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业布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
23.5%
19.3%
19.5%
新城区
郊县区
21.7%
88%
36.1%
35.9%
70%
8.7%
63%
14.9%
6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土地面积 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 职工人数
7
旧城区 新城区 郊县区
23
1堤角工业区污染严重(控制污染)
改造其他工业 区 2余家头纺织工业区, 要增补印染与其形成配 套, 提高产品档次
3积玉桥、新河街,及汉阳区的晴川街这三个 纺织工业街坊,应该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发挥 纺织、印染与织后加工配套能力较强、基础 较好等速改造, 提高加工深度, 增强市场竞争 能力, 扩大出口争取创汇。������
郊县要开拓轿车、电力等工业, 加强农副产品和地产资源加工以及农用 工业, 作为城区工业协作配套的主要基地
14
四,工业布局规划
• 武汉市称,工业是跨越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 将摆在今后一个时期武汉经济工作的首位。 • 武汉市规划,未来5年内,工业投资增长1.7倍, 实现工业总产值比去年翻番达15000亿元。
10
二、工业区布局不合理
• •
1.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城市工业郊区化却止步不前, 深受工业 环带的禁锢, 没有适时地将工业扩散到郊县。 2.工业区的组织方式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名不副实、性质 相驳、区内不配套、工业区规模膨胀性质巨变。
白沙洲建材工业区的建材工业仅占该区工业产值的3.2%, 而交通运输设备却占34.6% , 为其主导行业。 堤角食品工业区, 地处城区上风下水方向, 布置以肉联为 主体的污水工业, 无可非议, 后来武汉冶炼厂、长江化工 厂、油毡厂等企业挤入, 食品工业退居第二位, 造成环境 恶化。
• 而产业则重点突击“九大产业集群”。与前年该市提出的振兴8大重 点产业(其中7个是工业产业)相比,新的产业名单悄然变化。汽车、 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化依然在榜,船舶、轻工纺织落马; 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生物医药、家电、食品等4个新面孔。
• “大光谷”地区,规划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东湖高新区为主体,涵 盖江夏区,洪山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超前谋划新一代信息 技术、生物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 中国车城,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带动蔡甸和汉南等区域, 形成年产200万辆汽车规模和零部件配套能力,同时打造家电和电子 产业新支柱。
4
唐家墩工业区以轻工机械 为主, 易家墩工业区以化工、医 药为主, 七里庙工业区以机械为主, 鹦鹉洲工业区以港口机械 为主。
汉 余家头工业区以纺织为主 口 武 青山工业区 唐家墩工业区 武东工业区(船用机械) 中北路工业区(重型机床) 七里庙工业区 汉 区 昌 关山工业区以电机为主 鹦鹉洲工业区 阳 石牌岭工业区(锅炉) 区 洪 区 葛店工业区(基本化工) 山 区
• 新的工业“版图”正在重绘。按最新规划,每个 远城区都要兴建4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全 市工业区面积达385平方公里,是现有面积的两倍 多。
• 以三大开发区和6个远城区的产业新城为工业集聚区,形成四大工业 板块,九大产业集群。 • 工业不再“处处点火”,而依托地域和现有产业形成四大增长极:大 光谷地区、中国车城、临空经济区和临港产业区。
以郊县为1, 新城区、旧城区和郊县三个地区的企业密度比为167:33:1, 产值密度比为������ 575:263:1 ,职工密度比为314:129:1。 城区工业过密, 工业用地过大, 这不仅加剧了城区社会、经济和环境诸方面 的矛盾, 也制约了工业自身的发展。同时, 郊县国土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 用, 郊县工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减缓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利于全市工 业发展。
武汉市的工业布局
制作人:汤爱平 谢梦 罗端 徐蒙 曹传洲 邹成
基本特征 主要问题 基本思路 基本内容
2
一、基本特征
1.工业区围绕旧城区布局, 略呈环带 2.高度集聚城区 3.郊县工业薄弱, 一五”期间开始, 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布局, 至1965 年基本形成了13 个工业区, 它们 围绕着旧城区布局, 略呈工业环带, 并构成新城区的框架。13个工业区特色各异, 规模悬殊。
13
二、重视城区和郊县合理分工, 协调发展
改变城区工业过密郊县工业过散的现状, 缩小城乡工业的悬殊差距。使 城区工业和郊县工业各展其长, 各具特色, 相互联结, 有机结合。
城区应开发高新技术工业, 加强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 加工工业向高 附加值, 深加工方向发展。并且作为向郊县扩散工业技术、信息、产品 和企业的大本营。
易家墩工业区
5
二、高度集聚城区
(一)城区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2% 却分别集聚着全市 乡以上工业企业的64.1%, 大中型企业的96.2%, 工业产值的91.3%, 职工人数的85.1%, 其集中程度超过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 为全国大城市中所罕见。
(二)
土地面积 旧城区 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 职工人数
“1+6”的 城市 格局
四、工业布局内容
1、发展东西湖高新开发区扩 2、建青山工业区、葛店工业区形成钢铁化工工业带 3、疏导城区工业(主要是旧城区)
4、改造其他工业区
发展东西湖高 新开发区
21
扩建青山工业 区、葛店工业 区形成钢铁化 工工业带
22
疏导城区工业 (主要是旧城 区)
保留那些无污染、不扰民、能耗少、物耗 少、运量少、占地少、竞争力强、效益好 的企业, 或者通过改造能达到上述要求的 企业 搬迁企业有两个去向, 凡与有发展余地的 工业区紧密关联的企业, 要迁入相应的工 业区。其他企业要积极外迁到有关郊县开 发区和城镇。
• •
• •
武汉将建立城市圈,将周边的一些地区划入武汉。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 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 边城市。这里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 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 据了解,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为,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 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专家们展望,未来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区,郑州、南昌、合肥、长沙等城市 圈相互呼应、共同发展,中部地区将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市经济一体化格局, 有力促进中部五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主要问题
• 1.城区工业过密、郊县工业过散 • 2.工业区布局不合理
一、城区工业过密,郊区工业过散
郊县地域广阔, 土地面积占全市89.2%,但工业布局相当分散, 平均每 个镇(乡)仅14 个工业企业,郊县工业薄弱。 ������ ������ ������
9
旧城区工业布局最密, 企业密度达36.8/km2个, 其中新安、水塔、民族三街都超出 100/ km2个。产值密度超亿元/km2, 晴川街高达4.5亿元/km2。职工密度 8000/km2人, 新安街近20000/km2人。 郊县工业过于分散, 其中以蔡甸镇工业密度最高, 企业密度、产值密度和职工密度都 分别为16个/km2、347万元/km2和2643人/km2,与新、旧城区相差甚远。
余家头纺织工业区内拥有大型棉纺企业和中型毛 纺企业, 缺乏相应的印染骨干企业。
11
三、基本思路
1、根据工业部门结构调整布局 2、重视城区和郊县合理分工, 协调发展
一、根据工业部门结构调整布局 武汉市工业结构调整方向是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知识、技术 密集型转化。 优先发展“ 瓶颈”工业— 电力工业, 加强优势显著的资金密集型工业—钢铁工业, 开发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 以轿车制造为主, 包括汽车附配件、特种 车、改装车、轻型汽车制造的汽车工业。 拓展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生物工程为重点 的高新技术工业,从根本上改变钢铁工业“ 一枝花独秀”的结构, 形成 钢铁、轿车以及高新技术工业等“ 三龙腾飞” 的新格局
24
1.建设阳逻经济开发区, 强化武汉长江下 段工业带 阳逻
开发郊县工业 地域
2.开发汉水轻纺工业带 3.开发以沌口为骨干的汽车工业带 沌口
25
谢谢
26
• 临空经济区,依托天河国际机场,联合黄陂区、东西湖区,主攻电子 电器,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食品加工业。
• 临港产业区,依托武汉新港和武汉化学工业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 冶金、化工、现代装备制造。
武汉市在“十二五”期间,将要完成城市基本空间布局调整。为促进产业发展与居住新城建设、 人口分布与社会事业的快速融合,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了武汉市"1+6"的城市空间发 展格局,城市空间发展扩张将不再走层层建设环线——外扩式“摊大饼”的老路,改为“中心主 城+六大卫星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