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_性道德_缺失问题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缺失问题之我见
梁艳王国桢
(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以及大学生结婚禁令的解除,我国在校大学生在性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婚前性行为、性关系混乱、未婚先孕等无视性道德的现象。
为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性道德教育
所谓性道德,就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由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所决定的,维系人类延续和发展,且依靠人们内心对性的信念和社会手段,并以善恶来评价的性意识、性行为和性原则规范的总和。
性道德是社会道德渗透在两性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调节人们生理机能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是人们性行为的标准,也是衡量人类两性关系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性道德,是指维系和调整大学生男女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缺失现状
依据“中国大学生生活现状系列调查:性开放弥漫大学校园”资料反映:当今性话题已成为大学生之间公开谈论的话题,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谈性色变”的状态了,已有近半数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
前不久,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学生成为人流“主力军”。
从理论上讲,爱情是男女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复合感情,是性爱和情爱的统一,其价值目标应该是指向婚姻。
而当代大学生通常将情爱与性爱两者分离开,使性失去了理性的指导,从而回归到动物式的性需求上。
一些学生存在“爱的唯一证明就是发生性行为”等错误想法,认为只要双方都愿意就不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更严重的情况是有些大学生漠视性责任,认为与其在对爱人付出感情时得不到回报或在恋爱中受到严重伤害,还不如不谈感情直接发生性行为来的直接。
此外,有些男同学会直接选择提供性服务的女性来释放自己的性欲望。
也有个别女大学生直接将自己的身体当成赚钱的工具。
这看似是个人“私”事,但其实是缺乏性道德缺失的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性道德观偏差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中西方的沟通、交流的日频繁,大量的负面、消极的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拜金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文化传播途径传入我国,对人们尤其是作为青年主体的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产生不良的影响。
以纯洁爱情为前提的性被单纯的性欲及金钱所吞噬。
社会环境的改变是引发大学生性道德缺失的重要诱因。
(二)学校因素
性道德教育本应是学校进行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工作者理应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全面、细致的性道德教育,并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法理等综合知识的传授,使得最终达到对大众普及性知识的效果。
但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性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学生接受不到学校的正确的引导,就会受到非正规渠道中错误思想特别是网络这一“新媒体”带来的“黄色文化”的侵蚀,以致学生出现性生理困惑、性心理失衡、性道德缺失、性观念偏执、性伦理混乱和性行为失范等现象。
尽管现在有些学校对于这一问题已经有所意识并采用了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但由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措施,其势力结果并不理想。
(三)家庭因素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家庭中,性道德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父母双方都非常忌讳与自己的孩子谈论“性”这一敏感话题,他们本身也受到自己前辈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处于性观念保守、性知识匮乏的状态。
这将导致其在面对孩子的性问题上出现消极躲避、强横干预、担忧焦虑等严重情况。
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正确性引导,是导致孩子出现性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四)同辈因素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
同辈群体在青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
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各种社会信息、看法的平台。
在纷繁复杂的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性观念开放的大潮中逐渐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自身性价值观偏离正轨,被身边刮起的婚前性行为风潮所吞没。
(五)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与性心理高速发展期。
一方面是由于生理需求急于寻找释放的途径和渠道,另一方面是本身就对“性”充满着好奇心态,都想要去摸索、尝试一下。
因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心理约束力、自制力而陷入性道德的误区,进一步催生了青年性行为的泛滥。
正处于性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众多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得自身是非分辨能力极具下降。
在处理两性关系时,就会出现性道德缺失、性自律力减弱,自主意识力、自我满足感增强,无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大胆、高调实施“越轨”行为。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性”环境净化是提升性道德教育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中失范行为的侵蚀,网络色情文化泛滥的摧残,导致其性观念、性意识、性道德出现严重畸形、缺失的。
因此,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严厉打击色情、黄色文化,实施综合治理,联合社会各界组织协力净化社会风气,坚决杜绝黑暗势力的不良侵害,防止危险隐患的产生。
让全社会一同用心倾听、用爱浇灌、用情播撒,使祖国的花朵拥有一片健康、纯洁、幸福的天地。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性道德教育的实效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加强校园文化提高性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注重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改和监察。
相关管理部门应将打击力度着重放在
(下转第186页)
(上接第184页)
高校周围的“日租房”、“钟点房”等大大小小的宾馆、旅店。
采取行之有效的各项举措,提高学生生活环境质量,营造健康、舒适的文化环境氛围。
第二,健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
寝室文化、同辈群体之间的思想交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因此高校应严格实施相关管理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各项规定和条例,严禁异性留宿,将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性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
第三,搭建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可以起到很好疏通、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可以科学地、全面地解决学生的性心理问题。
在加之有新媒体网络的力量支持,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相关心理咨询,这样更能有效的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合力教育是改善性道德缺失的关键环节
社会、学校、家庭应通力协作,发挥合力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性道德教育活动,采用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多渠道、立体化的综合模式,加强性科学的普及和宣传教育。
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通过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积极正面引导,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全面接受性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使性道德知识对广大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此外,高校应着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师资队伍,增设专业选修课、系列专题讲座,增加人际交往能力、恋爱法则规范、生活技能技巧等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意识到婚前性行为、同居、性犯罪等不健康性行为的危害,并使其学会如何进行真正的恋爱、如何规范两性交往礼仪,如何提升两性交往文明素养、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以及如何在发生性关系后正确、有效的处理和应对等。
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端正态度,明确责任,找准着力点,增强实效性,将其纳入高校素质教育综合体系之中,构建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法理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性教育机制,提升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同辈等综合文化环境的合力优势。
青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接班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布局的新形势下,只有认真探索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激发个体积极、广泛参与性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才能使性道德教育取得良好实效。
参考文献:
[1]张莉.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忧&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孙萍.当前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3]人民网-生命时报/n/2012/1022/ c1008-19343403.html
[4]贾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90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缺乏现状调查与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2JD112)
作者简介:梁艳(1987-),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出生,遵义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国桢(1971-),男,汉族,贵州省麻江县出生,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而中国传统荣辱观也认为荣辱之分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合乎道义,荣辱的标准不是金钱、财富和权势,而在于人的精神追求和道义品质。
正如荀子所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因而,宏扬传统荣辱观重义轻利和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在当代更加彰显其现实价值。
4.培养知耻之心
我国传统荣辱观把知耻之心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
“知耻为端”,儒家传统荣辱观将有羞耻之心视为做人最起码的底线。
知耻,实质上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自觉,即做人的“底线道德”。
底线之内,才可能谈论道德和人性的问题;底线之外,则无从谈论道德和人性。
可见,知耻或曰羞恶之心、廉耻之心,从本质上体现了人的最普遍的社会属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最基本要求。
在当今个人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要建立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就要首先形成一种耻感文化,教导人们知耻有耻。
耻感是善的开端,只有知耻,才能求真、求善、求美;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培养知耻感的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形成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社会风尚。
因此,知耻之心的确立,不仅是个体道德得以形成的基础,也是社会道德秩序得以维护的前提。
5.知行统一的实践精神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古人主张“知行合一”,强调践行的重要性,即把培养正确的荣辱观与日常修身处世的原则结合起来,由“知荣辱”向“行荣辱”转化。
道德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理性,它需要受教育者通过道德实践去体认,使道德戒条内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才能真正地提高道德境界。
当下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要让人们懂得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还要强调让人们切实去做,力行才是根本,“知行并进”才能实现德育的目标。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不仅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更离不开社会实践中的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杜绝空喊口号的现象,要付诸行动,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真正做到远离耻辱行为。
只有将“德知”渗透到“德行”中去,方能在“德行”中进一步深化对于“德知”的理解。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荣辱观境界高尚、旨意宏远,其中蕴含许多值得我们当代借鉴的思想精华。
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从而使其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我国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更好地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金知明注译.论语精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余秉颐,李季林.家训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于伟峰,商植桐.中国传统荣辱观的现代价值认同[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8).
作者简介:杨雯,女,1988年生人,籍贯:天津市,现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