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饲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产饲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水产养殖动物对营养物质与饲料原料的合理利用问题,并提供优质、安全水产品。饲料质量是影响生态系统、养殖动物抗病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把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配方等研究列入国家饲料开发项目,开始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技术的开发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基础。因此, 我国对水产动物营养的研究和开发十分迫切。相关专家对这一课题展开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阅读了十余篇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这个课题。
(一)我国水产饲料的现状
伴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水产饲料业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上水产饲料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水产饲料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的规模化发展阶段,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5年我国的水产饲料产量为 984 万吨、增长率为 20.02%,2006年为1280万吨、增长率为30.08%。2007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产饲料增长率一直低于 10%,2006年至2010年水产饲料占全国商品饲料总量比例一直维持在9%~11%(详见表1)。根据我国目前海洋和江河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水产品总量增长将基本由水产养殖产量来提供,水产饲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得到增加。根据我国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推算,到2015年,我国鱼虾蟹的养殖产量为3000万吨以上,水产饲料使用量在2000万吨以上。
(二)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从“六五”至今,国家和地方通过立项攻关,已基本摸清了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生存、生产和健康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相继开展了“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和鱼饲料配方的研究”、“主要水生动物饲料标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鱼类营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1]:(1)取得了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如草鱼、青鱼、团头鲂、鲤鱼、罗非鱼、鳗鲡和对虾等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参数,为实用饲料的配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制订了水产饲料的质量检测技术和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标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省部级渔用饲料检测机构,使渔用饲料工业生产走上正规化。(3)查清了我国水产养殖饲料源,对常用饲料源进行了营养价值评定,为高效使用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了依据。(4)研制了主要养殖品种的人工配合饲料,如鳗鲡、中国对虾、鲤鱼等饲料已达
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开发了一些名贵品种如鳜鱼、长吻兢、大口鲶、斑鳢、中华鳖、鲟科鱼类等的沉性或浮性人工饲料。(5)开发了一批渔用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研制了草鱼、鲤鱼、中国对虾等品种的高效优质复合预混料配方;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草药添加剂,对水中稳定型维生素C衍生物、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各种酶制剂和活菌制剂等也做了很好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工作。(6)颁布了草鱼(SC/T1024-2002)、鲤鱼(SC/T 1026-2002)、鳗鲡(SC/T 1004-1992)、虹鳟(SC/T1030-1999)、罗氏沼虾(SC/T1066-2003)、中华鳖(SC/T 1047-2001)、真鲷(SC/T2007-2001)、牙鲆(SC/T2006-2001)、中国对虾(SC/T 2002-2002)和大黄鱼(SC/T 2012-2002)的饲料标准;目前一些主要养殖鱼类的饲料
(三)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产鲤鱼、草鱼、罗非鱼、鳗鲡、对虾、罗氏沼虾和鳖的商品饲料的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起步晚,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在鱼虾类营养生理和营养参数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
1.基础研究不足, 缺乏系统性
2.水产专用添加剂的开发不足
3.冷水鱼营养研究滞后
4.对亲鱼营养和开口饲料研究不足
5.对水产饲料原料的开发与质量控制不够,能量饲料短缺
6.粗放式水产养殖,配合饲料覆盖率低
7.水产营养研究滞后,饲料科技含量低
8.环境污染。直接投喂投喂糠麸、饼粕类这些农副产品加速了养殖水域环境的污染, 使养殖对象疾病频生。
9.水产饲料企业多,市场竞争无序
(四)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展望
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但与发达国家和实际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推动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的进步, 保证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在今后一个时期, 需着重加强下列方面的工作。
1.水产动物营养需要量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主要加强能量、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特别是微量元素) 的营养需要研究, 与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等学科结合, 与动物体谢循环等内部调控机制相组合, 与动物免疫机能相结合, 采用当代最新的技术和手段进行营养需要研究。选择研究对象以我国特有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为主, 以生态环境、食性和种属进行分类,对具有代表性的进行集中研究,由于对有效养分的营养需要研究非常有限, 所以要加强水产动物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评定, 实现按饲料有效养分研究动物营养需要和设计配方。通过测定我国海、淡水主要养殖种类常用的饲料源营养素的消化率和
消化能, 研究主要饼、粕类饲料源中抗营养因子对水产动物生长与健康影响以及脱毒与营养增效技术。
2.环境营养学研究与环保饲料的开发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如果添加过量或添加的物质不利于动物的吸收, 则会污染水质。水产养殖系统排出物所造成的养殖环境磷污染和氮污染日趋严重, 这迫使营养学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发展高能量、低蛋白、高利用率的环保饲料。环保饲料是要尽量降低饲料中的氮和磷, 特别是不可利用氮和磷的含量; 另一方面是对饲中利用效率低的成分尽量提高其利用率。如利用各种生物技术产品、酶制剂, 可以提高难消化营养成分的有效利用。使用植酸酶一类的饲料添加剂以改善水产养殖动物对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我国的水产养殖品种众多、养殖环境多样、养殖模式各异。我们通过环境营养学的研究, 开发出满足不同品种的、不同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的配合饲料, 如混养饲料、添补饲料等, 以降低养殖的饲料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
3.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营养病理学、分子营养学的研究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 动物病害成了制约动物健康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中,营养免疫学是国际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营养学方法来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和抗力, 是健康养殖、维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营养与免疫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作用关系, 许多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 A、维生素 E、维生素 C、维生素B6、铁、硒、氟化物、DHA( 廿二碳六烯酸) 和 EPA( 廿碳五烯酸), 在养殖鱼处于应激状态下, 最低需要量就不能保证其健康, 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已知多种营养素有提高水产养殖动物免疫活性的作用。由于机体免疫
与健康养殖、绿色养殖紧密联系, 营养免疫学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同时, 利用分子生物学所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转基因鱼营养需要研究、转基因植物在饲料中安全评价、营养物质合成的基因控制等。
4. 鱼粉和鱼油替代饲料的研究全球的鱼粉产量与饲料市场的鱼粉需求缺口无疑将越来越大, 而我国人口众多、养殖业规模巨大, 个问题将尤为突出。组织力量加大投入开发新的饲料蛋白源如单细胞蛋白, 或通过植物蛋白的生物工程改质、化学或物理方法脱毒等, 提高植物蛋白源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降低鱼粉在饲料配方中的比例, 对我国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