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技术进步与中医药学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科学技术进步与中医药学发展的关系关键词:中医药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深度宽度
【摘要】科学进步能够大大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速度、延深了中医药学发展的深度以及拓宽中医药学的发展宽度。
一、二者关系总述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渊源流传,不曾中断。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向前进步,向前发展。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使得社会向前迈出巨大的一步。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能够平定久安,使得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而生活的富足又使得人们逐渐把视角转移到生命健康上来,进而促进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再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医药学的研究人员较之以往有着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研究手段,进而使得中医药学无论在任何时代与任何环境之下都能不断向前发展。从整体上来看,科学进步不仅促进了中药学发展的速度与深度,更拓宽了中药学发展的宽度。接下来我将从各个方面具体地阐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何促进中药学的发展的。
二、分论点阐述
1、科学进步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速度
众所周知,中医源于原始社会。而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在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青铜器的冶炼工艺已炉火纯青,青铜器的使用已达到非常精细的地步。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哲学书籍《周易》的诞生。《周易》一书对中医药学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其中的阴阳观念、五行观念和八卦理论等观念都成为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明代张景岳曾说到:“医易相通礼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具易之用”1,由此可见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周易》大大加快了中医药学的发展速度。
1
引自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医易义》
查阅资料后,我们会发现中医药学四大经典书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均成书于春秋战至汉代这一时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一时期中医药学能够迅速发展呢?其原因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我国古代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正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封建社会的建立使得科学技术的到了长足的进展。尤其在汉高祖刘邦平定战乱建立汉朝并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更是得到了巨大的飞跃。西汉时期,随着高炉冶铁技术的运用,冶炼温度达到800度以上,致使西汉铁的产量迅速增加,大量的铁被用于铸造农具,而且西汉还推行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铁制农具的大量使用以及新式耕作方式的运用使得农业迅速发展,进而使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生活质量提高,但是在一些疾病面前人们仍是束手无策。因此人们逐渐把视线转移到身体健康上来,而且由于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中医药学迅速发展。
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先进技术和精密的仪器逐渐被运用到中药的生产上来,尤其是现代科学中分离提纯技术的应用。众所周知中医与西医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医有着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不像西医那样作用机理以及有效成分都非常清晰明显。因此把现代分离提纯等技术运用到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有效成分的提取上来会大大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速度。例如中国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教授屠呦呦其带领着科研团队成功提取出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青蒿素,这两种对疟原虫100%抑制率的药物的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正因为提取出青蒿素,她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科学性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不仅如此,现代技术的在中医药学上的应用还促进了中医药的生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中成药年产量(万吨)为38.8,2005年为106.48,2010年为215.74,2015年为328.77;2000年我国中式成药出口金额(百万美元)为84.68,2005年125.93,2010年为196.21,2015年为249.3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十多年来我国的中药药品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速度越来越快,出口总量也越来越多,这些数据的明显增多足以表明近现代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速度。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总是能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速度,进而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2
2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度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度主要表现在宏观上丰富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微观上促进对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这两个方面。
中医药学的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医药学的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等观点以及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都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而得到的。先是《皇帝内经》的问世,建立起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以及运气学等学说,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也使得其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由于春秋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很大的进步,使得中医药学这一领域中另外三部经典古籍问世。《难经》又极大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神农本草经》对又对中医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的药物理论,进而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在之后的许多朝代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也使得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补充,不断得以丰富,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医药学所特有的理论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某一疾病的研究手段不断增多,对这些疾病的理解也就不断深入,从而总结出更好的治疗该疾病的方法,进而延深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度。现代科学技术极大推动了中医对疾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我们都知道正确的诊断是临床有效治疗的前提。传统的中医诊断手段望、闻、问、切,虽然有着整体地、客观地辨证地反映疾病,但传统诊断主要是靠医生的行医经验,具有诊断模糊性的缺点。而现代诊断手段如CT、胸片等有着清晰、精确的优点。借助于这些现代的诊断仪器,并结合中医药学传统的诊断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例如中医凭借现代内窥镜技术,通过对胃黏膜的局部检测作为整体辩证的参考。若胃黏膜色淡,则辨为气血虚证;若胃黏膜充血、水肿,则辨为热症;若黏膜红白相间,且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则辨为气虚血瘀证3。除此之外,现代科技进步还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的发展,在中医药学外邪致病理论的发展上,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 所谓的外邪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以及中毒、中暑等理化因素。在中医药学的七情致病学说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现, 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神经体液的异常, 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的低下, 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情志致病的理论。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