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共融理论研究

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共融理论研究

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共融理论研究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共融理论研究近年来,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在康复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

这一类机器人的研究旨在解决下肢运动功能受损的患者面临的步行障碍问题,提供有效的步态康复训练手段,恢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而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中,人机共融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功能和可操作性。

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是运用机器人技术与康复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其设计初衷是为了辅助和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这类机器人灵活性高,可根据患者个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训练程序设计,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康复效果。

同时,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具有全方位的检测和反馈功能,可监测患者的运动轨迹、肌力状况和姿势控制等指标,为康复师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有效调整训练方案。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在操作性和适应性上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人机共融理论应运而生。

人机共融理论将人的认知、感知和决策能力与机器人的执行能力相结合,实现人与机器人的高效协作。

通过人机共融,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可以更加智能地进行个性化训练,根据患者的反馈和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提高康复训练的准确性和效率。

具体来说,人机共融理论在柔性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中的应用包括四个方面:感知、决策、执行和自适应。

首先,通过感知技术,机器人可以实时获取患者的运动信息和身体状况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一步骤为机器人提供了以人为中心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状态作出相应的决策。

其次,通过决策算法,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康复目标,制定出合理的训练计划和动作指令。

这一步骤为机器人提供了适应性和个性化训练的能力。

然后,通过执行技术,机器人可以根据决策结果执行相应的动作,并实时监测和调整训练过程。

最后,通过自适应控制,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康复训练。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是指通过电子、机械、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对下肢受损或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功能恢复的助力设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现在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提高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性和适用性,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将在本文中进行详细介绍。

一、现状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瘫痪、截肢、骨折、脊髓损伤等患者的功能恢复训练,极大地改善了康复治疗效果。

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包括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和康复辅助机器人两种类型。

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是一种通过外骨骼结构对患者下肢进行辅助或增强的设备,具有高度的可穿戴性,能够重塑患者受损的运动功能。

这种机器人主要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结合传感器来监测患者的运动状态,实现真实感觉和精准控制,提高了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

目前,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然面临着重量、能效比和适应性等技术挑战。

康复辅助机器人是一种更加轻便、柔软的辅助设备,主要通过电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来模拟健康肌肉的运动,帮助患者练习步态、重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这种机器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个性化康复需求。

二、关键技术1. 动力学控制技术动力学控制技术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涉及到对人体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建模和仿真,以及对机器人的控制算法设计和优化。

通过动力学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患者下肢的精准控制,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

2. 生物力学仿真技术生物力学仿真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人体生物力学特征,对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仿真和优化设计。

通过生物力学仿真技术,可以实现机器人与人体的协调运动,提高机器人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3. 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是实现下肢康复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实践的研究进展

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实践的研究进展

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实践的研究进展魏聪惠1,郭珅2,马凤领2,单新颖2,罗军11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南昌330006;2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摘要:针对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够帮助治疗师优化康复策略,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下肢康复机器人按功能不同可分为步态训练型康复机器人和辅助行走型康复机器人,均由电机控制驱动,训练模式包括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

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关键技术包括主动康复训练、驱动系统设计、运动意图识别、人机工程,可实现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步态和行走功能的训练康复。

关键词:下肢康复机器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康复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0.024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0-0095-04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不断增加[1-2]。

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是一个复杂、动态、多因素的过程,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当前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主要还是通过传统治疗或者采用简单康复器械带动患者下肢进行运动训练,这些手段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师的经验;此外,在整个康复周期中患者常处于被动角色而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影响了康复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发挥患者自主训练的潜力,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从而获得更大的健康效益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现就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实践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下肢康复机器人分类1.1 步态训练型康复机器人 由于神经康复是时间和劳动密集型的,患者需要大量的重复训练;步态训练型康复机器人具有可重复性、准确性、可靠性等优点,可以使治疗师摆脱繁重的训练任务,达到提高康复效果和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3-4]。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引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与下肢功能障碍问题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帮助患者恢复下肢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一种先进的康复技术。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这一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康复辅助工具。

本文将探讨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以及机器人技术的挑战。

1.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一种通过机器人技术将机械结构与人体下肢结合,实现康复治疗的辅助工具。

这种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随着现代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功能、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现阶段,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机械结构、动力系统和康复控制系统。

机械结构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人体下肢生理特征的深入研究,设计了与人体骨骼结构相似的外骨骼骨架,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同时,采用轻质材料和模块化设计,使机器人更加舒适和灵活。

动力系统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液压、气压和电机等方式实现力与力矩的输出,并利用相关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肌肉力输出,以保持与人体行走协调。

康复控制系统方面,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患者行走姿态和力度等重要信息,并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来协调机器人与人体的动作。

这种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进行自适应调整,如加强力量输入、改变步态模式等。

2. 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前景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帮助康复患者重新恢复行走能力,截肢患者可以恢复走路,下肢麻痹患者可以提高其行走速度和稳定性。

其次,对于行走工作环境极端困难的军事、消防和救援人员,该技术可以提供额外的力量和稳定性,减少劳动强度和防止意外伤害。

此外,人体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还可以在体育训练和娱乐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和保护身体。

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 416 -有的效果。

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传统的方法是绝对禁食并给与全肠外营养使胰腺得到“休息”,这样既可以较容易控制营养供应又能避免麻痹性肠梗阻及胰腺刺激。

然而除了增加费用及导管相关性败血症风险以外,全肠外营养还可能使炎症过程恶化,导致新陈代谢及水电解质紊乱,增加肠粘膜渗透率,破坏肠粘膜屏障,进而引起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Ionnn idis O等研究表明,肠内营养能维持肠道机械、生物、免疫屏障功能,降低内毒素血症,减少肠源性感染,并可以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25]C.S. Mansfield等通过对狗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对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较之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耐受性及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26]国内吴兴茂等也分析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在阻止胰腺坏死感染方面肠内营养明显优于肠外营养[27] 。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在显著改善肝胆胰疾病患者的营养状态,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及延长其生存率等方面显著优于肠外营养,目前已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其临床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参 考 文 献[1]Vieira JP,Araujo GF,et al.Par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enteral nutri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J].Acta Cir Bras. 2010,25(5):449-454.[2]Petrov MS,Whelan 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ttributable to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predicted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Br J Nutr. 2010 ,103(9):1287-1295.[3] Vieira JP,Araujo GF,et al. Par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enteral nutri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J].Acta Cir Bras. 2010,25(5):449-454.[4]Petrov MS,Whelan K.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ttributable to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predicted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Br J Nutr. 2010 ,103(9):1287-1295.[5] Quan H,Wang X,Guo C. A meta-analysis of enteral nutrition and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J].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11;2011:698248.[6] Wu X M,Ji K Q,Wang H Y,et al. Total enteral nutrition in prevention of pancreatic necrotic infec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 Pancreas. 2010 39(2):248-251.[7]Plauth M,Cabré E,Riggio O.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liver disease[J].Clinical Nutrition. 2006(25),285啰294.[8]Ronis MJ,Hennings L,Stewart B,et al.Effects of long-term ethanol administration in a rat total enteral nutrition model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11 Jan;300(1):G109-19.[9]C h r i s t o p h e M o r e n o1,P h i l i p p e L a n g l e t,Axel Hittelet,et al.Enteral nutrition with or without N-acetylcyste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alcoholic hepatitis: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0 53(8),1117啰1122.[10]M e n g Q H,Y u H W,L i J,e t a l. I n a d e q u a t e nutritional intake and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involved in acute and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hinese patientsespecially in cirrhosis patient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0,57( 101) : 845-851.[11]Kachaamy T,Bajaj JS. Diet and cognition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1,27( 2) : 174-179.[12]Zhao VM,Ziegler TR. Nutrition support in end stage liver diseas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10,22 ( 3 ) : 369-380.[13] Moreno Villares JM. 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liverdisease[J] . Nutr Hosp,2008,23( 2) : 25-33.[14]周召海,彭永鹏,张建立. 部分肠内营养支持对肝硬化病人的治疗效果[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 6) : 544-546.[15] Rayes N,Seehofer D,Theruvath T,et al. Effect of enteral nutrition and synbiotics on bacterial infection rates after 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 Ann Surg. 2007,246(1):36-41.[16] Plauth M,Riggio O,Assis-Camilo M,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Liver disease. Clin Nutr. 2006,25(2):285-294.[17]罗文峰,时军,周凯等. 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的评估[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5):800-805.[18] Marik PE,Zaloga GP. Immunonutrition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0,34(4):378-386.[19] Schreiter D,Rabald S,Bercker S,et al.Th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p e r i o p e r a t i v e i m m u n o n u t r i t i o n[J]. Laryngorhinootologie. 2010,89(2):103-113.[20]Z h a o D F,Z h a n g K,L a n g R,e t a l.C l i n i c a l observation of enteral immunonutri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J].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2011;15(31):5873-5878.[21]O'Brien A,Williams R.Nutrition in end-stage liver disease:principles and practice[J].Gaatrcemerology.2008,134(6):1729-1740.[22] Wiles A,Woodward J M.Recent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estinal failure-associated liver disease[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9,12(3):265-272.[23]保红平,杨浩雷,高瑞岗等.早期肠内营养在胆道外科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5):55-56.[24]陈强谱.肠内营养的技术与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2):1389.[25]Ionnnidis O,Lavrentieva A,Botaioe D. Nutrition support in acute pancreatitis [J].JOP.2008,9( 4) :375-390.[26]Mansfield CS,James FE,Steiner JM,et al. A pilot study to assess tolerability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via esophagostomy tube feeding in dog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Vet Intern Med.2011;25(3):419-425.[27]Wu,Xing-Mao MD,Ji,Kai-Qiang MD,Wang,Hai-Yuan MD,et al.Total Enteral Nutrition in Prevention of Pancreatic Necrotic Infec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s.2010,39(2):248-251.【摘要】目前国内机构少有涉足于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而国外的辅助康复治疗机器人设备已有很多,所运用到的机器人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也各有不同。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是一种利用机械装置和控制系统来帮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成为了许多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简要介绍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在传统的下肢康复治疗中,康复治疗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手动的康复训练,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受治疗师个人水平的影响较大。

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够实现高度可控的康复训练,能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精准的康复训练,大大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在康复医疗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环境。

下肢康复机器人还在科研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康复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下肢康复机器人是一种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机械设计、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机械设计。

下肢康复机器人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和运动学特性,因此机械设计对下肢康复机器人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机械设计主要采用杆件式结构和串联机构,能够实现复杂的运动轨迹,满足患者不同程度的运动康复需求。

其次是传感器技术。

下肢康复机器人需要通过传感器获取患者的生理信号和运动状态,以实现精准的康复训练。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下肢康复机器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使得机器人能够实时获取患者的生理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调整康复训练的力度和速度,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康复治疗。

最后是智能控制技术。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运动状况和生理数据,对机器人进行精准的控制。

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运动过程,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自适应的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舒适度。

康复机器人样机研制及步态控制研究

康复机器人样机研制及步态控制研究

康复机器人样机研制及步态控制研究一、内容综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机器人在康复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康复机器人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对康复机器人样机研制及步态控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康复机器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首先本文介绍了康复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展现状。

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运动功能的机器人,其主要功能是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根据应用领域和结构特点,康复机器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助行康复机器人、运动康复机器人、语言康复机器人等。

目前康复机器人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运动控制精度不高、人机交互界面不友好等。

因此研究康复机器人的样机研制和步态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其次本文对康复机器人的步态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步态控制是康复机器人实现稳定移动的关键环节,其目标是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

常用的步态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情况,并对各种方法在康复机器人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本文对康复机器人样机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进行了总结。

康复机器人样机的研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

本文从传感器选择、控制系统设计、人机交互等方面对康复机器人样机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进行了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步态控制是康复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康复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良好的步态控制性能可以使康复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灵活,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此外步态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还可以推动康复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为其他领域的机器人技术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旨在研制一种具有良好步态控制性能的康复机器人样机,并对其步态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综述摘要】目前国内机构少有涉足于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而国外的辅助康复治疗机器人设备已有很多,所运用到的机器人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也各有不同。

本文主要介绍无锡市康复医院Lokehelp康复机器人的原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关键词】Lokehelp康复机器人原理进展展望无锡市康复医院Lokehelp康复机器人是第一台拥有专利技术的跑台设计的步态训练器,并且完成了WOODWAY跑台系统,同时也是国内拥有的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机器人。

Lokehelp可以让治疗师在进行跑台治疗的时候不用再做手动支持,就算是被严重损害的残疾病人,把治疗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它是世界上唯一支持在跑台上进行上坡训练的步态训练器。

1.康复机器人的原理步态康复机器人是一种通过下肢反复进行运动训练,促使病人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的自动化医疗设备。

一般由步态机构控制,重心调整机构和重力平衡机构组成,各个机构协调运动,模拟人的行走状态,步态机构带动患者脚步运动,实现步行时脚步的运动特征,包括脚的运动特征,脚的姿势等,避免过去患者在电动踏步机上训练时必须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的脚步和脚步运动,在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连续性,持续性和科学性[1]。

康复机器人可早期对患者进行以负重、迈步和平衡三要素相结合为特征的步行训练[1;2;3]。

通过使用悬吊装置给患者提供合适的支持,减轻部分体重,去除其下肢应承受的体重,并重新分配,从而减轻腿部的负担,以保持正确的直立位。

这样就可使患者能在康复早期还不具有足够承重和保持平衡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直立位步行训练,从而能有效地利用病情稳定后早期这段最有恢复潜能的时期[2,4].减重治疗后FAC得分显著提高可能的原因是[4,5]:当悬挂系统负担了一部分患者的体重后,利用设置在一个较慢速度的活动平板让患者进行水平的运动,活动平板所提供的不间断的、有节奏的滚动可带动患者步行,并加强了双腿在运动中的协调性;另外,减重装置为患者提供的安全感,可以消除患者因担心步行时摔倒而产生的紧张和恐惧。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是一种应用于康复治疗领域的机器人技术,通过模拟人体运动轨迹,辅助患者进行下肢康复训练。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康复治疗需求不断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康复医疗领域的热点技术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一、现状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成为康复治疗领域的重要辅助工具,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包括步态训练机器人、关节康复机器人和神经康复机器人等类型。

这些机器人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模拟人体运动特征,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并且具有精准度高、反馈及时等特点,对提高康复治疗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关键技术1. 仿生设计技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设计往往采用仿生学原理,模拟人体运动学特征,保证机器人与人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通过精密的传感器系统和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运动,确保康复训练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2. 智能控制技术:下肢康复机器人需要具备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运动状态和康复需求,实时调整机器人的运动参数,确保康复训练的个性化和有效性。

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并且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不断优化训练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软硬件一体化技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设计需要兼顾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的协同工作,需要具备高度的集成化和协同化能力。

软硬件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更好地满足康复治疗的需求。

4.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下肢康复机器人中的应用日趋普及,通过虚拟现实环境,使得康复训练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患者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康复训练的趣味性,还能够激发患者的积极性,促进康复训练效果的提高。

三、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肢康复机器人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未来下肢康复机器人技术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 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将在智能化方面发展得更加成熟,能够完全适应患者的个体化康复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康复训练方案。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1. 引言1.1 现状现在我来介绍一下关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

下肢康复机器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医疗机器人,主要用于帮助患有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下肢康复机器人产品,包括助步器、关节康复机器人、跷跷板式机器人等。

这些机器人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准确地监测患者的运动状态,并根据实时数据对康复训练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临床实践中,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通过机器人辅助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下肢功能,减轻康复师的负担,提高康复效率。

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成本较高、难以适应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等。

未来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难关,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

【现状】部分到这里结束,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1.2 现实需求现实需求是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些患者可能是由于意外事故、运动损伤、中风等原因导致下肢功能受损,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来恢复生活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的康复训练方式存在着效率低、难以保持持续性和个性化的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

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提供精准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进行力量和平衡训练,改善步态、增强肌肉功能,并且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提高康复效果。

康复机器人还可以减轻康复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节省医疗资源,并且可以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远程监控,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康复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康复需求。

研究和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迫切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

2. 正文2.1 关键技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技术、控制技术、运动学建模、仿生学原理、智能算法等方面。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脑卒中、外伤等疾病的增多,对下肢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

传统的康复方法往往需要很高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效果有限,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便捷的康复选择。

下肢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模仿人体运动及力量的机械装置,通过结合传感器、控制系统和力矩控制技术,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供力量支持和姿态控制,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发展进展迅速,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机械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控制、感知与识别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等。

机械设计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基础。

机器人的设计需要结合人体生理学特点,确定合适的机构结构和外形尺寸。

机器人需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柔韧性,以适应患者的运动需求。

机器人的重量和体积也需要尽量小,以增加便携性和操作灵活性。

运动学与动力学控制技术是实现精确控制的关键。

运动学控制是指机器人完成特定运动轨迹的能力,需要通过关节角度和位置的控制实现。

动力学控制是指机器人对力和力矩的控制能力,需要根据人体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行力矩和力的分析和计算,实现合适的力矩输出,达到运动训练的效果。

感知与识别技术是机器人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

通过传感器获取患者下肢的实时运动状态和力反馈,实现对患者的姿态控制和力量支持。

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对患者的康复进展进行评估和监测,为康复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虚拟现实技术是将患者置身于虚拟的康复环境中,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刺激手段,模拟各种日常生活和运动场景。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真实和具体的康复训练环境,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效果。

当前,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在医院、康复中心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器人的功能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进展,自动调整运动参数和力量输出,实现个体化的训练计划。

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对大量的康复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供更加精准的康复方案和预测,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当前,肢体康复机器人已经成为康复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它利用先进的机械、电子和控制技术,将人工智能与康复医学相结合,为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和辅助功能训练。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也带来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关注和需求,不仅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机械设计、传感技术、智能控制和人机交互技术等。

机械设计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基础,它包括机器人的外型设计、关节结构设计以及驱动结构设计等。

机械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机器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传感技术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用是实时感知患者的姿态、肌力、力矩和位置信息等。

常用的传感技术包括压力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力传感器等。

通过采集和分析这些传感器的数据,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运动状态,及时调整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力度,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智能控制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目的是根据患者的生理特征和康复需求,自动调整机器人的运动参数,实现个性化的康复治疗。

智能控制系统通常包括控制算法、运动规划和运动控制等模块,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实现机器人与患者的协调运动。

人机交互技术是下肢康复机器人中的前沿技术,它通过人机界面、语音识别、手势识别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人机交互技术能够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促进康复治疗的效果。

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技术方面,机械设计逐渐趋于灵活多样化,传感技术在精度和可靠性上得到了提升,智能控制系统不断优化,人机交互技术实现了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

在临床应用方面,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病房、康复中心和康复医院等场所,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

下肢康复机器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机器人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普通家庭和社区中的应用。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协助下肢瘫痪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机器人设备。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下肢瘫痪成为一个日益严重且普遍存在的问题,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将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主要特点是可以提供多种训练模式和刺激方式,能够配合康复师的指导进行个性化训练,并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患者的运动情况。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和运动控制技术是实现运动模式自适应的关键。

通过对患者的下肢运动进行动力学建模,可以实时跟踪并准确反映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运动范围和运动速度等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来调整机器人的控制参数,以适应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技术是提高机器人与患者之间交互效果的关键。

通过融合虚拟现实、人机界面和生物反馈等技术,可以实现患者与机器人之间的实时交互和信息传递,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系统是实现机器人对患者运动的感知和自主控制的关键。

通过使用传感器装置来监测患者的运动状态和生理指标,如压力传感器、惯性感应器和肌肉电信号传感器等,可以获取患者的康复训练数据,并实现机器人对患者运动的实时调节和控制。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模型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

通过建立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机器学习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患者进行状态识别和动作识别,从而实现机器人对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训练和智能控制。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已经有多款下肢康复机器人产品投入市场,并在康复医院、养老院和家庭中得到应用。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提高步态稳定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肢体康复机器人在康复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帮助行动不便或瘫痪的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和肌肉康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机器人外骨骼设计、力传感器技术、运动控制算法、神经接口、人机交互等。

机器人外骨骼设计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需要兼顾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确保机器人能够根据患者的腿部运动进行准确的力量输入和输出。

力传感器技术在下肢康复机器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实时检测患者腿部的力度和运动状态,提供给控制算法用于调整反馈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运动控制算法是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需要根据患者的运动状态和康复需求,在不同的动作阶段提供合适的力度和轨迹来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训练。

神经接口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使用脑机接口或肌电信号采集技术,机器人能够实时获取患者的神经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反馈,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人机交互技术是下肢康复机器人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合适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使患者能够方便地与机器人进行交互和控制,提高康复的参与度和效果。

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机器人外骨骼的设计需要更加轻便和灵活,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和自然性;力传感器技术需要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以提高机器人对患者运动状态的感知能力;运动控制算法需要更加智能和自适应,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

未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下肢康复机器人将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临床应用研究

Journal of Minimall y Invasive Medicine,2020,15(3)-275--微创医学技术前沿-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临床应用研究▲张冲1覃美相2(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西南宁市530001)张冲,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学术继承人,擅长四联靶向快速康复疗法治疗肌骨疼痛,以及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评估技术、SET悬吊技术、DNS技术、物理因子疗法、韦氏正骨整脊手法、经筋刺法、小针刀刃针技术、肌骨超声介导技术,对治疗偏瘫、截瘫、脑外伤植物状态和脊柱关节软组织疼痛疾病疗效显著,对患者的体质辨识、内科杂症调理等颇有心得。

参与编写4部康复专著,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主持省级重大科技课题横向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厅局级课题多项。

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康复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的规划实施,培养的康复团队快速成长,成功申报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项目,完成广西中医康复实施。

社会学术任职: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骨与关节康复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社区康复/手功能康复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技术及骨外科学与康复技术专,医学医学分会老年康复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冲击波专,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副秘书长,广西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物理治疗专副主委,广西康复医学康复专业委员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吞咽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D0I:10.11864/j.issn.1673.2020.03.01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是针对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所研发的,以锻炼下肢肌肉,恢复神经系统,提升患者行走能力,或实现患者正常行走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机器[1])随着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老龄化社会现象,的老年人口的患(如脑、帕金、周围神经病变等)亦随之上升。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究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究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究摘要:康复是一种针对患有运动障碍或功能障碍的个体进行恢复和改善的治疗过程。

许多因素,如运动损伤、脑卒中、脊髓损伤和肌肉骨骼疾病,都可能导致患者丧失下肢功能。

康复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长期的治疗过程、康复效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外骨骼机器人逐渐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结合了机械、电子和计算技术的装置,可以附着在患者的身体上,并通过传感器和运动控制系统来辅助或代替患者的肢体功能。

它们为下肢康复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肌肉力量、改善步态和平衡,促进康复过程。

1.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原理1.1 机械结构与设计外骨骼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设计是其基础和核心。

机械结构主要由支撑骨架、关节和连接件组成,这些组件构成了一个与人体下肢相似的框架。

设计时需要考虑机器人的重量、稳定性、舒适度和便携性,以确保患者在佩戴外骨骼机器人时感到舒适且可以自由移动。

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外骨骼机器人采用轻质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以降低重量和提高强度。

同时,采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来设计机械结构,使得外骨骼机器人与患者的身体形状更加匹配,减少不适感并提高运动效率。

1.2 传感技术与运动控制传感技术在外骨骼机器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时感知患者的运动意图和姿态,从而准确地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惯性测量单元(IMU)、压力传感器、表面肌电图(sEMG)传感器等。

IMU传感器可以测量机器人在空间中的运动和姿态,用于反馈患者的步态和平衡状态。

压力传感器可以监测脚底的接触力,帮助外骨骼机器人根据地面反馈调整支撑力度。

sEMG传感器用于测量肌肉的电活动,可以帮助机器人感知患者的运动意图,并实现与人体的协同运动。

运动控制是通过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从而实现外骨骼机器人的动作控制。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骨科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骨科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骨科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领域的创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中,下肢康复机器人作为骨科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辅助工具,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它如同一位智能的“康复教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助力他们重获新生。

首先,下肢康复机器人在提高康复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的康复治疗往往依赖于医生和护士的手动操作,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难以保证每次治疗的一致性。

而下肢康复机器人则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自动调整训练强度和频率,确保每次治疗都能达到最佳效果。

这种高效、精准的治疗方式,无疑为骨科患者的康复之路铺平了道路。

其次,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减轻医护人员负担方面也表现出色。

在传统康复治疗中,医护人员需要长时间陪伴在患者身边,进行各种繁琐的操作。

这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还可能因为疲劳而导致治疗效果的下降。

而下肢康复机器人则能够自动完成大部分治疗任务,让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整体医疗服务的效率。

然而,下肢康复机器人并非万能之药,其研究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何降低机器人的成本,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对于许多骨科患者来说,康复过程不仅是身体的折磨,更是心灵的煎熬。

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出现,无疑为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它像一位温柔的“心理医生”,通过智能交互和鼓励性反馈,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克服恐惧,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康复治疗中。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康复教练”将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贴心,为更多骨科患者带来福音。

同时,我们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对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进行简述,需要一篇2000字的文章。

下面是该文章的一个示例:
一、引言
下肢运动功能受损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而传统的康复方法往往需要
庞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机械装置和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可以根据患
者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减少康复治疗师的工作量,并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下肢康复机器人被认为是未来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现状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许多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项目。

ReWalk和EKSO等
商业化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康复效果。

一些研究机构也
在研发更为先进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这些机器人通常使用电机、气动或液压技术提供关节运动,通过灵敏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的运动状态,从而实现精
准的康复训练。

三、关键技术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运动控制、力矩传递和人机交互等方面。

运动控
制技术是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够实现复杂运动模式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运动规划算法和控制
策略,机器人可以模仿人体的正常步态,并适应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需要。

力矩传递技
术可以保证机器人在康复过程中提供足够的力量,同时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的压力或不适。

人机交互技术是下肢康复机器人与患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关键。

通过合适的界面
设计和交互方式,机器人可以适应患者的情感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康复指导和反馈。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

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现状关键技术及发展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康复机器人成为康复治疗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

下肢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帮助下肢残疾人进行行走训练的设备,它通过提供机械力反馈来协助患者进行下肢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康复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康复机器人与人的交互以及人机协作控制等。

康复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是实现康复机器人运动精确度、灵活度以及人机协调性的关键技术。

动力学建模主要是模拟人体的运动模式,包括骨骼、肌肉、关节等,以精确描述人的运动过程。

而控制技术主要是根据动力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以实现机器人对人的动作的准确跟踪和协调,同时避免对患者的伤害。

研究人员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康复机器人的运动模式更贴近于模拟人体正常的运动模式。

康复机器人与人的交互技术是使机器人能够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意图调整运动模式的关键技术。

这需要机器人能够准确感知人体的姿态和动作,通过传感器和算法将人体的意图转化为机器人的控制命令。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多种传感器,如力传感器、肌电信号传感器等,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式识别技术,使康复机器人能够根据患者的姿态和肌肉活动状态进行实时自适应的控制。

人机协作控制技术是实现康复机器人与患者的协调运动的关键技术。

康复机器人需要根据患者的运动需求和康复进展,通过机器人控制算法和人机交互技术,将机器人的动作与患者的运动进行协调,使两者实现紧密的协作。

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合理的控制算法,以实现机器人的主动适应和患者的被动跟随,改善康复训练的效果。

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在临床应用中有了广泛的应用。

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康复机器人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康复机器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不同患者康复训练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16 -有的效果。

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传统的方法是绝对禁食并给与全肠外营养使胰腺得到“休息”,这样既可以较容易控制营养供应又能避免麻痹性肠梗阻及胰腺刺激。

然而除了增加费用及导管相关性败血症风险以外,全肠外营养还可能使炎症过程恶化,导致新陈代谢及水电解质紊乱,增加肠粘膜渗透率,破坏肠粘膜屏障,进而引起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Ionnn idis O等研究表明,肠内营养能维持肠道机械、生物、免疫屏障功能,降低内毒素血症,减少肠源性感染,并可以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25]C.S. Mansfield等通过对狗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对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较之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耐受性及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26]国内吴兴茂等也分析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在阻止胰腺坏死感染方面肠内营养明显优于肠外营养[27] 。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在显著改善肝胆胰疾病患者的营养状态,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及延长其生存率等方面显著优于肠外营养,目前已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其临床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参 考 文 献[1]Vieira JP,Araujo GF,et al.Par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enteral nutri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J].Acta Cir Bras. 2010,25(5):449-454.[2]Petrov MS,Whelan 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ttributable to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predicted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Br J Nutr. 2010 ,103(9):1287-1295.[3] Vieira JP,Araujo GF,et al. Par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enteral nutri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J].Acta Cir Bras. 2010,25(5):449-454.[4]Petrov MS,Whelan K.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ttributable to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predicted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Br J Nutr. 2010 ,103(9):1287-1295.[5] Quan H,Wang X,Guo C. A meta-analysis of enteral nutrition and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J].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11;2011:698248.[6] Wu X M,Ji K Q,Wang H Y,et al. Total enteral nutrition in prevention of pancreatic necrotic infec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 Pancreas. 2010 39(2):248-251.[7]Plauth M,Cabré E,Riggio O.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liver disease[J].Clinical Nutrition. 2006(25),285啰294.[8]Ronis MJ,Hennings L,Stewart B,et al.Effects of long-term ethanol administration in a rat total enteral nutrition model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11 Jan;300(1):G109-19.[9]C h r i s t o p h e M o r e n o1,P h i l i p p e L a n g l e t,Axel Hittelet,et al.Enteral nutrition with or without N-acetylcyste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alcoholic hepatitis: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0 53(8),1117啰1122.[10]M e n g Q H,Y u H W,L i J,e t a l. I n a d e q u a t e nutritional intake and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involved in acute and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hinese patientsespecially in cirrhosis patient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0,57( 101) : 845-851.[11]Kachaamy T,Bajaj JS. Diet and cognition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1,27( 2) : 174-179.[12]Zhao VM,Ziegler TR. Nutrition support in end stage liver diseas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10,22 ( 3 ) : 369-380.[13] Moreno Villares JM. 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liverdisease[J] . Nutr Hosp,2008,23( 2) : 25-33.[14]周召海,彭永鹏,张建立. 部分肠内营养支持对肝硬化病人的治疗效果[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 6) : 544-546.[15] Rayes N,Seehofer D,Theruvath T,et al. Effect of enteral nutrition and synbiotics on bacterial infection rates after 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 Ann Surg. 2007,246(1):36-41.[16] Plauth M,Riggio O,Assis-Camilo M,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Liver disease. Clin Nutr. 2006,25(2):285-294.[17]罗文峰,时军,周凯等. 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的评估[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5):800-805.[18] Marik PE,Zaloga GP. Immunonutrition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0,34(4):378-386.[19] Schreiter D,Rabald S,Bercker S,et al.Th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p e r i o p e r a t i v e i m m u n o n u t r i t i o n[J]. Laryngorhinootologie. 2010,89(2):103-113.[20]Z h a o D F,Z h a n g K,L a n g R,e t a l.C l i n i c a l observation of enteral immunonutri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J].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2011;15(31):5873-5878.[21]O'Brien A,Williams R.Nutrition in end-stage liver disease:principles and practice[J].Gaatrcemerology.2008,134(6):1729-1740.[22] Wiles A,Woodward J M.Recent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estinal failure-associated liver disease[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9,12(3):265-272.[23]保红平,杨浩雷,高瑞岗等.早期肠内营养在胆道外科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5):55-56.[24]陈强谱.肠内营养的技术与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2):1389.[25]Ionnnidis O,Lavrentieva A,Botaioe D. Nutrition support in acute pancreatitis [J].JOP.2008,9( 4) :375-390.[26]Mansfield CS,James FE,Steiner JM,et al. A pilot study to assess tolerability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via esophagostomy tube feeding in dog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Vet Intern Med.2011;25(3):419-425.[27]Wu,Xing-Mao MD,Ji,Kai-Qiang MD,Wang,Hai-Yuan MD,et al.Total Enteral Nutrition in Prevention of Pancreatic Necrotic Infec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s.2010,39(2):248-251.【摘要】目前国内机构少有涉足于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而国外的辅助康复治疗机器人设备已有很多,所运用到的机器人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也各有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