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

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6期

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

史君伟

提要:常州的现代化事业于清朝中后期开始起步,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已取得诸多成就.但日军入侵给常

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取得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毁于一旦.本文作一梳理,以一面镜子折射出日军侵略给

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并以此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常州现代化发展劫难

常州自清朝中后期开始,逐渐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许多有识之士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创办

新式教育,开办报纸电台,发展现代工业等,常州的现代化事业由此起步.至抗日战争爆发前,

常州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诸多成就.日军入侵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破坏,给常州人民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几十年的建设成就毁于一旦.本文通过梳理抗日战争爆发前常州现代化的进程,日军入

侵给常州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对常州现代化事业的破坏,折射出日军侵华给中国造成的灾难.

破蛹化蝶——常州现代化进程的起步

在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常州受到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冲击.在亘古未有的

大变局面前,一批领风气之先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兴办新

式教育,出版报刊杂志,启迪民智移风易俗;或开办实业,发展民族工商业,增进民生

他们的努力下,常州的现代化之路迈出艰难的第一步.至日军入侵前夕,常州在思想文化,经济

政治,公用事业等各个领域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起.最早系统地学习西方文化,再致力于常州现代化事业的,是早

期的出国留学生.1874年,清政府选派第三批幼童官费留学生,常州人朱宝奎,吴焕荣被选中,

到美国耶鲁大学读书,成为常州最早的留学生.辛亥革命后,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自

费的有公费的.,也有自费公助的.如1913年,武进县决定每年拨银4000元,资助公立常州中学

高等实业科赴日本留学,首批资助23名学生,实际成行是21人.许多留学生在学成后回国效

力,致力于教育,实业或革命事业,并将新思想,新风尚带回国内,带回常州.如朱宝奎回国后

在中国铁路,邮电,外交等部门工作,成为我国邮电事业的奠基人,在家乡常州创办了安尚两等

小学堂,鸿文小学等;屠宽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任常州府中学堂监督(校

长),暗中组织和发展革命力量;留学日本的孟昭常,回国后长期从事立宪运动,主编《预备立

宪公报》,编着宣传宪政知识的《公民必读》读本,先后印行27版,后当选为清政府资政院议

员.此间,一些外国传教士来到常州,除了传播宗教文化,发展教徒外,还兴办了一些医院学

校.如1918年,应武进地方商会,城公所等的邀请,美国教会派遣医学博士,苏州博习医院医

师芮真儒来常州,创办武进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开常州现代卫生事

(二)教育文化领域的变革.清代中后期,常州诞生了有全国影响力的今文经学派,常州词

派,阳湖文派,常州画派等文化流派.传统的文化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为现代

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96年,曾在清政府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刘树屏,与士绅恽祖祁,

刘保良等人将龙城书院改为常州致用精舍,聘任着名数学家华衡芳为山长(即校长)兼总教习,

近代常州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劫难49

开设实用性强的算学,舆地,时务,策论等课程,传授近代科技文化知识,常州的新式教育由此

起步.1905年,清政府迫于压力,令全国"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常州知府

许星壁与恽祖祁发起创办府中学堂,召集士绅集资 6.04万银两,购置设备,建造校舍.该校于

1907年竣工并开始招生,是当时常州最好的学校,引领着当地新式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武进县政府积极提

倡"教育第一","教育救国",一度还推行"义务教育".对私塾进行限制和改造,停办条件差的

私塾,对条件好的则逐步改良提高;在教育上舍得投入,如1931年,地方财政支出为67.53万

元,其中教育经费为36.87万元,占总支出的54.60%.社会各界捐资办学的热情也很高,如

1924年,政成乡陆树荣捐资3000元给本乡的小学.1926年,潘明德捐资6000元办起一所小学.

1931年,刘文浩向学校捐款6190元.正是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教育的现代

明显.1925年,常州的小学生人数是2万余名,中学生很少;抗日战争前夕,常州有小学71

所,小学生达5.07万余名;中学13所,中学生人数约2300多名;有中等师范学校1所,职业

学校5所,并开办了成人教育(含农民教育,职工教育),特殊教育,一度还办起高等教育.

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也从无到有.常州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民苏

报》,创办于清末,后因"销路不广,资本不敷"欲停刊,地方士绅认为报纸是启迪民智的新兴

事业,于是发动教育会,农会,商会补助,得以继续印行.辛亥革命后,常州军政分府,城乡团

体,地方人士纷纷办报.这些报纸有主要宣传各种政治主张的,如《晨钟》在发刊词中写道:

"夫晨钟之鸣,其声大而远,足以醒梦寐,消暮气,犹鸡声之破晓也,犹春雷之惊蛰也,犹木铎

之警世也";也有商业性,娱乐休闲性的,刊登知识类,商业类,文艺类的文章.南京政府成立

后,政府一度加强对舆论的控制,除国民党县办的《武进中山日报》外,常州仅有《风报》,《钢

报》等几家民营报纸.图书馆,阅报室也分别于1904年和1912年创办.1933~1937年,地方

又兴起办报热潮,各种报纸多达20多种,其中1933年同时出版发行的报纸就有19种.《武进新

闻》日销量达数千份,在本地的报纸中首屈一指.广播电台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的.

1932年9月,国民党武进县党部设立广播电台,1936年,三民主义青年团武进分部创办"常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