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

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

梁启超(1873 —1929 )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1898 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 ,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

a 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

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1902 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 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如林纾在1899 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 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

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

b 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

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西方诸国之强盛,皆得益于翻译事业之发达,值得效仿。翻译西学,若求速效,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主张由日译文转译。正是梁的带动下,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中国出现了一股翻译日译西学的高潮。

c 以“改写”与“意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风格。就翻译本身来说,自然以直译和意译为正宗。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译述对传播新思想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起过更普遍的作用。

2 经济目的性

办报刊、杂志

梁启超有丰富的办报实践,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份机关报《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和第一份面向社会的正规报刊《时务报》的主笔。戊戌政变后,他又第一个创办了《清议报》,以后又办《新民丛报》,开辟了海外宣传阵地。他还创办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专刊小说的杂志《新小说》,并在上面开辟了史无前例的《小说丛话》专栏。在同类报刊中,因为它们创办最早,规划最完善,持论最新颖,实际上起了样板的作用,继起者多以为轨范。阿英说:《新小说》杂志出版后,“新的小说刊物,至此始具完整规模。以后,《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及《小说林》,相继而起。”总之,梁启超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位政治家,梁有效地带动和吸引一大批人士加人到他的行列,因而更好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二)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变

梁启超对近代文学的贡献还表现在对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梁启超是较早接受和传播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把西方进化论精神灌注和

贯彻到中国文学发展之中。文学观念的转变是梁启超首先强调并极力倡导的。梁启超从历史进化的理论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旧文学的种种弊端。于是,梁启超大胆打破了守旧和封闭的旧文学观念,建立起进步和开放的新文学观念:文学应以“新民”为目的,

要服务于现实。梁启超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注重对资产阶级意识的宣传,主张

灌输欧洲之精神;以及高扬小说的巨大作用和社会意义,都是以“新民”任务为燃眉之急,这就使他把龚自珍以来“致用”的文学价值功能观体现在更为具体的觉世之中,“新民”既是梁启超重要的政治理想,也是形成他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出发点。这使梁启超的文学观念成为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观念,也使近代文学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文学纳入救亡的时代潮流之中。

(三)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

文学观念的更新,必然导致梁启超所倡导的“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文学内容的变革。

1、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新小说》于1902 年11 月14 日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第2卷改在上海出版,1906 年1月停刊,共出24 期。《新小说》是继《海上奇书》(1892) 之后近代第二份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文学月刊。《新小说》作为小说杂志一种模式,其影响也不容低估,自创刊以后,小说报刊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而它的模式大都为尔后创办的小说报刊所借鉴,比较著名的如与《新小说》合称“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绣像小说》(1903) 、《月月小说》(1906), 《小说林》(1907) 。此外还有:《新新小说》(1904) 、《小说七日报》(1906) 、《中外小说林》(l907) 、《新小说丛》(1908) 等。小说报刊的大量创办,又为小说革新起着促进的作用。

二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他在《新小说》里,开辟了

“论说”专栏,刊载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用新的观点阐述小说的专论,要“为中国说部创一新境界。《新小说》问世之际,刊发了梁启超著名文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和“创作新小说”的口号。他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一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人都来探讨小说理论,肯定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抛弃了鄙视小说的传统态度,因而产生了对古典小说的新评价和创作新小说的新风气,对晚清文学有多方面影响。他认为小说在影响群众、教育群众方面有其它文学样式

所不及的“熏”、“浸”、“刺”、“提”的艺术感染力,肯定小说的文

学价值。同时又具有“浅而易解” 、“乐而多趣”的普及性,反映社会人生,满足人类认识社会的需要,肯定了小说的社会价值。这在引导小说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等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是在小说创作上开辟现实主义新蹊径。《新中国未来记》改变了中国小说历来不敢直接写当今现实社会的状态,把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推上一个新阶段。同时他还标志着一种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的小说模式的诞生。

2、梁启超与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的口号,是与“诗界革命”的口号一起,由梁启超于1899 年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主张通俗化,实现“言文合一” ,是“文界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梁启超影响深远的“新文体”也是在“西学”的冲击下出现的。又称“新民体”,是报章文体。新学语、新名词的输入促使新文体的产生,其是对当时左右文坛的桐城古文的彻底解放。1900 年作的《少年中国说》是新文体散文的代表作。梁启超的散文,显示出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性特征,新颖是其主要特色。

3、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 、“戏剧改良”

梁启超从政治维新的需要出发,着力改变文坛现状,选择复古主义统治最严重的诗歌领域作为突破口发起冲击。在内容方面,他强调诗歌新意境的开发,提出了“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理论,提倡诗歌不应局限于旧内容,要勇于开拓新意境,创造新内容。专门写了《饮冰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