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津(唾液)--最简单的养生法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用自己的口水助健康(好文)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用自己的口水助健康(好文)中医认为,唾为肾之液,属“阴津”,存得一分阴津,则得一分生命。
舌心中为“聚泉穴”,唾液在吞咽过程中,刺激该穴,可以清散风热、祛邪开窍。
古代养生家们认为,把口中的唾液吞咽下去,可使人长寿健康。
古人称唾液为“醴液”“华池”“玉泉”“琼浆”等。
《黄帝内经》记载,在静心呼吸的情况下“吞津”,每日数十次,可祛病,还可养肾。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
方法在这里:咽津养生法很简单。
早上起床后洗漱干净,排空大小便。
面朝空气流通之处,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重叠贴放在肚脐处。
全身放松,用腹式呼吸法呼吸。
准备工作做足了,然后就可开始用舌搅动口齿,舌要伸出齿外,但须在唇内。
舌先绕齿上下搅动,再左右搅动,各36次。
搅动时,用力要柔和,待津液满口后鼓腮含漱36次,然后分三小口咽下。
稍待片刻后,用双掌揉脐,顺、逆时针各3圈。
咽津养生法男女老少皆宜,是一种最廉价的养生法。
上述动作每天可坚持1~2次,每次重复三遍。
清晨、午休、夜晚睡前都可做这套动作,长久坚持下去,可以“润五脏、悦肌肤”。
唾液从口腔壁生成后,经舌根、咽喉、肺转入肝脏,进入肾经,贮于丹田,之后再化津还丹,于是形成精气。
这个过程可和脾健胃,润泽五脏肌肤,养肾补元,还可补益脑髓。
人体自有大药,唾液就是我们体内的“自助药房”,廉价、简单、有效,只要你早一天“咽津”,就会早一天健康。
资料供学习参考。
咽津的滋阴功效
叩齿咽津是古代养生家十分提倡的养生保健小功法,它操作简单、不拘泥时间地点限制、效果良好,备受历代养生家及各功法门派推崇。
叩齿咽津法包括叩齿、搅舌、漱津、咽津四个部分,即首先上下牙齿相互叩击,再用舌头贴着上下牙床、牙龈、牙面来回搅动,待口中津液增多,唾液作漱口状,漱津后,将津液分次缓缓咽下。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齿为骨之余”,“肾藏精,主骨生髓”。
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叩齿能够强肾壮骨。
明代《修龄要旨》中介绍长寿经验时说“每晨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清代《玄机口诀》中说“叩齿法,简而易行,能令齿根坚固,至老而不脱落”。
古代人把口中的津液称之为醴液、华池、玉泉、琼浆等,认为口中津液为肾中之精气所化,咽津能滋阴降火。
《灵枢·根结》曰:“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内经知要·卷上》曰:“肾为水脏……,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
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
”此法可以滋阴补虚。
《红炉点血》更进一步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可见咽津不仅能补益肾精,而且能调养五脏,增强脏腑功能,常年坚持锻炼,可以却病、可以保健、可以延年。
功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预备式:姿势采用静坐、静卧、静站均可。
宁心静气,调匀呼吸,鼻息口呼,轻吐三口气。
2、叩齿:口唇轻闭,首先,上下门牙齿叩击9次,然后左侧上下牙齿叩击9次,右侧上下齿叩击9次,最后上下门齿在叩击9次。
3、搅舌:,即用舌头贴着上下牙床、牙龈、牙面来回搅动,顺时针9次,逆时针9次,左右各18次,古代养生家称之为“赤龙搅海”。
4、漱津:搅舌后口中津液渐多,口含唾液用两腮作漱口动作36次。
5、咽津:漱津后,将津液分三次缓缓咽下,注意在吞咽时,要注意守丹田,好象把唾液送到丹田一样。
每次练叩齿咽津习法三次,每日可练三次次。
叩齿漱咽也是一种非常容易掌握的自我保健方法。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医保健方法。
通过掌握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这种神奇的养生法,同时也会详细说明相关的训练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吞津咽唾”。
吞津是指口干舌燥时,用舌头轻抚上颚,刺激唾腺产生口水,然后咽下去。
咽唾则是将舌头贴在上颚附近,保持良好的口腔状态让唾液在口腔中多停留,然后再将其咽下去。
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坚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那么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的作用是什么呢?首先,它可以帮助口腔消毒,预防口腔疾病和龋齿的发生;其次,它可以刺激唾腺分泌,调节口干舌燥、口臭等症状;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吸收,缓解积食和胃胀等不适症状。
那么如何进行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的训练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1. 醒来后、起床前,用舌头轻抚上颚,按摩口腔,启动唾液分泌。
2. 在吃饭前和吃完饭后,用舌头轻抚上颚,刺激唾腺分泌。
3. 看电视、看书、上网等无事可做的时候,可以经常进行咽唾训练,即将唾液在口腔中停留,然后慢慢咽下去。
4. 在进行中医按摩养生时,可以结合吞津咽唾法来增强效果。
5. 不要在饭前、饭后等不能吞咽唾液的时候进行练习。
以上是一些基础的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的训练方法。
不过,在进行这个训练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不要过度练习,以免引起过度疲劳。
其次,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最后,不要在吞咽唾液时或者在锻炼中过度嘴巴发音,以免造成喉咙发炎等问题。
总而言之,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保健方法。
只要坚持掌握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就能获得非常好的身体保健效果。
希望大家可以尝试并坚持练习,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古代吞津养生法八大神奇功效助养生图
古代吞津养生法八大神奇功效助养生图我们常说的口水,也就是唾液,中医上也称“津液”、“甘露”、“玉泉”、“天河水”等等。
切莫小看这不起眼的“口水”,它对人体养生保健可是益处多多。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口水”的养生功效吧!中医有句老话,叫做“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中医中讲的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在人们的保健生活中,这句老话话是很有意义的。
中医把人体分泌的唾液叫做“津”,并把它归属为阳,主表。
中医还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是说津液和血都来源于饮食的精气,并能相互滋生,相互作用。
津液亏耗过多,就会使气血两损;而气血亏损,同样可使津液不足。
津液的增多与减少,能直接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疾病也会由此而生,如发高烧的病人出汗过多,及胃肠疾患者大吐大泻太多,都会因损伤津液而导致气血亏损。
口水对人体养生有八种功能:一是止血作用,口水能促进血液凝固,口内外伤或拔牙后引起出血时口水可帮助止血。
二是润滑作用,口水中含有黏液素,可使口腔润滑柔软。
三是冲洗作用,能把食物残渣冲洗掉,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四是稀释作用,当酸、苦等刺激性东西进入口腔时,口水分泌增加,把它稀释,便于吐出或咽下。
五是抗菌作用,口水中的各种有机和无机成分通过不同机理,产生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防止口腔、咽喉和牙龈发炎。
六是治伤作用,口水中有一种神经生长素,这种生长素能显着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能加速烧伤皮肤的愈合。
七是消化作用,口水中含有大量淀粉酶,能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使之易被吸收。
八是抗衰作用,口水中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唾液腮腺激素”,能使人聪明、齿坚、肌强,这样即使人到老年也会红光满面,不减青春活力。
可见,“口水”是宝贵的,不能随意浪费、弃失,要善于促进口水的分泌,达到健身强体、养生长寿的目的。
那么,对正常人的保健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保津养生”呢?首先要多喝水,可以适当泡些有生津作用的中药饮片,如山楂、五味子、麦冬等。
【养生】鼓漱吞津·简单神奇的养生术
【养生】鼓漱吞津·简单神奇的养生术
“鼓漱吞津”——一个简单神奇的养生术,可令人每天睡4至6小时而不困倦。
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将这条理论应用于具体的事情上去,有一个方法可以达成这个理论。
那就是“鼓漱吞津”:方法是以舌在口中搅动,兼以上下牙齿相叩,以使口中充满津液,然后以此漱口,分三次吞咽。
吞时要用力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鼓漱的作用在于使津液充满气泡,吞下此液等同服气。
可使血液氧分子增加,大脑不缺氧。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方法,但它的功用却很不简单,知之者少。
第一,这个方法可以治晕车,有些人坐车的时候就身体不适,只要按上述方法不断吞咽津液,就可以转移自身注意力,缓解紧张,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从而身体气机流畅,缓解不适之症。
第二,这个方法可以治失眠。
有些人晚上睡不着,只要按上述方法叩齿吞津,便能转移注意力,自然摄心归一,摄诸乱意。
能使精神不散,安然入睡。
第三,这个方法对缓解身体一切不适都有帮助。
久而久之,功效很明显。
如果以这个方法同时进食龙眼干,红枣等物。
更有特别之效。
第一,可以提神,如果有些人每天睡眠时间不多,常常打瞌睡,呵欠。
早上食细嚼龙眼干10个,就能提神去瞌睡。
比喝咖啡更有用。
第二,可以滋养身体。
但凡身体虚弱之人,细嚼龙眼,吞纳津液,便能补充身体能量,涣发生机。
养生祛病“吞津操”
我的养生经自古就有吞津液(口水)的功法,中医认为,吞津液能祛病强身具有养生的作用。
我学习练习此法三十多年,自感作用很大。
此外,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创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吞津保健操。
这套保健操简便易行,对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激发和推动作用比较全面。
这套吞津保健操有四节,简单易学,男女老少,都能学会。
四节操连贯做完,只需5~10分钟。
坚持练习,能达到轻,灵,活,速及健身防病的效果,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四季适宜,随时可练,具体做法如下。
○叩齿 站立,闭嘴,全身放松后进入静的状态,开始有节奏的叩齿,轻松的叩齿36次。
○搅海 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再闭嘴,舌的前部从前面的上下牙中间伸到前牙外口唇内,再伸向左腮部的牙床,自左腮部臼齿(后面牙)牙床,从左向右舔上牙床至右腮部牙床,再从右腮部牙床向左下舔下牙床再从上回至右腮部牙床,这样循环,舌在牙齿外边沿齿龈圆形上下运转,先从右向左运转8圈,再反方向运转8圈。
在舌运转的同时眼球随着舌运转的方向同步运转,有口水不要咽下。
○鼓漱 此时口水增多,将口中津液在口内进行鼓漱,如同用水漱口一样,鼓动腮颊部漱口36次。
口水仍不下咽。
○吞津 口中的津液可分3次下咽,每次约咽1/3,咽前或咽时呼气一口,咽时如咽硬物,咽部稍用力,最好能听到有咕咚的吞咽声。
然后心暗想,目暗看,以意送口水下行,以意将其送到有病的脏腑,再送到肾,最后送到丹田。
丹田在脐下一寸半处。
然后吸气,仍沿以上路线送到丹田。
如此吞津三口,吸气三口,存至丹田。
○收工 练津化气,意守丹田,想象口水和气在丹田化合,肾阳之火在小腹内暖烘烘的将津液和气“烧”至沸腾,如水被烧开成气化,若雾露之溉,灌溉自己的五脏,并见灌溉滋润了自己有病的脏腑,约数分钟后即可收功。
古人讲:“神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病消”。
中医认为真气的流动和水一样,顺着渠道流动,这个渠道就是经络。
本操就是用思维来调整经络。
又利用口腔运动刺激分泌唾液,练功中腮颊部,咽喉部,舌,眼的配合运动可同时活动调整十二对脑神经,除第一对嗅神经和第八对听神经外,其他脑神经全部得到调整。
咽津养生法
咽津养生法咽津养生法国医大师唐祖宣的养生方法有二:一个是十指梳头,十指梳头很多中医都推荐过,另一个是竟然是吞唾液。
一、吞津滋养五脏抗老衰唾液在中医上来说叫做“津液”,从养生角度来说叫做“金津玉液”,在中医眼中,它宝贵得不得了。
自古就有“津液乃人之精气所化”的记载,认为经常吞咽唾液可以濡润孔窍,和脾健胃,滋养五脏,滑利关节,补益脑髓,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在中医养生保健十法中就有咽津一法。
吞唾液还有一个专门的歌诀:一咽二咽,气入丹田;三咽四咽,云蒸露甘;五咽六咽,内景充实;七咽八咽,肾水上升,心火下降;九咽加一咽,真气充实,气通三关;常年锻炼,寿可百年。
唾液养生法传说为西汉蒯京所创,蒯京因“食玉泉”(唾液)而肤色红润,牙齿坚固,清风道骨,享年120 岁。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
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活了102岁……熬夜国医唐祖宣也有一套自己的咽津5法,更适合现代人。
咽津5法1、起卧咽津法。
即睡觉前或起床后,用舌尖顶腭,紧闭牙关,稍作休息,等唾液满口时,低头缓慢咽下。
2、深呼吸咽津法。
舌顶上腭,仰卧于床,作腹部深呼吸,等津液满口时,慢咽腹中。
3、入静咽津法。
排除杂念,静坐不语,心清如镜,念及丹田,舌顶上腭,牙关紧闭,等津液满口时缓慢咽下。
4、漱口咽津法。
用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等唾液多时,用其漱口后,徐徐咽下。
5、无规则咽津法。
无论工作、行走时都可以咽津,没有定规,只是不要津液满口时下意识下咽,而要入丹田而缓咽。
二、十指当梳经唐祖宣试验,以指腹代梳梳头是最佳的头部按摩法。
操作时,双手指腹分别从发际线两侧,从前往脑后轻梳,边梳边适度按压,至头皮微微发热即可。
每天早中晚可各做1次,每次双手各梳100下左右。
“做这个动作前要剪短指甲,以防指甲刮破头皮。
长期坚持指腹梳头,有预防脑溢血、稀发增密之效,从而延缓衰老。
”生姜泡50%酒精可生发针对普遍存在的老年性脱发现象,唐祖宣还提供了一个外擦方:将适量生姜片浸泡在250毫升的50%酒精中,再加入白胡椒粉25克,每日用姜片或此液体擦脱发区3-5次。
吞津练精养生法,太简单了!
吞津练精养生法,太简单了!
舌抵上腭:小动作助你滋补脾肾
在中医里,有种功法叫“吞津练精养生法”。
早在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就对此法进行过概括。
明代龚居中对“吞津练精养生法”也有新的见解,他指出,“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中医认为,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
吞食自己分泌的津液,有滋补脾胃“后天之本”,以固护肾之“先天之本”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唾液中90%是水,此外,还含有球蛋白、黏液蛋白、氨基酸、淀粉酶、溶菌酶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等。
一次吞入一定量较洁净的唾液,能够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
方法在这里:
具体做法:
每日晨起,微闭口唇,舌抵上腭,当嘴里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时,随意念将其缓慢吞下,反复3—4次。
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本平台常年举办养生功法培训。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
神奇中医吞津咽唾养生法附训练法漫谈唾液养生我国古代有一些养生学家、名人寿星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养生经验,“赤龙搅华池,天河水逆流”或叫“赤龙搅海”,就是其中的一条。
“赤龙”即舌头,“华池”或“海”即口腔。
就是说,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拌,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为唾液,再徐徐咽下,从而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古人称唾液为“华池之水”、“玉泉”、“甘露”、“琼浆”,中国医库有“金津玉液”之美称。
三国时期有位百岁老人名叫皇甫隆,耳聪目明,体力不衰。
曹操向他请教长寿之术,他说:“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
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活了102岁。
宋代大文学家、养生学家苏东坡在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时说:“每天用舌搅唇齿内外,漱练津液,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
”他认为其“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
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其养身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现代人中也不乏重视唾液健身而寿长百岁者。
如武当道姑李诚玉1996年时已寿高108岁,仍面如中年妇女,其养生之道中就有一条叫做“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那么,唾液为什么能使人健康长寿呢?唾液是由遍布口腔粘膜深处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出来的。
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
正常成人每日可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唾液除含水分外,还含有人体健康必需的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磷酸钙、氨基酸、钾、钠、钙、镁、氯等多种成分。
我们唾液中的淀粉酶是帮助消化的能手,它可将淀粉分解成易于消化的麦芽糖,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唾液还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和异物,保持口腔的清洁。
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
拔牙或齿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其主要原因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的大量繁殖。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方法。
道家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受到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各种养生方法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其中,吞口水养生就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养生方法,它强调通过吞咽口水来调理身体,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其实涉及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口水”和“气血”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口水是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液体,它不仅保持口腔湿润,有助于消化食物,还能够润泽咽喉、滋润肠胃等,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而道家认为,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肾脏是储存体内精华和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而且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吞口水养生就是通过口腔的动作来刺激肾脏,使之得到滋养,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道家的理论中,吞口水养生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动作,它更强调在心理方面的修养。
道家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对于促进身体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吞口水养生就是通过口腔吞咽的动作来实现心理的宁静和平衡,使人得到一种内心的舒缓和平和的状态。
通过专注于自己的吞咽动作,人们可以忘却外在的纷扰,专注于自我,从而达到自我调理和养生的目的。
此外,道家吞口水养生还涉及到了一些呼吸运动。
在吞咽口水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集中精神,还需要控制呼吸。
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可以让人体吸收更多的氧气,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气血的顺畅循环。
而且通过这种呼吸运动,还可以调节身体的气机,消除体内的疲劳和压力,使人得到很好的放松和休息。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还包括了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调节。
道家认为吞口水养生需要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习惯。
因为不同人的体质和环境都不相同,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调节。
在饮食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食物,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适度平衡。
吞津(唾液)养生法
吞津(唾液)养生法“人人都有人参果,何必迷信找活佛”、“白玉凿边有玉泉、涢涢育我渡长年”。
唾液俗称“口水”又称津液,是口腔中的精华。
是由唾液腺分泌而来,人的口唇,颊,腭等处的黏膜下,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是人体的三大唾液腺,它们分布在口腔壁及舌下,每对唾液腺都有导管与口腔通连。
气、血、津液三者的性状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
《本草纲目》上云:唾液能“灌溉脏腑,润津肢体,祛病延年”。
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
”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
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
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具体练习方法如下:1、舌轻舐上腭(刚好接触上,要放松舌头,不要用力顶),同时口腔、面部肌肉要放松。
2、意守“金津”、“玉液”两穴,或舌下部位也可(如图所示)。
3、如果津液产生多时,即鼓漱三十六下,再把津液分三口咽下,在咽下时,最好要闭目内视,似乎看到它在下降至脏中(以意、目力送至丹田)。
注:可先加上叩齿:即全身放松,闭目、口唇微闭,心神合一,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叩齿36次为佳。
辅以搅舌“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屈舌在口腔内沿牙床外侧作顺、逆时针旋转各36次。
搅动时要放松舌头,用力要柔和自然。
说明:为什么要舌舐上腭呢?主要起两个作用:1.起〔搭桥〕的作用。
按照经络理论,任、督二循环到“口”就被这道“天河”隔断了,只有舌舐上腭才能使任、督二脉接通,真气才能上下运行。
2.起生津养生的作用。
叩齿吞津,中医养生保健有妙招
家庭保健叩齿吞津,中医养生保健有妙招陈昌华 (广州市荔湾区冲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疗部,广东广州 510000)叩齿吞津作为中医养生中较为简单且常见的一种保健方法,在当今仍然有很多受众。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即长寿,而叩齿吞津则通过促进人体口腔唾液分泌,吞咽后以滋养五脏六腑来起到保健的效果。
尤其随着当今医疗水平的进步,研究发现,唾液中确实含有很多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物质,这也变相表明叩齿吞津具备一定保健作用。
本文将对叩齿吞津这一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进行全面科普分析,以期让更多人能够掌握叩齿吞津的原理特征,培养全民保健意识。
叩齿吞津的养生保健理念中医认为叩齿吞津过程,叩齿可以帮助人体口腔分泌更多唾液,而养生学家将唾液看作是与人体的精、血同等重要的一类生命物质基础,所以唾液也有金津玉液之称。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归涎、肾归唾”,表明脾肾和唾液本身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李时珍则认为唾液能够加速人体消化吸收,从而滋养内脏气管,起到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的效果。
除此之外,《红炉点雪》中也有“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这些都说明叩齿吞津所具有的养生保健理念十分显著。
叩齿吞津养生保健方法叩齿吞津养生保健方法并不复杂,每个人都可予以实践,但必须提前调节好心境,在凝神静气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叩齿吞津所具有的实质性价值作用。
比如每天晨起后,先不要开口说话、喝水、禁食,在清空思维、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保持口唇微微闭合、心神逐渐合一,闭目,上下牙齿有节奏、有规律的不限次数叩击,一般叩击36次左右为最佳;首次进行,可叩击20次左右,之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次数和叩击力度(根据自身牙齿健康程度调整,力度不可过重,以免损伤牙齿),以此完成叩齿吞津中的叩齿环节。
叩齿结束后便可进入吞津环节,此时在叩击结束,先要让舌头紧贴腔内,规律地进行上下牙床,牙面搅动,一般都是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0次左右,以按摩牙龈优化局部血液循环地促进牙龈营养血供水平,其间感觉到有津液分泌,不可直接吞咽,要继续搅动,待津液不断增多,舌抵上颚聚集津液后,鼓腮用唾液含漱10次左右,再分3次轻缓吞咽,方可完成一次叩齿吞津养生保健法。
吞津养生法
吞津养生法
寒时节老年人养生关键在养护脾胃,为了取得更好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吞津养生法。
”
所谓“吞津”,就是指吞咽唾液。
我们古代的养生学家把唾液放在了和精、血同样重要的地位,认为这三者都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并称唾液“金津玉液”。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脾归涎,肾
归
唾”。
李时
珍则
说:
“唾
精,
乃人
之精
气所
化。
”
唾液对脾肾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在液为涎”,所谓“涎”,就是指唾液中清稀的部分,有助于消化。
经常吞咽唾液,可以减轻脾胃负担,有利于胃消化食物以及脾运送营养,从而起到健脾利胃的作用。
而肾则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在液为唾”,所谓“唾”,就是指唾液中浑稠的部分。
“津”通“精”,是由于肾精转化而成,不要吐出去,咽下可以滋养肾精。
正是因为吞咽唾液能达到健脾利胃、补肾益精的作用,所以养生专家才会建议大家平时多用“吞津养生法。
”
“吞津养生法。
”非常容易操作:先柔和地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三十六次,要贴着牙床牙面,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这样按摩牙龈对局部血液循环非常有利,可以增加牙龈部位营养和血液的供给。
这样应该能渐渐感觉到唾液的产生,不过先不要咽下,等唾液越来越多后,用舌头抵住上颚,使唾液聚焦,然后用唾液洗漱口腔,最后分三次把这些唾液咽下即可。
养生先养气!每天坚持叩齿吞唾液,护脏腑、润四肢,养出好气色~
养生先养气!每天坚持叩齿吞唾液,护脏腑、润四肢,养出好气色~中医认为,“气”对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滋养我们的皮肤毛发、骨骼肌肉、五脏六腑等,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所以养生要从养气入手。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那么这口“气”究竟要怎么保养呢?今天可可就给大家介绍3个养气妙招,一起来学一下吧~1吞津液,养脏气津液指的就是唾液,是人体的精华,又叫“神池水”、“上池水”、“金津玉液”,具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
国家级名老中医郝万山郝老,就曾在节目中分享了一套流传千年的“吞津养生法”,表示只要每天坚持叩齿吞津液,就能够达到灌溉脏腑、濡润四肢、面色红润、青春不老的功效,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点击下方短视频跟着老中医学习“吞津养生法”↓↓↓2饮香茶,养肝气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如果情绪起伏波动大、爱生气,或者心情抑郁、总是唉声叹气,就可能导致肝气郁结于心,气不能推动血的运行而发生瘀滞,出现肤色暗沉、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甲状腺腺瘤等病症。
如果想要肝气顺达、疏泻正常,平时要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学会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人和事。
日常也可以通过二皮饮来帮助调理。
【配方】:取青皮和陈皮各10克,水煎服或冲泡,在家制作可以放上少许冰糖,改善口感。
【功效】:青皮有消积化滞、散结消痰的功效,而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
组合在一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很适合有肝郁气滞症状的人。
但年龄比较大,体质比较弱的人青皮要减量,大概6克左右就行。
3按神门,养心气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主血脉”。
一旦心气虚了,心的功能衰退了,就可能出现心神不宁、心慌乏力、气短懒言、胸闷脉弱等症状;如果长期心气受损,还可能造成心脏器质性疾病、引发周围血管疾病。
思虑过多容易导致心气损耗,因此我们最好做事不要过分焦虑,更不要钻牛角尖,放松心情。
平时也可以常常按揉手腕上的神门穴——它位于手少阴心经,是心经经气出入的门户,也是维持心功能正常运行的要穴,常按有益心气、安心神的作用,可以治疗很多和心相关的问题。
叩齿吞津保健法
叩齿吞津保健法咽津的简介、方法及其重要性古代修炼者在修为过程中都相当强调和讲究唾液的重要性。
他们把唾液称为“金津玉液”,视之为练功的珍宝。
在辟谷期间,由于断绝了食物来源,甚至达到粒米不进、滴水不沽,人体的能量来源,一方面通过体内贮能的分解、燃烧和释放而得到补充;另一方面则有赖于人体与自然、宇宙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能量沟通管道而获取。
因此,这时的服气(食气)和咽津就显得特别重要。
古人将“却谷”、“食气”相提并论,自有其深刻的寓意;而综观历代各家的辟谷修炼方法,则无不是服气与咽津并重的。
故常有“饥食自然气,渴饮华池浆”之说法。
咽津的方法古人在长期修炼实践过程中,总结和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可供现代广大练功者借鉴和学习。
咽津的要领,首先是咽津不宜大口,而应把口中产生的津液分为若干小口不断咽下;并在吞咽时做到泪泪有声,用意念把它送到小腹丹田位置。
咽津法还可与叩齿相结台,效果更佳。
为使口内唾液增加,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搅海咽津,又名“赤龙搅海”。
赤龙者,舌也。
其法以舌搅口齿并左右颊,待津液生而咽之。
具体操作:用舌搅动口腔,在匀齿的外上、外下、内上、内下依次轻轻搅动各9次(或在牙齿外侧依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转动18次),共36次,待口中津液逐渐增多,鼓漱24卜,然后分三口慢慢咽下。
(本法在《健仙导引法》中有详细的记载:“闭目膜心坐,握固静鬼神。
印齿三十六,……赤龙搅水浑。
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女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泪泪响,百脉自调匀。
”)另一种方法,是在口中含枣核而不吐。
或咬少量甘草、人参、桂心等,以助唾液产生。
然后边喝边咽,其效甚佳。
(在湖南出土的“仙人饮玉泉”青铜镜上,有二句颇有价植的铭文,其中一句便是“渴次(饮)玉泉讥(饥)食枣”。
也即辟谷时用玉泉解渴,用红枣充饥之意。
另据《神仙食气金妙录记录》记载:“若好脯如枣者九枚,食时吃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昼一夜无过此九枚。
育儿知识-简单易行养生法之巧咽唾液
简单易行养生法之巧咽唾液古代有“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的谚语,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科学研究证明,唾沫中含有乳酸,和食物混合后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便于吸收的葡萄糖;唾液有修补胃粘膜、杀菌、清洁口腔、保护牙齿的作用;唾液中含有大量钙离子的酵素荷尔蒙,具有抗衰老的关键作用,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唾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也发生变化。
据调查唾液流量,儿童为每分钟0.65毫升,青年人为每分钟0.41毫升,老年人为每分钟0,31毫升。
老年人尿液分泌量减少,也是衰老的表现之一。
中医认为,口中唾液是津液的一部分。
化积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高负荷总称,它是饮食所化,是一种宝贵的液态营养物质,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古印度医学家称唾液为“玉泉”、“金津玉液”、“华池之水”等,说明唾液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津液不足的人会口干、舌燥、舌上无苔、无汗、皮肤干燥、大便秘结。
中医认为“肾液为唾”;《红炉点雪》一书中指出;“津(唾)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由此可见唾液不但能补益肾的精气,而且促使能使人体五脏都有所受益。
历代运用唾液养生而长寿的老人,是不胜枚举的。
如六朝医学家孙思邈高龄101岁,他是“晨兴漱玉津”;又如传说长生蒯京年178岁而甚丁壮,是由于“朝朝服玉泉”的结果。
咽唾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有两种:一种,晨起漱口后,宁神闭口,舌搅口中(上下腭、左右颊不定地搅动),等到乳汁分泌增多时,象漱口一样将唾液在口中鼓漱,然后分三次徐徐吞食。
另一种方法是结合气功和保健按摩进行,先端坐,排除杂念,舌顶上腭,牙关闭合,并将胸部肌肉放松,调息入静后,唾液源源而来,待到唾液满口,缓缓咽下并意守丹田。
咽唾时要“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一天做数次,平时口中有次有唾液要随时咽下。
咽唾液养生法简单易行,常练此法,就会收到“练津(咽唾)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效果,使精盈、气足、神全,从而达到“老而不衰”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吞津(唾液)--最简单的养生法
作者:南静
“人人都有人参果,何必迷信找活佛”、“白玉凿边有玉泉、涢涢育我渡长年”。
摘要:在气功练功会产生唾液(津液),如我们不练功是否也可产生唾液(津液)呢?唾液(津液)它又有什么样的保健功效?您是否对它的重要性、实用性有所认识?“大道至简”--在此将相关的文献资料摘录于此和简单练习方法写此,供网友参悟(可上网查看相关资料)。
唾液俗称“口水”又称津液,是口腔中的精华。
是由唾液腺分泌而来,人的口唇,颊,腭等处的黏膜下,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是人体的三大唾液腺,它们分布在口腔壁及舌下,每对唾液腺都有导管与口腔通连。
气、血、津液三者的性状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
《本草纲目》上云:唾液能“灌溉脏腑,润津肢体,祛病延年”。
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
”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
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
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通俗的理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如我们把自身的津液让它运转起来,那结果会是什么……
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1、舌轻舐上腭(刚好接触上,要放松舌头,不要用力顶),眼微闭,同
时口腔、面部肌肉要放松。
2、意守“金津”、“玉液”两穴,或舌下部位也可(可把意识加上想着
两穴有津液生成,效果更佳),穴位如图所示。
3、如果津液产生多时,即鼓漱三十六下,再把津液分三口咽下,在咽下
时,最好要闭目内视,似乎看到它下降至脏中(送至丹田)。
注:①可先加上叩齿:即全身放松,闭目、口唇微闭,心神合一,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叩齿36次为佳。
②辅以搅舌“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屈舌在口腔内沿牙床外侧
作顺、逆时针旋转各36次。
搅动时要放松舌头,用力要柔和自然,搅舌时如把眼神加上效果更佳,即眼晴跟着舌头一起转。
注:次数无硬性要求,计数有收意(神)的作用。
说明:为什么要舌舐上腭呢?主要起两个作用:
1.起〔搭桥〕的作用。
按照经络理论,任、督二艟环到“口”就被这道“天河”隔断了,只有舌舐上腭才能使任、督二脉接通,真气才能上下运行。
2.起生津养生的作用。
当舌舐上鄂腭时,常会感到口水涢涢而来、它是由三腺“舌下腺、颔下腺、腮腺”所分泌,是人体五脏精华随脾气上升而产生。
练习方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如走路、坐车、看电视时都可练习。
特别是在爬山、跑步时都可按此法练习,水都不用喝。
在这里我只能说:看一下、想一下、试一下,最高深的就是最简单的。
它不就是最简单、最易学、最方便、最实用、最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之一;如您没认识到,我就无奈了……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还给予“琼奖”、“金浆”、“金津”、“玉液”、“玉泉”、“华池之水”等美称。
《黄庭内景经》中说它能“开通百脉血液始(注:言身中血液以口为本始也),颜色生光金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
古人认为:人的舌下为玄膺,该处有两窍,左名金津,右名玉液。
当精气经过玉池(口)的时,从这两窍会分泌出唾液称为:“玉液”。
唾液极为古代练功人士所重视,并给予多种称谓,如:金浆、玉醴、甘露、自家水、醴泉等。
《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
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练功过程中产生的唾液。
内丹术中认为,这是肾水中的精气上升之故。
因按五行学说:金生水,金为水母;它是蕴藏在肾中(即丹田中),在练功过程中可以随精气的运转而上升至口,化为甘甜的唾液,其对身体的效用,更超过玉液。
而又咽归丹田(漱咽之,并名“胎食”),与一般唾液有质的不同,所以也称为玉液还丹或金液还丹。
民间传说: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一天下凡人间出售能治诸虚百病的灵丹妙药——人参果,这种果子专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是抵御外邪、治疗疾病的良药。
人若服过人参果,则能除病延年,身轻不老。
消息传开,求果心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然而,令人纳闷的是,开张之时,并不见什么人参果有售。
正当人们猜疑之际,忽闻吕大仙大喝一声,说道:“此果人皆有之,就在口内,只是你们不知如何服用罢了。
”原来,吕洞宾所说的人参果,就是人们的“唾液”。
古书记载:
李中梓在《医院必读》中说,祖先造字以千口水为“活”字,可见古人对口水作用的重视。
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李时珍说“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
”他在《本草纲目》中说:“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常留,颜容形槁,眼明耳灵。
相反,经常吐唾液,则损精神,颜枯形槁。
清雍正年间,有位著名医生程国彭,在其所著《医学心悟》首卷《治阴虚无上妙方》中把津液称作:“华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在论述它的作用时写道:“敷布五脏,洒陈六腑,然后注之于肾而为精”。
并指出其方法为:“常以知舐上腭,合华池之水,充满口中,乃正体郐气,以意目力送至丹田。
”此即练功中所说的“练津化精”之法,程国彭紧接此文后边的《人参果》中把“金液”比作“人参果”,并指出:“凡病危而复安者,不论有参无参,皆其肯服‘参果’者也。
凡病愈而复发者,不论有参无参,皆其不
服‘参果’者也。
世人请自思维,定知此中消息。
”此乃程国彭积一生治病之经验谈也,由此可见他对吞津法评价之高矣。
明代龚居中指出: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关于长寿人的延年益寿法都有咽唾一项。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一个曹操问皇甫隆养生长寿秘诀的故事,曹操问皇甫隆为什么一百多岁了还耳聪目明,体力不衰。
皇甫隆回答说,蒯京活了一百七十八岁还很壮实,靠的是清晨起床前叩齿和咽唾液,我是学了他的经验而长寿的。
编者按: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之说并结合个人的领悟,在此避繁就简做个总结,供参阅。
例:“抽烟伤津”、“话多伤神”不妨平时您就闭上嘴,舌舐上腭(有津就咽)。
在您阅读完本文后,不知是否有所领悟?“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如网友对本文有所心得,欢迎您发表建设性的见解、评论,以醒示世人吧……
博客网址:h t t p://b l o g.s i n a.c o m.c n/x a z 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