,流动较为稳定。
传热学数值计算大作业
传热学数值计算大作业传热学数值计算大作业一选题《传热学》第四版P179页例题 4-3二相关数据及计算方法1.厚2δ=0.06m的无限大平板受对称冷却,故按一半厚度作为模型进行计算2. δ=0.03m,初始温度t0=100℃,流体温度t∞=0℃;λ=40W/(m.K),h=1000W/(m2.K),Bi=h*△x/λ=0.25;3.设定Fo=0.25和Fo=1两种情况通过C语言编程(源程序文件见附件)进行数值分析计算;当Fo=0.25时,Fo<1/(2*(1+Bi)),理论上出现正确的计算结果;当Fo=1时,Fo>1/(2*(1+Bi)),Fo>0.5,理论上温度分布出现振荡,与实际情况不符。
三网格划分将无限大平面的一半划分为6个控制体,共7个节点。
△x=0.03/N=0.03/6=0.005,即空间步长为0.005m四节点离散方程绝热边界节点即i=1时,tij+1=2Fo△ti+1j+(1-2Fo△)tij 内部节点即0tij+1=tij(1-2Fo△Bo△-2Fo△)+2Fo△ti-1j+2Fo△Bo△tf五温度分布线图(origin)六结果分析1 空间步长,时间步长对温度分布的影响空间步长和时间步长决定了Bo和Fo,两者越小计算结果越精确,但同时计算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2 Fo数的大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编程时对Fo=1及0.25的情况分别进行了计算,发现当Fo=1时,各点温度随时间发生振荡,某点的温度高反而会使下一时刻的温度变低,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因此在计算中对Fo的选取有限制。
为了保证各项前的系数均为正值,对于内节点,Fo>0.5;对于对流边界节点,Fo<1/(2*(1+Bi))。
3 备注在Fo=0.25时,为了反映较长时间后温度的分布,取T=600,并选取了其中部分时刻的温度输出进行画图。
图像显示,随着时间的增长,各点温度趋向一致。
而当Fo=1时由于结果会出现振荡,只取T=6观察即可。
哈工程传热学数值计算大作业
传热学二维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杨达文2011151419赵树明2011151427杨文晓2011151421吴鸿毅2011151416第一题:a=linspace(0,0.6,121);t1=[60+20*sin(pi*a/0.6)];t2=repmat(60,[80 121]);s=[t1;t2]; %构造矩阵for k=1:10000000 %理论最大迭代次数,想多大就设置多大S=s;for j=2:120for i=2:80S(i,j)=0.25*(S(i-1,j)+S(i+1,j)+S(i,j-1)+S(i,j+1));endendif norm(S-s)<0.0001break; %如果符合精度要求,提前结束迭代elses=S;endendS %输出数值解数值解数据量太大,这里就不打印出来,只画出温度分布。
画出温度分布:figure(1)xx=linspace(0,0.6,121);yy=linspace(0.4,0,81);[x,y]=meshgrid(xx,yy);surf(x,y,S)axis([0 0.6 0 0.4 60 80])grid onxlabel('L1')ylabel('L2')zlabel('t(温度)').60.66666777778L 1L 2t (温度)A0=[S(:,61)];for k=1:81B1(k)=A0(81-k+1);endB1 %x=L1/2时y方向的温度A1=[S(41,:)] %y=L2/2时x方向的温度x=0:0.005:0.6;y=0:0.005:0.4;A2=60+20*sin(pi*x/0.6)*((exp(pi*0.2/0.6)-exp(-pi*0.2/0.6))/2)/((exp(pi*0.4/0.6)-exp(-pi*0.4/0.6) )/2) %计算y=L2/2时x方向的解析温度B2=60+20*sin(pi*0.3/0.6)*((exp(pi*y/0.6)-exp(-pi*y/0.6))/2)/((exp(pi*0.4/0.6)-exp(-pi*0.4/0.6))/ 2) %计算x=L1/2时y方向的解析温度figure(2)subplot(2,2,1);plot(x,A1,'g-.',x,A2,'k:x'); %画出x=L1/2时y方向的温度场、画出x=L1/2时y方向的解析温度场曲线xlabel('L1');ylabel('t温度');title('y=L2/2');legend('数值解','解析解');subplot(2,2,2);plot(x,A1-A2); %画出具体温度场与解析温度场的差值曲线xlabel('L1');ylabel('差值');title('y=L2/2时,比较=数值解-解析解');subplot(2,2,3);plot(y,B1,'g-.',y,B2,'k:x'); %画出y=L2/2时x方向的温度场、画出y=L2/2时x方向的解析温度场曲线xlabel('L2');ylabel('t温度');title('x=L1/2');legend('数值解','解析解');subplot(2,2,4);plot(y,B1-B2); %画出具体温度场与解析温度场的差值曲线xlabel('L2');ylabel('差值');title('x=L1/2时,比较=数值解-解析解');y=L2/2时x方向的温度:60 60.1635347276130 60.3269574318083 60.4901561107239 60.653018915996160.8154342294146 60.9772907394204 61.1384775173935 61.298884093677961.4584005332920 61.6169175112734 61.7743263876045 61.930519281669662.0853891461909 62.2388298405943 62.3907362037523 62.541004126057762.6895306207746 62.8362138946214 62.9809534175351 63.123649991570263.2642058188844 63.4025245687647 63.5385114436490 63.672073244095163.8031184326565 63.9315571966177 64.0573015095482 64.180265191631864.3003639687311 64.4175155301449 64.5316395850212 64.642657917384664.7504944397430 64.8550752452343 64.9563286582797 65.054185283707565.1485780543131 65.2394422768254 65.3267156762441 65.410338438521565.4902532515567 65.5664053444751 65.6387425251668 65.707215216057165.7717764880854 65.8323820928694 65.8889904930310 65.941562890665265.9900632539310 66.0344583417471 66.0747177265744 66.110813815270166.1427218680003 66.1704200151959 66.1938892725421 66.213113553990066.2280796827826 66.2387774004857 66.2451993740203 66.247341200688866.2452014111934 66.2387814706441 66.2280857775556 66.213121660833566.1938993747528 66.1704320919304 66.1427358942990 66.110829762085766.0747355608048 66.0344780262737 65.9900847476605 65.941586148577365.8890154662295 65.8324087286383 65.7718047299493 65.707245003846265.6387737950858 65.5664380291767 65.4902872802189 65.410373736929465.3267521668755 65.2394798789402 65.1486166840471 65.054224854168964.9563690796505 64.8551164248743 64.7505362822981 64.642700324897664.5316824570463 64.4175587638655 64.3004074590802 64.180308831415964.0573451895733 63.9316008058186 63.8031618582281 63.672116371626463.5385541572596 63.4025667512431 63.2642473518283 63.123690755529062.9809932921539 62.8362527587866 62.6895683527611 62.541040603677462.3907713045038 62.2388634418130 62.0854211252013 61.930549515936761.7743547548873 61.6169438897778 61.4584248018242 61.298906131798361.1384972055701 60.9773079591820 60.8154488635041 60.653030848523060.4901652273162 60.3269636197632 60.1635378760476 60x=L1/2时y方向的温度:60 60.1308958471008 60.2618814819943 60.3930468323419 60.524481948785060.6562770664196 60.7885226663977 60.9213095376979 61.054728839108661.1888721614654 61.3238315901874 61.4596997681540 61.596569958966661.7345361106384 61.8736929197574 62.0141358961654 62.155961428198162.2992668485325 62.4441505006859 62.5907118062120 62.739051332642462.8892708622179 63.0414734614594 63.1957635516239 63.352246980097063.5110310927684 63.6722248074423 63.8359386883315 64.002285021688564.1713778926236 64.3433332631650 64.5182690516120 64.696305213238964.8775638224022 65.0621691561100 65.2502477791090 65.441928630549065.6373431122839 65.8366251788694 66.0399114293203 66.247341200688866.4590566635297 66.6752029193167 66.8959280998773 67.121383468913967.3517235256817 67.5871061108928 67.8276925149213 68.073647588380968.3251398551535 68.5823416279436 68.8454291264398 69.114582598162569.3899864420822 69.6718293350911 69.9603043614169 70.255609145064670.5579459853794 70.8675219958221 71.1845492460516 71.509244907413471.8418314019312 72.1825365549057 72.5315937512233 72.889242095483173.2557265760494 73.6312982331452 74.0162143310978 74.410738534857774.8151410909089 75.2296990126956 75.6546962706925 76.090423987246276.5371806363247 76.9952722483076 77.4650126199600 77.946723529732178.4407349585321 78.9473853161230 79.4670216732992 8066666666L 1t 温度y =L 2/2--1.--0.-3L 1差值y =L 2/2时,比较=数值解-解析解66778L 2t 温度x =L 1/200.050.10.150.20.250.30.350.4--1.--0.-3L 2差值x =L 1/2时,比较=数值解-解析解。
传热学数值计算大作业
传热学数值计算大作业航14 艾迪2011011537 如图所示,有一个正方形截面的无限长的水泥柱,热导率为,密度为,比热容为。
水泥柱的边长为。
水泥柱的左侧靠墙,可以认为保持温度为。
水泥柱被包围在温度为°的热空气中。
三个面上均只考虑对流换热,并且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
请编写程序数值求解该稳态导热问题(可使用Fortran 或C 或Matlab 语言)。
作业要求提交源代码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1) 给出该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2) 描述所采用的差分格式和求解过程;(3) 验证求解结果的准确性,给出网格无关性验证; (4) 给出求解结果(温度云图、边界热流、平均温度等); (5) (选做)讨论对流换热系数、热导率等参数对求解结果的影响。
解:(1)、因为无内热源,温度分布:222201230(0,0)(x,0)t(0,y)t ,((x,0))(,y)(x,)((,y)),((x,H))f f f t tx H y H x ydt h t t dx dt H dt H h t H t h t t dx dxλλλ∂∂+=<<<<∂∂⎧=-=-⎪⎪⎨⎪-=--=-⎪⎩(2)、采用热平衡法建立内节点和边界节点的离散方程,x 、y 方向各取n 个节点,即()()11n n -⨯- 个网格,且x y ∆=∆ 。
对于任意内节点(i ,j ),有:,1,1,,1,1t (t t t t )/4i j i j i j i j i j -+-+=+++D边界三边界一边界节点:边界1、 1,0(1j )j t t n =≤≤边界2、11,1,21,11,1h 2h 2(2)t 2t t t (1k n)k k k k f xxt λλ-+∆∆+=+++<<边界3、22,k n 1,k n,k 1,k 1h 2h 2(2)t 2t t t (1k n)n n f xxt λλ--+∆∆+=+++<<边界4、33k,n k,n 11,n k 1,n h 2h 2(2)t 2t t t (1k n)k fxxt λλ--+∆∆+=+++<<C 点、2121n,1n 1,1n,2(h h )(h )(2)t t t f xh xt λλ-+∆+∆+=++D 点、2323n,n ,n 11,n (h h )(h )(2)t t t n n f xh xt λλ--+∆+∆+=++(3)、由于各个节点都写成了差分显示表达,可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求解。
传热大作业报告
传热大作业报告汽车系92班宋和平 2009010768 马良峰 2009010788(1)题目:一厚度为0.1m 的无限大平壁,两侧均为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初始时 两侧流体温度与壁内温度一致,t f1=t f2=t 0=5 ℃;已知两侧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h 1=11 W/m 2K 、h 2=23W/m 2K, 壁的导热系数λ=0.43W/mK ,导温系数a=0.3437×10-6 m 2/s 。
如果一侧的环境温度t f1突然升高为50℃并维持不变,计算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平壁内温度分布及两侧壁面热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用图形表示)。
要求:将全部计算内容(包括网格的划分、节点方程组、计算框图、程序及计算结果)用A4纸打印。
(2)分析:这是常物性、无内热源的非稳态导热模型。
将模型在空间上沿X 方向划分为等长的10段,每段长度为0.01m ;在时间上沿Y 轴划分每段长度为1min ;节点温度用j i t 表示,其中i 、j 为节点坐标,i 代表空间上的划分,j 代表时间上的划分。
节点方程都采用显式差分格式:边界节点方程:j f j j t F F Bi t Bi t F t 1001112011)221()(2--++=+jf j j t F F Bi t Bi t F t 1100222100111)221()(2--++=+ 内部节点方程:j i j i j i j i t F t t F t )21()(01101-++=+-+其中1f t 为左侧边界流体温度,2f t 为右侧边界流体温度;20xta F ∆∆=,实际上a 是随温度变化的,但是这样会大大增加编程的难度,此处将它用5℃时的值代替(常物性假设):-7103.437⨯=a 0.2062220=∆∆=xta F λxh Bi ∆=,0.25581=Bi 为左侧界面毕渥数,0.53492=Bi 为右侧界面毕渥数。
(3)程序框图:(4)C语言程序及运行结果:#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t i,j,IT=0,n=0; //i、j为节点坐标变量,i代表空间上的划分,j代表时间上的划分,iT为迭代次数,n为新算出的温度中满足条件的温度个数floatT[12][1002],TT[12][1002],DX=0.01,DY=60,Tf1=50,Tf2=5,To=5,h1=11,h2=23,L=0.43,a=0.0000 003437,Bi1=0.2558,Bi2=0.5349,Fo=0.20622,EPS=0.00001;//T为迭代前的温度阵,TT为用T的值迭代出的温度阵,空间上的划分为0.01,共11个点,时间上为60s一个格子,共有1000min,1001个测点,//各个值计算如上,Fo<1/(2Bi+2)可以进行计算,EPS用于控制两次迭代间的差值,插值小于EPS则认为得到正确解void go() //计算函数{for(j=1;j<=1001;++j) //为给节点赋初值for(i=1;i<=11;++i){T[i][j]=To;TT[i][j]=To;}for(j=2;j<=1001;++j)//i=1时的计算公式{TT[1][j]=2*Fo*T[2][j-1]+2*Fo*Bi1*Tf1+T[1][j-1]-2*Bi1*Fo*T[1][j-1]-2*Fo*T[1][j-1];}for(i=2;i<=10;++i)for(j=2;j<=1001;++j)//中间点的计算公式{TT[i][j]=Fo*T[i-1][j-1]+Fo*T[i+1][j-1]+T[i][j-1]-2*Fo*T[i][j-1];}for(j=2;j<=1001;++j){//i=11时的计算公式TT[11][j]=2*Fo*T[10][j-1]+2*Fo*Bi2*Tf2+T[11][j-1]-2*Bi2*Fo*T[11][j-1]-2*Fo*T[11][j-1];}for(i=1;i<=11;++i)//计算两次迭代之间的差值for(j=1;j<=1001;++j) //判断一次迭代是得到的正确解的个数{if(TT[i][j]<=(T[i][j]+EPS)&&TT[i][j]>=(T[i][j]-EPS))n+=1;else n+=0;}while(n!=11*1001) //若不是所有解都正确,进行再次的迭代{IT+=1; //迭代次数+1n=0;if(IT<=1000) //允许的最大的迭代次数为1000次{for(j=1;j<=1001;++j) //进行迭代计算for(i=1;i<=11;++i){T[i][j]=TT[i][j]; //用迭代的结果进行下一次迭代}for(j=2;j<=1001;++j){TT[1][j]=2*Fo*T[2][j-1]+2*Fo*Bi1*Tf1+T[1][j-1]-2*Bi1*Fo*T[1][j-1]-2*Fo*T[1][j-1];}for(i=2;i<=10;++i)for(j=2;j<=1001;++j){TT[i][j]=Fo*T[i-1][j-1]+Fo*T[i+1][j-1]+T[i][j-1]-2*Fo*T[i][j-1];}for(j=2;j<=1001;++j){TT[11][j]=2*Fo*T[10][j-1]+2*Fo*Bi2*Tf2+T[11][j-1]-2*Bi2*Fo*T[11][j-1]-2*Fo*T[11][j-1];}for(i=1;i<=11;++i)for(j=1;j<=1001;++j){if(TT[i][j]<=(T[i][j]+EPS)&&TT[i][j]>=(T[i][j]-EPS))n+=1;else n+=0;}}else //超过迭代最大次数输出错误信息{printf("错误!不收敛。
数值传热学大作业
数值传热学大作业燃烧室出口换热与流动的数值模拟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燃烧室出口换热与流动的数值模拟摘要:本文针对稳态、层流、常物性的燃烧室出口的换热与流动问题,采用商业软件FLUENT 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本文得到了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计算得到三种流体各自的换热量以及漏斗状壁面两侧烟气和空气的局部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1物理问题描述某圆柱形燃烧室出口截面结构如图1-1所示,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从燃烧室流出后在图1标号为①的位置进入图中漏斗结构,最终从②流出。
冷却水从标号为⑤的位置进入“水套”结构,由⑥流出;常温空气从标号为③的位置流入空气流道,分别与高温烟气和冷却水发生热交换,最终从④流出。
图1-1 燃烧室出口结构:①烟气入口;②烟气出口;③空气流道入口;④空气流道出口⑤冷却水入口;⑥冷却水出口表1给出了该结构的几何参数,漏斗状的结构(图1中标号为A的结构)、水套(图1中标号为B的结构)的壁厚均为5mm,材料为钢,过程是稳态。
给定工况和给定的流体参数如表2所示:表2 工质工矿与流体参数为了方便计算,在数值模拟中,本文做了一些假设:(1)流体的物性都是固定的;(2)流体中的粘性耗散度忽略不计;(3)流动及换热处于稳态、层流、充分发展状态;(4)假设流体流动过程中不存在热辐射的情况。
2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考虑几何对称性,将问题简化为一个2D模型,则该问题中的控制方程如下。
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本文采用了SIMPLE算法进行求解。
SIMPLE算法自1972年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国计算流体力学及计算传热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算法提出不久很快就成为计算不可压流场的主要方法,随后这一算法以及其后的各种改进方案成功的推广到可压缩流场计算中,已成为一种可以计算任何流速的流动的数值方法。
SIMPLE 算法的基本假设:速度场的假定与压力场的假定各自独立进行,二者无任何联系。
对假定压力场的修正通过已求解的速度场的质量守恒条件得到。
计算传热学大作业报告
计算传热学大作业报告戴平0708180209选题:题目1题目3题目1已知:一块厚度为0.1mm的无限大平板,具有均匀内热源,q=50×103W/m3,,导热系数K=10W/m.℃,一侧边界给定温度为75℃,另一侧对流换热,T f=25℃,,h=50W/m2.℃,求解稳态分布。
(边界条件用差分代替微分和能量平衡法),画图。
(内,外节点)解:由题目分析可得此情况是有内热源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
采用均匀网格,外节点法,网格间距取为0.01mm,将无限大的平板沿其厚度方向均匀分为10份。
如图: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网格的具体分布:当I=2,3,4,…9,10边界条件:当I=1时,当I=11时:控制微分方程为: 0d dTkq dx dx⎛⎫+= ⎪⎝⎭ 边界条件为:一边为第一类边界条件0075x T C==另一边为第三类边界条件T f =25℃,,h=50W/m 2.℃ 方程的离散化:对控制微分方程进行积分0e wdT dT k k xq dx dx ⎛⎫⎛⎫-+∆= ⎪ ⎪⎝⎭⎝⎭ 设相邻网格之间的温度是线性分布的,而导热系数k 是常数,所以得()()0P WE P e w T T T T k k xq x x δδ⎛⎫⎛⎫---+∆= ⎪ ⎪ ⎪⎪⎝⎭⎝⎭T1=75℃Tf=25℃h经整理得:1120.5I I I T T T -+=++ I=2,3,…,9,10)边界条件:左边是第一类边界条件,得:23275.5T T =+右边是第三类边界条件,在节点11的半个控制容积内对控制微分方程进行积分:10.511102q q q x -+∆=而由条件得:()1111f q h T T =- 且 101110.5T T q kxδ-=所以得:()10111112f T T q x kh T T xδ-∆+=- 整理得:11101.05 1.5T T =+从而可得三对角矩阵,利用TDMA 解法解之得到温度的稳态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大作业(2)
二维稳态计算练习1、原始题目及要求
二维平壁的节点划分及边界条件如上图所示,计算要求如下:
1. 写出各未知温度节点的代数方程
2. 分别给出G-S迭代和Jacobi迭代程序
3. 程序中给出两种自动判定收敛的方法
4. 考察三种不同初值时的收敛快慢
5. 上下边界的热流量(λ=1W/(m℃))
6. 绘出最终结果的等值线
报告要求如下:
1. 原始题目及要求
2. 各节点的离散化的代数方程
3. 源程序
4. 不同初值时的收敛快慢
5. 上下边界的热流量(λ=1W/(m℃))
6. 计算结果的等温线图
7. 计算小结
2. 各节点的离散化的代数方程
将上图二维平壁的节点编号如下
各节点的离散化代数方程如下:
由于(5,1)为歧义点,现将其近似认为对流边界外部拐点,其节点离散化代数方程为:3.源程序
(1)、G-S迭代算法Matlab源程序:
t=zeros(5,5);
t0=zeros(5,5);
e=0.001;
h=10;
n=1;
tf=10;
for j=1:5 %上边界节点
t(1,j)=200;
end
for i=1:5 %右边界节点
t(i,5)=100;
end
for k=1:100
for i=2:4 %内部节点
for j=2:4
t(i,j)=(t(i-1,j)+t(i+1,j)+t(i,j-1)+t(i,j+1))/4;
end
end
for i=2:4;%左边界节点
t(i,1)=(2*t(i,2)+t(i-1,1)+t(i+1,1)+2*h*tf/n)/(4+2*h/n); end
for j=2:4; %下边界节点
t(5,j)=(t(5,j-1)+t(5,j+1)+2*t(4,j))/4;
end
t(5,1)=(t(4,1)+t(5,2)+2*h*tf/n)/(2+2*h/n); %(5,1)节点dtmax=0;
for i=1:5
for j=1:5
dtmax=max(abs(t(i,j)-t0(i,j)),dtmax);
end
end
contour(t',30);
t0=t;
t
pause;
if dtmax<e break; end
end
(2)Jacobi迭代Matlab源程序
t=zeros(5,5);
t0=zeros(5,5);
e=0.001;
h=10;
n=1;
tf=10;
Num=0;
for j=1:5 %上边界节点
t(1,j)=200;
end
for i=1:5 %右边界节点
t(i,5)=100;
end
t0=t;
for k=1:100
for i=2:4 %内部节点
for j=2:4
t(i,j)=(t0(i-1,j)+t0(i+1,j)+t0(i,j-1)+t0(i,j+1))/4; end
end
for i=2:4;%左边界节点
t(i,1)=(2*t0(i,2)+t0(i-1,1)+t0(i+1,1)+2*h*tf/n)/(4+2*h/n); end
for j=2:4; %下边界节点
t(5,j)=(t0(5,j-1)+t0(5,j+1)+2*t0(4,j))/4;
end
t(5,1)=(t(4,1)+t(5,2)+2*h*tf/n)/(2+2*h/n); %(5,1)节点dtmax=0;
for i=1:5
for j=1:5
dtmax=max(abs(t(i,j)-t0(i,j)),dtmax);
end
end
contour(t',30);
t0=t;
t
pause;
Num=Num+1;
Num
if dtmax<e break; end
end
比较两种方法的收敛速度:
G-S法最终输出结果如下:
t =
200.0000 200.0000 200.0000 200.0000 100.0000
26.2727 107.4214 135.1054 135.4873 100.0000
15.7010 68.3085 97.5138 106.8443 100.0000
13.9343 52.5990 79.7981 94.3766 100.0000
13.5242 48.3564 74.7042 90.8644 100.0000
Num =
29
Jacobi法最终结果如下:
t =
200.0000 200.0000 200.0000 200.0000 100.0000
26.2695 107.3899 135.0717 135.4675 100.0000
15.6897 68.2189 97.4308 106.7988 100.0000
13.8464 52.3668 79.6357 94.2985 100.0000
11.8916 47.7681 74.4495 90.7611 100.0000
Num =
53
由此可见,G-S法比Jacobi法收敛速度快,就本题初值为0而言,收敛速度大概为其两倍左右。
4.不同初值时的收敛快慢
讨论不同初值时的收敛快慢问题以G-S法为例,下面分别给出初值从0—200变化时计算次数的曲线:
由上图可以非
常清晰地看出在初
始值取75的时候计算次数最少为15次,也即对于本问题来说,初值取75时收敛速度最快。
5.上下边界的热流量
由于下边界绝热,所以下边界的热流量
上边界的热流量算法如下:
=358.865W
最终结果:ϕ
上
6.计算结果等温图
7.计算小结
数值分析方法是解决稳态导热的重要解法。
数值解是借助于计算方法和计算机对微分方程求解,即数值计算。
数值计算首先必须将物理现象发生的区域离散化,每个单元体的物理量用划分节点的物理量代替,常用的方法是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
利用G-S迭代法或者Jacobi迭代算法都能得到比较良好的计算结果,但从分析来看,G-S 算法比Jacobi算法迭代速度更快,然而有资料显示Jacobi算法比G-S算法更为稳定。
Matlab是一款强大的数学工具,特别是在矩阵计算方面有它的独特之处。
从本题计算来看,Matlab计算运行速度较快,并且代码量少,画图简单易行,使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变得更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