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管理控制程序2016版

合集下载

YYT0316-2016标准.附录C安全特征问题清单讲解

YYT0316-2016标准.附录C安全特征问题清单讲解
提取类:采血针、抽腹水器械;
明确提取和供给的方式和参数值及如何进行控制。
C.2.7
医疗器械是否处理生物材料以用于随后的再使用、输液/血或移植?
宜考虑的因素包括处理的方式和处理的物质(如自动输液/血、透析、血液成分或细胞疗法处理)。
生物材料先经过一定方式处理,达到一定要求,再次使用或会输到人体。
如:尿毒症患者需将血液经过过滤器,返回到人体;
生化试剂类对温度敏感;有些试剂运输要有冰袋保护;
无菌类产品对运输和储存环境敏感;
有些机电类产品受到其他信号干扰,可能不能正常工作。
C.2.16
医疗器械是否影响环境?
宜考虑的因素包括:
—对能源和致冷供应的影响;
—毒性物质的散发;
—电磁干扰的产生。
从MD发出的:声、光、电磁、辐射、各种有毒物质等,比如:
C.2.22
医疗器械承受何种机械力?
宜考虑的因素包括医疗器械承受的力是否在使用者的控制之下,或者由和其他人员的相互作用来控制。
物理拉力、扭矩、压力、摩擦力等。
内窥镜器械需要人为送入;
C形臂X线机定位由电机控制,驱动异常时可能有手动调节装置。
C.2.23
什么决定医疗器械的寿命?
宜考虑的因素包括老化和电池耗尽。
常见的灭菌方式:EO、辐照、湿热、无菌加工技术等;
特别需明确内包装方式。
储存寿命我们常说有效期,和使用寿命有区别;
可重复灭菌产品需明确方法、次数;
非无菌提供产品应明确使用者对其灭菌方式,非预期方式对其影响要考虑。
C.2.9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由用户进行常规清洁和消毒?
宜考虑的因素包括使用的清洁剂或消毒剂的类型和清洁周期次数的限制。医疗器械的设计可影响日常清洁和消毒的有效性。另外,宜考虑清洁剂或消毒剂对器械安全和性能的影响。

安全风险分析报告(医疗器械)YY0316-2016

安全风险分析报告(医疗器械)YY0316-2016

安全风险分析报告(医疗器械)检查手套1、预期用途用于防止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2、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本次风险分析就是对该产品从生物危害、化学危害、信息危害、使用危害、功能失效和部件老化等方面进行的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的一种初始危害分析,另外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对医用阴道冲洗器在生产阶段进行了分析,包括危害分析和风险控制方案分析,具体内容见下文。

按照风险管理计划的安排,此次风险分析的部门包括生产部、技术质量部、供销部等,技术质量部主要分析设计开发阶段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生产部主要分析产品生产阶段的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供销部主要分析产品生产后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技术质量部负责收集各部门分析的结果并按照总局 4 号令的要求和YY/T0316-2016 附录中表 E.1 的资料对所有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进行分类,组织个部门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分析与实施并编制成相应的表格。

风险分析人员按照计划的要求和标准 YY/T0316-2016 附录 C 的资料,根据各自有关的专业和经验对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进行了判断,同时对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进行了分析,记录如下表:表13、危害的判定参照 YY/T 0316-2016(附录 E.2 和附录 H.2.4)。

a)标准附录 E.2 对可能危害的判定,表 E.1 危害示例如下列于表 2:表2b)依据标准附录 H.2.4 对可能危害的判定,判定已知和可能预见的危害(源)如下列于表 3:表 3 判定已知和可能预见的危害674、估计每个危害处境的风险4.1.3风险可接受准则4.2 风险评价表5、对每个已判定的危害处境,评价和决定是否需要降低风险6、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验证结果,必要时应评价性报告我公司严格对原材料把关,物料周转过程中保证其不受污染,严格控制一性次检查手套产品生产过程,并在贮运过程中保证产品不受到损害。

产品使用说明书明确了产品详细信息、预期用途和使用方法。

YYT0316-20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产品风险分析报告

YYT0316-20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产品风险分析报告

YYT0316-20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产品风险分析报告【无线心电和体温监测仪】嘉珩电子技术(江门)有限公司2019年4月一、产品预期用途/预期目的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按照《YY/T0316-2016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第4.2条的要求及附录A中有关医疗器械定性和定量特征的判定的提示清单,列出“无线心电和体温监测仪”产品的所有可能影响其安全性的定性和定量特征的问题,并判定如下:A.2.1 什么是预期用途/预期目的和怎样使用医疗器械?——预期用途:主要用于人体心脏和体温的监测。

——怎样使用:由患者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在日常环境下自行使用。

皮肤感觉差或行动不便的,使用时必须有医护人员或正常人员监护。

A.2.2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患者或其他人员接触?——是。

监测时心电导联线和体温探头与受监护者皮肤接触,建议洗澡后使用。

A.2.3 在医疗器械中包含有何种材料和/或组分或与其共同使用、或与医疗器械接触?——包含有下列材料:电子元器件、铁芯、漆包电磁线、铁氧体永磁块、带护套绝缘导线、工程塑料外壳结构件。

A.2.4 是否有能量给予患者或从患者身上获取?——有。

由产品的应用部分即理疗带将人造恒磁场、交变磁场、热量和机械震动所产生的强度及时间可控的能量传递给予患者病患部位。

A.2.5 是否有物质提供给患者或从患者身上提取?——无。

A.2.6 是否由医疗器械处理生物材料然后再次使用?——否。

A.2.7 医疗器械是否以无菌形式提供或准备由使用者灭菌,或用其他微生物控制方法灭菌?—否。

A.2.8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由用户进行常规清洁和消毒?——是。

由用户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方法定期对产品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

A.2.9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改善患者的环境?——否。

A.2.10 医疗器械是否进行测量?——否。

A.2.11 医疗器械是否进行分析处理?——否。

A.2.12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医药或其它医疗技术联合使用?——否。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YY0316-2016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YY0316-2016

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
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风险管理应预防在先 任何医疗器械都有其风险,要求企业建立风险意识, 为保证产品 安全必须对各种风险预先采取措施,预防也是本标准的基本要 求 。(应急预案是解决事后问题,预防措施才是根本) (老鼠药和挡鼠板的关系) 应贯穿于医疗器械整个生命周期,保持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
使用
制造
设计
医械专库专注分享
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只有实施风险管理才能避免或减少医疗器械造成 的伤害;
1)国家药品不良事件监测中心每年都会收到:使用医疗器械死亡、过 敏、并发症、灼伤、断裂、不愈合等诸多报告。
2)2017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超过37万份,人口报告数量达到 282万份,报告数量大幅增加,占总人口的1/500;
医械专库专注分享
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医疗器械造成伤害主要原 因; 1)设计造成固有安全问题: 国外统计44%风险源于设计, 因此我们要在产品概念形成时 就要建立。(水银、放射疗法) 2)制造过程风险管理缺失问 题:实施风险控制是避免风险 的重要手段,如:实施 ISO13485对产品的设计开发、 生产和服务进行控制。3)医 疗器械使用安全信息不完整问 题:不明确的告知和警示。
产品与服务
新版质量体系文件的变化:
医械专库专注分享
风险管理标准各阶段发展
ISO/IEC指南51 风险管理术语
ISO3100析 ISO14971-1:199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
ISO14971:2000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 ISO14971:2007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 ISO14971-2007
第一节 初步认识医疗器械风险 1、风险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风险无处不有,无时 不有,使用医疗器械就会有风险;

(完整版)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完整版)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产品风险管理报告编写: (技术部经理)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 2018年10月20 日评审: (管代)日期: 2018年10 月25 日批准: (总经理)日期: 20178年10月30 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第一章概述1.编制依据1.1相关标准1)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注册产品技术要求3)其他标准1.2产品的有关资料1)使用说明书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2.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产品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

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

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产品。

该产品由*******几部分组成,该产品的性能特点是*******。

适应症:***********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如下图:产品结构图*******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产品产品于****年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

完整版YY0316 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完整版YY0316 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产品风险管理报告编写: (技术部经理)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 2018年 10月 20 日评审: (管代)日期: 2018年 10 月 25 日批准: (总经理)日期: 20178年 10月 30 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1第一章概述1.编制依据1.1相关标准1)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注册产品技术要求2)3)其他标准1.2产品的有关资料1)使用说明书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3)2.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产品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

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

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产品。

该产品由*******几部分组成,该产品的性能特点是*******。

适应症:********2***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如下图:产品结构图*******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产品产品于****年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

(完整版)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完整版)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风险管理报告编写: (技术部经理)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 2018 年10 月20 日评审: (管代)日期: 2018 年10 月25 日批准: (总经理)日期: 20178 年10 月30 日******** 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第一章概述1. 编制依据1.1 相关标准1) 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 注册产品技术要求3) 其他标准1.2产品的有关资料1) 使用说明书2) 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3) 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2.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 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 产品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

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

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 产品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 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 产品。

该产品由******* 几部分组成,该产品的性能特适应症:*** 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如下图:产品结构图*******4. 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产品产品于**** 年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

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为了保证本公司产品在正常和故障条件下的安全性,依据YY/T0316及ISO1497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要求,对产品实现全过程(从产品设计、生产、交付到使用、服务、生产后信息)进行风险管理,使产品按预期用途使用时,将其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活动,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3、职责3.1总经理:a)在考虑相关国际标准、欧盟标准、国家和地区法规的情况下,规定可接受风险的决策方法;b)批准风险管理计划,确保提供适当的资源;c)确保给管理、实施工作和评定活动分配经过培训的人员;d)定期评审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以确保风险管理过程的持续适宜性和有效性;e)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3.2管理者代表:a)协助总经理规定可接受风险的决策方法;b)负责组织对风险管理工作执行者的鉴定和培训;c)负责组织对风险管理过程结果的评审,并对风险管理报告进行审核。

3.3 技术部负责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组织风险管理活动,编制风险管理报告,保存风险管理文档。

3.4生产部、质量部、采购部、市场部参与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风险评价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有关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3.5 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的构成必须包括熟悉产品原理及功能的成员(如设计工程师),熟悉产品制造的成员,以及熟悉产品的应用的成员(如医师或临床专家)、销售人员以及质量管理人员等,需要掌握公司应用的风险分析工具。

4.程序4.1 风险管理要求4.1.1 风险管理单元的划分本公司应根据产品的属性对所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单元的划分。

划分依据应在《风险管理计划》中详细说明。

每个风险管理单元应具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文档,该文档应覆盖该单元内所有产品。

4.1.2 风险管理计划对于所考虑的一组特定的医疗器械,技术部应在设计开发策划阶段按照风险管理过程准备一份风险管理计划并形成文件。

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产品风险管理报告编写: (技术部经理)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 2018年10月20 日评审: (管代)日期: 2018年10 月25 日批准: (总经理)日期: 20178年10月30 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第一章概述1.编制依据1.1相关标准1)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注册产品技术要求3)其他标准1.2产品的有关资料1)使用说明书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2.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产品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

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

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产品。

该产品由*******几部分组成,该产品的性能特点是*******。

适应症:***********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如下图:产品结构图*******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产品产品于****年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

YYT0316-2016标准.附录C安全特征问题清单讲解

YYT0316-2016标准.附录C安全特征问题清单讲解
指接骨板、钉、关节、起搏器、血管支架等,可逆性是指植入和取出。说明书中均有说明。
各种产品均应有预期寿命,公司规定。
C.2.3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患者或其他人员接触?
宜考虑的因素包括预期接触的性质,即表面接触、侵入式接触或植入以及每种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次。
接触的人员是患者也可能是使用者。
表面:辅料类。
侵入、植入接触:窥镜、输注器械、骨科等。
血液回收机外科收集失血,进行清洗回收。
动物源和同种异体材料也在此范围。
C.2.8
医疗器械是否以无菌形式提供或预期由使用者灭菌,或其它适用的微生物控制方法?
宜考虑的因素包括:
—医疗器械是预期一次性使用包装,还是重复使用包装;
—储存寿命的标示;
—重复使用周期次数的限制;
—产品灭菌方法;
—非制造商预期的其它灭菌方法的影响。
考虑材料、电池、关键组件寿命等,作为医疗器械寿命以其不可再用或无维修价值而定。
C.2.24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一次性使用?
宜考虑的因素包括:器械使用后是否自毁?器械已使用过是否显而易见?
由法规和厂商制定其使用特点,由此进行特有的设计,如:自毁式注射器、独特的封装方式等。
C.2.25
医疗器械是否需要安全地退出运行或处置?
—解剖的替代或改进,或妊娠控制?
—使用的适应症是什么(如患者群体)?
—医疗器械是否用于生命维持或生命支持?
—在医疗器械失效的情况下是否需要特殊的干预?
各种产品有其不同的用途,使用上各自也有特定要求。
说明书中对此均有一定要求。
C.2.2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植入?
宜考虑的因素包括植入的位置、患者群体特征、年龄、体重、身体活动情况、植入物性能老化的影响、植入物预期的寿命和植入的可逆性。

YY0316-2016模版(安全风险分析资料)

YY0316-2016模版(安全风险分析资料)

XXXXXXXX产品风险分析资料依据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编制第B/0版文件编号: XXXXXXXXXXXXXX汇编人: XXXXXXXXXXXX审核人: XXXXXXXXXXXX批准人: XXXXXXXXXXXXXXXX批准日期:X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更改履历目录第一章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 (4)一. 产品简介 (4)二. 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4)三.风险管理小组人员职责 (5)四. 风险管理过程示意图 (6)五. 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 (6)第二章医疗器械产品风险分析 (7)一、风险分析 (7)1.适用范围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判定 (7)1.1适用范围 (7)1.2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判定 (7)2.危险(源)的识别 (13)3.估计每个危害处境的风险 (13)3.1风险估计的评判标准 (13)3.2危险(源)、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危险情况和可发生的伤害之间的关系 (13)二、风险评价: (13)三、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验证结果 (14)1.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 (14)2.风险控制措施的验证结果 (14)3.结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 (14)四、风险管理报告五、生产和生产后信息1.生产过程 (14)1.1生产工艺流程图 (14)1.2生产过程风险控制 (14)2.生产后信息 (14)2.1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 (14)第一章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一、产品简介XXXXXXXX由我公司自行研发设计,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使用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方法是先对使用部位进行清洁,揭去保护纸或保护膜,将黏性面贴于使用部位,每贴使用不超过24小时。

产品由XXXXXXXXXXXXXXXXXXXXXX结合而成。

适用于XXXXXXXXXXXXXXXXXXX。

二、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XXXXXXXX于2017年8月开始策划并正式立项。

YY∕T 0316-2016 风险管理案例(风险报告)

YY∕T 0316-2016 风险管理案例(风险报告)
可能同样的产品,由于方针不一样造成后面的接受准则会有很多不同。 对于不可接受风险的受益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4.2.1当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且措施都已用尽,剩余风险水平仍在可接受准则之外, 即该风险水平是不可接受的,对这样的风险应进行受益分析。 4.2.2受益分析依据: 4.2.2.1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并进行评审,如已经上市的类似产品或相同产 品; 4.2.2.2、有临床经验的人员估计预期临床结果。
《产品特征、危险(源)识别》记录(说明:见课堂练习2) 《危险(源)、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危险情况和可发生的伤害》记录(说明: 见课堂练习3) 《风险评估、评价和控制措施分析表》 (说明:见课堂练习4
7
课堂练习 1
编号:
风险管理计划 涉及型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有限公司
8
1、 产品概述:(简略描述产品组成、本计划涉及的型号、工作原理、治疗病症、市场情况、使用
概率分级 经常发生(frequent) (P5) 有时发生(probable) (P4) 偶然发生(occasional) (P3) 很少发生(remote) (P2) 非常少发生(improbable)(P1)
频次(每年发生伤害事件)
≥10-3 < 10-3—≥10-4 < 10-4—≥10-5 <10-5—≥10-6
4
3.风险评价准则
根据公司制定风险管理方针,制定以下 XXX 产品可接受准则如下:
严重程度
概率
1
2
3
4
可忽略
轻度
中等
严重
经常
5
R
R
U
U
有时
4
R
R
R
U

YY0316_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YY0316_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新版)

***产品风险管理报告编写: (技术部经理)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 2018年10月20 日评审: (管代)日期: 2018年10 月25 日批准: (总经理)日期: 20178年10月30 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第一章概述1.编制依据1.1相关标准1)YY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注册产品技术要求3)其他标准1.2产品的有关资料1)使用说明书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2.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产品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

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

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产品。

该产品由*******几部分组成,该产品的性能特点是*******。

适应症:***********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如下图:产品结构图*******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产品产品于****年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

医疗器械管理-YY T0316-2016风险管理实例

医疗器械管理-YY T0316-2016风险管理实例

YY/T0316-2016风险管理实例风险管理报告审核/日批准/日目录1 产品概述.............................................................. . (2)2 风险管理计划.............................................................. (3)3 风险分析.............................................................. . (8)4 风险评价与控制 (15)5 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 (17)6 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17)7 结论.............................................................. . (17)1 产品概述1.1 工作原理**产品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在培养箱箱体内模拟形成一个类似**。

1.2产品组成本产品由加热与温控系统、**组成。

外形示意图如下:1.3产品功能产品的主要功能参数见下表2 风险管理计划本风险管理计划主要是对二氧化碳培养箱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设计开发、产品实现、最终停用和处置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

2.1职责与权限的分配总经理为风险管理提供适当的资源,对风险管理工作负领导责任。

保证给风险管理、实施和评定工作分配的人员是经过培训合格的,保证风险管理工作执行者具有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

研发部负责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形成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风险分析评价的有关记录,并编制风险管理报告。

品管部、市场部、生产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从产品实现的角度分析所有已知的和可预见的危害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并及时反馈给研发部进行风险评价,必要时进行新一轮风险管理活动。

研发部和评审组成员定期对风险管理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审,并对其正确性和有效性负责。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YYT 0316-2016(ISO149712007 更正版)标准解读课件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YYT 0316-2016(ISO149712007 更正版)标准解读课件

Minor轻微的
Serious严重的
Critical危 急的
U
U
U
R
U
U
R
R
U
R
R
R
A
A
R
符号说明: A:风险可接受; R:须经综合评估风险与受益后来决定 是否可以接受的风险。
U:不可以接受的风险。
表三、风险评价表
CATASTROPHIC灾难 性的
U U U U R
(5)对“风险管理文档”的要求
■(标准原文)略(见YY/T0316的3.5) ■风险管理文档应具有可追溯性,能追溯到下列过程的结果:
■可以单独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也可以将风险管理体系融入质量管理体系
●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确保医疗器械的安 全和有效。
●一个充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专业领域安全 性方面的内容。
●组织应识别某些明确阐明安全性问题的关键性的活 动、确保适当的输入和将这些活动反馈到质量管理体系。
2、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规定一个如何决策风险可接受性的方针,并形成文件。注 意考虑“最新技术水平”;
风险管理方针:总的宗旨和指导方向。 ●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宜性;将任何 决定和采取的活动形成文件。
(2)对“最高管理者”的要求
本公司风险可接受性的方针是: a)符合法规要求; b)按医疗器械风险/受益划分风险评价准则; c)以顾客受益为关注焦点; d)风险降低及经济、技术的可行性; e)风险控制措施实施的便易性。
(4)对“风险管理计划”的要求
■(标准原文)略(见YY/T0316的3.4)
■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生产企业应对每一类型或型号的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进行精心 组织和策划,建立风险管理计划。

《YYT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高级应用》培训课件

《YYT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高级应用》培训课件
1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培训
第一部分风险管理概述
第二章:医疗器械存在风险的理解
第一节初步认识医疗器械风险 第二节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三节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第四节风险管理运用基本理念 第五节我国医疗器械法规风险管理的要求 第六节风险管理标准制定和发展 第七节 YY/T0316标准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二、实施风险管理是对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的需要 1、在医疗器械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发生风险。 2、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标准不能完全覆盖风险管理的要求。利 用风险管理标准进行风险管理,是执行产品各种标准的补充。 3、医疗器械在非正常运行(即故障状态)时有风险,在正常 使用状态下也会有风险。 三、实施风险管理是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20
第二章第三节: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第三节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二、只有实施风险管理才能避免或减少医疗器械造成的伤害; 1)国家药品不良事件监测中心每年都会收到:使用医疗器械 死亡、过敏、并发症、灼伤、断裂、不愈合等诸多报告。 2)02年~07年收到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800余次; 3)07年收到可疑不良事件报告12000余份,有效的8000余份; 4)收集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是对风险控制的补充。
解释:
有效的概念是达到预期的要求,可以验证,如:检 测、临床。 安全是相对的概念,要达到受益和风险的平衡。
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培训
险的初步认识 第二节初步了解风险的基本概念
9
第一章第二节: 风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风险的基本概念
一、几个定义
15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培训
第一部分风险管理概述
第二章:医疗器械存在风险的理解
第一节初步认识医疗器械风险 第二节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三节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第四节风险管理运用基本理念 第五节我国医疗器械法规风险管理的要求 第六节风险管理标准制定和发展 第七节 YY/T0316标准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依据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使用》标准的要求对产品风险管理,将按产品预期用途时,对患者或使用者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2适用范围适用产品的风险分析及风险分析报告的编制。

3职责3.1 CEO3.1.1 风险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3.1.2 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3.1.3 负责风险管理计划和报告的审批;3.2 PMO承担公司各种产品风险管理的总负责人,并按计划时间对产品风险管理组织评审;3.3 其他部门协助PMO部门完成产品风险分析,并形成风险分析报告。

4工作程序4.1实施风险管理活动的人员要求4.1.1 CEO指定部门或人员承担某产品的风险管理具体实施活动;4.1.2 具体负责的人员和实施人员应熟悉其工作范围内的产品功能、用途和安全特性,应有一定技术背景,并了解YY/T0316-2016 和相关产品安全标准中的要求。

4.1.3 针对某一具体产品可以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该风险管理过程中人员的职责,这些具体职责应写于《风险管理计划》中。

4.1.4 对参加风险管理人员应进行能力评价,并记录在《人员评价记录》中,这些人员涉及计划编制、特征、危险(源)识别、组织评审、评价、分析、报告编制,评价的角度主要以技术能力为主。

某具体产品的风险管理活动负责人(组长)应是中层以上人员。

4.1.5 风险管理活动不限于本公司人员,也可聘请外部专家参和。

4.2风险分析的基本流程图见附图1。

4.3 风险管理计划项目经理应针对具体类别产品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4.3.1 风险管理的活动范围,包括产品范围和本次计划的阶段范围,可以用概述、综述的形式进行说明;4.3.2 针对该类产品风险管理方针、目标、引用标准;4.3.3 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可成立风险管理小组;4.3.4 风险管理活动各个阶段具体工作要求,可以是产品全周期计划,也可以是某一个阶段计划,如是定制阶段计划,各个阶段计划的叠加应该覆盖产品全周期,明确各项要求完成时间;4.3.5 适当安排各阶段评审活动、验证活动要求,可集中实施,也可分散实施;根据产品的安全特性的复杂程度进行安排;4.3.6 应规定或引用风险可接受准则,但不要和公司的风险管理方针相矛盾;4.3.7 针对该类产品,对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收集、分析进行安排,可引用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记录。

4.4风险管理计划其它要求4.4.1《风险管理计划》是风险管理文档的一部分,必须形成正式文件;4.4.2《风险管理计划》责任部门人员编制后,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4.4.3 该计划发布后,若需修改应执行文件修改规定。

4.5 风险管理中各要素的实施要求4.5.1 风险管理要素(活动)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这些要素应落实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各阶段。

其中各要素中还包括相关子要素。

参考YY/T0316 中图1 :“风险管理过程示意图”。

4.5.2 风险分析实施要求1、预期用途和安全特征的识别,按照YY/T0316 附录C 要求,对逐条回答,涉及体外诊断试剂的和生物学危险(源)的需参考附录H、附录I,特征识别情况记录在《XXX 产品特征和危险(源)识别表》表中,要求完整、准确,对每种危险(源)要有标识,方法自定。

2、针对识别的产品安全特征,进行危险(源)识别,参考标准中附录E 中的表E1:危险(源)示例,并记录于上条款规定的表中;3、对安全特征和危险(源)的识别结果应评审其完整性和正确性。

4、根据已识别危险(源),结合产品功能、性能、预期使用分析可能造成危险(源)的可能,即,应明确可预见或已知的事件序列,要求逐点罗列各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件和危险情况,为下面的风险控制做好前期工作。

在进行分析时可参考标准附录E 中表E.2 :初始事件和环境示例。

将对应危险(源)的可能事件记录在《风险分析——危险(源)、可预见事件和危险情况表》中。

5、对危险情况条件下可能产生的风险对照可接受准则进行评估;1)风险应考虑器械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下的风险,定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但划分的等级应在3 级以上;A、风险发生概率制定依据,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法进行分级:—利用相关的历史数据;—利用分析方法或仿真技术预示概率;—利用试验数据;―可靠性估计;―生产数据;―生产后信息;—利用专家判断。

B、严重程度制定依据,可采用定性和半定性方法进行分级;—严重度定性分级要和实际危险(源)严重程度相互联系。

—危险(源)的对象不但是对人体的危险(源)或伤害,还包括对财产和环境的伤害。

2)根据特定产品建立风险可接受准则,当特定产品不符合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接受准则时,应在《风险管理计划》中单独制定,并应对其适宜性进行评审,计划的批准也代表认可接受准则。

3)对每一个危险情况下一个或多个风险必须进行概率和伤害严重的赋值,记录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评价和措施记录》中未采取措施栏目处。

4.5.3 风险评价实施和风险控制1、对照风险可接受准则,综合考虑每个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记录于上表中,可接受以A 表示,经过研究可降低以P 表示,不可接受以U 表示。

2、处于U/P 区域的风险,公司均应采取措施,考虑从以下方面降低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1)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2)在医疗器械本身或在制造过程中的防护措施;3)安全性信息。

应按上述方法制定降低措施,优先采用优化设计方法,但应充分考虑经济和技术上的允许。

3、可接受的风险(A)并不是不需要降低,在技术、经济允许情况,应达到最低。

4、针对需要降低风险,特别是U/P 区域的风险必须制定控制措施,首先制定措施预案(计划),应经过评审,收录在《风险管理报告》中,不再另规定格式。

5、已经通过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预案,应记录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评价和措施记录》中;6、已经确定的控制措施,研发部负责检查其实施情况,遇需协调处由项目经理组织;7、应评价控制措施有效性,并按照风险可接受准则评价其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

评价措施有效性的方法如下:1)确认工作可认为是有效性验证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设计开发确认、工艺确认(灭菌、清洗、焊接等)。

2)有效性验证方法可采取比较法,即和未采取措施前风险水平进行比较。

3)对每一个风险采取措施后后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价,其可接受性应记录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评价和措施记录》中;8、对经过控制措施后的风险仍处于不可接受区域的风险,应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分析的内容如下:1)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并进行评审,如已经上市的类似产品或相同产品;2)有临床经验的人员估计预期临床结果。

3)对重大风险且缺少可信度资料、经验时,采用代用品研究,如动物实验。

4)考虑法规、相关方的感受,以及地域文化。

5)识别产品可使用的基础是:器械的预期使用受益大于风险。

6)应按上述1)~5)内容编写该风险的受益分析报告,并归入《风险管理报告》中。

7)当经过分析结果是风险超过受益,应停止该产品,寻找新的产品途径。

9、风险控制措施公示是一种有效方式,这些信息的要求如下1)公示信息的细节;2)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或标准图示;3)明确公示对应人员;4)位置明显,两种不同的公示应区分,不要产生是相同的错觉。

5)公示的内容非越多越好。

6)采取的所有公示均应能够在风险管理文件中体现(写出或引用)。

10、研发部负责综合剩余风险的排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或其组合;1)事件树分析:需要对单个剩余风险进行共同研究,以便确定综合剩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2)相互矛盾要求的评审:对于风险的不同控制措施要求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3)故障树分析(FTA)。

4)警告的评审:考虑单个警告本身可能提供适当的风险降低,然而,过多的警告可降低单个警告的效果。

5)操作说明书的评审:对器械的全部操作说明书的研究可能会检出信息是不一致的、或者难以遵守。

6)比较风险:类似医疗器械逐个剩余风险比较,宜注意在此种比较中要使用现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最新信息。

7)使用专家的评审:利用不直接涉及器械开发的使用专家,得到综合剩余风险的新观点可能是一个方法。

8)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评价应写成报告,收录于《风险管理报告》中。

11、项目经理应对前述内容的完整性进行管理,及时提出改进意见;4.6 风险可接受准则的制定4.6.1 风险可接受准则根据公司风险管理方针制定,并应符合其安全特征的控制。

4.6.2 准则是各类风险能否可接受的依据,制定时应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严重度,并分别定制其级别,以下规定是公司内通用要求,当其不适合具体产品时,可按本程序前述要求,单独规定具体产品风险的概率和严重度,并应体现在《风险管理计划》中。

4.7 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管理1、管理评审时风险管理内容作为信息输入之一。

2、生产信息指公司内部和产品有关信息,各部门将一年中发生的不合格、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书面进行总结。

3、生产后信息指外部顾客提供的信息,客户关系服务部根据《顾客满意及反馈控制程序》对年度内顾客反馈信息也要汇总,管理评审时书面分析提出问题。

4、质量管理部关注法规和标准情况,当这些有变化涉及到产品风险控制时,应及时反馈给研发部。

5、项目经理对以上内容进行汇总,对原风险管理重新评价后进行补充和修订。

4.8 风险管理报告内容和要求4.8.1 风险管理报告内容1)产品简介(概述、综述);2)此次风险管理评审方针、目的、范围;3)风险管理小组或责任部门职责;4)涉及法规和标准依据;5)简述产品风险管理计划阶段及实施过程;6)风险可接受准则叙述;7)证据内容叙述:标准4.2~7、9 内容;8)风险管理评审结论4.8.2 风险管理报告要求1)风险管理报告内容应清楚明确,内容充实并有证据作为支持;2)对其内容的正确性、完整性应经过认可,批准即代表认可;4.8.3《风险管理报告》的修改由质量管理部门部门按《记录控制程序》进行管理。

5 相关法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6 相关标准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使用》7 “规范”条款5.11.18 质量记录无附录1:风险分析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