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春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味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理解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独特的创作手法。

(1)明确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2)了解两个“我”在叙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品析词句,体味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独特的创作手法。

二、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作者琦君的有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没有离开家乡长久在外居住的经历,较难体会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

所以学生必须充分了解琦君的生平,方可进入文本。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春酒》。

大家看到题目,首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简介春酒:“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屏显)丰收后,人们酿酒以备春天饮用。

作者琦君的故乡浙江永嘉更有在新年时邀饮春酒的习俗。

(二)整体感悟(引领学生明确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在叙述中的作用)学生浏览文章,概括主要事件。

(三)体味童年的“我”对春酒的感情
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小琦君对春酒的感情,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在引导学生品味时,可结合词性,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地多角度体会,使学生把握童年琦君对春酒的热爱、迷恋之情。

借助对“春酒”二字的多次朗读,深刻体会情感。

范例: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屏显)
母亲的代表:你当过母亲的代表吗?想象一下,小琦君会是啥表情?啥心情?(自豪)大家来个自豪的表情。

抬头,稍微歪一下,脸上要带点?笑。

保持住,读这七个字。

一马当先:一马当先什么意思?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写出了小琦君的?(速度快)为
啥速度快?她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

来,读出速度、读出重视(生读)。

不请自到:不请自到这里啥意思?别人不请她,她自己跑去了。

不请你,你好意思去吗?
(生:不好意思)小琦君为啥好意思去啊?(喜欢喝春酒了)喜欢到了什么地步?(可以为此厚脸皮的地步了)来,读出小琦君的厚脸皮。

鼓鼓的:是一个形容词,描述小琦君吃饱喝足的形象。

咋体会?好办,咱也有肚子啊。

来,把肚子鼓起来读。

同学们,啥感觉?(生:满足。

)读出满足(生读)。

跟蜜蜂似的:为什么不比作小肥猪啊?肚子更大。

(生:不可爱)是要看颜值、形象的。

还有一个原因,想到没?猪吃啥?猪食。

小蜜蜂吃啥?(生:花蜜)春酒啥味?(甜的)哪怕不是她母亲的八宝酒,也很可口啊。

所以,美美的、可爱的小蜜蜂更恰当。

来,读出可爱。

喝足花蜜的小蜜蜂,心里是(美滋滋的)。

来读出心里的美。

(生读)捧:动词,两手托着。

为啥不用“提”?(生:东西多。

)举着干啥?(生:更显眼,叫人看)什么心态?(生:满足、炫耀)刚才是美滋滋,现在简直是乐开了花。

读出来。

屏显:
总结这一环节,写出上联:酒甜人甜事事甜
(四)体味现在的“我”对春酒的感情
引导学生体会琦君多年后的感情变化,品味“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由对“家乡味”的逐层探析,教师使学生认识到琦君思念的其实是母亲、乡邻、童年和家乡。

范例:
琦君清楚了,缺少家乡酿的酒,“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真想穿越一下,网购一坛家酿酒送给琦君。

大团圆,皆大欢喜,是不是?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春酒的精神内涵。

屏显:
总结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补出下联:酒非人非事事非 补出横批:浓浓乡愁
屏显:
(五)探究乡愁文化
琦君曾说:“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
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屏显)
明确乡愁产生的根源:离开家乡。

当一个人,一个中国人离开了家乡,家乡变成了故
乡,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

朗诵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深刻体会乡愁。

推荐阅读:郁达夫 《故都的秋》、余光中的《乡愁》、老舍的《想北平》
附板书设计:
一、学生生活经验 因此很多学生
缺少思乡之情的体验。

二、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熟悉程度
琦君写《春酒》时,母亲已逝,自己又远离故土,是一种蕴藉着悲伤情绪的思乡之情,
这是学生无法体会到的。

教学时可以通过介绍背景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琦君的这种情感,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体会这份深挚的思念之情。

三、学生对散文文体的把握
学生在预习后提出的问题都是从散文的写实性来考虑的:春酒什么时候喝;写春酒,为什么又写八宝酒;母亲明明说“没有一定分量”,却“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等。

这显然是忽视了散文的文学特性。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所记叙、描写的客体,而是在记叙、描述当中所流露出的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视点放在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上。

《春酒》教学效果分析
在《春酒》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赏读作者精准的语言,去理解其人生经验细腻的表达。

例如文中“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领先带头的意思。

学生只能领会到琦君早早就到,却不能想到她那时喜悦骄傲满足的心情;“跟蜜蜂似的”,蜜蜂的可爱,琦君内心的喜悦,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个比喻的精妙。

《春酒》这篇回忆性散文,是两种感情交织的体现。

我找的切入点是“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一句表现了现在的“我”的感情,对母亲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对乡情的感慨,透着淡淡的忧伤。

再审视前文饮春酒的种种快乐,便不再是纯粹的快乐了,应该是带着忧伤的快乐了,眼睛湿润的快乐。

教学中学生顺利领悟了回忆性散文的这一特点。

同时注重了细节描写的解读。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

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成功把握了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以后我的散文教学,要继续引导学生从语调、语音、词汇、句式、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学习作者的语言,从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情绪,体味作者的情思,理解作者的独特经验。

《春酒》教材分析
《春酒》首先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教学目标,一是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心灵
历程,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二是通过学习散文,提升学生阅读散文的知识和能力。

《春酒》还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有表达作者主观情感、两重叙述视角等,所以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两个“我”在叙述中的作用,甚至两种叙述语调不同的艺术效果。

作者的情感反映在本文中是浓浓的思乡情。

农村新年风俗、“我”去喝春酒、品尝八宝酒、喝会酒,以及多年后仿制八宝酒,都紧紧围绕“春酒”的线索展开,最后一句“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让读者瞬间动容。

琦君在长大后远离母亲外地求学,从此与母亲天人两别,继而远离了故土、祖国。

母亲不在,故土难回。

春酒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酒,更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童年的温馨,母亲的疼爱、朴实的乡邻和淳朴的民风,都让远离故土的琦君魂牵梦绕。

作者的思乡之情,融汇在文中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中。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蜜蜂似的、端、闻”等自然真实的字词、把握含蓄隽永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借助这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使学生感受、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的心灵历程。

《春酒》评测练习
年级班姓名组别号码
一、基础知识过关题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家醅. ( ) 过瘾.( ) 挑剔.( ) 炮.制( )
2. 解释下列词语。

(1)一马当先:
(2)顾名思义:
3. 文学常识
《春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________》《________》等。

本文选自《________》。

二、综合能力提高题
1. 细节描写是让文章生动的一把“钥匙”,请从文中找出一处细节描写,分析表达效果。

2. 续写练习: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写完了最后一句,琦君依然静静地坐着,她
《春酒》教学课后反思
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说:“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来表达,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回顾以往所读散文,那些优秀的作家,确实是在文章中用精准的语言表达自己细微的感觉和知觉,把自己丰富细腻的人生经验用贴切的语言传达出来,哪怕是一些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句子。

在《春酒》教学过程中,我就注意了这点:引导学生去赏读作者精准的语言,去理解其人生经验细腻的表达。

品情其实就是品词句。

“文字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

”引导学生赏读,指导着他们去发掘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词所蕴含的意味感情。

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这“碰撞”就在于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句式表达进行理性分析,并让他们从语言材料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文中“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领先带头的意思。

学生只能领会到琦君早早就到,却不能想到她那时喜悦骄傲满足的心情。

“跟蜜蜂似的”,蜜蜂的可爱,琦君内心的得意满足,需要引导学生在“捧”字上分析出来。

品情更要品读文中的两个“我”。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所记叙、
描写的客体,而是在记叙、描述当中所流露出的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是两个‘我’,当时的‘我’有一种感受,现在的“我”对当时‘我’的感受还有一种再感受。

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是回忆性散文的鲜明的文体特征。

两个视角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使作者的情感更丰富、更丰厚。

”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深入思考的热情,从而成功品读两个“我”的情感。

找出文本中能引发学生产生个性理解、个性认识、个性看法的地方。

找准切入点,就能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探究阅读活动收到实效。

抓住文本恰当的切入点,关键在于要有发现的眼光,并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问题。

《春酒》这篇回忆性散文,便是两种感情交织的体现。

我找的切入点是“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是现在的“我”的感情,对母亲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对乡情的感慨,透着淡淡的忧伤。

再审视前文饮春酒的种种快乐,便不再是纯粹的快乐了,应该是带着忧伤的快乐了,眼睛湿润的快乐。

这些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了。

细节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重点。

教师要慧心发现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细节,走进人物的内心,使文本内涵变得丰富起来,使情感变得厚重起来。

以后我的散文教学,要继续引导学生从语调、语音、词汇、句式、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学习作者的语言,从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情绪,体味作者的情思,学习作者的独特经验。

《春酒》教学课标分析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春酒》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细腻真实,意境优美,内涵丰厚,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学生语言、熏陶学生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一篇文章。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课程标准》)作者的思乡之情,融汇在文中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中。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蜜蜂似的、端、闻”等自然真实的字词,把握含蓄隽永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借助这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使学生感受、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的心灵历程。

这些都要引导学生通过
个性化的朗读来完成。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如下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所以,《春酒》一课的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设计、朗读体验、展示评价,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正确把握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自己解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到本文的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