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1

合集下载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
5、生物—非生物循环实现途径 ——合成作用 ——分解作用
二、地球表层旳能量转换
1、地球表层旳能源 热能、引力能、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旳传播、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旳不均衡性)
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旳转换 (1)太阳能在无机界旳转换 大气、水体运动旳动能,岩石风化、土壤形成旳 动力 (2)太阳能在有机界旳转换 太阳能经过生态系统转换为化学能 林德曼与十分之一定律
生在这里
四、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旳总和 生物圈是进行着生命过程旳地球表层外壳,存在
着大量旳生命形式 植物旳有机质总量占生物圈有机质总量旳90%以上 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地面、水面上下100—
200M范围内,所以又称“生物膜”
五、智慧圈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旳生存环境旳总和 智慧圈与生物圈旳关系:人类是生物旳一种构成
(一)地质大循环
1、概念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旳海陆间物质循环变 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旳循环变化 过程。
2、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旳循环过程 ——板块运动
3、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 风化、淋溶、搬运、沉积、抬升
(二)大气循环(大气旳循环运动)
1、大气环流
——垂直环流圈(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呈环流形式
分三个层圈:沉积岩层——硅铝层——硅镁层 表面起伏不平,呈复杂多样旳地貌形态 表面有风化壳,其上发育有土壤层
二、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旳多种存在形式覆盖旳圈层 水圈最大厚度约20KM,总水量达138600KM3 海洋占地球总水量旳96.5%,陆地水占总水量旳
3.5% 江、河、湖、沼旳地表水仅占极小部分
Each year
Accumulated
围湖造田历史统计

一文读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概述,信息量很大!

一文读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概述,信息量很大!

一文读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概述,信息量很大!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到“地球系统”的新阶段,强调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视野,对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进行研究。

当前更多的对地观测体系(卫星、地表台站等),更细的时空分辨率以及更强的数据处理(超级计算机),正逐渐促进人类对地球的科学认知,增强人类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地球的地质作用过程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地球是一个物质与能量不断相互作用下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它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基本的圈层,各圈层之间彼此交错相互影响,圈层之间及内部随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随时间的演化1,地球系统的构成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含冰冻圈)、地圈(含地壳、地幔和地核)、土壤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球系统科学主要研究各圈层的物质组成、结构分布、各圈层内部及之间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和形成演变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球变化,为人类认知地球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地球圈层构成2,地球系统的能量来源地球系统的演化主要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共同驱动,其主要有两个能量输入体系。

一个是太阳在核聚变过程中向太阳系释放的太阳辐射能量,直接影响着地球气候变化、生物光合作用和岩石风化剥蚀等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外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能量供给;另外一个是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物质向地球深部迁移释放的重力势能和矿物结晶等释放的热量,对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过程产生影响,是内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能量供给。

地球的能量供给和圈层相互作用3,地球系统的时空特征地球作为一个由多时、空尺度过程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多圈层体系。

地球各圈层(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过程(生物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各要素(如:山水林田湖草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连锁响应。

第12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的相互作用-PPT精选文档58页

第12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的相互作用-PPT精选文档58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二、风与生物
国家精品课程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
风对生物有重要的作用。 风促使植物蒸腾加剧 ,风 还可以传播花粉 。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 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 机械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和动物的挖洞掘穴等。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 烂、分解进行的。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常常形成和析出 有机酸、硝酸、碳酸和其他一些物质,它们对岩石具有较强的侵蚀 能力。生物尸体逐渐堆积起来,在还原的环境中经过缓慢腐烂分解, 形成一种暗黑色的胶状物质,即腐殖质。它一方面,供给植物必不 可少的钾盐、磷盐以及含氮的化合物;另一方面,腐殖质本身就是 一种有机酸,对岩石、矿物有着腐蚀作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南京阳山北坡石炭纪-二叠纪灰岩上生长的灌丛 与五通组砂岩上生长的松林(山脊上)界限清楚
国家精品课程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四节 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标准
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根据图表,能够说出地震波的分类及波速差异,及依据地震波
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
2.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地球内、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
说明地球结构的特点。
情境导入:
【人类能实现地心旅游吗?】
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由岩石组成。 平均厚度33km,大陆地壳厚, 海洋地壳薄。
青藏高原
任务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深度为地下33km-2900km,占地球总 体积的80%。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任务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但没有在顶部。
A.地壳和地核
B.地壳和地幔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核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堂练习
2022年5月,我国科考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进行冰雪厚度测量等研究活动。读
图“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C 3.冰雪所属圈层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 4.图示地球圈层中( )
C.水圈
D.岩石圈
A.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思考: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各圈层起到哪些作用? 各圈层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 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圈包裹着地球,可以 调节温度,提供氧气,形成雨、雪、风、云等复 杂的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3章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3章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4)水的溶解能力
CO2的含量。 水中的CO2浓度越大,水的溶蚀力越强;
地下CO2分压一般比地上的高,水中溶解 的CO2更多,水的溶蚀能力更强。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CO2 + H2O ⇋ H2CO3 ⇋ H+ + H CO¯3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 CaCO3 ↓ + CO2 ↑ + H2O
峰林
广西——翠屏
峰林
孤峰是岩溶平原和溶蚀谷地上面的孤立山峰。相 对高度数十米以上,是地壳相对稳定,喀斯特发 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孤峰(油菜田壮观景象似金色海洋)
峰丛与峰林
峰林、孤峰、岩溶平原
孤峰
峰丛、峰林与孤峰是喀斯特发育不同阶段的产物, 分布在不同的地段。通常: 峰丛:位于山地的中心部分 峰林:位于山地的边缘 孤峰:则位于比较大的溶蚀谷地中和喀斯特平原上。
峰 丛
洼地
溶蚀谷底

峰林
平原

孤峰
喀斯特丘陵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起伏不大的石灰岩丘 陵。其相对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左右, 坡度没有峰林陡,小于45度,已不具备峰 林形态。
喀斯特丘陵与喀斯特平原
喀斯特漏斗
是地面上的一种口 大底小的圆形碗碟 状或倒锥状的洼地, 由地表水的溶蚀和 冲刷并伴随塌陷作 用形成的,主要分 布在喀斯特化的高 原面上。
有机质的作用
1. 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2. 代换能力,保持土壤养分 3. 土壤有机酸氨基酸是络合物,提高无机盐溶解
性 4. 活化微量元素 5. 两性胶体,缓冲作用 6. 胶结剂,形成成良好的结构 7. 色暗,吸热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2.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
上天有路
入地无门
下海有法
上天
旅 行 者 1 号 于 1977 年 9 月 5 日 发 射 , 至今仍然正常运作。它曾到访过木 星及土星,是提供了其卫星高解像 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截至 2019 年 10 月 23 日 止 , 旅 行 者 1 号 正 处于离太阳211亿公里的距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在海 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判断理由是什么?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首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理由: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理由: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2900 6370
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上 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 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
科学家推测,组成地核的物质可 能是极高温和高压下的铁和镍。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如何入地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传播速度 的变化, 图中A为 横波 ,B为纵波。
地震波
质点移动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纵波 波动方向与传播 方向一致
横波
波动方向与传 播方向垂直

保定电大人类与社会课后练习题答案1

保定电大人类与社会课后练习题答案1

《人类与社会》综合复习题一填空1.“哈勃定律”揭示:对于我们地球队观测点来说,离我们愈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越快,也即星体背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正比。

---退行的速度越快--------------------距地球的远近2.太阳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原始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之下,相互聚集而形成太阳、行星等各种不同的天体的。

--------------天体的形成3.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人口的增长也带来的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死亡率下降、诱发了人口出生率下隆。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4.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显示,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100年;第二个10亿用了100多年;第三个10亿用了30年;第四个10亿用了15年;第五个10亿用了12年;第六个10亿用了12年。

-----每增长十亿人所用的时间在缩小5.语言是人们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的外壳。

----------可以用记号,姿势,手势,符号。

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

它的作用是交流思想,感情。

它的本质是人类思维的物质的外壳。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人们通过语言来更好地交流劳动经验,它是由马克思决定的,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是汉语。

-----音译结合体6.地球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圈层7.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从要素上看,有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五大要素。

-----------五个要素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8.地球表层环境在空间位置上正处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的交界之处,它的物质构成也就包括了四大圈层的物质成分。

-----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9.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相互作用的自然现象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相互作用的自然现象

结合自己家乡自然环境实际,论述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相互作用的自然现象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构成了地球表层环境。

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完成的。

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与特征上。

地城分异规律是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结构与特征的归纳与刻画,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圈与岩石圈我的家乡位于东北,林海雪原广为人知,是指黑龙江省东南部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及其周边地区,中温带大陆性山地季风气候区的森林,仔细探究不难发现其与岩石圈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岩石是陆地生物生存的固体支撑,也是生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来源地。

生物作用可以破坏岩石、改造岩石,也可以建造岩石。

生物与岩石,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就例如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

由于生物广泛分布在地壳表层,因此生物风化是一种普遍的地质作用。

在我的家乡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见到这种现象。

二、生物圈与大气圈对于生物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来说,在生命体的生长过程中,氧气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氧气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成分。

没有氧气的参与,生物体内的氧化过程就不能进行,生物体摄入的食物就无法转变为生长所需的养料与活动所需的能量。

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的含量很低,但它对大气物理状态和生物过程,尤其是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绿色植物在不停地进行着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养料,以维持植物的发育与生长。

每年全世界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高达几百亿吨。

我的家乡东北人口接近一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对氧气的需求更是体现了大气圈与生物圈的密不可分。

风还可以传播花粉。

地球上10%的有花植物是靠风力授粉的风媒植物,在海岛上风媒植物的比例可以达到1/3。

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的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有兴趣的同学继续看下去1.定义定义1: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带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汽。

而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而地球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中、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水会透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表底下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

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定义2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定义3 :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作用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

水的总量约为1.4×1013 m3,其中96.5%在海洋中,约覆盖地球总面积的70%。

陆地上、大气和生物体中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② 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③ 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第13章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剖析

第13章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剖析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xetxbtobookokSeSreireisesfofror212s1tstCCeenntut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是由于地球内部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它通常通过岩浆侵入、火山喷发、 温泉等形式释放到地球表层。地热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能量 的第二大来源。尽管传输到地球表层的能量只占地球表层 系统全部能量来源的0.013%,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 的。它是火山喷发、地震、山地隆起、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是地面形态——地貌塑造的主要动力之一。
国家精品课程
火山喷发
温泉(西藏羊八井)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xetxbtobookokSeSreireisesfofror212s1tstCCeenntut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火山口的热气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xetxbtobookokSeSreireisesfofror212s1tstCCeenntut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圈层间的能量的交换
第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进行着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第二,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在进行着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 第三,水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势能与化学能的交换。 第四,生物圈与其他三个圈层之间,普遍存在着热能与化学能的交换。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自然地理学-第6部分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学-第6部分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滑坡
斜坡上大量土体或岩体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 现象。
地面水或地下水对岩 体的浸泡、对软弱面 的润滑是滑坡的诱发 因素之一。
2019年湖北巴东发生特大滑坡
清江水布垭库区,2019年6月 17日凌晨,滑坡体总方量超 过500万m3,8人失踪,15栋 房屋滑入清江。
三、水圈与大气圈
1、水汽与天气
百货大楼
绿化公园
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比例示意图
植物对保持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物质生产功能:木材生产、林特产品生产 环境景观资源:森林景观、公园等休闲场所 涵养、保护水源 调节水循环,减缓洪灾 保持土壤,增加肥力 固定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吸附尘埃、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减轻温室效应 净化环境、维持生境:土壤环境、生物栖息地 ……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印度洋海啸
海啸发生时间:2019年12月26日
百年来死亡人数过千的七次大海啸
1、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死难82000人。 2、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浪高29米,死亡人数3000人。 3、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人数5000人。 4、1960年5月21号到27号,智利沿海地区发生震群型地震(最大震级8.4级),
土壤是生物与岩石相互 作用的产物,还是两者相 互作用的纽带。
植物一般很难直接吸收 岩石中的矿物质,经过土 壤转换成离子形式后才能 被植物吸收。
当生物有机质在土壤中 转变成有机酸时,生物对 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才能 发生。
植物-土壤-岩石的关系
2、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植物分泌一些挥发性杀菌物质,如丁香酚、桉油、松 脂等,具有杀菌功能。每hm2松林,一昼夜可分泌30~ 60 kg的杀菌素,足以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 细菌。调查表明,林内每m2空气中的含菌量300~400个, 是林边空地的1%,城市百货商店的十万分之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外核
内核
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圈层 厚度(km) 不连续面
特征
地壳
17
上地 幔 地 幔 下地 幔
2800
外核 地 核
内核Βιβλιοθήκη 3470a.由固体岩石组成 b.厚薄不一,大陆厚,海 洋薄
莫霍界面
a.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温度 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 慢流动,是岩浆发源地 b.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合称岩 石圈
B
A
C
D
活动
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 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
岩石圈的表层、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
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大气圈:云; 水圈:山顶积雪、湖泊等; 生物圈:草、树木; 岩石圈:山。
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湖泊附近水源充足,树木茂密;山坡水分条件好, 气温较高,树木和草类较多;山顶气温低,有积雪 分布,体现了四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 传递,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 环境。
古登堡界面
a.主要由铁、镍组成 b.外核为熔融状态的金属 物质,与地磁场形成有关 c.内核为固态金属球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The outer spher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 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和悬浮物质 (尘埃和水汽)。
地震波 纵波(P)
横波(S)
纵波
(Primary-Wave)
速度 快 慢
能通过的物质 固体、液体、气体
只能通过固体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课堂PPT)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课堂PPT)
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 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见下图)。
2021/3/29
3
厄尔尼诺
2021/3/29
4
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的环流还有南
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简称SO),指南太
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大活动
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即南太平洋副
第十章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 作用
2021/3/29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
第二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 与黄土地貌
第三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 与冰川、冰缘地貌
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 作用
第五节 土壤与土壤系统
第六节 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第七节 综合自然区划
1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是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洋水体的质 量占整个水圈总质量的96%~97%。因此海气相互 作用,是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典型代表。
一、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大气环流导致了洋流的产生。洋流的运动与 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和改变了大气环流和气候。最 为明显的是:当水体的温度发生明显改变时,常常 促使水体上空的大气环流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产 生环流变异。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就 是大气环流变异的典型,它已成为气候几个月到几 年时间尺度的最重要的信号。
2021/3/29
9
三、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
海平面变化是水圈变动的表现,气候变化则 是大气圈变化的显示。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 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圈与大气圈的 相互作用。
气候的变化引起了海平面的升降;海平面的 升降,反过来又导致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与海 平面升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气候/海 平面之间的一个反馈机制(见下图)。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课件—【精品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课件—【精品课件】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
的变化图”,完成:
10、图中曲线表示的地
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11、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Km处 C、33Km处
B、17Km处 D、2900Km处
12.地震发生时,下列各地得到从莫霍界面 传来的地震波最迟的是( )
解析:A在青藏高原,地壳厚度最大,莫霍 界面最深,接收到地震波最晚。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课件—【精品课件】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 能正确叙述地震波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说出地 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 写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分界及特征 ◆ 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和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 注意到鸡蛋分几层?
13.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
A.氮和氢
B.氧和氮
C.氢和氧
D.氧和碳
14.水圈是________的圈层。( )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但不规则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15.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最活跃的圈层
C.生物圈占有大气பைடு நூலகம்的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
6、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 A、 6 千米 B、17 千米 C、 33千米 D、56千米
7、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 A、岩石圈以上的部分 B、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
8.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

课件《地球的圈层结构》PPT_完美课件_人教版1

课件《地球的圈层结构》PPT_完美课件_人教版1

(2)了解大气圈的概念和组成(在教材中标出)。 大气圈对地球的影响: ①使地球上的 温度 变化和缓。 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氧气 。 ③大气圈中的 风、云、雨、雪 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 息相关。
(3)了解水圈的概念和组成(在教材中标出)。
水圈对地球的影响: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 能量转换 中起
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 ()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圈层①的位置 圈层①位于大气圈,纵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信息2 圈层②的深度
圈层②在地下33千米以上,故为地壳,同时 图中显示地壳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信息3 圈层③的深度 圈层③位于上地幔,为软流层,横波能穿过
物乙质圈形 层态的依主次要有特固点态是、熔答融状态案和固:( 态生。) 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
阅读教材第21页、第22页图1.
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 圈层②在地下33千米以上,故为地壳,同时图中显示地壳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例1】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答案:依次穿过地壳、地幔和地核。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1)地壳位于 以外,是由 组成的坚硬外壳。 为了验证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建造了一个几乎完全密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 ④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 组成。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21页正文第1段,了解地震波的特征。 (1)科学家主要通过对 地震波 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 结构。 (2)地震波有 横波 和 纵波 之分。比较二者在传播速度 和传播介质上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
第三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四节土壤与土壤系统
第五节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3
能量传递!
二、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输与转化!太阳能
在蒸发过程中,水体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热能从大气向水体传输;当降水或降雪时,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或固态,释放出热量,热能从水体向大气传输。

一般来说,冬季海洋整体上是个热源,热能从海洋流向大气或大陆;而夏季海洋温度较低,热能从大气或大陆流向海洋。

暖洋流(暖流)经过的洋面,一般温度比较高,热能是从海洋向大气传输;而冷洋流(寒流)经过的洋面,温度比较低,热能是从大气向海洋传输。

地热能
由于地热能分布的不均匀,导致地幔对流的产生,热能转变成动能。

地幔对流引起海底扩张、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动能转变为热能。

当岩浆侵入导致围岩变质时,热能转变成化学能。

当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导致山地的形成与高原的隆起时,动能转变成势能。

当冰川融水和降水汇流成河,从高山或高原向下流动时,势能又转变成动能。

地球自转能
地球自转和自转速度的变化,引起板块的运动、大陆的漂移,导致构造造山和造陆,动能转变成势能。

当河流从高处流下,或滑坡、崩塌、蠕动发生时,势能转变成动能。

板块运动引起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动能也就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地球自转动能引起潮汐,潮汐对地面的摩擦产生热能。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还会导致地球表面大范围的海侵海退,导致大气环流、洋流的变化。

也就是说,地球自转动能可以直接传输给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从而导致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变化,再通过它们的变化间接地影响生物圈。

圈层间的能量的交换!
第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进行着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第二,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在进行着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

第三,水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势能与化学能的交换。

第四,生物圈与其他三个圈层之间,普遍存在着热能与化学能的交换。

地球表层系统的辐射平衡(Murck,1996
)!
太阳几乎以恒定的数量
不断地向地球提供短波辐射,
其中一部分直接被大气中的
云、尘埃和洋面、陆面反射
回地外空间,剩余的则被大
气、海洋、陆地吸收,用于
升高它们的温度。

与此同时,
大气、海洋、陆地也在不断
地向地外空间发射长波辐射。

从长时间平均说,地球接受
的辐射能与发射出去的辐射
能是相等的,因而地球表面
的温度保持不变。

三、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
各纬度能量平衡与极向热输送(Strahler,1997)
作为整个地球表
层系统,从年平均
状况来说,能量处
于平衡状态。

但是
对于地球表层的各
个部分来说,能量
却不一定是平衡的。

实际上,在低纬度
地区是能量过剩区
域;而高纬度地区
是能量亏损区域。

因此在地表存在着
极向热输送。

一、跨越圈层的水循环!
二、碳循环!
• 短时间尺度碳循环:光合作用、生物呼吸作用、
的交换过程 
大气-海水界面CO
2
• 中等时间尺度碳循环:分散态的沉积有机质和富集态的有机质(煤、石油、天然气)的埋藏及热演化过程 
• 长时间尺度碳循环:碳酸盐与硅酸盐分化作用、
火山活动释放幔源的CO
2 
Xie et al., 2007 Geology
Beerling et al., 2011
Yu et al., 2010 GRL
Yu et al., 2010 GRL
Ruddiman et al., 2005 QSR
Chen et al., 2013 GBC
四、氮循环!
大气中的N
2!
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闪电固氮
硝酸盐和氨等物质
McLauchlan et al., 2013 Nature
McLauchlan et al., 2013 Nature
Liu et al., 2013 Nature
Sutton et al., 2013 Nature
硫循环
五、矿质循环!
一、纬度地带性
地球上的热量带
植被随干燥度的变化
!
干湿度分带性是大陆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宽广的大陆上,尤其是季风大陆区,比较明显。

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

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植被类型与干燥度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二、干湿度分带性
三、垂直带性山地垂直带
三、垂直带性
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
异:
由于构造及构造运动,形成
了不同的地貌单元与景观,
例如,高原、盆地、山地、
丘陵、平原等。

由于发生学
上的一致性,各个构造—地
貌单元内部自然环境具有相
对一致性,而各个构造-地貌
单元之间却有比较大的差异。

四、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境的空间分异。

例如,湖泊
及其周围气温变差比较小,
湿度比较大;而向外围气温
变差逐步增大,湿度降低。

这种现象在干旱区更加明显。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同样
可以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
分异。

山顶与山坡、谷底
与谷坡、阳坡与阴坡、阶
地与漫滩、洞内与洞外、
扇顶与扇缘,不同的地貌
部位具有不同的水分与热
量条件,因而形成了不同
的环境与景观。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
高原地带性:
由于高原不仅海拔高度大,而且还跨越了比较大的水平空间,因此其地域分异具有特殊性。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高原的自然地带从边缘向内部辐合,具有明显的多向辐合的特征;(2)较之同纬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带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特征;(3)高原地带具有与同纬度低海拔自然地带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4)山地垂直带谱是水平带谱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而高原水平带谱却是山地垂直带谱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