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及治理措施 陈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及治理措施陈靖

摘要:目前,海南广大农村地区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制

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农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增长,传统

小流域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此,采取以水源保护为

中心,在小流域内,由坡顶到沟道(水系)设置“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根据不同防线内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及人为社会活动特点,分区

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各项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彻底改观。通过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改善农村地

区生态环境,助力海南绿色崛起。

关键词:小流域;三道防线;水土保持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呵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

实现海南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强化全民生态自觉,实施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工程,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

范区。

长期以来,海南农村地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伴随着农村地区工业化、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规模化养殖、休闲旅游的发展,水土保持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在农村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的情况下,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水质有

不断恶化的趋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另外农村地区农业功能发生转变,原有

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形势。为此,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水土流

失治理的新理念,在海南农村地区,采取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的总要求,通过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

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的治理理念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提高农业产量、保障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成果显著,也与当时农村地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水

平基本相适应。

但是在新形势下,开发建设项目导致了新的水土流失发生,水少、水脏导致

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功能转变对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

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要求,需要对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

为此,采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新理念,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

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建

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把水源地上游及周边

流域水土流失及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作为工作重点。防止水源污染的同时,注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把流域内水资源、水环境、产业开发、人

居环境改善等统筹考虑,水系、农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进行综

合规划和整治,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促进宜居环境的建设。

1.1 生态修复防线

在流域山顶或坡面上部,坡度一般大于25°,人类活动较少,没有开发建设及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等人为干扰,将这一地带划为第一道防线,称其为“生态修

复防线”,其特点为山高坡陡,土层浅薄;遇到暴雨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该区域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溅蚀,通过封山禁牧、生态移民等措施,

减少人为破坏,主要依靠自然修复防治水土流失。

生态修复防线的防治目标是: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基本上禁止农业耕种和放牧活动,水土流失量控制在土壤容许流失范围内。

1.2 生态治理防线

在坡面的中部、下部和坡脚地区,坡度小于15°,一般为村镇建设区、农业生产区、风景旅游区等人类活动频繁区,以及废弃矿山等开发建设废弃地和裸露荒坡,将这一地带划为第二道防线,称其为“生态治理防线”,其特点主要为生态环

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是泥沙的主要产区,村镇及旅游业集中,人类活动频繁,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严重,农药化肥施用量大,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导致发生新水

土流失。

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沟蚀、细沟状面蚀等。同时该区域是工业、农业、餐饮

服务业和居民集中分布地段,是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

圾的主要来源地,也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生态治理防线防治目标是:通过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治理率达到80%以上;处理后的中水90%得到资源化利用,节水灌溉率达到80%以上,固体废

弃物等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清运和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

根本控制。

1.3 生态保护防线

在流域下游沟道和河(湖)道防洪蓝线两侧及其周边地带,一般为河川地、

河滩地等滨水区域,是接受污染物区域,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水源保护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称其为“生态保护防线”,其特点是人为

挖沙、采沙现象严重,湿地萎缩、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变差。

该区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沟道的坍塌与冲刷、生活垃圾和污水滞留河道等,使河道富营养化,水库水质下降等。

生态保护防线防治目标是: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过滤和水质净化功能,维系河(沟)道及湖库周边的生态系统,控制土壤侵蚀,改善水体质量,改善生

态环境。

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的划分

2.1 划分原则

景观格局是斑块、廊道和基质元素的空间格局,在三道防线划分时,要充分

考虑景观格局,遵循景观格局相似性原则。

水土流失是小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是污染物搬运的动力因素,因此,

在划分中要体现出水土流失类型、形式、程度、强度等的相似性。

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要考虑小流域建设措施布局与治理措施布设

的相似性,以便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措施的实施和管理。

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表现方式,它代表和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

地的利用强度、利用方式和类别,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中,必须考虑土地利用

方式相似性。

生态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包括提供产品、调节气候、文化内涵和经济支持四大功能。在小流域三道防线的划分中,要考虑

其不同防线生态功能的相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