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及其三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基础 8



征、伐、侵、袭、讨、攻”这六个词,在古汉语中虽都指军 事上的进攻,但在意义、用法和感情色彩上却有细微差别。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分。 1.“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尚 书· 胤征》:“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 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孟子· 尽心下》:“征者,上 伐下也。”《墨子· 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 义。” 2.“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 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 3.“侵”含有贬义,是不宣而战,不需任何理由,且不 用钟鼓,是直接侵犯别国。苏洵《六国论》:“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左传· 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国学基础 22
左丘明与孔子有何关系? 孔子作《春秋》,丘明作《左传》为其解. 据传孔子和丘明是同一时期的人.那么他们有何关系 呢? 1.是朋友 《孔子家语· 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 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 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审其 语气孔子和丘明地Fra Baidu bibliotek身份相同。
国学基础 3
史书为何名为《春秋》?

唐 孔颖达《春秋左传疏》:“春先于夏,秋 先于冬,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故 举二字以包四时也。“春秋”二字是此书之 总名,虽举“春秋”二字,其实包冬夏四时 之义。四时之内,一切万物生植孕育尽在其 中。《春秋》之书,无物不包,无事不记, 与四时义同,故谓此书为《春秋》。
国学基础
21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说是左丘明。 唐赵匡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姚鼐进一步 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认为作 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的,不 过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 于《论语· 公冶长》。唐孔颖达认为姓左名丘明, 清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俞正燮又认为姓邱 名明,左是左史之官。
国学基础 18
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 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 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 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 解经,转相发明,于是章句义理备焉。歆父子俱好古, 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 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 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 自持其《谷梁》义。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 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 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 对,歆因移书责让太常博士。(《汉书· 楚元王传》)
司 马 迁 和 班 固 都 说 是 左 丘
《 左 传 者 》 的 作
20
国学基础

左丘明撰写《左传》说最早出于《史记》,《史 记· 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 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 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 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 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 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 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 春秋》。"司马迁所述语气肯定,当必有所本。
国学基础 5
《春秋》的作者问题。
孔子? 现在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集体创作。孔子修
改过,以表达其微言大义。
国学基础
6
二、春秋笔法 亦称春秋笔削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 度。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 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 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最先对这种笔法进行概括的是《左传· 成公四十年》: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 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国学基础 7

“春秋笔法”作为《春秋》的修辞手法,主要是用以 “明义”的,具有政治教化的目的。《礼记· 经解》 云:“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又云:“属辞比事而 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但政治教化的帷幔 并没有遮掩住“春秋笔法”的诗性灵光。“属辞” 之要在于修辞,修辞之要在于“不乱”,“不乱” 在于“笔法”之谨严。故《春秋》的诗性特色主要 表现在讲求用字和讲求词序上。例如记载战争, 《春秋》往往根据作战情况分别选用征、伐、侵、 袭、讨、攻等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作者对某一次战 争的看法。《春秋》“一字定褒贬”的充分肯定。
国学基础 19


编 定 者 是 一 位 儒 家 学 者 。
约 成 书 于 战 国 早 期 , 最 后
疑 , 今 人 一 般 认 为 此 书 大
对 此 , 唐 代 以 后 颇 有 人 怀
同 时 的 左 丘 明 。
《 论 语 》 中 提 到 的 与 孔 子
人 认 为 这 个 左 丘 明 就 是
明 , 并 说 他 是 鲁 太 史 。 有
国学基础 4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
四年(前479年)历十二代国君共243年的历 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录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政治、军事活动以 及日食、地震等自然现象。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 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 是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及其“三传”
(兼谈孔子与《春秋》)
国学基础
1
一、《春秋》其书
国学基础
2
《春秋》名称由来。
《墨子· 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
《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 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 书,墨子曾读过百国春秋。 各国史书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 楚国史书叫《梼杌》(见《孟子· 离娄下》)。 鲁国史书专名《春秋》。

国学基础 10


讲求词序也是《春秋》属辞的特点。如《春秋》僖公十六年: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 退飞过宋都。 这是一段极简约细密、生动形象的文字。《春秋公羊传》解 云:“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嗔然,视之则石, 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证见也, 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公羊传》的解 说不仅让人感到《春秋》用词简约精练到一字不苟,传神入 化的程度,而且“石五”、“六鹢”的词序正反映出记录者 观察之先后次序,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若写成“五石”、 “鹢六”则谬而不真。

国学基础
15
国学基础
16
《春秋左氏传》
国学基础 17



一、名称与作者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传》、《左氏传》 。简称《左 传》 《左传》属古文经学派,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史 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或称《春秋古文》(《史记·吴 世家》)。西汉末年刘歆所见到的则称“古文《春秋左氏 传》”,《左传》就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刘歆认为 《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他就拿传文去解经,使之互 相说明。 关于《左传》的作者有诸多说法:如左丘明、子夏、吴起、 刘歆等。除刘歆说已被否定外,其他各说均无足够的材料能 被证实或推翻。

国学基础 23
2.丘明是孔子的长辈
审其语气,仿佛孔子很尊重左丘明.
国学基础
24
《论语· 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 之,丘亦恥之。
国学基础 25
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 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3.丘明是孔子的晚辈 《汉书· 楚元王传》: 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 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 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 说左丘明亲自去孔子那里求学.那么孔子既是 左丘明的老师,亦长辈。
国学基础 9
4.“袭”是乘人不备而突然发起进攻。 《左传· 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 无曰侵,轻曰袭。”孔颖达疏:“袭者,重 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 若披衣然”。《左传· 隐公元年》:“大叔完 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冯婉 贞》:“拔刀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 大惊扰。” 5.“讨”是宣布罪行后加以攻击,着重 于舆论方面,故从“言”。 6.“攻”是军事进攻的泛称。
国学基础 26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主张
“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 也”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公以前 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氏时代从可 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成书在公元前403 年以后,公元前389年以前。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孔子 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国学基础 32
国学基础
33
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 27
二、《左传》的解经方式
1.《左传》与《春秋》互为表里(经简而传
详) “《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 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十年,不能知也。” (桓谭《新论》) 《左传》是经之传?还是史书?
国学基础 28
2.说明《春秋》的“褒贬”书法
隐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 摄也。 1.加一周字,即周王。 2.依照《春秋》惯例,鲁国十二君,于其元 年,应该写“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隐公代桓公摄政。
国学基础 29
3.经缺而传补。
以事实补充《春秋》经。 如,鲁隐公十一年《春秋》:冬十有一月壬
辰,公薨。 《左传》曰: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 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 裘,吾将老焉。
国学基础 30
4.经无而传有
无经之传。 《春秋》经仅16000多字。而《左传》
180000多字。 5.经误而传正 襄公二十七年,《春秋》云:冬十有二月乙 亥朔,日有食之。 《左传》则云: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国学基础 31
三、《左传》价值与意义 1.经学价值。 2.史学价值。 3.文学价值。 《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 —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 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 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 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 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 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国学基础 13
《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传春秋者五家。
《左氏传》
、 《公羊传》、《谷梁传》、 《邹氏传》、《夹氏传》。 “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后人所谓“春秋三传”即指《左氏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
国学基础
14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 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 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是各自单行的。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的基础上,把 “经” 与“传”按纪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 加以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解》。
国学基础 11
《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
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 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 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
国学基础
12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 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 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 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 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 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 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 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 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 《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 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汉书· 艺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