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J 结构是在器件不承担电压的方向上引入新的电 场,对器件工作的漂移区(N-区)达到最大的电荷补偿 (如图 3),在这种思想提出之后,国际上开展了一系列 关于 SJ 的研究工作[11-12]。 3.1 纵向结构的 SJ 结构
纵向结构的 SJ 主要有完全和不完全两种结构。 完全的纵向 SJ 结构:
纵向型 SJ 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用 N 型与 P 型相互交 叠的形式代替了传统上必须承担一定击穿电压的 N-漂移 区,由于 N 与 P 耗尽后,形成 Z 方向的电场(图 1),这 个电场有效补偿了 N-漂移区的浓度,使 N-区的浓度可以 设计的很高,且 N 型区与 P 型区完全耗尽后,电势分布 从源端到漏端线性增加,电场分布趋于理想的均匀分布, 这就满足了击穿电压的要求,通过分析具有 N 区与 P 区
半 SJ 结构(Semi-Super Junction): 图 1 的结构是完全的 SJ 结构,即器件工作的 N 型
漂移区完全由 SJ 部分组成,这种结构的缺点是目前工艺 上实现比较困难,必须通过多次外延或刻蚀加离子注入 的方法完成。最近,国际上提出了一种半 SJ 结构,命名 为 Semi-Super Junction 结构[13],是将 SJ 的部分与传统 的 VDMOS 部分相结合(图 2),在设计上具有很大的灵 活性,这样可以在击穿电压和比导通电阻上得到 VDMOS 结构与 SJ 折中的效果。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概述
段宝兴 张波 李肇基
电子科技大学 IC 设计中心,成都 610054 Email: bxduan@163.com
摘 要 本文回顾了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历史,针对硅基和 SOI 基功率半导体材料论述了功率器件的发展现状,以及作为 新型结构的 SJ 和类 SJ 的最新进展。概述了解决功率器件发展中一对主要矛盾(击穿电压和比导通电阻)的新技术。
功率集成电路(PIC)是指将高压功率器件与信号 处理系统及外围接口电路、保护电路、检测诊断电路等 集成在同一芯片的集成电路。一般将其分为智能功率集 成电路(SPIC)和高压集成电路(HVIC)两类。但随着 PIC 的不断发展,两者在工作电压和器件结构上(垂直 或横向)都难以严格区分,已习惯于将它们统称为智能 功率集成电路。智能功率集成电路是集成电路的重要分 支,是功率 SoC(System on Chip)的核心技术,它将信 息采集、处理与功率控制合一,是引发第二次电子革命 的关键技术[1]。 2.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现状
横向双扩散 LDMOS 由于器件的漏极、源极和栅极 都在芯片的表面,易于通过内部连接与低压信号电路集 成,所以在 HVIC 和 PIC 中作为高压功率器件特别适用。 虽然提高击穿电压的终端技术有多种,但在 HVIC 和 PIC 中常用的是场板和 RESURF[5(] REduced SURface Field) 技术,通过 RESURF 技术可以不需要生长厚的外延层, 用传统的集成技术在 5-8µm 的薄外延层上制造出高达 1200V 的横向高压器件。在最近的发展中,为了满足实 现在超薄有源层上与低压电路的集成(超薄有源层技术 具有实现高低压隔离简单和工艺兼容性好的优点),我们 提出通过 REBULF[6](REduced BULk Field)技术进一 步使器件漏端的体电场降低,可以实现在超薄有源层上 获得高耐压的需求,为实现功率集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 案。 2.2 SOI 基功率半导体器件
图 2 Semi-Super Junction 结构
为了实现高压与低压的集成,在工艺上一般采用横 向的高压器件,横向结构由于采用标准的平面工艺,且 在与低压兼容等方面能真正实现高压集成或智能功率集 成,如果使用 SJ 思想,将横向结构中的 N 漂移区用 N 与 P 相互交叠的 SJ 部分代替(图 3),也能降低其开态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相互交叠的 SJ 结构中的电场分布,使传统 VDMOS 中 击穿电压与比导通电阻的关系缓解。
的导通电阻,缓解 BV 与 Ron 的矛盾关系,所以,国际 上对横向 SJ(SJ-LDMOS)研究也是一个热点。
图 1 纵向 Super Junction 结构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多子导电的功率 MOSFET 显著地减小了开关时间, 因而很容易达到 100kHz 的开关频率,冲破了电力电子 系统中 20kHz 这一长期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功率 MOSFET 是低压(<100V)范围内最好的功率开关器件, 但在高压应用时,其最大缺点是导通电阻随耐压的 2.5 次方急剧上升,给高压功率 MOSFET 的应用带来了很大 困难。在功率 MOSFET 领域,一种基于电子科技大学陈 星弼院士中美发明专利[4],打破了传统功率 MOSFET 理论极限,被国际上盛誉为功率 MOSFET 领域里程碑的 新型功率 MOSFET⎯CoolMOSTM 于 1998 年问世并很快 走向市场。CoolMOSTM 由于采用新的耐压层(CB)结构 (又称为 Super Junction 结构或者称为 Multi-RESURF 结 构),在几乎保持功率 MOSFET 所有优点的同时,又有 着极低的导通损耗。
以上从衬底材料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现状和发展作 了概述,具有多数载流子特性的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 和功率 MOS 类器件有着极高的开关频率,但其串联的 漂移区电阻有着与器件耐压成 2.5 次方的矛盾关系,为 了缓解这对矛盾,目前有两种技术:一种是在保证器件 获得关态击穿电压的基础上,采用 Trench 技术在器件工 作的漂移区中形成器件开态时的载流子积累,积累载流 子形成的导电通道来降低器件开态工作时的导通电阻, 国际上在 80 年代对这种思想从理论、实验上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另一种思想是通过尽量提高功率器件漂移区浓 度,即降低漂移区电阻的基础上,通过在器件的不同维 度上引入新的电场来达到对漂移区载流子的有效中和以 获得一定的击穿电压,这种思想成熟和有效的结构是超 结(Super Junction)形式,下面主要针对这种结构做简 单的介绍。
晶闸管(Thyristor, 也可称为可控硅--SCR)是目前 具有最高耐压容量与最大电流容量的器件,其最大电流 额定值为 8000A,电压额定值可达 12kV。国外目前已能 在 100mm 直径的硅片上工业化生产 8kV/4000A 的晶闸 管。但晶闸管不能用门极控制其关断,需要复杂的辅助 换流关断电路。因此,自八十年代以来,一种通过门极 控制其导通和关断的晶闸管⎯门极关断晶闸管 GTO 得 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有包括日本三菱电机公司、瑞典 ABB 等多家厂商能在 6 吋硅片上生产 6kV/6kA,频率 1kHz 的 GTO,研制水平已达 8kV/8kA。但 GTO 仍然有 着复杂的门极驱动电路、低耐量的 di/dt 和 dV/dt,以及 小的安全工作区(Safe Operating Area—SOA),在工作 时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Snubber)电路。针对 GTO 的 上述缺陷,在充分发挥 GTO 高压大电流下单芯片工作和 低导通损耗的基础上,三种 MOS 栅控制且具有硬关断 (Hard Switching)能力的新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瑞典 ABB 公司和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提出的集成栅换流晶闸 管(ABB 称为 Integrated Gate Commutated Thyristor -IGCT,日本三菱电机称为 Gate Commutated Turn-off Thyristor-GCT)[3]。
绝缘体上硅(SOI)是在 80 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结构半导体材料。以 SOI 横向高压器件为基础的 SOI 高压集成电路(High Voltage IC, HVIC),作为智能功率集 成电路(Smart Power IC, SPIC)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近 年来得到了迅速地发展[7]。SOI 横向高压器件作为 SOI 高压集成电路的基石,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半导体器件工 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正逐步走向实用化和产 业化阶段。
SOI 高压器件作为 SOI SPIC 的核心器件,其击穿电 压取决于横向击穿电压和纵向击穿电压的较低者。由于 常规 SOI 结构埋层限制耗尽区向衬底扩展,衬底不能参 与耐压,同时基于隔离和散热的考虑,顶层硅和埋氧层 都不能做得太厚,因而 SOI 器件的纵向耐压成为限制 SOI 技术在功率集成电路领域应用的主要因素。在最近的 20 年中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结构[9-10],分别从 横向和纵向来提高 SOI 高压器件的击穿电压。我们通过 对 SOI 中介质层中电场和击穿电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 提高器件纵向耐压的新技术-介质场增强技术(EnbilfBuried Insulator Layer Field),这种技术通过在传统 SOI 埋层(I 层)中引入低介电系数的材料或通过使用图形化 的结构突破了传统 SOI 结构中受界面电荷为零时的 3 倍 电场关系,通过 Enbilf 技术,使 I 层中的电场大大提高, 纵向击穿电压达到设计的要求。 3 SJ(Super Junction)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展望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衬底材料是影响功率器件 发展的基础,下面分别以目前应用和研究最广泛的硅基 和 SOI(SOI,Silicon-On-Insulator)基为例对功率器件的发 展作简单的概述。 2.1 硅基功率器件
硅基功率器件是第一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在对硅、
锗材料以及与之形成界面的氧化物、硅/金属研究成熟的 基础上,出现了功率晶闸管、功率二极管、功率 MOS、 IGBT 等。功率二极管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重要分支。目 前商业化的功率二极管主要是 PiN 功率二极管和肖特基 势垒功率二极管(SBD)[2]。前者有着耐高压、大电流、 低泄漏电流和低导通损耗的优点,但电导调制效应在漂 移区中产生的大量少数载流子降低了关断速度,限制了 电力电子系统向高频化方向发展。具有多数载流子特性 的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有着极高的开关频率,但其串 联的漂移区电阻有着与器件耐压成 2.5 次方的矛盾关系, 阻碍了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的高压大电流应用,加之 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极差的高温特性、大的泄漏电流 和软击穿特性,使得硅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通常只工 作在 200 伏以下的电压范围内。
关键词 功率半导体器件; SOI; SJ; 类 SJ
1.引言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进行功率处理的半导体器件,它
包括功率二极管、功率开关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功率 半导体器件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它是微 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的结合。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 主要代表是场型控功率器件和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mart Power IC-SPIC)。最早的功率器件是由少数载流子(少 子)参与输运的电流控制型器件。由于少子存储效应, 工作频率一般小于 1MHZ,且其输入阻抗低、驱动电流 大。而且由于是正电流温度系数,故有二次击穿现象; 随着多晶硅和平面工艺的发展,出现多数载流子(多子) 参与输运的电压控制型器件,即场控功率器件。它可以 分为两大类:主要的一类是 MOS 型功率器件,如垂直 扩散 MOS(VDMOS),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和 MOS 控制晶闸管(MCT)等;另一类是静电感应器件, 如 静 电 感 应晶 体 管 ( SIT), 双 极型 静电 感 应 晶 体管 (BSIT)和静电感应晶闸管(SITH)等。
国内对高压 SOI 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从 1994 年开 始有较多的关于 SOI 材料技术和低压 SOI 器件方面的报 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所在北京大学和信息产业部电 子 24 所的协助下,采用键合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高压 槽形埋层二氧化硅 SOI 材料,并在该材料上初步研制出 耐压为 700V 的横向功率 MOS 型器件,并提出了 He 生 空位局域寿命控制技术[8],有效地提高了器件的耐压和 速度,已具备了研究 SOI 功率集成电路的能力。
纵向结构的 SJ 主要有完全和不完全两种结构。 完全的纵向 SJ 结构:
纵向型 SJ 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用 N 型与 P 型相互交 叠的形式代替了传统上必须承担一定击穿电压的 N-漂移 区,由于 N 与 P 耗尽后,形成 Z 方向的电场(图 1),这 个电场有效补偿了 N-漂移区的浓度,使 N-区的浓度可以 设计的很高,且 N 型区与 P 型区完全耗尽后,电势分布 从源端到漏端线性增加,电场分布趋于理想的均匀分布, 这就满足了击穿电压的要求,通过分析具有 N 区与 P 区
半 SJ 结构(Semi-Super Junction): 图 1 的结构是完全的 SJ 结构,即器件工作的 N 型
漂移区完全由 SJ 部分组成,这种结构的缺点是目前工艺 上实现比较困难,必须通过多次外延或刻蚀加离子注入 的方法完成。最近,国际上提出了一种半 SJ 结构,命名 为 Semi-Super Junction 结构[13],是将 SJ 的部分与传统 的 VDMOS 部分相结合(图 2),在设计上具有很大的灵 活性,这样可以在击穿电压和比导通电阻上得到 VDMOS 结构与 SJ 折中的效果。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概述
段宝兴 张波 李肇基
电子科技大学 IC 设计中心,成都 610054 Email: bxduan@163.com
摘 要 本文回顾了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历史,针对硅基和 SOI 基功率半导体材料论述了功率器件的发展现状,以及作为 新型结构的 SJ 和类 SJ 的最新进展。概述了解决功率器件发展中一对主要矛盾(击穿电压和比导通电阻)的新技术。
功率集成电路(PIC)是指将高压功率器件与信号 处理系统及外围接口电路、保护电路、检测诊断电路等 集成在同一芯片的集成电路。一般将其分为智能功率集 成电路(SPIC)和高压集成电路(HVIC)两类。但随着 PIC 的不断发展,两者在工作电压和器件结构上(垂直 或横向)都难以严格区分,已习惯于将它们统称为智能 功率集成电路。智能功率集成电路是集成电路的重要分 支,是功率 SoC(System on Chip)的核心技术,它将信 息采集、处理与功率控制合一,是引发第二次电子革命 的关键技术[1]。 2.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现状
横向双扩散 LDMOS 由于器件的漏极、源极和栅极 都在芯片的表面,易于通过内部连接与低压信号电路集 成,所以在 HVIC 和 PIC 中作为高压功率器件特别适用。 虽然提高击穿电压的终端技术有多种,但在 HVIC 和 PIC 中常用的是场板和 RESURF[5(] REduced SURface Field) 技术,通过 RESURF 技术可以不需要生长厚的外延层, 用传统的集成技术在 5-8µm 的薄外延层上制造出高达 1200V 的横向高压器件。在最近的发展中,为了满足实 现在超薄有源层上与低压电路的集成(超薄有源层技术 具有实现高低压隔离简单和工艺兼容性好的优点),我们 提出通过 REBULF[6](REduced BULk Field)技术进一 步使器件漏端的体电场降低,可以实现在超薄有源层上 获得高耐压的需求,为实现功率集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 案。 2.2 SOI 基功率半导体器件
图 2 Semi-Super Junction 结构
为了实现高压与低压的集成,在工艺上一般采用横 向的高压器件,横向结构由于采用标准的平面工艺,且 在与低压兼容等方面能真正实现高压集成或智能功率集 成,如果使用 SJ 思想,将横向结构中的 N 漂移区用 N 与 P 相互交叠的 SJ 部分代替(图 3),也能降低其开态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相互交叠的 SJ 结构中的电场分布,使传统 VDMOS 中 击穿电压与比导通电阻的关系缓解。
的导通电阻,缓解 BV 与 Ron 的矛盾关系,所以,国际 上对横向 SJ(SJ-LDMOS)研究也是一个热点。
图 1 纵向 Super Junction 结构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多子导电的功率 MOSFET 显著地减小了开关时间, 因而很容易达到 100kHz 的开关频率,冲破了电力电子 系统中 20kHz 这一长期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功率 MOSFET 是低压(<100V)范围内最好的功率开关器件, 但在高压应用时,其最大缺点是导通电阻随耐压的 2.5 次方急剧上升,给高压功率 MOSFET 的应用带来了很大 困难。在功率 MOSFET 领域,一种基于电子科技大学陈 星弼院士中美发明专利[4],打破了传统功率 MOSFET 理论极限,被国际上盛誉为功率 MOSFET 领域里程碑的 新型功率 MOSFET⎯CoolMOSTM 于 1998 年问世并很快 走向市场。CoolMOSTM 由于采用新的耐压层(CB)结构 (又称为 Super Junction 结构或者称为 Multi-RESURF 结 构),在几乎保持功率 MOSFET 所有优点的同时,又有 着极低的导通损耗。
以上从衬底材料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现状和发展作 了概述,具有多数载流子特性的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 和功率 MOS 类器件有着极高的开关频率,但其串联的 漂移区电阻有着与器件耐压成 2.5 次方的矛盾关系,为 了缓解这对矛盾,目前有两种技术:一种是在保证器件 获得关态击穿电压的基础上,采用 Trench 技术在器件工 作的漂移区中形成器件开态时的载流子积累,积累载流 子形成的导电通道来降低器件开态工作时的导通电阻, 国际上在 80 年代对这种思想从理论、实验上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另一种思想是通过尽量提高功率器件漂移区浓 度,即降低漂移区电阻的基础上,通过在器件的不同维 度上引入新的电场来达到对漂移区载流子的有效中和以 获得一定的击穿电压,这种思想成熟和有效的结构是超 结(Super Junction)形式,下面主要针对这种结构做简 单的介绍。
晶闸管(Thyristor, 也可称为可控硅--SCR)是目前 具有最高耐压容量与最大电流容量的器件,其最大电流 额定值为 8000A,电压额定值可达 12kV。国外目前已能 在 100mm 直径的硅片上工业化生产 8kV/4000A 的晶闸 管。但晶闸管不能用门极控制其关断,需要复杂的辅助 换流关断电路。因此,自八十年代以来,一种通过门极 控制其导通和关断的晶闸管⎯门极关断晶闸管 GTO 得 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有包括日本三菱电机公司、瑞典 ABB 等多家厂商能在 6 吋硅片上生产 6kV/6kA,频率 1kHz 的 GTO,研制水平已达 8kV/8kA。但 GTO 仍然有 着复杂的门极驱动电路、低耐量的 di/dt 和 dV/dt,以及 小的安全工作区(Safe Operating Area—SOA),在工作 时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Snubber)电路。针对 GTO 的 上述缺陷,在充分发挥 GTO 高压大电流下单芯片工作和 低导通损耗的基础上,三种 MOS 栅控制且具有硬关断 (Hard Switching)能力的新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瑞典 ABB 公司和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提出的集成栅换流晶闸 管(ABB 称为 Integrated Gate Commutated Thyristor -IGCT,日本三菱电机称为 Gate Commutated Turn-off Thyristor-GCT)[3]。
绝缘体上硅(SOI)是在 80 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结构半导体材料。以 SOI 横向高压器件为基础的 SOI 高压集成电路(High Voltage IC, HVIC),作为智能功率集 成电路(Smart Power IC, SPIC)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近 年来得到了迅速地发展[7]。SOI 横向高压器件作为 SOI 高压集成电路的基石,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半导体器件工 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正逐步走向实用化和产 业化阶段。
SOI 高压器件作为 SOI SPIC 的核心器件,其击穿电 压取决于横向击穿电压和纵向击穿电压的较低者。由于 常规 SOI 结构埋层限制耗尽区向衬底扩展,衬底不能参 与耐压,同时基于隔离和散热的考虑,顶层硅和埋氧层 都不能做得太厚,因而 SOI 器件的纵向耐压成为限制 SOI 技术在功率集成电路领域应用的主要因素。在最近的 20 年中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结构[9-10],分别从 横向和纵向来提高 SOI 高压器件的击穿电压。我们通过 对 SOI 中介质层中电场和击穿电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 提高器件纵向耐压的新技术-介质场增强技术(EnbilfBuried Insulator Layer Field),这种技术通过在传统 SOI 埋层(I 层)中引入低介电系数的材料或通过使用图形化 的结构突破了传统 SOI 结构中受界面电荷为零时的 3 倍 电场关系,通过 Enbilf 技术,使 I 层中的电场大大提高, 纵向击穿电压达到设计的要求。 3 SJ(Super Junction)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展望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衬底材料是影响功率器件 发展的基础,下面分别以目前应用和研究最广泛的硅基 和 SOI(SOI,Silicon-On-Insulator)基为例对功率器件的发 展作简单的概述。 2.1 硅基功率器件
硅基功率器件是第一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在对硅、
锗材料以及与之形成界面的氧化物、硅/金属研究成熟的 基础上,出现了功率晶闸管、功率二极管、功率 MOS、 IGBT 等。功率二极管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重要分支。目 前商业化的功率二极管主要是 PiN 功率二极管和肖特基 势垒功率二极管(SBD)[2]。前者有着耐高压、大电流、 低泄漏电流和低导通损耗的优点,但电导调制效应在漂 移区中产生的大量少数载流子降低了关断速度,限制了 电力电子系统向高频化方向发展。具有多数载流子特性 的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有着极高的开关频率,但其串 联的漂移区电阻有着与器件耐压成 2.5 次方的矛盾关系, 阻碍了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的高压大电流应用,加之 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极差的高温特性、大的泄漏电流 和软击穿特性,使得硅肖特基势垒功率二极管通常只工 作在 200 伏以下的电压范围内。
关键词 功率半导体器件; SOI; SJ; 类 SJ
1.引言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进行功率处理的半导体器件,它
包括功率二极管、功率开关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功率 半导体器件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它是微 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的结合。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 主要代表是场型控功率器件和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mart Power IC-SPIC)。最早的功率器件是由少数载流子(少 子)参与输运的电流控制型器件。由于少子存储效应, 工作频率一般小于 1MHZ,且其输入阻抗低、驱动电流 大。而且由于是正电流温度系数,故有二次击穿现象; 随着多晶硅和平面工艺的发展,出现多数载流子(多子) 参与输运的电压控制型器件,即场控功率器件。它可以 分为两大类:主要的一类是 MOS 型功率器件,如垂直 扩散 MOS(VDMOS),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和 MOS 控制晶闸管(MCT)等;另一类是静电感应器件, 如 静 电 感 应晶 体 管 ( SIT), 双 极型 静电 感 应 晶 体管 (BSIT)和静电感应晶闸管(SITH)等。
国内对高压 SOI 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从 1994 年开 始有较多的关于 SOI 材料技术和低压 SOI 器件方面的报 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所在北京大学和信息产业部电 子 24 所的协助下,采用键合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高压 槽形埋层二氧化硅 SOI 材料,并在该材料上初步研制出 耐压为 700V 的横向功率 MOS 型器件,并提出了 He 生 空位局域寿命控制技术[8],有效地提高了器件的耐压和 速度,已具备了研究 SOI 功率集成电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