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教学-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

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一语中的,恰切到位,把鲁迅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地位完整地展现于此。这一过程也就是“神化的鲁迅”到“本色的鲁迅”的过渡,从过度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尽管是曲折的,毕竟我们认识到了。

2.文章重点解读的是第五个时期,即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文章引用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文章中的话作了说明:“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从编者的角度再次阐述鲁迅作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依然屹立于语文教材之中,先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成为经典。在这里,文章严肃地指出了鲁迅作品不能被语文教材删除的根本原因:“鲁迅所思考过、焦虑过的问题,也正如一个个幽灵,依然徘徊在新世纪的天空。虽然‘匡正时弊,重铸民魂’的传统不同程度被一些人漠视淡忘,但鲁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撤退,它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血脉,它所具有的意义生长点,使其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二)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

文章开篇列举了对于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删减问题所引发的两种争议:一是鲁迅作品不能从中学语文中删减,甚至还应该增。二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作者认为,“存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鲁迅作品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具有情感性的色彩;“删减”则包含了更多的质疑探究学术性的态度。这争议的背后的原因是“鲁迅的是被赋魅与祛魅”。文章从三方面阐释了这个问题:

1.鲁迅与中学语文

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鲁迅作品选编的历史变迁,分析了篇目增减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文章认为,“民国时期入选的鲁迅作品,多是一些优美的散文,在编选的理念上显然是以艺术性为标准。这与1950 年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课本的政治思想性导向有很大区别。”由此,“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普遍存在教条化的问题。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有‘神化’鲁迅的倾向。”于是就造成中学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语文课最为基础的工具性和文学性一面被功利教化的一面冲淡,语文课寡淡无味。所以“替换传统篇目、补充新鲜的篇目”。进而分析深层次的原因:“鲁迅文章作为传统篇目中最大的构成部分,寓含了大量政治思想教化的因素,其传统的解读惯性偏离文学审美方面已积重难返,带有写作时代特点的思想观念以及长期左倾思潮支配下形成的分析模式具有极大保守性,与时代精神发生偏差的地方有不少。”

2.鲁迅的“赋魅”与“祛魅”

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是近年来鲁迅研究最有成果的部分。叙述了鲁迅被“赋魅”的历史过程,和鲁迅及其作品因政治因素的弱化而成为正常的学术问题,引发了鲁迅“祛魅”的学术潮流。文章认为“学术界对鲁迅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力扭转了长期以来政治化鲁迅的倾向,形成鲁迅研究的多元局面。学术界在论争中形成的一些共识,在舆论机制的作用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学语文的教改方面,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增删与解读的变化是与学界的风向息息相关的。”

3.结语

今天,鲁迅作品大幅度从中学课本中退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删减的做法看得过分严重是不必要的。当今社会鲁迅及其作品仍然有着积极的力量,“鲁迅作品仍然是通过中学语文课本而加以经典化和传统化的经典文本。”

(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现在教材编写已经打破过去一本定天下的做法,实行“一纲多本”,

二、鲁迅作品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

代表性文章:薄景昕的《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的新视角》,刘桂娥的《对语文新教材鲁

迅作品选编的思考》,倪燕萍的《对初中课本中选录鲁迅作品的几点建议》,冯光廉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编及编排问题之切磋》

(一)薄景昕的《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的新视角》,文章认为对中学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进入历史才能走进本质。

1. 民国的学制与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

鲁迅作品是作为首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量的重复选编证明了鲁迅作品的经典性。这与当时的学制改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1923年至40年代中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