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武汉城市规划及重点投资方向

合集下载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湖北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

为抢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黄金机遇,加快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

鄂西圈包括襄阳、宜昌、十堰、荆州、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市(州、林区),2015年圈域常住人口2730.88万人,国土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47%和69%。

“十二五”时期,鄂西圈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5年,圈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23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3%,比“十一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圈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2∶49.7∶33.1调整为2015年的14∶52.7∶33.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24元和12193元,年均增长16.3%和17.9%,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发展条件优化。

“十二五”期间,圈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95亿元,年均增长25.8%,占全省投资总额的39.7%。

圈域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高速公路系统基本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15公里,占全省的55.1%。

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182.4公里(含长江),占全省的72.3%。

武西高铁武汉至十堰段己开工建设,郑万高铁湖北段建设稳步推进。

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三峡机场、恩施机场、襄阳机场分别建成通航、试航或提档升级。

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优化。

宜昌—恩施清江画廊整体开发、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等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武当山—太极湖等十大旅游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为旅游区提档升级提供了保障。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引言: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市在全国乃至全球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武汉市人民始终坚定地与疫情进行抗争,并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4年,武汉市将继续努力,致力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经济发展:1.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重点推进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进一步缩短城市交通拥堵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2.创新科技产业: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

鼓励创业创新,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落户武汉市。

3.优化营商环境:武汉市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4.发展现代农业:武汉市将加大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事业:1.提升教育质量: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改善教育设施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2.强化医疗卫生体系: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资,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

3.加强社会保障:武汉市将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升保障水平。

加强对特殊群体、困难群众的帮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4.加强环境保护:武汉市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监测和治理。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三、文化建设:1.丰富文化活动:武汉市将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设计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设计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设计作者:黄永明来源:《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09期湖北“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论坛专家建议集锦(第二期)五年规划指标体系是由反映国家或地区五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若干量化指标组成的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浓缩体现了下一个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方向。

五年规划指标体系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将规划目标数量化,增强规划可操作性,而且为目标分解、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一、武汉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设置思路与依据1. 基于五年规划纲要的国内主要城市经济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通过将国内其他主要城市与武汉市在“十三五”时期设置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理清分类方法和依据,对武汉市“十四五”主要经济指标设置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国内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进行对比发现,“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经济指标的设置都在4~9项,使用最多的经济指标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 基于五年规划纲要的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武汉市“十三五”时期规划经济指标相对“十二五”时期的变化情况:保留下来5个,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加了1个,全员劳动生产率。

3.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设置意义与原则(1)设置意义。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监测作用、示范作用。

从对政府管理工作的约束力上看,定量目标强于定性目标,其原因在于定量目标可测度、可检验。

过去的实践证明,如果只提出少数定量的发展目标而将其他发展目标定性化,很容易形成片面发展的格局。

(2)设置原则。

首先,应是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其次,应兼具易获得性和可操作性,并简明实用,具有可比性;最后,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

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第一篇:基础设施建设类重点项目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此,十三五规划中增设了基础设施建设类重点项目,以下为其中的代表项目:一、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石之一。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继续加快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二、铁路干线建设铁路干线作为铁路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加快铁路干线建设,争取在2035年前形成一条能够适应国家经济需求的高速铁路干线。

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城际轨道交通也是现代化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加快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速度,逐步建成一条以城市群为基础的高速轨道交通网络。

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和运输效率。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加快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速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的交通中心,为人民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五、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速度,建设一批公共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类的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配套设施。

第二篇:产业发展类重点项目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中增设了产业发展类重点项目,以下为其中的代表项目:一、节能环保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

为了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加大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发展一批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产业集群。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按照《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推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建设与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践创新驱动和开放驱动“双轮”驱动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5年,东湖开发区企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6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8.0%,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22.4亿元。

在科技部发布的115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中,东湖开发区2013和2014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三,较2010年前进两位。

(二)主导产业跃上新台阶,企业实力快速提升。

“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加速涌现、“瞪羚企业”快速成长、领军企业不断壮大。

截至2015年底为止,全区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近百家。

(三)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强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以工研院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青桐”系列创新创业计划。

5年来,东湖开发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在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居第二位,排位前进2位。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获得重大实质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四)科技新城功能不断完善,“两型”社会建设卓有成效。

“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累计编制各类规划126项,城建投入从2010年的123.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92亿元。

5年来,科技新城建设全面推进,未来城、综合保税区、智能制造园拔地而起,八大产业园区竞相发展,对外对内交通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东湖开发区实现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科技新城的完美蝶变。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

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12月目录第一章发展背景与基础 (5)第一节发展背景 (5)第二节发展基础 (7)第三节发展不足 (9)第四节发展意义 (9)第二章总体发展思路 (12)第一节指导思想 (12)第二节发展定位 (12)第三节发展愿景 (13)第四节发展目标 (14)第三章构建全球领先的航空客货双枢纽 (18)第一节提升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中部国际枢纽地位 (18)第二节打造鄂州国际物流核心枢纽 (20)第三节实现客货双枢纽联动发展 (22)第四章推动临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25)第一节强核产业 (25)第二节促带产业 (27)第三节兴城产业 (28)第四节产业协作 (31)第五章建设生态智慧航空都市区 (35)第一节规划范围划定 (35)第二节总体空间布局 (36)第三节武汉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49)第四节鄂州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54)第六章搭建“三网络四体系”综合交通网络 (60)第一节完善“三网络”交通组织 (60)第二节促成“四体系”多式联运 (62)第七章实现实验区绿色生态发展 (65)第一节构建生态管控框架体系 (65)第二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5)第三节落实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66)第四节营造美好生态发展环境 (66)第八章体制机制创新 (68)第一节构建平台管理机制 (68)第二节优化双机场运行机制 (68)第三节创新开放合作机制 (69)第九章规划保障措施 (70)第一节支持政策 (70)第二节保障措施 (71)前言航空港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为特征,集聚临空属性产业和提升城市功能布局的一种新动能经济。

为更好地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依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湖北鄂州民用机场两大空港,统筹空港周边发展要素,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

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

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

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主城+新城组群'1+6'城市格局",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划定主城和新城组群生态隔离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等重要决策部署,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作为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新城建设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文本共七章113条,本刊摘登其中第二、三、四、五、六章内容供大家学习掌握,并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等提供资料依据。

一、总则1 编制背景"十二五"开局年,武汉市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城市总体规划")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主城+新城组群'l+6'城市格局","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划定主城和新城组群生态隔离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重要决策,特组织编制《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以下简称"实施规划"),作为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新城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2 规划指导思想与主要任务实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武汉迈入快速发展期的新机遇,着眼于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立足长远、结合实际,以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城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

“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

“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作者:彭智敏来源:《决策与信息》 2020年第9期彭智敏一、“十三五”期间武汉交通运输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史上,武汉就以发达的水陆交通闻名于世,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赢得了“九省通衢”美誉。

“十四五”是武汉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而建设一个国际性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十三五”时期是武汉交通运输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上升最明显的几年,武汉交通运输发展迈入对接全国、联通世界的新阶段,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国际通达能力大幅提升。

武汉天河机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国际航线最多、国际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

“中欧班列(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常态化运营,发货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回程货运量位居全国第一。

近洋航线网络初具规模,“江海直达”“泸汉台”“东盟四国快班”“日韩快班”等航线相继开通,2019年11月28日,武汉首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班轮阳逻-日本名古屋开通。

全省水运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和80%的集装箱运输通过武汉新港实现,该港已成为全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分工的重要窗口和咽喉。

阳逻港成为长江中游重要“出海口”。

二是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显现。

完成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站楼改(扩)建和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阳逻港二期、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机场交通中心、阳逻港三期、汉口北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武汉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

三是综合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拓展。

航空航线通达国内外94个城市,旅客吞吐量中部地区第二;2017年以来,武汉地铁连续第三年开通3条新线,运营总里程增至339公里,居全国第五;地铁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超过45%,过江客流分担率超过48%,挺起大武汉公共交通的脊梁;“三环十五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

武汉市城市六环线南段规划方案

武汉市城市六环线南段规划方案

武汉市城市六环线南段规划方案一、背景介绍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状况日益紧张,特别是南部地区。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武汉市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城市六环线南段。

二、规划目标城市六环线南段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升南部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体目标如下:1. 缓解南部地区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2. 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方便市民出行和物流运输;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4. 提高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三、规划内容1. 六环线路线规划城市六环线南段的路线规划如下:起点:经济技术开发区终点:汉阳区荟聚湖公园路线概述:城市六环线南段总长约50公里,全线共设5个主要的交通枢纽,包括交通集散中心和地铁站等。

沿线规划建设多条主干道和辅助道路,形成一个完善的道路网络。

2. 交通枢纽规划城市六环线南段的交通枢纽规划包括交通集散中心和地铁站等。

交通集散中心将建设在三阳大道和珞瑜路交汇处,作为重要的枢纽节点,方便市民乘坐公交车、地铁和轻轨等交通工具进行换乘。

同时,交通集散中心还将设置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的出行服务。

地铁站将设置在六环线沿线的重要节点,方便市民出行。

地铁站与交通集散中心相连,实现公交、地铁和轻轨的无缝衔接。

3. 道路网络规划城市六环线南段的道路网络规划包括主干道和辅助道路。

主干道将设置在六环线主线的沿线,宽度为8至10车道,车辆通行能力较高。

同时,为了提高道路的安全性,主干道将设置隔离带、绿化带和人行道,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辅助道路将连接主干道和周边的居民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方便市民出行和物流运输。

辅助道路宽度为4至6车道,车辆通行能力较强。

4. 公共交通规划为了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城市六环线南段将配套建设公交车站和公交线路。

公交车站将设置在主干道和辅助道路的重要节点,覆盖辐射范围广泛,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高大上!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方案出炉,2025年基本建成!

高大上!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方案出炉,2025年基本建成!

高大上!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方案出炉,2025年基本建成!近日,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方案通过全国专家组评审,总体规划方案形成了长江新城建设“2025年沿江、2035年环湖北拓、2050年点睛”的发展时序。

即2025年,建成由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构成的沿江交通廊道;2035年,进一步拓展城市合作区、国际总部区、科学研发区、共享创新区、文化体验区的建设;2050年,向东、向北,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长江新城总规进一步明确构建“1+5+1”的发展目标体系,“1”是打造成为武汉的未来之城;“5”是打造成为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国际友城、创富民城;“1”是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新城。

重点培育智能创新、金融科技、国际交流的三大核心功能。

总规从组团式空间布局、水环境保护及生态安全格局、蓝绿生态网络、综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绘制了一幅“三步走”的“愿景图”:评审会上,来自全国的12位专家听取汇报后,认为方案内容全面、技术路线清晰、成果规范,充分体现了城市新旧动能转换、以人为本及绿色发展要求,现场一致通过。

下一步,长江新城管委会、市国土规划局将认真研究吸纳评审专家组意见,对总体规划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推进规划的法定化工作,为总体规划的实施提供法制保障。

作为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长江新城会建成什么样?总体规划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之城的全景图。

一小时快速交通圈可通达全市1号线:已运营泾河--汉口北,轨道普线21号线:已运营后湖大道--金台,轨道快线14号线:规划中吴家山--三里桥,轨道普线23号线:规划中新汉阳火车站--武湖,轨道普线18号线:规划中三店西站--武湖,轨道普线20号线:规划中天河机场--谌家矶--武汉站,轨道快线27号线:规划中天河机场--阳逻,轨道普线25号线:规划中鲁台--武汉站,轨道快线10号线:规划中阳逻--武汉站,轨道快线22号线:规划中甘棠--双柳,轨道普线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在区域结构上,长江新城将加快构建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附有⾼清⼤图)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地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地制度,统筹⼟地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提⾼⼟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根据《湖北省⼟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于武汉市⼟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地利⽤主要⽬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地,优化⼟地利⽤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保护、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地利⽤⽣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城区⼟地利⽤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地整治⼯程和重点建设项⽬,提出统筹区域⼟地利⽤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标年,2020年为远期⽬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地利⽤和管理的纲领性⽂件,是落实⼟地宏观调控和⼟地⽤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地利⽤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地的根本指导⽅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地保障。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评审会召开顶级专家会聚江城为武汉产业空间顶层设计把脉产业战略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是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2 日,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专题———《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在汉召开,多位国内政策、规划、经济领域的顶尖专家为我市未来产业空间布局把脉。

在《武汉2049》中,我市明确提出到2030 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到2049 年建成创新、贸易、金融、高端制造业“四个中心”的世界城市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哪些产业能担当国之重任?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如何从城市空间上引领未来产业布局、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开展了《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5-2030)》编修。

评审专家来自多个领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及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

为“把最好的规划变成最好的城市建设”,《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以“多规融合”为创新理念,让规划目标得以在空间上“落地”。

在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的引领作用,不把发展和生态对立来看,而是充分考虑和保护武汉极富特色的山水资源。

在产业发展方面,对接“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和“世界城市培育阶段”,提出了分阶段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顺应产业空间演变规律,遵从“市场导向”进行产业区位选择,构建激发城市活力的产业网络,促成“产城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

与会专家一致评价该规划是一项国内少有的优质规划成果,可以成为今后武汉发展的指导性参考蓝本。

武汉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抓长远规划,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的未来发展前景

武汉的未来发展前景

武汉的未来发展前景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要城市,拥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重视,武汉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以下是武汉未来发展前景的几个方面。

首先,武汉将成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武汉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是连接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的重要枢纽。

未来,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和机场的扩容,武汉将进一步提升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成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节点。

这将给武汉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大量投资和人才流入。

其次,武汉的创新科技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制造业基地,武汉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实力雄厚。

未来,武汉将继续加大创新科技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打造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创业示范区。

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武汉将吸引更多的创新企业和投资,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第三,武汉将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产业中心。

武汉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产业基础,特别是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未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将进一步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推动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

同时,武汉还将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的良性互动。

第四,武汉将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追求,武汉将加大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

未来,武汉将加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建设更加现代化、绿色、宜居的城市。

同时,武汉将继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方面的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总之,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武汉的未来发展前景无限。

通过加强交通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产业和改善城市环境,武汉将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开放、宜居的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武汉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武汉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中心。

本文通过对武汉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实证调查,探究武汉的经济发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武汉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它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开发区之一。

2015年,武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

武汉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点行业发展方面,武汉在制造业、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游戏产业、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现代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拉动了武汉的经济发展。

其次,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武汉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武汉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武汉将加快城市建设,实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构建“一带一路”,构建“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武汉还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把技术改造和创新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中国的高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在未来的发展中,武汉将继续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加快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市场机制,支持和发展新兴产业,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智慧城市,推动经济发展,推动武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都市。

综上所述,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在过去几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打造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都市。

武汉未来十年的的发展趋势

武汉未来十年的的发展趋势

武汉未来十年的的发展趋势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如下:
1. 经济发展:武汉将继续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武汉将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交通、能源、水务等方面的投资。

特别是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武汉还将加大港口和航运设施的建设,以提升物流网络的效率和覆盖面。

3. 教育和科研:武汉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未来十年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武汉将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并加强与企业、产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产业的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武汉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力度。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加强水源、土壤等资源保护,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文化旅游: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未来十年,武汉将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总体来说,武汉在未来十年将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努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成为一个更加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一、城市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经济产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产业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口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城市标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发展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投资重点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西南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西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北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城市简介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大武汉、东方芝加哥”),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一直是巨大的,武汉各区的经济发展也一直再继续。

武汉在2016年全国城市GDP排名里的第9名,经济总值高达1.19万亿元。

2005~2015年这十年间,武汉的GDP增幅达到了387%,大多数年份的增速超过现有一线城市。

预计到2018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二)产业结构2016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上年的3.3∶45.7∶51.0调整为3.3∶43.9∶52.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全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731.60亿元,增长2.8%,快于第二产业投资15.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7.2%,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446.11亿元,增长12.6%。

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9.0%、17.0%、19.0%。

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生物医药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8.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人口数量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及下辖各市统计局数据整理,2016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076.62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万人;户籍人口833.84万人,增加4.57万人,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2011~2016年,武汉市净流入人口持续增加;2016年,武汉市净流入人口达到242.78万人。

(四)城市标签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

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数量居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居全国第一。

依托强大的科、教、文、卫实力,近年来,武汉通过不断淘汰传统落后产业,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使全市经济大幅向前迈进,并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BAT等新兴产业巨头纷纷都在此设立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创业环境在中国大陆排名前十强,被认为是中国五大创业中心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居中国十强、中国大陆第七。

随着全市经济大步发展,武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硬件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显着改善,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特别是备受年轻人青睐,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近年来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是除北上广之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海外留学生主要求职目的地之一,经多年积累武汉逐步铸就富有活力、年轻的创新城市新形象,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二、发展规划图表: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公示稿)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的特大型城市,其发展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

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

2016年底,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等行业提出协同发展的要求。

武汉迈向我国城镇体系塔尖正式进入国家战略。

根据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城市格局将由“1+6”向“133”转变,即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城市空间格局,而长江主轴、长江新城是本次规划的大亮点之一。

如上图“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公示稿)”所示。

图表:武汉13市辖区“十三五” 规划纲要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综合城镇展港口贸易,逐步建设工贸并举的现代化港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2016年12月22日,《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定位于支柱产业,聚焦发展优势产业集群;而“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则为先导产业,培育发展成长型产业。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68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以上;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

图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图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图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图表: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图表: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图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图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图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图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四、投资重点区域(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1年,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开发区内设立武汉出口加工区。

经过五次托管扩容,目前规划控制面积489.7平方公里。

开发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长江以北,东经114度9分,北纬30度29分,濒临长江,地处市区武汉三环线和武汉外环线之间。

开发区发展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

2014年,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

距离市中心及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约30分钟路程,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约40分钟路程。

武汉开发区内有八大园区,业已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产业为主导的多功能综合性区域,汽车产能近200万辆,位列全国汽车行业第一方阵,有“中国车都”之称;聚集了标致雪铁龙、本田、日产、雷诺、博世、法国兴业银行等43家世界500强企业,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外资企业聚集地和首屈一指的法国资本聚集区。

图表:武汉经开区八大园区概览- 先进制造产业区:2017年以来,先进制造产业区围绕项目精准发力,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截至目前,共签约东风雷诺智能焊装车间配套、东风乘用车小排量变截面涡轮增压等工业项目12个,涉及投资总额61.64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1-10亿元项目10个。

12个签约项目中,4个项目已开工,3个项目预计今年投产,其它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底明年初全部开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