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或重演大豆危机的预警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棉花或重演大豆危机的预警及对策
2004年大豆危机的爆发,让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损失惨重,并导致我国大豆产业的步步沦陷;而从我国大幅上涨且震荡的棉价、棉花进口数量大幅增长以及我国缺少棉价主导权等方面来看,我国棉花危机的发生亦渐显端倪。文章故在剖析“棉花危机”初显的原因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棉花危机深层爆发的可能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The crisis of soybean broke out in 2004, which made the soybean processing enterprises of China lose seriously. Furthermore, the soybean industry of China was
enemy-occupied step by step after that crisis. The cotton price of China has risen and shaken sharply recently, and 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 of cotton is higher than before. Cotton industry of China is short of pricing power. So the crisis of cotton is upcoming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causes analysis, the authors offer some suggestions.
一、大豆危机事件回放
2003年9月,美国农业部(USDA)将2003/2004年度
美国大豆产量下调至26 亿蒲式耳,库存量则下调至 1.35 亿蒲式耳,二者均达自1996/97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受USDA报告影响,国际金融资本迅速介入美豆炒作,导致美豆价格大幅上涨。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美豆期货指数收盘价在2003年7月31日到2004年11月8日期间,从512.4 美分/蒲式耳上涨至999.3 美分/蒲式耳,涨幅达95.02%,又快速回落至510.3 美分/蒲式耳,大豆原料价格如此大起大落,让高价位进口原料的中国大豆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大豆危机由此爆发。
在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同时,国际一些大公司通过投资等形式不断增强对中国大豆加工能力的控制,试图掌控中国大豆产业链,让其拥有定价权的转基因大豆完全挤占中国大豆市场,从而攫取更大利润。而且,外资把对大豆供给、加工环节的控制进一步渗透到下游的饲料养殖业,最终甚至可能威胁到的油、奶、肉等必需品的供给上。
二、大豆危机在我国棉花品种上重演的担忧
1. 棉价大幅上涨且震荡明显,不利纺织行业平稳发展
据中国棉花协会数据,2010全年我国328级棉花均价为19 446 元/t,较上年上涨了51.55%。棉价大幅上涨的同时,其波动特征亦十分明显。自2010年9月中旬始,国内棉价
每天都保持着数百元以上的涨幅,9月27日涨幅达611 元/t,11月11日,国内328级棉花价格涨至顶峰31 302 元/t,但11月12日―12月1日,棉价又连续下跌,11月16日跌幅达 1 070 元/t。
棉价的大幅上涨且震荡剧烈,不利于我国纺织企业尤其棉纺织企业的稳定发展。棉花原料成本占据棉纺织业生产成本的70% 以上,棉花成本控制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棉纺织业的赢利水平,“成也棉花,败也棉花”。因此企业家们对原料市场的关注,远超过对棉纺织业自身技术发展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重视力度。同时,棉价的上涨,明显削弱了我国纺织下游面料、服装、家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加快了纺织企业订单流向越南、孟加拉国等竞争对手国的趋势。从长期来看,这势必损害我国纺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2. 棉花进口数量大幅增长,进口来源单一化明显
据中国海关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进口棉花250 万t左右。2010年我国棉花进口量为283.62 万t,同比增长了85.85%,进口量与国内生产量之间的比例为47.51%,较2009年23.93% 的比例上升近1 倍。在2010年我国棉花进口来源国中,数量排名前 5 位的分别为美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巴西;棉花从其进口的占比分别为35.56%、30.57%、12.17%、7.22%、3.10%。鉴于原料生产和品质情况,我国棉花进口来源中有66% 以上集
中在美印两国;但正因为此,高度集中的进口市场使得我国纺织企业在原料进价谈判上明显被动,进口数量亦受制于人。例如,自2010年4月19日起,印度一度暂停棉花的出口,从而进一步催涨了国际棉价;而且,印度暂停棉花出口的时间点也正是我国纺织企业用棉需求增大、新棉播种的时期。
3. 我国缺少棉花价格主导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产量国、消费国和进口国,在棉花价格方面却缺少话语主导权,而作为棉花最大出口国的美国,却掌控着国际棉花的定价权。
美国对国际棉价的掌控,首先体现在,美棉价格有着以期货交易为主的定价体系,纽约的洲际期货交易所(ICE)是全球棉花最重要的定价中心,ICE的棉花会员来自棉花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参与套期保值的比例较高,其价格成为国际棉花现货价格变化的十分重要的参考。
其次,美国农业部编写的《世界农产品供需报告》已成为包括棉花在内的世界农产品重要风向标,棉花任何数值的变化都会引起种植者、流通商、纺织企业及投资者的决策调整。
再次,ICE期棉交易价格、英国考特鲁克(Cotlook)公司发布的国际棉价指数、国际棉花进口报价与结算等等都采用的是美元计价,从而使得国际棉花价格间接受到为美国国
内自身利益服务的货币政策的影响。
三、导致我国棉花危机初显端倪的原因
国内棉花危机渐显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棉花的供给不断下降,难以满足纺织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供需矛盾的存在又为棉花投机炒作提供了基础,从而导致棉价的大幅上涨、棉价的频繁波动以及进口的明显增加。
1. 棉花供给减少
首先在棉花供给方面。自2008至2010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连续3 年下降。据中国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国植棉面积为485 万公顷,同比下降了2.1%;总产量为597 万t,同比下降了6.3%,面积与产量均为“十一五”期间的最低值。
较粮食作物而言,种棉耗时及成本均高于粮食作物。目前我国棉花的种植还主要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从而大大占用了农民的时间。而粮食作物时间耗费主要是集中在播种和收割期,而且农民在小麦播种和收割之间的时段内,还可获得外出打工收入。在目前“用工荒、招工难”的背景下,种棉的机会成本则显得更高。
其次,在政策方支持方面,国家更倾向于粮食生产。例如2011年,我国粮食直补金额即达151 亿元,补贴力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