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及治理措施 陈靖

合集下载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一种集水资源保护、控制源污染、农村垃圾与生活垃圾治理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基于此,本文详细论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问题及其措施。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问题;措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单位,强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措施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基本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意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特点,打破以往传统观念,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主题,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从而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问题1、水资源污染对小流域环境造成的破坏。

水资源污染是小流域重要问题,除城市污水,还有工业、农业和建筑等,对小流域环境有重大影响。

由于化肥施用不当,水资源中氮磷含量超标,造成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生活垃圾和生物废物,若随意堆放会污染水源,渗入土壤,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在雨雪环境中,大量废弃物随水流进入河流,严重污染水体。

2、人为因素对小流域环境造成的破坏。

在小流域治理中,人为因素是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加大力度提高其有效性;为确保治理有效性和质量,需对小流域进行充分治理。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市治理工程建设盲目开展;从而损害了环境治理有效性,还会对原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并使其恶化。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还可能导致小流域生物链的破坏,造成真正的效应,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影响生态平衡;同时,也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对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重大影响。

云龙水库水源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云龙水库水源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云龙水库水源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应用分析作者:马建华来源:《广东科技》 2014年第18期马建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水务局,云南禄劝 651500)摘要:云龙水库是昆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水源区内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对水库水质、当地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通过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建立水源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三道防线,使水源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内涵和技术要求,对云龙水库水源区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水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龙水库水源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清洁型;生态治理模式1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内涵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故名思义是要以小流域为根本,以“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依据政治上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同时结合景观设计,生态维护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根据小流域当地的具体地质情况,流域流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不同情形,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重点从流域附近的人们的生活生产为调节重心,增强人们保护流域清洁性的观念,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统一性为第一位,做到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把小流域的水,与四周的农田,山脉,树林以及重要的交通道路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做好流域内拦水,蓄水,灌溉和节流的重要工作,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统一规划,提高流域附近的生态环境,并且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

与以前的小流域治理方式相比较,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具有无法比拟的好处,多样化的防护改进措施,明显高效的防治效果,是现阶段全面解决小流域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方式是起源于传统流域的治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把握清洁生态两个重要的因素,使得政府和人民都可以同时参与进来,首先经由科学的完整计划,再根据计划步步推进,依赖于当地具体的生态环境,实现和谐痛楚。

以这种以保护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进行开发利用,既维护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提升了经济的步步为赢。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内涵,进一步梳理了该项工作的原则,最后分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并从生态修复、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整治、人居环境提升几个方面逐一论述,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前言: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思想。

其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系列观点,对于指导我们水土保持工作,有着深刻的意义。

基于新时代水土保持背景之下,为探讨我国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等问题,本文则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通过此项工作,为相关研究及技术人员提供新的思路。

1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内涵该项工作中的小流域是指地表水及地下水分水线所包围面积低于50km2的集水单元。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与传统的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有着较大的区别,其会通过多维度的治理方法来提高小流域区域水土的综合治理水平,并保证其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可以得到持续可循环发展,符合现代化生态治理理念。

该项工作不仅传承了传统小流域建设工作的优势,还能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优化,其治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自然、系统的理念,可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1]。

2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在开展生态清理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时,虽然会依照各地区小流域特点的不同而制定具有差异化的工作原则,但基本的制定思路是一致的,本文结合既往工作经验与实际案例,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总结如下:第一,以生态环境为优先考虑对象[2]。

虽然该项工作是人为开展的,但也要充分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区域下垫面实际条件的综合治理方案。

第二,以绿色发展为先决条件。

浅议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浅议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浅议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摘要]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水土保持发展的要求。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与传统小流域治理相比具有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和措施新等特点。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能够保护水源,美化环境,增加群众环保意识,促进文明建设,扩大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创新1、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涵义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以小流域内污染总控为原则,综合减污,科学布设流域内污水、垃圾、化肥、农药等各类污染源防治措施;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各项防治措施的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治理中以坡面、村庄和沟道为重点,按“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布设防治措施,达到流域内空气新鲜、水源洁净、环境优美效果的新型小流域治理。

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大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环境,饮用水的质量,甚至呼吸的空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就势在必行。

2.1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大量增加,导致生态恶化,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出现,已威胁到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健康生活。

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要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同步,把良好的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保护与改善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流失的水土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向江河湖库输送了大量有机物质、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

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方面发挥作用。

治理后的小流域应当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指利用多种手段和措施,对小流域的水土进行综合治理,以达到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对策和分析:1.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合理的梯田、林地和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修建水泥渠道、水泥道路等,增加通行条件和排水能力。

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并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

2. 水资源保护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和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制定严格的用水政策和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开展水体的水质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体的水质。

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站和监测站,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加强对非法采矿、乱占用土地等行为的打击,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4. 农业措施: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推行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

提倡节水农业,合理利用农田的水资源,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农田对水质的污染。

5. 社会参与措施:加强社会参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行动能力。

鼓励公众参与小流域水土保持的规划和治理工作,共同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

综合治理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

只有全面考虑水资源、土壤、植被和气候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才能实现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目标。

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督和评估,也是实施综合治理的关键。

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顺利进行。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指通过综合利用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采取工程控制、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等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本文将重点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对策。

一、加强水土资源保护1. 构建生态保护区:在小流域上游设置生态保护区,禁止砍伐、放牧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植被和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2. 禁止违法用地行为:加强对小流域的土地使用监管,禁止违法开发和占用农田的行为,保护农业生产基地和水土资源。

3. 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精细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体质量。

二、改善水土环境质量1.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种植绿色作物、养殖有机畜禽等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土环境质量。

2. 加强水体净化工程建设:在小流域设置湿地、沉淀池等,对农田、河流进行污水处理,减少水体污染。

3. 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在小流域建设防护林、梯田等工程,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率,保护土壤资源。

三、促进生态修复1. 进行植被恢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持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2. 实施湿地和河岸带修复:对小流域湿地和河岸带进行修复,促进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提高水域生态质量。

3. 推动土壤改良工作:采取有机肥料、石灰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四、加强综合管理1. 建立健全小流域管理机制:建立小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加强对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监测、评估和规划,强化管理和协调。

2.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知识宣传、培训和示范活动,提高农民和居民的水土保持意识,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与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方案水土保持是指保持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和稳定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

小流域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单位,对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实施,可以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同时也能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原则1.目标:根据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实施。

2.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二、水土保持工作内容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提高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防治土壤侵蚀。

2.河道整治:对小流域内的河道进行整治,修复河道的生态系统,提高河道的净化能力。

3.塑造小流域景观:通过景观设计和整理,打造美丽的小流域景观,提升小流域的生态环境。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小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对小流域的冲击。

5.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工作的质量。

6.加强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三、实施步骤1.制定规划:对小流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制定详细的水土保持规划,明确目标和工作内容。

3.组织实施: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实施。

4.实施措施:按照规划确定的工作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植被恢复、河道整治、景观塑造等工作。

5.监测评估:定期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6.宣传普及: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实施。

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体系。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一、背景介绍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人为和经济活动原因,造成的土壤有机质、营养元素和微生物等流失现象,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一种综合性生态问题。

尤其是小流域的水土保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安全。

当前中国的水土保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日益严重,尤其在小流域中更加显著。

小流域的水土资源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关乎全社会的生存环境问题。

对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尤为迫切。

二、存在问题1. 土地沙化严重小流域土地的粗糙度低、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沙化,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2. 生态系统破坏水土保持问题的加剧,造成了小流域内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 农田面积减少水土保持问题严重影响了小流域内农田的面积,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农民收入受到了直接影响。

4.水资源减少小流域内的水质量下降,水资源减少,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三、综合治理对策分析1. 林草植被恢复在小流域内进行大规模的草原植被恢复和树木种植工程,以增加土地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 土地整治通过对土地进行适度整理,加强水保工程的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地质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3. 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减少非点源污染的产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小流域内的水质与水量。

4.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政策支持,综合各方资金和力量,推进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5. 宣传教育加强对当地农民和居民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6. 科学监测加强对小流域内水土保持情况的科学监测,建立健全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土保持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7. 持续管理加强对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质量的问题。

进入21 世纪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成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主要方式,为近年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效益分析引言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态文明”,落实“幸福河”的发展思想,适应新时代新阶段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水环境管理工作中,要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发挥好水资源推动环境保护的作用,实行推动小流域创建工作。

以乡镇为基础,以村落系统为单元,构建多目标、多目标、经济效益防控管理系统,实现无污染的绿色小流域。

在对河湖环境进行改善、对水土流失治理、对农业生产状况进行改善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最终形成“湖河畅通、生态身心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态清洁小流域。

所以,河道的生态建设对于一个洁净的小流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实施生态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一)小流域环境因水源污染而产生的生态破坏在我国,小流域内,不仅存在着大量的生活用水,而且存在着大量的工业、农业和建筑废水,这些废水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农业生产过程中,因施肥不合理,导致了农业用水中 N、 P含量过高,对小流域生了严重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当前,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导致了城镇治污项目的盲目实施;这种现象不仅会削弱环境管理的效果,也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而破坏局部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导致局部的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

(三)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我国实施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但因缺少有效的粪便还田技术规范,导致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不均衡、过度利用、不合理利用乃至废弃利用,同时也造成了耕地和水体的严重污染。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水土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议题。

在中国,小流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规划设计针对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制定规划设计,根据当地的地形、水土条件、植被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布置植被覆盖、坡地安全利用、水土保持设施等措施,以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障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生态恢复小流域的生态系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因此生态恢复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恢复湿地和水体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通过生态恢复还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三、水资源管理小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对于水土保持工作至关重要。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水库蓄水、水资源分配、农业用水等方面。

还要加强河道整治,增加河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容量,保障小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农田整治农田是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

要加强农田的整治,实施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合理布置排水沟渠、梯田等水土保持设施,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农荒化现象。

还需要加强农田的植被覆盖,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

五、社会参与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农民群众、科研机构等。

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提高社会各界的水土保持意识,加强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共同推动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水保知识问答

水保知识问答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知识问答1、什么叫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对山丘区、风沙区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2、什么叫清洁小流域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以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流域综合治理为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3、什么叫三道防线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⑪生态修复防线,即在中山、低山及人烟稀少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开垦、盲目割灌和放牧等生产活动;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为活动和干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⑫生态治理防线,即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浅山、山麓、坡脚等区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规范开发建设活动,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因地制宜加强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⑬生态保护防线,即以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为重点,保育植被,恢复湿地,清理河道垃圾、障碍物,恢复景观生态,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维护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平衡,控制侵蚀,改善水质,美化环境。

4、清洁小流域五个同步治理“五同步”是指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的“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五同步综合治理。

5、清洁小流域治理九条标准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

②流域内开发建设项目有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③小流域内平均土壤侵蚀量控制在200吨/平方公里・年,拦沙率达到70%以上。

④小流域内旅游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养殖场等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率达到80%以上。

⑤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置。

⑥流域内种植业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农耕地及果园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⑦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低于250公斤/公顷,农药使用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水库生态清洁小流域汇报

水库生态清洁小流域汇报
水库生态清洁小流域汇报
二、现状
水库库区地势起伏较大,水库北岸线是山岭地。由于多年开荒, 树木植被稀少,加上人为小块耕种,造成地表破坏,受到雨水冲刷, 造成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南岸岸线
北岸岸线
二、现状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水库周边居民的增加,大量的生活污水也排放到水库 中,使水库污染严重,水库库区不断淤积使总库容减少。
六、效益评价
(2)生态效益 通过本次综合治理,改善了周边环境,绿化了山体,同时结合周边山体打
造万亩生态林,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增加了人们休闲旅游的景点,使部分 区域形成生态湿地公园。提高灵珠山森林覆盖率,扩大生态林规模,植物的多 样性得到丰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育土壤、 净化环境、调节气候、固碳制氧、滞尘杀菌、释放负氧离子等方面,有了显著 提高。
四、治理措施
截污坝总长300.0m,分为溢流段和非溢流段,左岸非溢流段坝长90.0m,右岸非 溢流段坝长140.0m,中间溢流段坝长70.0m。 溢流段位于中间主河槽位置,为方块石镶面的C30细石混凝土砌乱石WES溢流坝,坝顶 高程49.0m,河底高程46.0m,坝高3.0m,上游侧堰体直立,下游侧堰体坡比1:0.7。
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大大 降低污染物入库量,为下一步水 库的整体治理打下坚实基础。在 充分利用项目区现有水源和植被 的前提下,提高区内人均纯收入 和林草覆盖率。通过综合治理, 可使项目区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 化。
总体布局
结合流域现状,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总体布置上因地制宜的采取“上游 截污、库区清淤、湿地净化”总体布局,将小流域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 区和生态保护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防治措施,将生态修复区水土流失 问题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解决,将生态治理区水污染问题通过坝体拦污、生物 降解方式解决,水库污染问题通过构成水源保护的两道防线,达到污不进库、 层次鲜明、人水和谐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主要建设内容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主要建设内容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主要建设内容1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概念及内涵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基本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通过有效保护使综合治理后的小流域实现山青、水秀、人富。

在规划上,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其作为一个“社会- 经济- 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 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 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在实施上,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互动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和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水土保持防线的思路进行建设。

在效果上,流域内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对自然的改造和扰动限制在能为生态系统所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复的范围内。

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目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5 %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70 %以上,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内平均土壤侵蚀量控制在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

全面实行封禁,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有完备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

小流域内旅游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养殖场、集中村落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治理率达到80 %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90 %以上。

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理。

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以上。

流域内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种植业,农业生产90 %以上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农田和果园平均化肥纯量施用强度低于100 kg/ hm2 ,农药使用强度低于3 kg/ hm2 ,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秸秆综合利用率90 %以上;农用薄膜回收率90 %以上。

小流域总体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文件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文件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文件一、前期规划要周全。

首先呢,得把小流域的情况摸得透透的。

就像你要给一个人治病,得先知道他哪儿不舒服一样。

要去调查这个小流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河流走向等等。

这就好比给小流域做一个全面的体检,哪里是山包包,哪里是低洼地,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都得搞清楚。

而且还要知道这个小流域里都住着哪些动植物小伙伴,可不能建设的时候把人家的家给拆了。

二、治理措施分好类。

1. 坡面治理。

种树栽草很重要。

就像给山坡穿上一件绿色的衣裳,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让山坡看起来美美的。

选择合适的植物很关键,不能在干旱的山坡上种那些特别爱喝水的植物,不然它们会渴死的。

比如说,在一些比较陡的坡面上,可以种一些根系发达的草,像狗牙根之类的,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爪子,紧紧抓住土壤,不让土跑掉。

梯田建设也很有讲究。

梯田就像是给山坡做的一层一层的台阶,把坡地变成了可以耕种的平地。

修建梯田的时候,要考虑到灌溉和排水的问题,不能让水在梯田里乱流,不然会把田埂冲垮的。

2. 沟道治理。

谷坊建设是个技术活。

谷坊就像一道道小堤坝,拦住沟里的泥沙和洪水。

在选择谷坊的位置和建造材料的时候,要根据沟道的宽窄、水流的大小来决定。

如果是比较小的沟道,用一些石头或者木头就可以建个简易又有效的谷坊。

沟道疏浚也不能马虎。

就像给沟道清理血管一样,把沟里的淤泥、杂物都清理干净,让水能够顺畅地流走,这样就不会发生洪水在沟里泛滥的情况了。

3. 河道治理。

河岸护坡要做好。

河岸就像河流的两边的城墙,得坚固又美观。

可以用一些生态的材料,像石头和植被相结合的方式来护坡。

比如在石头缝里种上菖蒲之类的水生植物,既加固了河岸,又给河流增添了一抹绿色。

河道清淤也是必要的。

河道里的淤泥就像人肚子里的积食,如果太多了,河流就会生病。

把淤泥清走,能让河道变深变宽,河水也会更清澈,小鱼小虾在里面游得也更欢快。

三、生态修复要跟上。

小流域里如果有一些被破坏的地方,就像人身上有伤口一样,得好好修复。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气、水源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对小流域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爱护自然,以可持续利用水土自然及可持续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结合水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并以提供清洁淡水、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进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本文将以北京市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为例进行分析,结合北京市的实际状况,遵循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对保护与治理规划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前言水资源问题属于世界性问题,如何维护当地水资源良性发展,治理并有效改善水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课题。

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自然环境资源,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起到支柱作用。

但随着水资源紧缺程度的持续增加,以及社会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很多地区不得不面临水质性、资源性缺水的两重压迫。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就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对其治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改善水源地基础设施与民众居住环境,大幅降低水源污染,为当地水资源保障提供可靠支持。

一、北京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背景与问题分析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全市整体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其中涉及山区总面积为10418平方公里。

北京从2003年开始提出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构建生态“修复、治理、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截止到2021年底,北京市1085条小流域中,已经完成建设46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取得了较好的清洁治理效果。

这其中,北京市境内的密云水库上游,共179条小流域,基本上在2022年底能够全面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为北京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出更积极努力。

(一)水土流失的问题根据北京市水务局最新遥感调查数据,与北京市2011年首次税务普查结果对比来看,2020年北京市整体水土流失面积降低了超过1116平方公里,占整个北京总面积7%左右。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小流域是地球表面的水文地貌单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导致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现状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小流域地区的地表径流增加导致了水土流失的严重加剧。

由于水土流失加重了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小流域中的污染物质释放增加,水体污染严重,引发了生态系统的恶化。

小流域的水土保持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当地生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针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对策来解决当前问题。

1.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加大对小流域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引导农民、农村居民参与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来,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居民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种植等方式参与到生态治理工作中,推动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2. 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强化生态修复工程。

对于存在水土保持问题的小流域,应该进行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和措施,并重点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植被恢复、地面覆盖、梯田整治等工程,通过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产生,达到水土保持的效果。

3. 推进“三旱一霉”制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问题,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生态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积极推动“三旱一霉”制度,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节水灌溉和科学施肥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

4. 强化环境监测和管理,建设水土保持信息平台。

加大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信息平台,及时获取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对小流域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并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和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浅谈加强小流域生态治理

浅谈加强小流域生态治理

浅谈加强小流域生态治理作者:许柏林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19期摘要:为解决山区丘林地带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河岸坍塌、河道淤积和山洪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在全面实行河湖长制的模式下,必须开展以“安全、生态、发展、和谐”为总目标的安全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

本文主要从河岸生态修复、污染源处理、自然净化、强化管理措施及达到的效果对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进行了探讨。

希望对相关部门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1 前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的特点,打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2 河岸生态修复2.1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是做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所以要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的改善。

根据当地的土地的实际状况,合理开发和利用,切实做到因地制宜。

在进行水土保持改革方案时,要与当地政府的计划要求相结合,从整体利益考虑出发,顾全大局。

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时,要充分的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与其他因素会有很多的交集,所以可以与果业、林业、渔业以及旅游业等项目进行综合整治,在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下,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为真正实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2.2 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结合自然修复主要是指采取人工保护,自然发展恢复的方式。

对于保护区域的四周设置栏禁,禁止在区域内实行放牧、采伐等生产生活,要不断做好对该地域的管理保護和封禁方面的工作,使其持续处在自然修复状态,以此来减少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那山那水 ID:BJshuibao政务 | 专题 | 交流 | 分享生态清洁小流域就是指对流域范围下水土资源的积极保护,对水土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利用。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包括生态自然修复区、综合治理区以及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

( 1)生态自然修复区小流域中存在林地,需要运用一切保护封育方法,需要设置封禁标牌,明确封禁范围。

同时,需要在封禁治理的氛围中设置相关提示标牌,并在治理区范围的入口与出口设置带有警示性质的标牌,使人们清楚封禁的具体范围,让人们掌握与其相关的管理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为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需要在修复区范围内增加植被保护的力度,要通过各种方法宣传治理区内的保护行为,使人们对于环境的治理意识不断提升。

( 2)综合治理区综合治理区应该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该在治理的过程中重点对荒山与疏幼林进行重点治理。

在治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种植治理区域内能够存活的树种,并通过坡面水系工程,辅助水保林的生长与发育。

关于疏幼林应该开展封禁治理,要在治理过程中选择坡度相对平缓的区域,要选择种植条件合适,而且集中的荒地种植树木,形成水保林。

在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的范围内,应该逐渐水利水保工程,比如拦沙坝与蓄水池等。

在综合治理区中应该重点防治面源污染,若要保证小流域中的水资源避免富营养化,需要对区域范围中的化肥农药进行控制,对其使用的种类与使用量进行合理限制,农业用水应该达标排放。

应该对治理区范围内的地形与土地运用情况,有必要在农田接近水资源的低洼范围内设置人工湿地,利用湿地中的植物对农田中的化肥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过滤,使附近水质得到净化,这样能够有效的控制因为农田化肥通过地下径流完成的面源污染。

如果综合治理区范围中不适合设立人工湿地,需要采取其他方法控制污染,可以布设生态沟,并种植多维管植物,使农田中的有毒物质得到吸收,从而使其排放达标。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流域受到了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的困扰。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需要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的目标。

本文将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综合评估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在制定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之前,首先需要对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小流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水资源状况、土地利用情况、环境承载力等方面。

通过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小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为后续的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制定综合治理规划根据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结果,需要制定综合治理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质改善等方面的措施。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流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

三、加强生态修复工作生态修复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植被恢复、林草种植、河岸整治等方式,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生态修复还可以改善小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综合治理的重点任务。

通过修建护岸、设置植被带、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加强对小流域土壤的保护,减少水土流失。

要加强小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污染,保护水质,确保小流域的水资源安全。

五、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为了促进小流域的生态清洁水土保持,还需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通过合理耕种、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农业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农业还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六、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及治理措施陈靖摘要:目前,海南广大农村地区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农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增长,传统小流域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此,采取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在小流域内,由坡顶到沟道(水系)设置“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根据不同防线内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及人为社会活动特点,分区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各项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彻底改观。

通过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助力海南绿色崛起。

关键词:小流域;三道防线;水土保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呵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海南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

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强化全民生态自觉,实施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工程,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长期以来,海南农村地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伴随着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规模化养殖、休闲旅游的发展,水土保持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在农村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的情况下,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水质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另外农村地区农业功能发生转变,原有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形势。

为此,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理念,在海南农村地区,采取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的总要求,通过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的治理理念传统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提高农业产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成果显著,也与当时农村地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但是在新形势下,开发建设项目导致了新的水土流失发生,水少、水脏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功能转变对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要求,需要对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

为此,采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新理念,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把水源地上游及周边流域水土流失及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作为工作重点。

防止水源污染的同时,注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把流域内水资源、水环境、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统筹考虑,水系、农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进行综合规划和整治,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促进宜居环境的建设。

1.1 生态修复防线在流域山顶或坡面上部,坡度一般大于25°,人类活动较少,没有开发建设及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等人为干扰,将这一地带划为第一道防线,称其为“生态修复防线”,其特点为山高坡陡,土层浅薄;遇到暴雨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该区域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溅蚀,通过封山禁牧、生态移民等措施,减少人为破坏,主要依靠自然修复防治水土流失。

生态修复防线的防治目标是: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基本上禁止农业耕种和放牧活动,水土流失量控制在土壤容许流失范围内。

1.2 生态治理防线在坡面的中部、下部和坡脚地区,坡度小于15°,一般为村镇建设区、农业生产区、风景旅游区等人类活动频繁区,以及废弃矿山等开发建设废弃地和裸露荒坡,将这一地带划为第二道防线,称其为“生态治理防线”,其特点主要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是泥沙的主要产区,村镇及旅游业集中,人类活动频繁,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严重,农药化肥施用量大,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导致发生新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沟蚀、细沟状面蚀等。

同时该区域是工业、农业、餐饮服务业和居民集中分布地段,是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地,也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生态治理防线防治目标是:通过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治理率达到80%以上;处理后的中水90%得到资源化利用,节水灌溉率达到80%以上,固体废弃物等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清运和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

1.3 生态保护防线在流域下游沟道和河(湖)道防洪蓝线两侧及其周边地带,一般为河川地、河滩地等滨水区域,是接受污染物区域,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水源保护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称其为“生态保护防线”,其特点是人为挖沙、采沙现象严重,湿地萎缩、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变差。

该区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沟道的坍塌与冲刷、生活垃圾和污水滞留河道等,使河道富营养化,水库水质下降等。

生态保护防线防治目标是: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过滤和水质净化功能,维系河(沟)道及湖库周边的生态系统,控制土壤侵蚀,改善水体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的划分2.1 划分原则景观格局是斑块、廊道和基质元素的空间格局,在三道防线划分时,要充分考虑景观格局,遵循景观格局相似性原则。

水土流失是小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是污染物搬运的动力因素,因此,在划分中要体现出水土流失类型、形式、程度、强度等的相似性。

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要考虑小流域建设措施布局与治理措施布设的相似性,以便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措施的实施和管理。

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表现方式,它代表和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强度、利用方式和类别,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中,必须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相似性。

生态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包括提供产品、调节气候、文化内涵和经济支持四大功能。

在小流域三道防线的划分中,要考虑其不同防线生态功能的相似性。

2.2 划分依据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首先要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包括GIS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数字化,基础图件的准备等,主要基础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沟系及水系图、道路图、数字地形图等。

根据小流域沟系或水系图,先确定第三道防线的主体位置,再根据沟道(水系)及沟道(水系)两侧的土地利用类型,确定沿沟道(水系)的缓冲区范围(宽度),一般为2~8m;缓冲区内即为第三道防线的范围。

在确定第三道防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形式、强度等进行第二道、第一道防线的划分(表1)。

3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的治理措施3.1 三道防线总体布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道防线建设中,应根据地貌、土地利用方式、水环境的主要问题等,综合规划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并合理进行布局。

在防治措施立体配置方面,根据小流域内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规律等,由分水岭至沟底分层设置防治措施体系。

在防治措施水平配置方面,以居民点为中心,道路为骨架,建立近、中、远环状结构配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生态修复防线内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溅蚀和面蚀,陡坡地段存在重力侵蚀危险,在该区域主要实行封禁、生态移民等措施,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干扰,依靠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恢复植被,提高其保持土壤、水源涵养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

生态治理防线内人口相对密集,农地面积较大,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干扰也较为强烈,自然植被覆盖度较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同时具有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双重威胁,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严重。

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形式多样,有农业、工业、居民生活和观光旅游等多种形式的用地。

根据不同用地形式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重点治理生活污水、垃圾和生产过程中的“三废”,防治其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保护防线内是接受污染物最多的一个区域,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是采取谷坊坝、拦沙坝、库(河)滨带防护林及湿地保护建设等措施,综合利用湿地、水陆交错带和植物生态过渡带拦截泥沙、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形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第三道防线。

3.2 生态修复防线内主要措施3.2.1 封山育林在生态修复防线内,通过封山育林,减少人为活动,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在流域上游区域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以达到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封山育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种方式。

全封:是封山育林的主要方式。

在封山育林期间禁止进入封育区从事砍伐、修枝、割草、放牧、扒取枯枝落叶、铲草皮、挖药材、采果、采松脂等人为活动。

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均可采取全封的方式。

半封:是季节性的封山育林,是有计划、有指导性地定期进行开山割草、砍柴和人工抚育管理。

但必须严禁砍伐树木,保护幼树。

轮封:是在时间上轮流封山育林,达到保护的目的。

根据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把需要进行封山育林的地方分区划片,进行轮封。

在不影响育林要求和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划出一定范围的林地,有计划的指导群众放牧、樵采等。

实施封山育林时,在封禁治理区和出入封禁治理区的路口设置提示或警示性的标牌,明确封禁范围、封禁管理规定等,提醒人们做好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建立进入封山育林区许可证制度,以杜绝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一切人为活动,在植被状况较差的地区,可以实施人工播种、栽植等措施,以促进植被恢复。

3.2.2 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将交通不便、封山育林范围内、水源保护区内居住的农户,以及受泥石流威胁的农户,在政府统一规划框架内,搬迁到特定区域居住的一项措施。

为保证生态移民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依法责令封山育林区内、水源保护区内的零散农户搬迁。

并建立起生态移民补偿机制,保证在搬迁过程中,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并能够得到一定的实惠。

建立健全生态移民后的各种生活保障措施体系,保证农民搬迁后无后顾之忧,对搬迁后的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拓宽搬迁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防止搬迁农民因各种原因返回原居住地。

通过宣传推动、政策调动、示范带动和服务劳动等措施,在当地政府主管领导下开展生态移民工作。

3.3 生态治理防线内主要措施3.3.1 水土保持造林种草由于乱砍乱伐和过度放牧,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通过水土保持造林种草,增加地表覆盖度,可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造林种草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选择乡土树种、草种。

其中生态公益林树种选择根系发达,固土保水力强、生长快、易郁闭、树冠浓密、枯枝落叶量大的树种,有加勒比松、马占相思、厚荚相思、木麻黄和小叶榕等;经济林树种选择品质佳、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特用、油料、药用及果品等经济树种,有橡胶、腰果、芒果、椰子、槟榔、油棕、竹子、香蕉等;绿化草种选择狗牙根、结缕草和大叶油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