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学第二章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那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确的情况或趋势所做出的一种合理判断。

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假设

定义: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它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特定单位。这个特定单位在经济上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不同。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明确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

①明确了会计反映和监督的空间范围。

②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和所有会计核算原则建立的基础。

(二)持续经营假设

定义:持续经营是假设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按照现在的形式和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不会进行破产清算。

·它规定了会计的时间范围,它要求将会计建立在一个正常状态下。

·明确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

①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解决了会计上资产的分类、计价,收入、费用的确认等问题。

②如果企业破产,持续经营假设便不存在。

(三)会计分期假设

定义: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时间段落。

·会计分期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都是对会计主体时间范围的假定。

·通常以一年称为一个会计期间,即会计年度。

·确立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

①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

②可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③有了会计分期假定,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概念;有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的会计基础;产生了收入和费用相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会计原则。

(四)货币计量假设

定义: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结果。·在货币计量假设中,以币值不变作为前提。

·确立货币计量假设的意义

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能用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

②使实际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会计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二、会计基础

会计核算有两种相对应的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会计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的一种计算基础。

·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为依据确认某一会计区间的收入和费用。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它是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

①可靠性原则②相关性原则③可理解性原则

④可比性原则⑤实质重要于形式性原则

⑥重要性原则⑦谨慎性原则⑧及时性原则

三、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含义

定义:会计确认是指确定某一项目、交易或事项,是否、何时以及列作哪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

·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方面。

初始确认:将某项经济业务惊醒会计记录;

再确认:在初始确认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将其列示在财务报表中。

(二)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

1.资产的确认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2.负债的确认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过可靠的计量

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4.收入的确认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5.费用的确认的条件

(1)与收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6.利润的确认的条件

主要取决于企业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四、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含义

定义:会计计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帐并列入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定义:会计计量属性是指反映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其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

五、会计恒等式

(一)会计恒等式所表述的数量关系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量关系

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 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 权益

2.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二)经济业务的类型及其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1.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需要会计予以记录的事项。

2.经济业务的类型

从对会计等式影响的角度,可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分为以下四类:

(1)等式双方同时增加一个等量

(2)等式双方同时减少一个等量

(3)等式左方同时一增一减一个等量

(4)等式右方同时一增一减一个等量

从数量关系上看,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影响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

(三)明确会计恒等式的意义

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六、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1.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具体项目

2.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应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保持相对稳定。

3.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经济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

(2)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和登帐的基础

(二)账户

1.账户: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用于分类、系统、连续的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

2.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

3.账户的结构(50页)

定义:组成账户的各个结构及其结合方式

七、复式记账

(一)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相互联系登记的记账方法。一会计等式为依据。

复式记账法分为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2.复式记账法的特征

(1)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

(2)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同时记录。

4.对复式记账法的评价

能够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的过程和结果, 对账户记录进行核对,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

(二)借贷记账法

1.定义:以借、贷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记账方式

2.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账户名称

借方,总是左方贷方,总是右方

3.各类账户的结构(54页)

4.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应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

所记录的账户可以是同类或不同类的账户

5.理论依据:

①会计等式;②复式记账原理;③借贷记账法账户结构4.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1)账户对应关系:采用复式记账法记录经济业务时,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之间的关系。

(2)会计分录:经济业务在登记账户前预先确定的应记账户名称、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

6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第一,对所要处理的经济业务,判断其究竟引起了哪些账户发生了变化

第二,判断这些账户的性质即它们各属于什么会计要素;第三,判断这些账户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四,根据这些账户的性质和其增减方向,确定借方还是贷方;

第五,根据会计分录的格式要求,编制完整的会计分录。

7.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1)依据

发生额试算平衡的依据是记账规则。

余额试算平衡的依据是会计等式。

(2)公式

①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②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余额合计

(3)试算平衡的方法

通过编制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进行。

(4)不能通过试算平衡发现的错误:①漏计某项经济业务;②重计某项经济业务;③某项经济业务记错有关账户;

④某项经济业务颠倒了记账方向;⑤借贷双方多计活少计的金额相等。

八、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的含义教材68页

2、会计凭证的作用

·记录和审核经济业务的依据。

·登记账簿的依据。

·加强和完善经济责任制的基础。

3、会计凭证的分类和填制

(1)原始凭证

(2)记账凭证

4、凭证的概念

它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是记账的原始依据。

6凭证概念:它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对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用以编制会计分录,直接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会计手续凭证。其作用是为了便于登记账簿,减少记账差错,保证账簿记录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