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阶地与其他成因的台地区别:
区别项目
河流阶地
滑坡和断块台地
差异风化台地
台面的物质组成
有河流沉பைடு நூலகம்物
无
无
台面的形态和倾向
平整、向河床倾斜
不平,向山坡方向倾斜
与地层产状一致
台面与基座地层产状的关系
常不一致
常不一致
一致
台面后缘与山坡的接触关系
侵蚀接触
滑动面或断层接触
连续
台面在纵、横向的连续性
有多个同高度台面
11、河流阶地★(阶地:分布在谷坡上,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1)阶地形态要素:阶面、阶坡、前缘、后缘、坡脚、阶高。
(2)阶地类型:①侵蚀阶地:发育在河流上游或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区。表示河流强烈的下蚀作用;②基座阶地:河流中上游或新构造运动上升比较强烈地区;③堆积阶地:又分为嵌入阶地(新老阶地的沉积物呈嵌入切割关系,晚阶地的阶面高于早阶地的基座面)、內叠阶地(新老阶地也呈切割关系,但他们的切割深度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上叠阶地(不同时代的阶地沉积物呈上叠切割关系)、掩埋阶地(新阶地沉积物覆盖了老阶地沉积物)。
地貌上划分为:扇顶、扇形、扇缘。
扇形相(扇中相):洪积扇的主体,厚度最大,扇面坡度5°-10°,干涸的辫状水系发育;主要由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在剖面上形成由漫洪相的砂土夹槽洪相的砂砾构成典型的“多元结构”。该带的潜水面较高,含水层丰富,适宜开采地下水,植被发育。
扇缘相:坡度小于5°;沉积物较薄,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构成,含少量砂质透镜体,粘土和砂质粘土层发育“纹泥状”薄层理;此处物质细,透水性差,易发展沼泽,植被发育;发育垂直节理,易产生地面沉降、崩塌等地质灾害。
9、牛轭湖及其沉积物:(牛轭湖水体流通不畅,植物和软体动物生长茂盛,水介质呈还原环境)
沉积物特点:①富含有机质的黑色粘土、亚粘土、亚砂土,有时夹薄层透镜状粉砂和砂层,发育水平细层理和带状层里;②缺氧环境,常形成泥炭层并含蓝铁矿、磷铁矿和其他次生矿物;③由河床演化而来,沉积物发育在河床沉积物质上。
10、天然提:洪水溢出河床流速锐减在河床边堆积形成的平行于河床延伸的堤状堆积地貌。
B、滨主流线沉积物:形成于主流线与滨河床浅滩间过渡带。此处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是不稳定地区。砾石叠瓦状排列,ab面倾向指向上游,倾角10-35°,具有一个优势方向,指示了当时的河水流向。砾石磨圆较好。
C、滨河床浅滩沉积物:形成于底流速较低、水流较稳定地带,分选较好,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槽状层理或水平层理。
局部有
局部有
(3)阶地的成因类型:构造阶地(构造运动,最重要表现是其间歇性,上升或下降与稳定阶段交替出现,且存在多次旋回,因此一个地区的河流阶地常发育多级)、气候阶地(形成过程:冰期到来时海平面下降,河流出口处下蚀作用加强,河床下切,形成阶地,并向上游发展。山岳冰川作用区、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导致冰雪融水的变化使冰前河流水量和下蚀能力的变化也可形成)、曲流河阶地(河曲在侧向迁徙过程中,形成表面倾斜的河漫滩,然后河曲又往回迁徙,切割侵蚀原有的河漫滩,使其成为阶地)。
游荡型河床:危及人类最严重的河床,河道极不稳定。
(2)河床纵剖面:
A、类型:凹形(河床纵剖面发育的最终形态,侵蚀基准面稳定);凹-凸形(最终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导致近河口处的下蚀作用加强使河床降低);不规则形(地壳多次抬升,多次下蚀加强)。
B、裂点:两次向源侵蚀作用形成的纵剖面坡折处,不受岩性影响,与岩槛不同,其受岩性影响很大。
4、坡积物的特点:a 分布在坡脚; b 细砂、粉砂、粘土为主; c 从山坡到坡脚由粗变细; d 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 e 分选、磨圆差; f 基本无层理; g 在垂向,从上到下由粗变细。
二、洪流地貌及沉积物
1、洪流: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特点:流速快,动力大。区域:沿冲沟。作用:形成山地地貌的重要作用。
4、发展阶段:V字型—河漫滩型—成型谷(中下游)。V字型谷又分为隘谷、障谷(谷底有拓宽)、峡谷(谷坡上有阶地)。河漫滩型:谷坡变缓、山岭降低。成型谷:谷坡成为阶地。
5、河谷的成因类型:侵蚀谷(只凭借河流的侵蚀作用,无构造、地形等因素)、构造谷(河流沿着构造洼地或构造软弱带侵蚀形成)、多成因谷。
6、河流的袭夺:河流向源侵蚀时,构造、气候、岩性、侵蚀基准面等因素的影响,位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下蚀作用速度不同,其向源侵蚀作用速度也会不等,速度快的到达分水岭后继续发展,越过分水岭截取另一条河流上游的水的过程。 形成的地貌:袭夺湾、风口、断头河等。
9、泥石流形成条件:a、地貌:大面积的汇水区,通道区窄而深;
b、物源:有大量的碎屑物、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冰碛物、滑积物、松散的基岩;
c、水源:暴雨或冰雪融化水;
d、诱发因素:地震、火山爆发、人工建筑。
10、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生物措施:林业措施、农业、牧业;(2)工程措施:治水为主(坡面沟道治理)、治土(拦挡)、排导工程。
三、河流地貌及沉积物
1、河流:具有固定水道的常年性线状流水,水沿着一定的路径流动,最后流入海洋或封闭的内陆湖泊。
2、河流侵蚀作用:
作用形式
概念
对地貌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上游侵蚀
使河谷向源头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河谷拓宽、谷坡后退
3、河谷要素:河床、河漫滩、谷底、坡麓、谷坡、阶地、谷肩。
流域:水系在分水岭的范围内(面积)。
2、洪流:(1)剥蚀地貌(侵蚀沟),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2)堆积地貌:冲出锥、洪积扇、洪积平原。
3、冲出锥特征:a 面积小,锥形; b 锥面坡度大; c 岩相分带不明显。
4、洪积扇:
特征:a 面积大,扇形; b 坡度较小; c 岩相分带明显; d 扇面发育沟槽; e 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E、心滩与江心洲:形成于河床中被河道包围的砂质或砂砾堆积体,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是心滩,洪水期也不淹没的是江心洲。形成后河流分叉,侧蚀加强。
(4)河床沉积物:(主要由砾石和砂组成)
A、蚀余沉积物:形成于主流高速深水区,在河床的凹岸及主流线带,水流横向环流的下降部分侵蚀作用强烈,使从凹岸冲蚀崩塌及河底冲蚀的坚硬岩块及巨砾堆积在河床的深槽的底部称之为。。。沉积物主要以粗砾为主,砾石磨圆好。
(3)河床中的地形:
A、深槽与浅滩:两者相间出现。深槽在曲流河床中分布于凹岸。
B、岩槛:横卧于河床上的坚硬岩石经河流侵蚀形成的陡坎,与断层、岩性有关。
C、壶穴:发育在河床底部基岩上的一种下凹圆坑。在河湾和深槽处比较发育。
D、边滩:主要发育在河床的凹岸,在河流的单项环流作用下,砂砾在河床的凸岸发生堆积,并逐渐扩大而形成。
扇顶:粗大的砾石、砂砾,夹有砂质透镜体,沉积物厚度大,砾石分选性差,具一定磨圆和叠瓦状排列,砾石间充砂、粘土混合物,具充填式结构,潜水位低,植被不发育。
5、洪积平原: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或平原缓倾斜的组合地貌。
6、洪积物成分:角砾石、砂、粘土,简单;结构:分选、磨圆差,多元结构(水流不集中且多次改向)。
8、河漫滩及其沉积物:
(1)河漫滩的形成:①雏形河漫滩阶段:初期,谷底窄、河床占据整个谷底、水流急、很少沉积物堆积。②原始河漫滩阶段:侧蚀作用,河床发生侧向迁徙,河谷拓宽时弯曲度增加,雏形河漫滩扩展增大,形成稳定的沙砾台地③成型河漫滩阶段:原始河漫滩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弯曲度更大,凹凸岸明显。
(2)河漫滩沉积物:①滨河床砂坝带:(细砂、亚砂土、亚粘土)河漫滩前沿,介于河漫滩与河床沉积之间,形成平行河床高于河床的沙坝地貌;②河漫滩沿河带:位于滨河床砂坝带之外的河漫滩中部,发育小规模的水平层理或平缓的波状层理;③河漫滩内部带:(粘土、成土作用明显,夹土壤层)远离河床靠近坡麓。
第四章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1、地面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一、片流地貌及沉积物
1、片流: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特点:水层薄、流水慢。区域:斜坡至坡脚。作用:形成斜坡地貌的重要动力。
2、洗刷作用:片流破坏斜坡上的物质的过程。坡度在40°-50°作用最强。
3、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麓披盖,形成似裙裾形态的堆积地貌。
12、冲积物:(河流沉积物)
鉴别标志:①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叠瓦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成分较多;②碎屑物的分选性较好;③碎屑物的磨圆度较高;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⑥具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13、水系:由一条干流与众多支流组成的一个水流运行系统;
7、泥石流: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粘度大、饱和的高速度运动的重力流。特点:密度大,搬运能力强,是洪流的5-50倍,爆发突然,破坏力大。(花岗岩、石英岩、混合岩地区不利于其形成)
8、泥石流堆积物特点:(1)结构:有层而无理,砾石AB面逆指上游;(2)次生构造:泥包砾、泥球、充填构造、压楔构造,0.5m以上砾石有碰击纺锤状碰坑或擦痕。
7、河床及其沉积物:
(1)河流的平面状态:S(弯曲度)=河床长度L/河谷长度d
顺直河流:河床弯曲度小于1.5;
弯曲河流:S大于1.5; 自由曲流形成于构造稳定或下沉区的宽广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侧蚀作用下,河床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自由地迂回摆动。 深切曲流形成于构造运动的抬升区。
汊河型河床:宽段水槽中发育沙洲或心滩使河床分叉,弯曲度增加,流速加快,侧蚀加强。
区别项目
河流阶地
滑坡和断块台地
差异风化台地
台面的物质组成
有河流沉பைடு நூலகம்物
无
无
台面的形态和倾向
平整、向河床倾斜
不平,向山坡方向倾斜
与地层产状一致
台面与基座地层产状的关系
常不一致
常不一致
一致
台面后缘与山坡的接触关系
侵蚀接触
滑动面或断层接触
连续
台面在纵、横向的连续性
有多个同高度台面
11、河流阶地★(阶地:分布在谷坡上,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1)阶地形态要素:阶面、阶坡、前缘、后缘、坡脚、阶高。
(2)阶地类型:①侵蚀阶地:发育在河流上游或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区。表示河流强烈的下蚀作用;②基座阶地:河流中上游或新构造运动上升比较强烈地区;③堆积阶地:又分为嵌入阶地(新老阶地的沉积物呈嵌入切割关系,晚阶地的阶面高于早阶地的基座面)、內叠阶地(新老阶地也呈切割关系,但他们的切割深度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上叠阶地(不同时代的阶地沉积物呈上叠切割关系)、掩埋阶地(新阶地沉积物覆盖了老阶地沉积物)。
地貌上划分为:扇顶、扇形、扇缘。
扇形相(扇中相):洪积扇的主体,厚度最大,扇面坡度5°-10°,干涸的辫状水系发育;主要由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在剖面上形成由漫洪相的砂土夹槽洪相的砂砾构成典型的“多元结构”。该带的潜水面较高,含水层丰富,适宜开采地下水,植被发育。
扇缘相:坡度小于5°;沉积物较薄,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构成,含少量砂质透镜体,粘土和砂质粘土层发育“纹泥状”薄层理;此处物质细,透水性差,易发展沼泽,植被发育;发育垂直节理,易产生地面沉降、崩塌等地质灾害。
9、牛轭湖及其沉积物:(牛轭湖水体流通不畅,植物和软体动物生长茂盛,水介质呈还原环境)
沉积物特点:①富含有机质的黑色粘土、亚粘土、亚砂土,有时夹薄层透镜状粉砂和砂层,发育水平细层理和带状层里;②缺氧环境,常形成泥炭层并含蓝铁矿、磷铁矿和其他次生矿物;③由河床演化而来,沉积物发育在河床沉积物质上。
10、天然提:洪水溢出河床流速锐减在河床边堆积形成的平行于河床延伸的堤状堆积地貌。
B、滨主流线沉积物:形成于主流线与滨河床浅滩间过渡带。此处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是不稳定地区。砾石叠瓦状排列,ab面倾向指向上游,倾角10-35°,具有一个优势方向,指示了当时的河水流向。砾石磨圆较好。
C、滨河床浅滩沉积物:形成于底流速较低、水流较稳定地带,分选较好,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槽状层理或水平层理。
局部有
局部有
(3)阶地的成因类型:构造阶地(构造运动,最重要表现是其间歇性,上升或下降与稳定阶段交替出现,且存在多次旋回,因此一个地区的河流阶地常发育多级)、气候阶地(形成过程:冰期到来时海平面下降,河流出口处下蚀作用加强,河床下切,形成阶地,并向上游发展。山岳冰川作用区、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导致冰雪融水的变化使冰前河流水量和下蚀能力的变化也可形成)、曲流河阶地(河曲在侧向迁徙过程中,形成表面倾斜的河漫滩,然后河曲又往回迁徙,切割侵蚀原有的河漫滩,使其成为阶地)。
游荡型河床:危及人类最严重的河床,河道极不稳定。
(2)河床纵剖面:
A、类型:凹形(河床纵剖面发育的最终形态,侵蚀基准面稳定);凹-凸形(最终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导致近河口处的下蚀作用加强使河床降低);不规则形(地壳多次抬升,多次下蚀加强)。
B、裂点:两次向源侵蚀作用形成的纵剖面坡折处,不受岩性影响,与岩槛不同,其受岩性影响很大。
4、坡积物的特点:a 分布在坡脚; b 细砂、粉砂、粘土为主; c 从山坡到坡脚由粗变细; d 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 e 分选、磨圆差; f 基本无层理; g 在垂向,从上到下由粗变细。
二、洪流地貌及沉积物
1、洪流: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特点:流速快,动力大。区域:沿冲沟。作用:形成山地地貌的重要作用。
4、发展阶段:V字型—河漫滩型—成型谷(中下游)。V字型谷又分为隘谷、障谷(谷底有拓宽)、峡谷(谷坡上有阶地)。河漫滩型:谷坡变缓、山岭降低。成型谷:谷坡成为阶地。
5、河谷的成因类型:侵蚀谷(只凭借河流的侵蚀作用,无构造、地形等因素)、构造谷(河流沿着构造洼地或构造软弱带侵蚀形成)、多成因谷。
6、河流的袭夺:河流向源侵蚀时,构造、气候、岩性、侵蚀基准面等因素的影响,位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下蚀作用速度不同,其向源侵蚀作用速度也会不等,速度快的到达分水岭后继续发展,越过分水岭截取另一条河流上游的水的过程。 形成的地貌:袭夺湾、风口、断头河等。
9、泥石流形成条件:a、地貌:大面积的汇水区,通道区窄而深;
b、物源:有大量的碎屑物、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冰碛物、滑积物、松散的基岩;
c、水源:暴雨或冰雪融化水;
d、诱发因素:地震、火山爆发、人工建筑。
10、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生物措施:林业措施、农业、牧业;(2)工程措施:治水为主(坡面沟道治理)、治土(拦挡)、排导工程。
三、河流地貌及沉积物
1、河流:具有固定水道的常年性线状流水,水沿着一定的路径流动,最后流入海洋或封闭的内陆湖泊。
2、河流侵蚀作用:
作用形式
概念
对地貌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上游侵蚀
使河谷向源头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河谷拓宽、谷坡后退
3、河谷要素:河床、河漫滩、谷底、坡麓、谷坡、阶地、谷肩。
流域:水系在分水岭的范围内(面积)。
2、洪流:(1)剥蚀地貌(侵蚀沟),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2)堆积地貌:冲出锥、洪积扇、洪积平原。
3、冲出锥特征:a 面积小,锥形; b 锥面坡度大; c 岩相分带不明显。
4、洪积扇:
特征:a 面积大,扇形; b 坡度较小; c 岩相分带明显; d 扇面发育沟槽; e 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E、心滩与江心洲:形成于河床中被河道包围的砂质或砂砾堆积体,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是心滩,洪水期也不淹没的是江心洲。形成后河流分叉,侧蚀加强。
(4)河床沉积物:(主要由砾石和砂组成)
A、蚀余沉积物:形成于主流高速深水区,在河床的凹岸及主流线带,水流横向环流的下降部分侵蚀作用强烈,使从凹岸冲蚀崩塌及河底冲蚀的坚硬岩块及巨砾堆积在河床的深槽的底部称之为。。。沉积物主要以粗砾为主,砾石磨圆好。
(3)河床中的地形:
A、深槽与浅滩:两者相间出现。深槽在曲流河床中分布于凹岸。
B、岩槛:横卧于河床上的坚硬岩石经河流侵蚀形成的陡坎,与断层、岩性有关。
C、壶穴:发育在河床底部基岩上的一种下凹圆坑。在河湾和深槽处比较发育。
D、边滩:主要发育在河床的凹岸,在河流的单项环流作用下,砂砾在河床的凸岸发生堆积,并逐渐扩大而形成。
扇顶:粗大的砾石、砂砾,夹有砂质透镜体,沉积物厚度大,砾石分选性差,具一定磨圆和叠瓦状排列,砾石间充砂、粘土混合物,具充填式结构,潜水位低,植被不发育。
5、洪积平原: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或平原缓倾斜的组合地貌。
6、洪积物成分:角砾石、砂、粘土,简单;结构:分选、磨圆差,多元结构(水流不集中且多次改向)。
8、河漫滩及其沉积物:
(1)河漫滩的形成:①雏形河漫滩阶段:初期,谷底窄、河床占据整个谷底、水流急、很少沉积物堆积。②原始河漫滩阶段:侧蚀作用,河床发生侧向迁徙,河谷拓宽时弯曲度增加,雏形河漫滩扩展增大,形成稳定的沙砾台地③成型河漫滩阶段:原始河漫滩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弯曲度更大,凹凸岸明显。
(2)河漫滩沉积物:①滨河床砂坝带:(细砂、亚砂土、亚粘土)河漫滩前沿,介于河漫滩与河床沉积之间,形成平行河床高于河床的沙坝地貌;②河漫滩沿河带:位于滨河床砂坝带之外的河漫滩中部,发育小规模的水平层理或平缓的波状层理;③河漫滩内部带:(粘土、成土作用明显,夹土壤层)远离河床靠近坡麓。
第四章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1、地面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一、片流地貌及沉积物
1、片流: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特点:水层薄、流水慢。区域:斜坡至坡脚。作用:形成斜坡地貌的重要动力。
2、洗刷作用:片流破坏斜坡上的物质的过程。坡度在40°-50°作用最强。
3、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麓披盖,形成似裙裾形态的堆积地貌。
12、冲积物:(河流沉积物)
鉴别标志:①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叠瓦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成分较多;②碎屑物的分选性较好;③碎屑物的磨圆度较高;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⑥具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13、水系:由一条干流与众多支流组成的一个水流运行系统;
7、泥石流: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粘度大、饱和的高速度运动的重力流。特点:密度大,搬运能力强,是洪流的5-50倍,爆发突然,破坏力大。(花岗岩、石英岩、混合岩地区不利于其形成)
8、泥石流堆积物特点:(1)结构:有层而无理,砾石AB面逆指上游;(2)次生构造:泥包砾、泥球、充填构造、压楔构造,0.5m以上砾石有碰击纺锤状碰坑或擦痕。
7、河床及其沉积物:
(1)河流的平面状态:S(弯曲度)=河床长度L/河谷长度d
顺直河流:河床弯曲度小于1.5;
弯曲河流:S大于1.5; 自由曲流形成于构造稳定或下沉区的宽广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侧蚀作用下,河床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自由地迂回摆动。 深切曲流形成于构造运动的抬升区。
汊河型河床:宽段水槽中发育沙洲或心滩使河床分叉,弯曲度增加,流速加快,侧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