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一、中国企业确立国际化进展战略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进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定选择。
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差不多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差不多形成。
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
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
要么跨国公司走进来战胜我们,要么我们迎战跨国公司。
张瑞敏指出:“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最好的方法是你自己要成为跨国公司,既然要‘与狼共舞’,你自己就必须成为‘狼’,否则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被吃掉。
”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差不多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展也是企业进展的必定结果。
随着一些行业的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价格疲弱导致市场机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积存的资本、技术、和产品需要更新、更大的市场容量。
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庞大变化,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大为减少,大大改善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环境,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大的进展空间。
同时,中国必须遵照市场准入原则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逐步开放市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时代差不多到来。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是以后企业生存与进展的关键举措。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展战略的体会与存在的咨询题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展战略方面,已有了许多成功的体会,也不乏失败的例证。
总结成功的体会,发觉咨询题,汲取失败的教训,关于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进展,是专门重要的。
(一)成功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主动投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对外贸易,进展跨国经营,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
在确立国际化进展战略方面,比较成功的有海尔、格兰仕等企业。
1、海尔国际化进展战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进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海尔的进展经历了三个战略时期。
第一是名牌进展战略时期。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第一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据进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进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进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
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
第二是多元化进展战略时期。
第三是国际化进展战略时期。
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确实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要紧是三方面:质量、财务、营销。
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
2、格兰仕国际化进展战略。
格兰仕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在通过不到十年的进展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
格兰仕通过贴牌生产开始创业,也通过贴牌生产走向海外市场,并创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中心”为目标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格兰仕坚持低成本战略,逐步形成了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格兰仕一方面进展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主动谋求新的竞争优势。
格兰仕持续关注全球微波炉等家电业的
产品、市场和治理进展动态,力求集成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和治理。
格兰仕与外国跨国公司在组织形状方面大多是“哑铃型”结构——两头(研发、营销)大、中间(生产制造)小——的模式不同,格兰仕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模式与跨国公司的“哑铃型”模式形成了专门强的互补关系,体现出我国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特点,突出了企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补偿了国际经营能力、体会以及人才不足的弱势,从而使得格兰仕作为一个进展中国家的企业,巧妙地躲开了与外国巨型跨国公司的正面交锋,进而在竞争实力悬殊的情形下,找到了企业生存机遇和较大的进展空间。
同时,通过OEM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以及逐步向外渗透“格兰仕”品牌的策略,又为今后一旦资源和能力积存达到一定水平常以自身品牌自行开展跨国经营做好了预备。
3、我国企业国际化进展战略的特点。
渐进进展是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一个明显特点。
从市场选择来看,成功进行国际化战略转型的企业往往差不多上先占据国内市场,然后是周边及进展中国家市场,最后成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
从经营方式的演变来看,往往都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出口,然后战略联盟,最后实现“走出去”目标如此一个过程。
现实中我国许多成功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都无形中遵循着这一过程,例如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历程确实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通过一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失误,也能够从反面来讲明渐进性国际化战略的现实性。
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选择了跨时期进展战略,但结果不甚理想,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
如嘉陵摩托在1993年进入美国市场,与美国TNC国际公司合资组建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然而在美国市场上连年亏损,并接近破产边缘。
后来,嘉陵摩托美洲公司将视线转移到拉美市场,在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等国设置加工装配厂,以其产品质量较好,价格相对廉价,迅速打破日本厂商的垄断格局,
开拓了拉美市场,并扭转了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亏损的局面。
还有一些企业超越现时期自身的实力,在海外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全面出击,进入自身不熟悉的领域,不仅海外投资失败,并阻碍到国内业务。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展战略方面存在的咨询题
1、战略不清晰。
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有的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不仅没有获得预想的收益,反而付出了庞大代价。
从国际化进展战略目标来看,专门多中国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而不是可连续进展,这确信制造不出国际品牌。
品牌治理是个复杂的、科学的过程,需要用严谨的手段和务实的精神来塑造品牌。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有明确的进展战略。
如海尔走的是分销战略,它在美国找到了一个专门好的合作伙伴为其作分销,通过分销方式打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了一杯羹。
现在我国的企业战略尽管做得许多,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进展战略,还不多见。
2、治理体制落后。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治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投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进展历程逐步形成的,差不多不能满足目前海外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业务进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海外投资经济效益较低、重大投资缺失事件时有发生,正是治理体制落后的直截了当反应。
如果讲战略规划从全然上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方向,治理体制则在更广泛的操作层面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的兴衰成败。
3、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
中国企业在确立国际化进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项庞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的风险。
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庞大差异。
对国外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能够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主动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
4、人才咨询题。
人才咨询题可能是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
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有关的财务和法律体会,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靠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阻碍到中国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缘故上当受骗。
目前国内不管国企依旧民企,许多涉外治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专门难有效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造成了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
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加上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我国企业专门难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而由于缺乏高素养的治理人才,国际化进展战略到目前为止专门多以失败告终。
此外,因为对当地法律的疏忽和不了解而遭遇法律苦恼,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展中也不鲜见。
后发劣势咨询题也不容忽视。
种种咨询题归结到一点,确实是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
三、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我国与日、韩企业国际化进展战略比较
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突出地表现出重化工业为主和出口导向的特点。
产品的国际化以及后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体化成为企业的优先战略选择。
中国在经济进展中走出了一条与日本和韩国企业十分不同的国际化道路。
尽管中国也是沿着开放和贸易
促进工业化的道路进展,然而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较,中国大量和连续地吸纳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直截了当投资(FDI),吸引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或者将生产基地从母国转移到中国。
由此带来中国目前加工贸易的爆炸式增长,进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两个半数以上”的特点,即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来自于外资企业。
日本和韩国以产品的国际化作为优先选择的战略为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而把以吸取外商直截了当投资为主的中国道路称之为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
这两种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化模式区别要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目的,是要在国际市场(专门是美国市场)和商品的出口上占据制高点,塑造本国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和世界品牌;而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的直截了当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廉价的生产要素,专门是利用接近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战略的结果尽管也表现为产品出口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然而这些产品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独立投资生产制造的,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不是“由中国制造的”,它们原先绝大多数都差不多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国自己的企业并没有获得国际化的机会,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闻名品牌。
其次,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既利用了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又使自己的企业培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国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而中国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最初是跨国公司想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开发中国市场的潜力,后来演化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安排的一部分,是其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采购战略的一个节点,是跨国公司按照比较利益原则把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
第三,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使实施该战略的国家的贸易量激增,同时GNP 要大大高于GDP ,本国国民收入得到迅速提升;而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尽管也使中国的贸易总量庞大,然而由于这些贸易总量绝
大部分表现为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量,因此尽管中国以GDP 表现的贸易依存度专门高,然而GNP 却大大低于GDP。
第四,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采纳,会鼓舞所在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的企业与本国国内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产业前后向关联关系,这种纵向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一体化或者纵向约束的产业的前端,是驰骋于国际市场的贸易型企业,产业链的后端是国际生产制造基地;而实施纯粹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则无法使本国的企业直截了当走出去,外国投资企业在本国独立运作,它们与本国企业之间缺乏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前后相联系机制,尽管外国直截了当投资企业的集合也会形成所谓的国际生产制造基地,然而充其量也只是“世界加工厂”。
最后,出口导向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在国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靠,因而国际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强烈地阻碍所在国经济的稳固性。
另一方面,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在应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造成的冲击时,由于国际贸易中的原产地原则,也会造成大量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与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之间,在价值判定上并没有优劣之分。
它们差不多上习惯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所在国具体的经济进展时期的产物。
四、计策与建议
(一)从宏观战略上,应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确立国际化进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的中心环节确实是要通过持续的创新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进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核心是培养别人所没有或别人具有但力所不及的能力,也确实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际范畴内各大跨
国公司的竞争也都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展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的,包蕴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以后竞争优势,使企业长时刻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导的核心性能力。
这种能力能够使企业持续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或更高的投资回报。
要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
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
它持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竞争力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能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养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
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确实是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自身提升竞争力的内动力。
其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全然、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持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要培养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
能够讲,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那个层面上来。
最后,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
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治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在具体市场战略上,应从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竞争战略选择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
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形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宽敞进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
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存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能够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都市”能够讲是海外目标市场选择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其次,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
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关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形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要紧瓶颈。
因此,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纳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操纵的进入方式,逐步向高风险、高操纵的进入方式过渡。
关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截了当出口)仍旧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
这不仅有利于操纵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把握海外市场信息,积存国际营销体会,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第三,充分运用利基战略。
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
这一变迁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
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能够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持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
该战略的实质确实是结合自身优势,查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进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持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截了当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然后再考虑市场的全面渗透。
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生产,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略。
这一战略选择对宽敞中小企业的跨
国经营更具借鉴意义。
(三)组织行业集团,培养中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关于我国如此的进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专门明显。
关联企业之间能够结成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治理体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确实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养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
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专门的优势。
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可不能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
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专门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