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我们老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们当老师的,教育孩子有优势,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有的老师可能听后很自豪,而有的老师听到这话后可能有点尴尬。实际上在生活中很多教师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看看我们周围教师子女成长情况,许多教师的孩子在学业或就业方面不够理想,某中学统计过本校60多名教师的子女,学业成就突出的很少。我们很多的老师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多的烦恼、困惑,例如孩子与自己疏远,孩子的厌学情绪,逃学,迷恋网吧,不听话,孩子的性格懦弱等等。“我能带出一个个出色的班级,教育好那么别人的孩子,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处理不好,直接影响着我们老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家庭生活、甚至直接影响我们做老师的名誉和社会影响。有一位名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我想我们老师无论是在教育方法、教育经验上都是不缺少的,但为什么会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呢?是哪些地方出现问题呢?我想谈一下我对

教师教育子女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下面就教师角色扮演职业心态、社会交往对子女的影响、家教尺度以及如何做一个智慧家长等问题做一些交流探讨。

一、角色混乱和职业心态对孩子的影响

1、难以扮演的社会角色—把家庭当学校对孩子的影响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与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以自己在不同场合,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交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在学校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在家里对儿女来说是父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要求我们有不同的行为标准。如果我们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标准,就会出现角色行为偏差,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师,难免将教师的角色带到家里,习惯以人师的形象对待家人,这样势必就会引起子女甚至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从而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教师角色和父母角色的职责和“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

教师角色: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象以往那样直

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伙伴,反思者和研究者。

家庭的传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传承,二是家族或家庭观念的一种传承。

家长的角色应该关注的是

一、关注孩子健康,关注孩子的安全、教会孩子修炼,让他懂得保全自己的生命,懂得健康自己的身体,养一身浩然正气。

二、价值引导。教孩子修心,让他的心静、心安、心平。我们教孩子修道,修仁道、修世道。还要教孩子修德,修口德、修心德,最后养德行。应从教孩子身边细节的东西做起,以只觉得言传身教影响孩子。

然而经常处理学生问题的老师往往容易将一些工作的情绪带到家里,把工作方法用于家庭教育。有时我们在听孩子述说的时候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爱听不听的模样,在辅导孩子学习是不耐心,总是批评孩子,

你怎么那么笨啊,敏感的孩子会觉得我们没有重视他们,与我们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比,孩子们会觉得我们爱学生不爱他们。久而久之,这种误解会破坏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有时孩子对我们说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见得太多了,不值得一提,但对于孩子来说是第一次遇到,是很重要的,是需要理解、需要求助的。如果我们忽略了或不屑一顾,那么孩子就会从我们身边逃走的。

家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摇篮,是一个避风的港湾。家,应该是一个宽容、理解、支持的温馨角落。如果我们将严师的角色带到家里,家庭成了学校,家庭成员成了学生,我们要求他们要做到这个,不能做哪个……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到了一种压抑的气氛,特别是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必须严格约束自己,他们在我们面前感到紧张。他们甚至不知道是应该叫我们老师,还是爸爸、妈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怎么会与我们亲近?怎么会告诉我们心里话?怎么不会“出去”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样对孩子的“失控”就成为了必然。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

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对待孩子的态度过于强硬,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对那些不符合家长家长要求的兴趣与爱好予以粗暴的扼制,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进取精神。还有的老师对有个性的“淘气包”和“不稳当”孩子的一举一动更是想牢牢的控制,让孩子没有一点空子可钻。例如,有一个淘气、机灵的中学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师,他的班主任也城府颇深。于是家长和班主任商定,一定把这个“淘气包”治过来,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班主任和家长都要相互通告,。这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有课任老师签在书上带回家中给家长看。开始着一套很奏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孩子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放到对付老师和家长上,反监控能力越来越强。课堂上说话、搞小动作、吃东西、看闲书的时间都把握的非常准确,

老师很难发现。考试时,身体不动,用眼睛的余光就能把同桌的答案扫。谎话张口就来,而且情由合理,表情逼真,甚至从家长手里骗取零花钱的手段也都天衣无缝。

2、教师的职业性格:多关注琐碎的细节,偏爱说教批评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怕学生学不会,再三的讲,多次的强调,养成了爱唠叨的习惯,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学生有太多的批评。在学校形成的这种教育方法很容易移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不给孩子私人空间,偷看孩子日记、信件、手机短信,监控孩子电话,等不尊重孩子隐私的行为,孩子就会感到不满和委屈,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或者孩子犯了错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批评。孩子就会会产生逆反、对抗,孩子还会听家长的话吗?孩子就会变得自私、任性。

在接受咨询时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家长述说她的女儿上大一,在学校生活感到很孤单、迷茫,孩子打电话要姥姥和妈妈去学校,她妈妈就利用十一假期去她学校看望女儿,到学校后他妈妈就想让孩子和宿舍的学生共同把床铺收拾一下,她女儿就说,她们是一伙的,不要她们帮忙,我们自己收拾就行了,她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