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物流业发展考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物流业发展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德国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验,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应德国巴伐利亚洲经济、交通和科技部的邀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和国际合作中心组团,部分省市发展改革委及一些物流企业的代表共19人,于XX 年11月赴德国进行现代物流业的培训考察。
在德期间,听取了慕尼黑高等专科学校和柏林科技大学对物流领域最新理论进展和在德国成功应用等情况的介绍,访问了德国联邦交通建设部和巴伐利亚州经济、基础设施、交通和科技部,考察了汉堡港、纽伦堡港、不来梅物流园区以及奥迪汽车物流、德莎物流公司、BLG物流中心等有关企业,对德国物流业发展的状况有了进一步认识。
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一、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德国现代物流业从服务于制造业和国际贸易起步,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近年来保持了年均3%-7%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年均%的增速。
目前物流业规模仅次于
贸易和汽车工业,居第三位,产值达到2897亿欧元,企业数量达到6万家,吸纳就业人口500万,占就业人口的七分之一,并形成了DHL、德莎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
产业构成也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管理,发展到涵盖物流信息处理及软件开发、物流流程设计和物流咨询服务的众多领域,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德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进一步巩固了德国作为制造业和贸易强国的地位。
德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和世界最大的贸易出口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改造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巩固了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保持强国的地位。
二是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在欧盟的影响力。
随着欧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德国作为欧洲的区位中心,通过发展物流业,承担了促进区域内商品顺畅流动、连通东西欧经贸交往的角色,在欧盟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显著增强。
以物流园区为核心推动物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德国高度重视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发展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
德国的物流园区与周边交通干线连接,由统一的园区管理中心提供服务,吸引大量的物流企业和相关的贸易、制造业企业以及报关、维修、餐饮等配套服务企业进驻,为物流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运营环境。
如德国最早兴建的不来梅物流园区,集中
建设了现代化的公路、铁路、水路(以下简称公、铁、水)联运和集装箱中转等设施,并为物流企业提供通讯、加油、维修、代理危险品检验等综合后勤服务,促进了一大批从事多式联运、统一配送和中转运输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欧洲重要的物流中转基地。
又如在德国第一大港口汉堡港附近,专门开辟了面积相当于港口面积两倍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各类物流企业,通过提供统一的铁路和公路中转设施,满足各类企业中转和配送需要。
同时,园区内物流企业提供的中转和拼箱等增值服务,也促进了汉堡港海运优势的充分发挥。
物流园区的发展,一是有利于物流企业充分竞争、加强协作,促进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规模效益。
二是充分发挥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的功能,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土地、资金等社会资源。
三是提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效率,促使公路运输逐步转移到铁路或航运,减少了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货物运输的集中也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大幅减少了交通拥挤和汽车尾气排放对居民的影响。
(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衔接
德国高度重视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在物流园区普遍建设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和转运设施,形成将传统的分散、独立的公、铁、水等运输资源有效整合的系统,实现铁路与港口、码头及公路场站的无缝对接,方便了货物的转运,
降低了不同运输方式转换的成本和运营风险,为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灵活性创造了条件。
如德国南部最大的铁、公、水联运综合物流园区纽伦堡物流园区,建有5300米水运岸线,与具有XX吨级船舶通航能力的莱茵河和多瑙河相连,拥有35公里铁路专用线,每天开行6趟专列直达汉堡港,具备公、铁、水转运的条件。
每年由铁路到公路的集装箱转运量万箱,铁路到水运的集装箱转运量万箱,园区年吞吐货物1000万吨左右。
园区开辟专门的转运作业区域,采用龙门吊、铁路搬道器等设施,实行货物分类定点高效管理,使货物搬倒转运平均只需1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物流中转效率。
(四)物流产业定位与分工更趋明确
德国物流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逐步从流通和制造业中分离外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传统的交通、仓储资源,形成独立产业类型,专业物流以及物流咨询与增值服务等多个物流行业已经初具规模。
在为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物流领域,德国第三大物流公司德莎物流集团公司在全球设立了265个分公司或办事处,通过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全球性生产商的产品和原料供应提供第三方服务。
德莎公司XX年总产值31亿欧元,拥有仓储面积100万平方米,车辆7300辆,员工人数15000
人。
只要客户提出需求信息,德莎公司即可完成从车间、发货港口、航运、终点港口、中转仓库、分拣、仓储、分箱陆运、用户的全程一条龙服务。
在为商贸业服务的专业物流领域,德国著名的销售连锁商TCHIBO公司将物流业务外包,由BLG公司通过在全国5个物流园区设立的配送分拨中心,承担TCHIBO公司在全德的商品配送和产品回收业务。
BLG公司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采用多种物流数控设备,为TCHIBO公司的分销网点和订货用户提供门对门的货物配送服务。
一个分拨中心可以满足半径200公里范围内地区的配送需要,一般24小时就可将客户所订购货物送达。
(五)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德国将物流业定位为高技术产业,高度重视物流技术创新和物流基础研究,鼓励将JIT、JIS、SMI、精细物流、闭环物流等先进方法论运用于生产,在大型建筑等项目中创新和应用新的物流方法,支持物流流程设计和物流管理咨询服务等专业管理服务发展。
如在德国柏林的波兹坦广场建设中,通过充分运用物流规划和策略管理,成功的解决了城市中心开展大型基建工程影响交通和环境的问题,同时加强了对建设物资的监控和管理,满足了复杂、多变的施工物流需要,大大提高了建设速度,原计划13年建成的项目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
(六)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高
德国重视推广物流标准化、信息化。
物品无论是进入工厂、商店、建筑工地或仓库、码头、配送中心,都是通过集装单元、托盘和各种装卸搬运、输送机械,以及专用车辆等实现,由于标准统一,这些工具和设施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通用,加上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物流效率显著提高,物流费用大幅降低。
如德莎公司通过按照欧洲标准设置货架和托盘,统一纳入德莎总部的计算机管理,应用无限射频技术对托盘条形码扫描,在欧洲甚至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查询客户委托货物的准确位置和所处状态。
二、德国政府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规划引导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将物流业与汽车制造、生物与基因技术等产业一同定位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从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市政府都分别在制定本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
目前联邦交通部设立了货运与物流局,正在制订德国物流总体规划方案(MasterPlan),计划于XX年夏季提交德国议会讨论后发布,规划提出进一步增强德国作为生产和物流基地地位、提高物流系统总体效益的发展目标,提出加快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加强物流培训与资格认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环境等任务,提出加大经济资助、环境保护、推进市场化等措施。
德国各州政府从1992年开
始研究提出物流园区规划,在全国先后规划了44个物流中心及转运中心,目前已有35个投入运营。
合理的规划使物流中心形成网络,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围绕着规划中的物流中心,积极做好选址、征地工作,并负责物流中心地面以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连通物流中心的道路、铁路的建设;同时通过政策调整引导企业从事专业物流业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多种方式加大投入
德国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公路、铁路、港口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在物流基础设施的网络化。
政府对一些重要的园区周边铁路和公路干线进行投资建设,执行免费通行政策;政府资助园区建立公铁联运中转站,资助比例可高达投资总额的80%;园区内的水、电、排水设施等建设也可获得政府资助,资助比例达到物流园区建设资金的10%到13%。
如不来梅物流园区,联邦和州政府共投资亿欧元,建设8公里高速公路直接连接邻近的交通主干线;政府还重点资助园区内铁路专用线、集装箱等多式联运节点项目。
又如汉堡港,汉堡市政府从1986年至XX年,投资约9亿欧元开展港口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
(三)提供土地政策支持
德国联邦州政府加强对规划确定的物流园区的土地支
持,促进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减少物流业分散发展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
德国政府对一些重要物流园区的土地无偿提供,如巴伐利亚州纽伦堡物流园区,州政府一次性无偿划拨800万平方米土地给港口集团公司,在限定用途的前提下,划拨土地由公司实行自主经营,逐步开发,吸引了本地区各类物流企业集中经营发展。
再如不来梅物流园区,由不来梅州政府和当地市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参股物流园区开发公司,并主导整体规划和分期开发。
(四)积极推广先进物流技术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积极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
政府对物流研究和咨询给予扶持,资助重大研究项目,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研发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装备。
如联合奥地利政府,对火车重载滚装运输进行研究和扶持。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进物流设施的标准化。
针对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例如统一托盘标准、车辆承载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等,保证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针对安全和环境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综合环境责任法等;支持行业协会对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指定物流用语标准、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
(五)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德国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多高等专科大
学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专门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
如在柏林科技大学设立物流专业,在每年培养250名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同时,还为物流企业在职人员提供供应链管理、先进物流技术等方面的物流培训。
德国政府注重加强物流教育推广工作,如组织物流企业向公众的开放日活动(OpenDays),鼓励建立普及物流知识的网站等。
三、对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几点启示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作为崛起中的国际制造业中心和国际贸易大国,我国社会各界对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制造业、商贸业和国际贸易领域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要积极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将物流业定位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服务产业,借鉴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做法,重视并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加强发展规划的制定
现代物流业规划是指导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国家要抓紧编制下发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各省要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尽快编制本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共同推动物流业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投融资政策以及土地、价格、税收政策,研究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加大对一些重要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带动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对于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
对于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适当安排投资,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土地入股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重视物流园区发展
我国的物流设施普遍由物流企业分头建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园区,规模小、能力不足,而且严重浪费土地和运输资源。
要重视物流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在节约土地、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合理规划,理性发展。
各省市政府要制定本地区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吸引分散的物流企业进驻,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
(五)加快多式联运发展
我国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由于行业管理体制分割等原因,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运输资源浪费严重。
要加快现有港口、铁路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间的联运设施建设,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运输方式以上的转运设施,解决货运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促进物流设施配套运行,提高物流效率。
(六)提高物流技术和标准化水平
要加大对物流新技术、装备等领域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国际交流,把握国际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加大物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
推广托盘国家标准,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鼓励生产、商贸企业使用标准化托盘。
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