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族群体特征地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工族群体特征研究
改革开放后,由于民营企业的兴起,大批的农民涌进城市,成为城市的第一批“打工族”。农民工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没什么技能,仅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在城市里工作。几十年过去了,曾经怀着“赚大钱”的美好梦想的农民工,仍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有改变的,只不过是陌生的生活环境。
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加剧,外地求学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当这些外地求学的学生毕业时,更多人选择留在城市里工作,于是,新一批的“打工族”诞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工,新一代的“打工族”是城市新生的力量,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服务于民营企业,同时又区别于农民、国企职工、公务员、政府官员。一般说来,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一)高学历、高素质
高学历是新一代“打工族”最明显的特征,不像农民工,最初进城只为了谋生。新一代的打工族很多都是冲着求学的目的而来到大城市的。体验过大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享受过大城市高档的娱乐休闲方式,接受过大城市的高等教育,毕业后,他们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
踏进社会,这群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比农民工高。高等教育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在选择职业方面,有着比农民工更高的起点。但是,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进入国家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难,角逐公务员一年比一年残酷,创业对他们来说还不够成熟的时候,退而求其次,唯有选择进入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在大城市有个落脚点,以便以后扎根大城市。
高素质决定了新一代打工族在职业上的发展命运。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更多以技能为主或者以脑力劳动为主。理工科的学生,偏向于从事技能型行业;文科的学生,偏向于从事文案写作、策划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这不是一群具有蛮力的农民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能力,不需要靠出卖体力而工作。可以说,综合素质有多高就能走多远。
(二)低收入
虽然,新一代打工族有着骄人的学历,但是在大城市生活,他们的收入却不容乐观。大城市每一年诞生了几十万高校毕业生,又涌进了几十万高考毕业生,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日益庞大,具有同等学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高校扩招又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的水平,使得高等教育综合水平有所下降,本科学历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这就造成了打工族“高学历、低收入”的悲哀。
当然,打工族平均收入低下,跟自身的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造成这种悲哀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部分学生对高学历的错误认识。有些学生认为,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就相当于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高三那年的努力拼搏,就为了能在名牌大学好好休息。以致于他们在大学期间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平时上课睡觉,下课玩网络游戏,理工科出身却没有任何技能专长,文科出身却连文章都不会写。在考上大学终身受益的年代,这样过日子的学生都注定要吃亏,更何况是那个时代早已过去。
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外部环境对打工族的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坏才不遇的情况自古就有,空有一身本事却得不到施展的情况也不是少数。在竞争中,很多企业都是形势所迫,被逼无奈才把招聘的门槛提高的,实际上他们工作要求却不是很高。综合素质高的打工族,在企业里找不到发挥才能的空间,而企业又提供不了较高的报酬。这样又加剧了“高学历、低收入”的悲哀。
(三)在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
对于只身闯荡社会的打工族,生活在大城市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他们是一群毕业的学生,跟学校已经脱离了关系,学校宿舍已容不下他们。月收入几千,年薪都不够房子的首付,在大城市买房,靠自己的力量是不用奢望了。解决住宿问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蜗居在城市里面,离公司比较近,这样每天就可以省去很长的一段交通路程,但市中心的房租又比较贵;另一种选择是在郊区的公寓,每天像候鸟一样迁徙于市内市外,房租虽然便宜,但必须忍受每天挤公车那段漫长的时间和积少成多的交通费用。
打工族月收入也就几千,房租扣掉几百,水电煤气再扣掉几百,交通费、伙食费、手机话费,一个月下来,已经所剩无几了。一旦金融风暴来袭,这批城市的打工族就真正正正变成了月光族。物价上涨,工资又提不上,花的钱总比赚的快。
城市的生活节奏偏快,在这里生活永远没有农村安逸。挤公车要排队,搭电梯要排队,连吃个饭都要排队。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白天七八点出发,九点到公司,晚上六点下班,又是七八点才回到家。吃了饭,洗了澡,看一看书,上一上网,差不多又睡觉了。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还得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四)呈现低龄化趋势
打工族呈现低龄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毕业学生群体,另一个是在校学生群体。毕业学生群体是指中专、技校的学生,年龄只相当于高中生,比大学毕业生早几年进入社会。有一部分是因为中学时学习成绩太差,逼不得已选择到技校学点技能,为的是毕业了能混口饭吃。也有一部分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想早点走进社会为家里分担一部分压力。他们也像大学生群体一样,被大城市的条件吸引过来,毕业了选择留在大城市打工。
在校的学生群体则是一些假期工,利用长假的时间,加入打工行列,成为暂时的打工族。他们的目的不同,有的纯粹想赚点钱,也有的想早点体验社会,接触社会,多点社会阅历。但他们所能做的事情比较有限,比如到一些商场做促销员,到一些初级加工工厂当装配工人等。
(五)归属感的缺失
打工族最初都是怀抱梦想来到大城市的,他们幻想着能在大城市扎根,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甚至可以有一辆小车;每个月都有一定的积蓄可以寄回去孝顺自己的父母,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在城市生了小孩,可以接触到比家乡更好的教育环境,子女以后走进社会的竞争,有比自己更高的起点。但是大城市却让他们失望了,他们是典型的“高学历、低收入”,每个月都有可能资不抵债,哪来的钱孝顺父母。在城市工作了几年,连房子的首付的
给不起,还不是天天租房。生个小孩都怕养不起,哪里还敢奢望给子女高水平的教育环境。他们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好像大城市根本就容纳不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