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3)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 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
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
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 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 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
42
三、对“知识沟”理论的否定
艾蒂玛等人提出的“上限效果”理论。
24
代表人物:葛伯纳 该理论的着眼点:
1、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
之间的关系
2、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25
理论要点: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
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 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 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 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
2
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 (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 (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年) 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
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
社会效果之一。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 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 能”。
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 受媒介影响越大;
9
(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
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 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 的影响较小。
10
五、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存在。
28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鲁汉(McLuhan)指出,
人活在传媒环境中,并不留意它的存在;正如
鱼活在水中,并不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但传 媒环境对人的重要就等于水对鱼的重要。 1、制度分析 2、讯息系统分析 3、培养分析
29
来自百度文库
四、“培养”理论的核心内容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极为发达,
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
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
动。
7
三、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发展 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知觉模式
显著性模式
优先顺序模式
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个人议题
公共议题
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8
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 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 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 层的人服务。
39
3、发展与改进
(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
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2)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 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 “传播效果沟” (3)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
们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事
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 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5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 察的对象并非局限于一时
一地、一人一事,而是大
众传播媒介在较长时期内 综合的社会效果。并且, 这种效果通常是媒介与其 他社会力量的协同中体现
出来的。
6
3、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表达了这样一种
媒介观: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
37
2、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
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 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 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
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
解。
38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 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19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 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 关系的理论。其特点是: 1、它的舆论观 (1)卢梭:公共意见,
(2)库利:社会互动的有机体的意见。
(3)行为科学:多数人的意见。 (4)舆论的形成即社会合意的形成。
(5)社会心理学:是表面上的“多数人意见”,是
可以操纵的。
3
现实中的
各种议题
媒介的不同 受众对议 报道程度(%) 题的认知
X1
X1
X2
X3
X2
X3 X4 X5 X6
X4
X5
X6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图
4
二、 “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的特点
1、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 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 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 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 某些事实和他们意见及他们对议 论的先后顺序。该理论强调,人
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
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26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
点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 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 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 种事物、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 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
经过大众媒介强调提示 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 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 作“多数”或者“优势” 意见所认知。在“劣势意
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
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 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中占
压倒优势的“多数意
见”——舆论产生了。
18
3、要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 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
15
2、该理论的基本思想: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
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 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
见时,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当发现自
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由于环 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16
沉默的螺旋示意图
17
众。“议题融合论”认为人们在使用和挑选传
播媒介及其“议题”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13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
问题出现
社会讨论
合意达成
大众传播
?
14
一、 “沉默的螺旋” 理论的基本内涵 1、产生的背景 选举中的“雪崩现象”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 白· 诺依曼在考察大众传播 与舆论的关系的基础上于 1973年提出“沉默的螺旋” 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
(一)意义: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为传播
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 时空因素 媒介宗旨 社会文化规范
11
(二)不足:
1、它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
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
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知识沟”理论表明:
事实并非如此。
33
一、“知识沟”理
论 1、背景 2、基本内容 1970年蒂奇纳等人 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 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 出“知识沟”的概念 “:
34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
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
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 有扩大的趋势”。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 大众传播与“培养”理论
第四节 “知沟”理论
第五节
创新扩散与社会发展
1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一、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 要内容
1、假说的提出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 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 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 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 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 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不足: 1、“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御力依问题的 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
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
22
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 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 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 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
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
协调。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 任务。
27
电视在形成“共识”方面的独特优势: “培养”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在文化变化方
面所起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 “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
“文化指标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及塑
造者,现代人很那脱离传媒界定的社会生活而
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
以及年龄不同等。
40
4、现实意义 (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 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 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 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 小(知识沟)差距 (2)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 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 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 及程度。
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 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 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
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
30
葛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媒向人们提示的
社会生活景象只是一种“象征性现实”,但由 于人们很少加以怀疑就接受了这些媒介内容, 所以这种“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 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 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
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
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23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一、“培养”理论 的起源和背景
培养理论也称“培 养分析”、“教化分 析”、“涵化分析”, 起源于60年代后期。 社会背景:暴力和 犯罪严重
31
通过“培养分析”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传媒
环境的重要,传媒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改变
人性、影响价值观及建构文化。
32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 阶层分化 -----“知沟”理论
大众传播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 有助于缩小社会各界层之间的差距,真是这样
吗?
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在大量
(三)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12
六、 “议题融合论”的提出
“议题融合论”和假说最大的不同在于“议
题融合论”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大众,着重研
究社会大众为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如何使用 传播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 而“议程设置”则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出 发点,研究的重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
(1)新传播技术的应
用必然会使整个社会的信息
流量和信息接触量都有所增
大,但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 都能够均等地获得新技术应 用所带来的利益。
45
(3)现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及早采用和
熟练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处理机器,能够拥有 相对于其他人的信息优势。 (4)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媒介技术会 不断出现并以逐步加快的速度更新,因而“信
该理论的中心内容是: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信
息传达的需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
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43
虽然由于个体的社会经
济地位不同,达到某一上限 的速度也有快有慢,但随着 时间的推移,地位高者与地 位低者都会先后获得饱和,
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
识沟”不断变窄、变小。
44
四、N.卡茨曼的“信息 沟”理论
20
(6)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
“意见环境”的认知三者作用的结果。 (7)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会带来压力或安全 感。导致“多数意见”的诞生——舆论。 (8)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2、它的效果观 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21
35
二、 “知识沟”理论
1、基本观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 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 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 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 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 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36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
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
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 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 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