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诵读经典,走进国学_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诵读经典,走进国学人教版新课标
中国被称为“诗词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厚重的中国文学史中,诗词占据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它们是千古流芳的璀璨经典,是风雨旅途中的最好伴侣。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
五千年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作为国学经典,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存续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国学走进课堂,提升学生的生命内涵,已经显得尤为迫切。
一、诵读经典,受益渐多
低年级学生,我们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文质优美的诗词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大声诵读经典古诗和“三字经”。大声诵读能够增进他们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能够锻炼口腔功能的增长,也有助于肺活量的增长;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三字经》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章、读故事或讲故事。再加上灵活多变、令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会增加且持久。
中年级学生,我们采用“背诵-抄写-赏析”的方法——将一至四年级的古诗按季节进行分类抄写:“春之韵”“夏之梦”“秋之思”“冬之语”,然后整理成册。同时据季节或节日开展“花开四季”“向节日献礼”朗诵会:如春季背《咏柳》、《元日》、《忆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时田园杂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调歌头》、《月下独酌》,冬天背《别董大》、《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咏寒松》;母亲节背《游子吟》等等,有时让他们诵诗接龙,诵诗擂台赛,抢答,评选背诗小能手等形式,孩子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感受熏陶、领略诗趣。
高年级学生,我们采用背诵-理解-评析的方法背诵古诗词。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诗词,发表自己对诗人的看法和观点,或对诗文人物的理解与评析。鼓
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办手抄报等形式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性格、思想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如以傲立雪中红梅为主题,学习陈毅的《红梅》、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通过对不同诗作中梅花形象地描述,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起伏。如:“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外,我们在学生背诵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后,鼓励学生把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结合,使习作呈现出灵性与文采。如学生的作文或日记中,由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时,学生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诵读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说明诗句已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激活了他们的情趣,实现了积累与生命的融合。
二、了解背景,感受诗情
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对古诗词反复诵读,教师应适时讲解作者写作的心情或当时的背景。如《江雪》这首诗写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间,意境苍凉,语气冷峻,表现自己的孤高和不屈。《登高》要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思想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无穷。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七绝,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只当一般描写三峡风景的诗来理解,就不易领会诗中舟轻水急,轻捷欢快的节奏和由此传达出的诗人无限喜悦、急切的心情。
三、抓住“诗眼”,想象画面
古诗词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的场景,里面充盈着多少说不清道不完的意蕴!欣赏古诗词就应把想象画面与体味含义统一起来。一首词值得欣赏的词语很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不可字字求解。如何选择重点欣赏的词语呢?宜在学生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
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抓住“忆”字,让学生说出诗人“忆”什么,本诗主要写什么,并请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与“忆”有关的字来。这样还可以联系到诗中的“思”字和“知”字,从而感悟诗人思乡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使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可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字之妙和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四、循序渐进,建构体系
根据儿童心理认知特点以及年龄特点,我们按年级分类,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国学教材——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论语》;四年级:《笠翁对韵》《老子》;五年级:《大学》《中庸》;六年级:《庄子》《孟子》。
儿童读国学,亦如人吃饭,讲究科学搭配,营养均衡。光读《弟子规》或是只读《论语》,所得也有限。所以,我们在起始年段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这类粗浅的蒙学教材,在中年段读《笠翁对韵》《论语》《老子》,逐步渗透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高年级细致品读《大学》《中庸》《孟子》《庄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更为独立果敢的性格。这样的安排是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孩童就在这一步步的积累中拓宽自己的“见识”,吸取人生的智慧,形成丰富的“文化教养”。“幼学如漆”,儿童的心灵是最明净澄清的,没有受到丝毫染污,此时所学深入骨髓,印象深刻。
五、熟读成诵,积累感悟
语文课要简约,不要多讲,让学生捧起书默默地读,拿起书大声地诵读,语文课要轻松,是活泼的,有表演,有演唱……从李白到苏轼,从《如梦令》到《一剪梅》,一篇篇经典诗文就在简约快乐的氛围中慢慢地浸润学生心田。语文学习的核心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熟读成诵,不求甚解”。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学生给《论语》配乐,给《笠翁对韵》擂鼓助兴,把《弟子规》搬上舞台……为经典赋予了更多时代的元素,注入了更多鲜活的生命。学生也乐在其中,享受到更多受益终生的精神食粮。
学语文重在积累感悟。想让国学经典真正浸润学生童年,语文教学一定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