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软件开发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
正如任何事物一样,软件也有其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生存过程,一般称其
为“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分为6个阶段,即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
测试、运行和维护。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顺序且线性的,而应该是带有反馈的迭代过程。在软件工程中,这个复杂的过程用软件开发模型来描述和表示。
软件开发模型是跨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的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所实施的全部工作和任
务的结构框架,它给出了软件开发活动各阶段之间的关系。目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大致
可分为如下3种类型。
①以软件需求完全确定为前提的瀑布模型(WaterfallModel )。
②在软件开发初始阶段只能提供基本需求时采用的渐进式开发模型,如螺旋模型(SpiralModel)。
③以形式化开发方法为基础的变换模型(TransformationalModel )。
本节将简单地比较并分析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和变换模型等软件开发模型。
1.2.1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即生存周期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运行
和维护这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3 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瀑布模型的本质是一次通过,即每个活动只执行一次,最后得到软件产品,
也称为“线性顺序模型”或者“传统生命周期”。其过程是从上一项活动接收该项活动的工作对
象作为输入,利用这一输入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并作为输出
传给下一项活动。同时评审该项活动的实施,若确认,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面,甚
至更前面的活动。
瀑布模型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及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
究与使用,从而提高了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效率。然而软件开发的实践表明,上述各项
活动之间并非完全是自上而下且呈线性图式的,因此瀑布模型存在严重的缺陷。
①由于开发模型呈线性,所以当开发成果尚未经过测试时,用户无法看到软件的效果。
这样软件与用户见面的时间间隔较长,也增加了一定的风险。
可能会扩散,进而可能会造
②在软件开发前期末发现的错误传到后面的开发活动中
时,成整个软件项目开发失败。
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
③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完全确定用户的所有需求是比较困难
的,
能的。
1.2.2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将瀑布和演化模型(EvolutionModel )结合起来,它不仅体现了两个模型的
优点,而且还强调了其他模型均忽略了的风险分析。这种模型的每一个周期都包括需求定义、
风险分析、工程实现和评审4个阶段,由这4个阶段进行迭代。软件开发过程每迭代一次,
软件开发又前进一个层次。采用螺旋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4所示。
图1-4 采用螺旋模型的软件过程
螺旋模型基本做法是在“瀑布模型”的每一个开发阶段前引入一个非常严格的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它把软件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标识一个或多个主
要风险,直到所有的主要风险因素都被确定。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使得开发人员和用户对每个演化层出现的风险有所了解,继而
做出应有的反应,因此特别适用于庞大、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系统。对于这些系统,风险是
软件开发不可忽视且潜在的不利因素,它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软件开发过程,影响软件产
品的质量。减小软件风险的目标是在造成危害之前,及时对风险进行识别及分析,决定采取何种对策,进而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损害。
与瀑布模型相比,螺旋模型支持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为用户参与软件开发的所有关键
决策提供了方便,有助于提高目标软件的适应能力。并且为项目管理人员及时调整管理决策
提供了便利,从而降低了软件开发风险。
但是,我们不能说螺旋模型绝对比其他模型优
越,缺点。
事实上,这种模型也有其自身的如下
①采用螺旋模型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专门知
识,中,如果未能够及时标识风险,势必造成重大损失。
在风险较大的项目开发
②过多的迭代次数会增加开发成本,延迟提交时间。
1.2.3 变换模型
变换模型是基于形式化规格说明语言及程序变换的软件开发模型,开发方法对形式化的软件规格说明进行一系列自动或半自动的程序变换,系统能够接受的程序系统。采用变换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5所示。它采用形式化的软件最后映射为计算
机
图1-5 采用变换模型的软件过程
为了确认形式化规格说明与软件需求的一致性,往往以形式化规格说明为基础开发一个
软件原型,用户可以从人机界面、系统主要功能和性能等几个方面对原型进行评审。必要时,可以修改软件需求、形式化规格说明和原型,直至原型被确认为止。这时软件开发人员即可对形式化的规格说明进行一系列的程序变换,直至生成计算机系统可以接受的目标代码。
“程序变换”是软件开发的另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程序设计的过程分为生成阶段和改进阶段。首先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制定形式规范并生成一个程序,通常是一种函数型的“递
归方程”。然后通过一系列保持正确性的源程序到源程序的变换,把函数型风格转换成过程
型风格并进行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求精,最终得到一个有效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这种变换过程是一种严格的形式推导过程,所以只需对变换前的程序的规范加以验证,变换后的程序的正确性将由变换法则的正确性来保证。
变换模型的优点是解决了代码结构经多次修改而变坏的问题,减少了许多中间步骤(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但是变换模型仍有较大局限,以形式化开发方法为基础的变换模型
需要严格的数学理论和一整套开发环境的支持,目前形式化开发方法在理论、实践和人员培训方面距工程应用尚有一段距离。
1.2.4 喷泉模型
喷泉模型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动力,以对象为驱动的模型,主要用于描述面向对象的软
件开发过程。该模型认为软件开发过程自下而上周期的各阶段是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的,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