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刘朋朋:《“我”与“我们”:鲁迅个人主义命运考论》,山东大学,2013年。
19. 汪卫东:《现代转型之痛苦“肉身”:鲁迅思想与文学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杨义:《鲁迅文化血脉还原》,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正文:
在20世纪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位永垂不朽的学者——鲁迅。他的文学思想带有启蒙主义的色彩,其中的“立人”思想则更成为后世研究者的追求。
一、 鲁迅“立人”思想的含义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各个学者著作中均有涉及。刘春勇在《多疑鲁迅:鲁迅世界中主体生成困境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提到:“鲁迅之‘立人’,所立之人即是一个具有‘主观内面之精神’的有‘自心’之主体的人。”王得后则在《《立人:革新生存的根本观念》中更加具体地指出:“鲁迅一生致力于‘立人’,他的立人思想即肯定‘个人’,又肯定‘自他两利’,以适应人类群居才得以生存的天性,并追求发展,追求无止境地完善自己和自己的社会,这就是鲁迅‘立人’思想划时代意义之所在。”而对于“人”的阐述,刘朋朋在他的硕士论文《“我”与“我们”:鲁迅个人主义命运考论》(山东大学,2013年)中说:“在他看来,真正的‘个人’,是充满‘内曜’与‘心声’,具有‘意力’,能够以‘神思’之诗表达现实之真,并由此与现实形成对抗关系的‘一二士’。”无论哪种解释,都对后来学者的研究有着有益的启迪。但是,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施的过程中是否仍遵循它本体的含义,仍有待于研究。
14.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山东大学,2011年。
15. 叶继奋:《文学人学论视阈中的鲁迅经典》,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 周惠:《论鲁迅的“人学”灾害观及其文学表述》,《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 蔺晓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简析》,《丝绸之路》2013年20期。
二、 鲁迅“立人”思想的内容
这是鲁迅思想研究中的重点问题,不同的学者研究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张梦阳在《悟己为奴与立人》(《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4期)中就提出:“鲁迅‘立人’思想的核心是‘尊个性而张精神’,其实质就是消除束缚个性、抹杀精神的奴性,呼唤‘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的精神界之战士。”这一主张较为明确地指明了鲁迅“立人”思想的内容。另外,张斌在《浅析鲁迅的立人思想》(《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中说:“鲁迅对封建文化不遗余力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改造正是他立人思想的演展。他的‘立人’思想以‘救人’为手段,以‘新民’‘新国’为目的和中心,形成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的问道主义思想体系。”这些对内容的探讨研究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但是它的内容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学和心理学仍然需要后人的进一步发掘。
2. 黄健:《论鲁迅“立人”思想的文化内涵》,《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3. 王得后:《立人:革新生存的根本观念》,《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1期。
4. 张梦阳:《悟己为奴与立人》,《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4期。
5. 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一)》,《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5期。
鲁迅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作者信息: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2012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四班 窦娆娆 2012014204
关键词:鲁迅 “立人”思想 研究 国民性
摘要:针对鲁迅文学思想中的“立人”思想,学界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这一思想的含义、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对学界中这一思想的研究进行了大体上的梳理与总结。前辈的成果对后代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代的学者应当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前人未涉及或涉足较浅的领域,以丰富中国文化学界的研究,传承研究的文化精神。
6. 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 吴乃华:《论鲁迅的立人思想》,《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8. 叶青:《由鲁迅的“立人”思想谈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自觉》,《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 张斌:《浅析鲁迅的立人思想》,《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0. 钟友循:《论鲁迅早年的立人理想与精神向往》,《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1. 刘晓华:《论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江南大学,2008年。
12. 刘春勇:《多疑鲁迅:鲁迅世界中主体生成困境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 张福贵:《“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总之,对鲁迅的“立人”思想的研究在学界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人对这一思想的研究数不胜数,成果颇丰。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学术研究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领域,其中仍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后世学者作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富仁:《从“兴业”到“立人”——简论鲁迅早期文化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三、 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鲁迅提出的“立人”思想无疑对唤起国民性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不胜枚举。李新宇在《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提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已经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开始真正从人出发思考一切,以人为价值尺度来评判一切,这种终极价值标准和根本出发点的确立显示着鲁迅人学思想的成熟,同时也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性高度。”不仅如此,叶青在《由鲁迅的“立人”思想谈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自觉》(《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中甚至说:“‘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人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可见,在各个研究者的成果中,对这一问题已经作了深刻的探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这一思想的意义在当时复杂的情况下有着怎样的变更过程,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