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摘要:为解决山区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河岸坍塌、河道淤积和山洪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必须开展了以“安全、生态、发展、和谐”为总目标的安全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

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分析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并对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一、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如何保护好水资源,治理和改善水环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课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支柱。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水资源紧缺程度不断加重,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农业大国,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02年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居世界第109位,许多地区同时面临着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迫。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的特点,打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被列入综合治理的小流域须是存在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水土流失危害中的一种或几种灾害威胁,且位于丘陵山区,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闭合集水单元。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发表时间:2016-03-22T09:41:06.5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作者:李寿贵[导读] 昭通市昭阳区水务局本文还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今的发展模式。

昭通市昭阳区水务局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水土流失与水质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新思路便在此时被提出。

通过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可以保护流域内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该建设得到了极大推广。

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

除此之外,本文还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今的发展模式,最后本文提出了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践意见。

关键词: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江河湖海水质日益恶化,水体污染愈加严重,富营养化现象屡见不鲜。

传统的以水土资源治理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为了保护流域内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部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本文便简要叙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地域特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所遇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涵小流域通常是指二、三级支流以下以分水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水面积在50k㎡以下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汇水区域。

小流域是最基本的集水单元,也是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的基本单元,是水体保护的管理单元。

只有治理并保护好小流域,才有可能治理并改善我国水体质量,达到生态平衡。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法。

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以此实现流域内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案例研究,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研主要以国内不同地区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山地、平原和沿海地区。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

三、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和重要性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保护和修复小型水体流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污染的影响,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性:1. 生态保护: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缓解水土流失,减少水污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水资源管理:通过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3. 气候调节:恢复和保护植被覆盖,改善气候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关键措施1. 湿地修复:通过恢复植被和改善水文条件,提升湿地的水净化和水源涵养能力,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2. 水土保持:采取防护林、草地和植物固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和水源供应。

3. 河道治理:对流域内的河道进行整治,修复和规划,增加河道的贮水能力,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4. 农田管理:推广有机农业、精细农业和水资源智能化管理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5. 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城市空间的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能力。

五、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山地小流域的修复该山地小流域之前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问题。

经过相关部门的修复和管理,通过植被恢复、河道治理和土壤改良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土壤和水的流失,提高了水净化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该流域的水质显著改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2. 案例二:某平原小流域的保护该平原小流域面临着城市扩张和农业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压力和污染问题。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ECOLOGY区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巴林右旗水土保持工作站 姚玉军摘要:现如今,小流域水土保持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治理问题。

基于此,文章研究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治理措施,初步阐明小流域水土保持新思路和新理念,为今后在当地和其他地区小流域更深入治理与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3-0156-0001一、生态清洁小流域(一)基本内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覆盖生态景观学、自然环境控制学、系统论、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和水土保持等多种学科,可将其内涵概括为: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的条件下,科学规划、综合考虑、协调利用小流域治理措施,由此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水关系协调、生态健康、当地景观与治理措施的协调发展。

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最终实现绿水、青山、人富的治理目标,按照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的相关要求,达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产集约化、自然环境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有效遏制,使得小流域景观美化、整洁干净、自然和谐、环境宜居,并促进人文环境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

(二)建设内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整治湖库与沟道周边环境、改善居住环境、恢复生态、合理处置垃圾、治理水土流失等,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地合理采取各项措施,并且保证小流域治理措施与周边景观的协调。

(三)小流域特点生态清洁小流域把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环境治理与农村治污融为一体,其高标准治理和高起点规划具有更加新颖的水土保持发展理念,水土保持发展领域及水土流失治理层级得以拓宽、提升,更加全面扎实地治理小流域生态环境。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一)小流域内风、水蚀全年交错进行特别是雨季,一下暴雨,泥水顺着农田和垄沟,直接进入沟道,沟头和沟岸也随之前进和坍塌。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小流域作为水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进行综合治理。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对策。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包括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多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受到了威胁。

2.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在小流域的发展中,存在着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等方面。

2. 科学规划管理:推动小流域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小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减少水资源污染,改善水质。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展小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重点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提高生物多样性。

5. 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来。

以上对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案例分享某市XX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该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专业团队进行全面规划和组织实施,在小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通过开展细化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优化农村环境结构,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巩固和改善农田、林地、草地、水域的生态功能,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兴农工程,包括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水系修复等,有效改善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田水管理效率,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保障了供水安全。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报告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报告引言: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一种自然环境完整、水质清洁、水量稳定的小型流域。

在这种流域中,水源地和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从而维持了流域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本次调研旨在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特征、保护与管理方式,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特征1. 水源地保护:生态清洁小流域通常是大型水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清洁、水量稳定,对于满足周边地区的生活和农业用水需求起着重要作用。

2. 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生态系统相对完整,多样性生物种类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并且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3. 自然景观优美: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山川和河流融为一体,流水清澈见底,周边生态环境优美,吸引大量游客。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的保护与管理1.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水源地保护,严格限制污水排放,控制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加大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调度。

2. 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进行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流域的自然保护能力。

3. 宣传教育与参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小流域保护与管理,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 严格执法与监管:加强水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对破坏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强化保护管理。

三、案例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保护与管理的成功经验以纽约州的卡塔拉古斯流域为例,该流域通过限制农业污染、禁止乡村破坏性开发、植树造林等措施,保护并改善了流域环境。

现在的卡塔拉古斯流域水质清澈,水量稳定,生态系统健康。

这主要归功于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加强了对流域的保护与管理。

结论: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保护与管理措施,我们可以保护水源地、改善水质、维护生态平衡。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共同保护和管理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切实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流域是指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自然降水集中形成的一条小河流及其支流所涵盖的区域。

小流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和自然环境的因素影响,小流域环境逐渐恶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小流域面临的问题,需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多学科综合技术手段,对小流域的水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达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效益、保障水资源安全的目的。

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小流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加强科研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推动小流域的健康发展。

1.2 问题概述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工作,包括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目前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管理不当、生态环境破坏等。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和不合理规划,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甚至引发自然灾害。

水资源管理不当也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些地区存在着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解决。

应加强土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应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保护植被、水体和土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相信一定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水土保持发展的要求,在本篇文章中,首先对生态的含义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了阐释,然后对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含义、目标以及治理模式作了简要说明,最后给出了综合治理的定义、基本原则、具体治理措施和意义,着重强调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大改善了生态、有效保护水源、对提高人民生活生产质量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已日渐突出,尤其是江河湖海污染,这些流域内的环境污染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所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环境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1生态1.1含义生态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

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此系统是开放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

1.2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俗话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实际上阐述了生态环境状况与文明发展兴衰的直接关系[1]。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所以,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预防生态环境的恶化,才能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态治理防线。即第二道防线,位于小流域 内农业种植区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一般为坡中、下 部,坡度不大于25 o。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 设用地为主,植被覆盖度一般不大于10%,水土流失 主要表现为面蚀、沟蚀和细沟侵蚀。区内具有人口密 集、生产生活集中,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废 水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的特点。该区是生态清洁小流 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环节。 (3)生态保护防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最后 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内沟(河)道两侧及水库周边地 带,包括沟(河)道和河滩地,坡度不大于80。该区土 地利用类型有水域、未利用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一般 不大于30%,土壤侵蚀以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区内 具有沟(河)道挖沙、采石导致沟(河)道的坍塌而影响 行洪,生活污水、垃圾滞留沟(河)道导致水体富营养 化和水质恶化等特点。 三道防线的创新工作思路,现已成为我国各地构 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每条小流 域各有其地貌、地形、治理现状不同、规划目标不同等 自身特点,因此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各地需 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构建三道 防线。
“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 清洁小流域的工作新思路HJ・1 21,即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 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 复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小流域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 况,依据小流域地貌部位与河(沟)道的距离,由远及 近,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 护区,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种治理措施,构成小流域水土 资源保护的三道防线。 (1)生态修复防线。即第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 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一般为坡上 部,坡度大于250。该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植被覆盖 度大于30%,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溅蚀。区内 具有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等特点。
4治理摸式与技术措施
4.1治理模式
各地因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建设生 态清洁小流域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在实践中, 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各有侧 重,探索和总结出不少各有特色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多 种适应不同区域和需求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
3“三道防线”的概念及其特征
2003年北京市从实际需要出发,率先提出了构筑
万方数据
增刊
王振华,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l 17
式㈣。 以北京、浙江永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亟待解 决的是水源区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 此在开展工作时,形成了以水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 “溯源治污、分区防治、村庄配套、产业跟进”的生态清 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广东省小流域治理解决的主 要问题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等安全问题,山地灾 害在小流域常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巨大。因 此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把防治面源污染、 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纳入了治理范畴,形成了以流域 防灾减灾为重点的“河沟整治、坡面防护、灾害预警、 面源控制”的生态安全小流域治理模式旧1。湖北、陕 西、河南3省针对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 心水源区内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围绕面源污 染严重的问题,探索了切合当地实际的生态清洁小流 域治理模式,即提出了“荒坡地径流控制、农田径流控 制、村庄面源污染控制、传输途中控制、流域出口控 制”的5级防护模式¨“。 此外,同一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还可根 据地形地貌、功能特征以及人类活动情况进一步细化 和分类。例如,杨坤在分析北京市山区功能定位、水土 流失和农村水污染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土壤侵蚀强度 分布、区域产业发展、生态破坏状况及其成因分析,将 北京市山区划分为重要水源保护区、农地水土保持区 和山地景观保育区等3种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 式¨“。b振军等根据密云县分布的6个典型小流域 的不同特点,提出了6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 式¨“:①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为主,建生态保护型流 域;②以污染治理为主,建清洁生产型流域;③依托 旅游资源,建人水和谐型流域;④结合新农村建设,建 民俗休闲型流域;⑤依托旅游资源,建观光采摘型流 域;⑥强化基础设施,建绿色产业型流域。
t,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400
万t旧1。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2010年底全市547条 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 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640
428
km2,共治理小流域401 km2,其中建成生态清洁
小流域150条,治理面积1
903 km 2I“,有效地保护了
水源,切实保障了首都水环境安全。 浙江省永康市自2008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以 来,对53条小流域实施了“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 境”五同步治理,河道水体“黑、脏、臭”的状况彻底改 变,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村庄、院落生态清洁的新 格局。杨溪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85 km2,治理程度达到81.1%,水库水质已由Ⅲ类提升到 Ⅱ类‘6・91。 甘肃省秦安县在2006—2008年建设生态清洁小 流域期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积达到9.41 km2,治 理程度达79.2%,林草覆盖率达44.2%,年均减少地 表径流12.1万m3,减少土壤流失6.9万t¨…。 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设,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每年可减少土壤 侵蚀1.42万t,增加水源涵养8.26万m3,水体中氮、 磷含量分别减少20%和30%,流域出口水质明显改 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成效
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水保部门相继开展 了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清洁 小流域试点建没工作,已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 效益。 北京市在2003—2008年建设清洁小流域期间,累 积减少土壤流失321万t,减少流失总磷204 t、总氮
321 t、COD。。2 989
l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发展、 提高和完善。传统的小流域治理的主要内涵是以小流 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 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 效益相结合,建立起从沟头到沟口、从山顶到沟底的立 体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清洁小流域的内涵是在传统小 流域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 “社会一经济一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系统论、景 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 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 的不同形式,以及面源污染物来源及其迁移特征,以水 源保护为中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途径。在纵览国内近
年来有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与建设成效,对生态清 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迷,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了展望。 关键
收稿日期:201l—05一lO
容和技术措施El益丰富∞o。2011年初,《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实 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 设”,作为搞好我国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的一项重 要措施,这标志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始进入大规 模的实践应用阶段。 伴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国 内一些学者对其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以及 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词: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文献标志码:A
中图法分类号:X17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江河湖泊水体污染 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已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大量研 究表明,点源污染得到基本遏制后,伴随水土流失而产 生的面源污染成为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业界所指的小流域,其面积一般为5—30 km2,最 大不超过50 km引““。小流域是最基本的径流产生及 汇流系统,是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发生的基本单元,又 是水源保护的管理单元,只有把一条条小流域治理好、 保护好,才能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入河入库水质才能 得到基本保证Ho。大江大河的治理需要立足于各个 水系,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然而,传统的以水 土保持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水环境污染加剧,对小流域综合 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水土保持防治基础上,增 加了水源与水质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 目标¨岫・。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孕育而生。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明确提出,仅有几年 的历史,但由于它易被决策者与公众理解和接受,迅速 成为小流域治理的目标与方向。2007年水利部开始 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l条小流域开展 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经过近几年各地的探 索实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设内
护区。采用的措施主要有防护坝、生态沟渠、湿地恢 复、河(库)滨带生物缓冲带建设、沟道清理及水系建
设等。
湖北、陕西、河南3省在丹江El市实施丹江口库区 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坚持传统水土流失治理 与面源污染控制、水源保护相结合,提出了5级防护技 术体系u¨,即:①荒坡地径流控制。采取的措施包括 营造水保林、水源涵养林、疏林布植、退耕换草等。② 农田径流控制。配套、完善路渠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 程,同时对农民耕作方式、化肥农药施用进行科学指 导。③村落面源污染控制。配备垃圾池(箱),兴建排 水沟渠和污水收集循环降解系统;发展舍饲养畜,结合 沼气能源建设收集处理牲畜粪便。④传输途中控制。 生活污水流经途中,依次构建过滤池、生态沟渠、生物 降解塘等。⑤流域出I=l控制。在流域下游出口处建 设人工湿地,栽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进行最后一道 净化处理。 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 采用了工程、生物、耕作、自然修复等技术措施,并且各 技术措施(如节水灌溉、保土耕作、生态沟渠、人工湿 地等)多是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条件而建立的;某一技 术措施的选取和实施,需围绕当地生态环境面I临的突 出问题和矛盾,并结合小流域建设目标,做到因地制 宜、因害设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