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国清讲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天台县国清讲寺
天台山国清讲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距天台县3公里。
天台山国清讲寺系中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是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国清讲寺自创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国清讲寺饱经沧桑,迭遭劫难,有受政府重视、教观宏开而兴盛,也有因战乱兵焚而衰落。
国清讲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系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高僧智者大师(智顗)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入天台山,结茅为庵。
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遵其师智者大师的遗愿派遣司马王弘修建。
隋炀帝因有“寺若成,国则清”之说,赐名国清寺。
唐会昌灭法时毁。
大中五年重建,柳公权题“大中国清讲寺”额。
宋景德二年,改名“景德国清讲寺”。
国清讲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年修建,形成了五条建筑轴线。
国清讲寺是一座拥有19600平方米面积,600多间屋宇的大型建筑群,它以五条纵轴为主体,其中包括四殿(弥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五楼(钟楼、鼓楼、方丈楼、迎塔楼、藏经楼),四堂(妙法堂、安养堂、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
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止观堂、妙法堂(楼上为藏
经阁)。
东一轴线为聚贤堂、方丈楼、迎塔楼。
东二轴线为慈云楼、禅堂和修竹轩。
寺内有传为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
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石刻,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讲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
1972年国清讲寺在周总理的关心和直接过问下,国务院外交部和宗教局都派员(其中有赵朴老)来寺作调研。
1973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出【1973】34号文件,批转《外交部宗教局关于整修天台山国清寺等问题的请示报告》,务使在1975年如期完成,开始接待日本信徒,并拨款30万元。
同时浙江省革委会【73】58号文件《要求调运北京部分佛像的报告》。
呈报国务院,铁道部遵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安排两个专列车皮,将北京划拨的佛像、法器等直接运到杭州。
1973年9月1日再运到国清寺,供日本佛教徒朝拜。
1975年10月,在赵朴老的陪同下,由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为团长的日本天台友好访华团一行13人,到国清寺朝拜。
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最早成立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因实际创立者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法华宗。
据天台宗系谱记载,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文,三祖为慧思,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
隋之际的四祖智顗。
此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陈时高丽僧人波若远来台山投智者大师门下,学习佛法,后寂于国清讲寺,为韩国僧人留学天台山之始。
到了宋朝,高丽王子义天大觉国师,入宋求法并在智者大师肉身塔前誓愿弘扬天台宗,归国后建高丽国清讲寺,创立韩国天台宗。
唐贞元二十年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
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奉国清讲寺为祖庭。
大中七年,该宗五祖圆珍入唐,学习天台教观;因此,中、韩、日三国佛教信徒都把天台山尊为灵山圣地。
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国清讲寺促进了中国佛教其它宗派的竞相创立,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我国与邻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了与邻国的友谊与了解。
纵观天台山国清讲寺的历史,其中有两位大师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形成和发展,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一位是南朝陈、隋时代的高僧,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
另一位是智者大师的弟子,世称章安大师。
智顗(538—597年),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
北潜江西南)人。
父亲是梁朝的官吏,智顗随父居住在梁的首都南京。
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
十八岁投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师父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
天台宗五祖灌顶(561-632)即章安大师,字法云,俗姓吴,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祖辈避地东瓯,后业居住临海郡章安县;父亲吴备,南朝陈时任章安令。
陈至德元年(583),灌顶在天台修禅寺拜智顗为师,正式跟随智顗学习佛教,并记录智顗佛学理论,一直不离左右。
智顗对灌顶也十分赏识,把灌顶作为他的传人。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听说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智顗就前往请益。
慧思为他演说四安乐行,他日夜勤习,造诣甚深。
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
陈光大元年(567)慧思临去南岳时,嘱他往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
过了两年(569),受请主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智顗住瓦官寺前后八年,除讲《法华经》而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写出《六妙法门》等。
陈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
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
昼夜禅观。
陈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灵曜寺。
陈少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慧暅、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
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
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
此后智顗所讲经义,多由灌顶笔录成书。
陈亡,智顗上庐山隐修。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
次年(592)他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
此后两年(593—594)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
以后两年(597),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能前往。
过了些时,他在病中对弟子们口授《观心论》。
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他仍勉强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进,不久入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
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灭后,晋王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于大业元年(605)题名为国清讲寺。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提出“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
因以《法华经》
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他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提出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
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
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
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
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
智顗的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主要的是《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为天台三大部;又《观音玄义》、《观者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
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
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
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灌顶学问渊博,深研佛旨,除集录整理智顗的著作外,自己还撰写有《大般涅槃经玄义》二卷、《大般涅槃经疏》十卷、《观心论疏》二卷、《智者大师别传》一卷、《国清百录》五卷、《天台八教大意》一卷及《南岳记》、《真观法师传》等。
天台山被佛教界尊称为中国佛教灵山,源于天台宗创始
人智者大师。
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相结合,融合南义、北禅,提倡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理论与实践并进的思想,开辟台宗修禅道场,创建了国清讲寺根本道场;弘扬天台文化,倡导保护生态环境,自天台山至东海三百余里立六十余所放生池被尊为“东土释迦”。
陈时高丽僧人波若远来台山投智者大师门下,学习佛法,后寂于国清讲寺,为韩国僧人留学天台山之始。
唐代日本高僧最澄,登天台山从道邃、行满学习台宗教义,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成为日本佛教之母。
到了宋朝,高丽王子义天大觉国师,入宋求法并在智者大师肉身塔前誓愿弘扬天台宗,归国后建高丽国清讲寺,创立韩国天台宗。
因此,中、韩、日三国佛教信徒都把天台山尊为灵山圣地。
现在国清讲寺的妙法堂、智者塔院尚留有“即是灵山”题刻。
与此同时,受天台宗文化的影响,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曾专程到国清讲寺。
丰干、寒山、拾得,三贤禅诗唱和,开中国白话文之先河。
一行禅师来求算,编成《大衍历》,禅宗各派高僧纷至沓来,入山参修,如临济宗的创始人义玄禅师、沩仰宗的创始人灵佑禅师、黄檗宗的创始人希运禅师、五代法眼宗高僧德韶国师、永明延寿禅师、宋道济以及近代的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
同时,天台山佛教文化还直接影响到书画、造像、茶禅等各个方面。
据文献记载:先后有王羲之、李邕、颜真卿、柳公权、项容、陶谷、黄庭坚、米芾、朱熹、陆游、法常、杨维桢、董其
昌、阮元、蔡元培等在天台山留有翰墨菁华。
在造像方面,南朝慧明禅师在赤城山塑卧佛像,并将昙猷尊者肉身装金供奉,成为第一尊肉身罗汉像、国清讲寺的隋代七菩萨石刻像,为六朝陈隋时代中国人物画造像线刻的唯一珍品!至五代时,罗汉信仰兴起,据西域志载“佛言震旦天台山石桥方广圣寺五百大阿罗汉居焉”,天台山被尊为五百罗汉道场。
吴越王、宋太宗先后于天台山造五百十六罗汉像,开中国五百罗汉造像史之端。
中方广寺至今尚存明代所铸的五百罗汉铜殿。
目前,海内外诸多丛林寺院都有天台山艺人塑造的佛像。
在茶禅文化发展史上,唐太宗赐天台山茶种植于今韩国的全罗南道智异山,唐日本高僧最澄、宋荣西先后将天台山的茶种、茶叶的制作方式传播到日本,开海东茶禅文化之先河。
天台山孕育了佛教天台宗,由于天台宗文化的传播,使天台山成为中、韩、日三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黄金纽带,其文化影响极为深远。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地处浙东海隅的天台走向世界,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佛教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