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区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的制度分析_以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

城郊区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的制度分析_以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
城郊区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的制度分析_以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

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各点简介

央视网> 新闻频道>中国新闻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各点简介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17:02 |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西安门老照片 汉长安城遗址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批准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总保护面积为75.02平方公里。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汉长安城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兴建长乐宫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等建筑结束,历时近百年。在这里,汉王朝沿袭了秦以来的郡县制架构和法律、政治、文字“大一统” 的局面,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经济政策,建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并通过北击匈奴确立了后来中国疆域的主要轮廓。随着汉文化的发扬光大,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最终演变成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最终被称为汉语、汉字。

未央宫遗址简介 未央宫是汉长安城中的皇宫,始建于公元前200年,面积4.8平方公里,平面近似正方形。其宫墙周长8800米,四面各开一门,分别有道路通往未央宫前殿。宫内的主要道路将宫城大致分为中部朝寝区、西南部皇家池苑区和西北部的官署区。 未央宫前殿遗址老照片 未央宫前殿遗址 未央宫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大殿,其中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会、皇家婚丧等大典均在此举行。现前殿遗址所存夯土台基残高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约200米。 椒房殿遗址 椒房殿为皇后所住宫殿,位于前殿之北。因宫殿墙壁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粉末进行粉刷而得名,同时因椒者多籽,亦取其“多子”之意。初步探明的遗址有正殿、配殿、厢房及宫内通道等。

大遗址保护与居民利益矛盾引发的思考

大遗址保护与居民利益矛盾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9-20T11:10:25.7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作者:王伟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也在逐步完善。 陕西同济土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遗址旅游景区发展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其中社区居民是参与或影响景区利益创造程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相关者追求利益点的不同,会提出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利益冲突是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冲突的实质所在,利益协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整合的关键。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利益,搬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也在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历史遗址发掘和保护的工作的进行一定程度上开始为普通市民阶级所接纳。国家及政府在农业强国、科技强国之后,再次提出文化强国,将国家发展的重心向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及价值观念的方向上来,在各方面努力之下,大众对于保护遗址的热情也随之越来越高。当然,文化素养与价值观念的提升并为一朝一夕之事,它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的,而在此期间,除却国家的强制干预之外,如何引导大众主动地去参与和接受,并且改变,此方面才是应该重视的。所以,回到前文关于市民大众对于遗址保护热情的提升的问题上,这背后是与现阶段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所决定的,即利益问题。遗址旅游景区发展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其中社区居民是参与或影响景区利益创造程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相关者追求利益点的不同,会提出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利益冲突是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冲突的实质所在,利益协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整合的关键。在此,通过对各类案例分析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将遗址保护与居民产生的利益问题分为三类讨论: 1.经济利益;与居民的生活生存问题直接相关,其中包括了遗址保护过程中对周边居住区(包括城市和乡村)征地、拆迁是否达成对等关系;遗址开放催生的旅游业如何带动周边居民的经济发展,继而能否达到改善居民生活层次;遗址保护区的发展建设对周边居民固有的经济来源的影响。经济利益与居民的生存生活问题直接相关,其会直接成为与大遗址保护形成鲜明冲突,如果未能妥善处理其中的矛盾冲突,居民出于生存意识会生出反感、抵触等情绪,而其作用的对象就是遗址保护工作的进行。 2、物质利益;与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改善相关联,是在居民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之后首先需要考虑的,其中包括了遗址旅游景区的建设所增设的基础配套设施是否能与周边居民共享,达到互惠共享的层面;遗址旅游景区及其遗址公园的建成是否可以针对周边居民实施开放亦或是优惠条件。本层面所秉持的态度和解决方法一定程度上与周边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直接相关,位于城市内部遗址和乡村范围内的遗址,其周边居民的认知水平差距也是明显的。需要针对不同的遗址开发对其周边进行独立的分析而后做出判断及相应的对策以便能更好的缓解矛盾冲突。 3、精神利益;与居民的精神层面及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场所精神的提出为这一讨论做了有力的论据,居民对于生养自己的具有模糊界限范围的领地有一定的领地意识,处于场所之内的事物有或强或弱的占有欲。由此而言,遗址周边的居民希望自己对遗址旅游景区的建设有一定的参与性,从而向外界声明自己的场所意识和领地感。 综上对于遗址保护及其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居民利益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关系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为例,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作为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第一个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于2006年7月13日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被国务院确立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都城而言,其不仅是当时商代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其军事、商业、文化等中心所在,多方面考证,其均占有重要的的历史战略地位,而在商被西周所取代之后,此处已沦为废墟。商朝时期,对于青铜器的制作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手工业中玉器、骨器、陶器、制车、原始瓷器均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在近代对于殷墟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的器皿类、车辆、甲骨文碑刻均有力的证明了当时在手工业方面高度发达的技术。各方面的综合表述均证明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及其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本次针对于殷墟大遗址保护及旅游景区建设与周边居民的利益矛盾问题上来看,其主要的矛盾为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殷墟遗址区范围主要属于安阳市殷都区及北关区,其中殷都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北关区基本靠近城市建成区,农业生产较少。遗址区内的主要两处大型工矿企业,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和豫北纱厂。安钢为大型企业,效益较好,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豫北纱厂效益较差,人均住房面积较小,环境较差,存在大量棚户区,人均收入较低;城市建成区和乡村区小型企业较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人口除少量务农外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 7000 元左右。以上收集到的居民基本收入是在殷墟大遗址保护建设工作之前至其建设开发初期,根据遗址保护规定,保护区内的土地不能发展工业。自2001 年底殷墟申遗以来,为了申报成功,在周边环境治理过程中,保护区内的78家集体企业、门市、钢材市场、木材市场全部被拆除,变成了一片绿化用地,保护区内许多村庄集体收入由原来的几十万变成了零。社区居民当下的自身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差距拉大让居民对于殷墟遗址的存在价值和景区发展意义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从理论上讲,殷墟遗址旅游景区开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周边环境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等。但是由于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区居民参与面不广参与层次低大量的旅游利益从居民身边流走从而引发的对参与制定决策和规划的需求、就业需要、经营方面优惠政策的诉求、直接补偿不能满足需要等。对于殷墟遗址旅游景区丌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采用强制性压制的方式,没有认真听取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缺乏社区居民参与性,只会迫使社区居民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表达对利益分配的不满,破坏了景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既增加了殷墟遗址旅游景区开发和殷墟景区管理难度,也更加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大遗址旅游景区建成之后,与周边居民进行基础生活设施的共享,以及将殷墟遗址公园对附近居民实施开放或提出额外的优惠政策,这一条件的实现收到了周边居民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方面的限制,附近居民由于长期居住与远离城市的农村区域,缺乏与外界交流,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价值观念的出发点多以自我或家庭为单位,缺少公共性、共享性的意识。所以在遗址公园建设与周边基础设施补充的问题上,得不到周边居民有力支持,反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破坏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殷墟遗址景区因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利益没能得到有效维护是由于搬迁引发的矛盾。景区管理部门希望以

论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中的六个关键问题

论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中的六个关键问题? 权东计 摘 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应立足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本原,以政府的管理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规划成果的法律地位为目的,将长远目标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调整规划编制的内容,完善规划编制的环节,合理进行遗址保护区划与管理措施的制定,实现大遗址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规划成果的公共政策作用,使大遗址保护规划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规划;关键问题 当前,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区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大遗址以其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的价值而成为新的开发的热点,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大遗址保护规划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龙头”地位也逐步得到确认。但是,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形势却不乐观,面临着“编制难、审批难和实施难”的三难境地,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六个问题进行分析,探析影响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关键问题。 1.论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目的与意义 美国规划学者约翰·M·利维在他的著作《现代城市规划》1中是这样论述规划需求的:“对规划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两个词:相互联系性(interconnectedness)和复杂性(complexity)。如果我们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或我们所依托的技术是相对简单的,那么就没有像本书所描述的规划需要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那么,通过一般规划工作我们将一无所获。但事实上,我们拥有大量的人口,我们的技术相当复杂,因此,这个如果是不存在的。” 大遗址保护规划除了具有城市规划的一般相互联系性和复杂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相互联系性和复杂性问题。其复杂性与相互联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政府管理的需求 大遗址管理体制上客观存在着国家文化文物部门的纵向管理体制与大遗址范围涉及的不同区位地方政府的隶属管理、同一级地方政府不同部门的条块管理等。为了满足政府管理需求和协调政府各职能单位之间的管理关系,客观上要求要有一个保护规划。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6JK017), (07JK120)。

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以雍城遗址为例_陈稳亮

第24卷 第3期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V o l.24 N o.3 2010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A r i d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M a r.2010 文章编号:1003-7578(2010)03-119-07 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雍城遗址为例 陈稳亮 (1.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西安710069) 提 要:大遗址属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地处农村腹地的区位环境使得村 落型大遗址避免了高强度城市建设的扰动。然而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封闭、欠发达的区域环境也使得村落 型大遗址在其保护进程中面临考古工作不足、展示理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等诸多挑战。因此,以雍城遗址为 例,在深入分析遗址保护现状与破坏因素的基础上,对雍城遗址保护进行了问题诊断,并结合农村区域的环境 资源特性与雍城实际状况对雍城遗址的保护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对推进村落型遗址的保护进程有所助益。 关键词:村落型大遗址;保护;雍城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大遗址是我国近10年来从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它们的占地面积,小者几十公顷,大者可达几十k m2[1]。根据区位大遗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位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建成区(郊区);第二类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第三类分布在远离人类经济活动的偏远地区。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地处城市或城市郊区的大遗址保护带来空前压力,因此,对于该类大遗址的保护引起了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相比而言,对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农村区域的村落型大遗址的关注则略显不足。实质上,村 落型大遗址在我国大遗址区位类别中占据着格外重要的位置,其保护更是维系中国大遗址保护体系完整性的关键。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400余处"大遗址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表1)。相较于城郊型遗址,村落型大遗址遗迹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保存也更完整。 由于未经历高强度城市建设而带来的大面 表1 我国重要大遗址分布状况抽样统计 T a b.1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n gs t a t u s o f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l a r g e r e l i c s i n C h i n a 遗址分布 城市建成区 (郊区) 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合计 样本数量46633112所占比例(%)41.156.32.7100 资料来源:由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与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联合编制的《大型遗址保护管理机构(文管 所)评估、遗址博物馆调研及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积破坏,村落型大遗址就真实性与完整性而言,具有突出的保护价值。与此同时,快速城镇化,城镇区域化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致使村落型大遗址在新形势下面临区域建设、村庄更新等多重威胁,因而,该类遗址的保护又具有不可忽视的迫切性。目前,学界对于大遗址保护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遗址保护现状及问题的整体讨论[3~8]和保护规划的专项分析[9~13],部分大遗址的分类研究又多侧重于对城郊型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索[14~21],针对村落型大遗址的讨论尤其是专门化研究还未全面系统的展开。有鉴于此,欲借雍城案例抛砖引玉,力图启发业内人士对于农村区域大遗址的关注与研究,以推进村落型大遗址的保护进程。 DOI:10.13448/https://www.360docs.net/doc/aa18520941.html, ki.jal re.2010.03.027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概述 基本信息 汉长安城遗址 地理位置:西汉都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 年代:公元前2O2年~公元8年。 发掘年代:1956年至今。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共有12个城门。城内分为9个市区,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周长约10公里。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长约11公里。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广阔。 意义 汉长安城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汉代长安城的布局和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详细介绍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

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成都市文化局: 明蜀王陵博物馆是我省唯一的明代蜀藩王陵墓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为一体,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明蜀王府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对研究明代四川史具有重大价值。2012年,成都市将其列入首批大遗址保护范畴。 长期以来,明蜀王陵博物馆在各级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文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狠抓内部建设,博物馆日常管理及藏品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文物专项工作 自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争取各级专项资金,相继完成了明蜀定王次妃墓、明蜀太监墓迁移保护工程;昭王陵、僖王陵墓口保护建筑复建工程;陈列布展、办公用房修建工程;僖王陵环墓截水保护修缮工程。该几项工程实施后基本能满足正常接待及保护研究要求,初步具备文化片区集约打造条件。 (二)、保护利用情况 数年来,明蜀王陵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根据发展需求,通过多渠道,采取租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陵园范围。

经过不懈努力,博物馆保护用地面积由1997年的6亩扩建为现在的100亩。 (三)、大遗址工作进展情况 2013年初,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文物局已将大遗址首批专项经费拨付明蜀王陵博物馆,我局结合保护现状,拟进行入口牌坊维修、僖王陵墓口保护建筑改建、管理用房增建等系列保护工程。 目前该项目已委托专业机构着手进行方案编制工作,待国家文物局审批后即可进行项目建设。本次项目推动和实施后,对明蜀王陵文物保护和旅游形象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规划滞后 2003年,成都市以明蜀王陵文化为依托打造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为了配合景区建设,我局从2005年起即委托专业部门编制《明蜀王陵保护规划》,但由于十陵景区整体规划尚未出台,方案的申报工作一直处于搁浅状态。没有保护规划做先导,遗址保护工程就难以付诸实施。 2013年,随着景区整体规划的出台,我局已按照新要求将《明蜀王陵保护规划大纲》上报至国家文物局,预计于年底即可进入详编阶段。 (二)、保护用地不足 近年来,由于景区建设,附近居民搬迁,导致博物馆周边环

11-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3-0042-04 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 余 洁 唐 龙 潘秋玲 〔摘 要〕 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为的行政区划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使汉长安城遗址区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结构十分显著。从补偿机制、财税政策、就业政策、文化产业链、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遗址区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汉长安城遗址区;非均衡性发展;遗址区治理〔中图分类号〕 F299.274.1;K878.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余 洁(1972—),女,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唐 龙(1972—),男,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所长;潘秋玲 (1969—),女,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副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JY05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E021S );国家文物局2006年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项目。〔收稿日期〕 2008-06-18〔修回日期〕 2008-08-10 一 问题的提出 汉长安城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市区西北郊,遗址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仅城垣内面积就达36平方公里,人口达5万。自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① ,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实行限制性保护措施,禁止在遗址区内兴建大型工业企业,目前遗址区的农业用地占60%以上。由于受遗产资源保护土地用途的限制,遗址区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03年汉长安城遗址区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仅低于区外,而且也大大低于整个未央区的平均产值,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及西安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移及西(安)咸(阳)一体化的城市发展趋势,遗址区周边都已成为高度 发展的城市建成区,处于城乡交错区的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经济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等建设用地的需求增长迅速。在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下,文物遗址遭受破坏的状况目前正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 洛阳地区也存在类似汉长安城遗址区出现的文 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1] 。如何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机能,使当地居民在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得到社会受益群体的补偿和公共政策的优惠,建立遗产资源保护的内生机制,在遗产遗址区的保护和城市经济增长两个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 平衡,是遗址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 ,也是古老的旅游城市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  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外发展的非均衡性 本文选取汉长安城遗址区最重要的部分———汉 长安城城址区规划保护范围② 所受辖西安市未央区  总第164期 城市问题2009年第3期

大遗址保护

大遗址的保护方法 博物馆学1201班黄涛 学号201230804038 [摘要] 大遗址保护是我国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相关保护规划的认识、方法、理论不完全成熟,当前大遗址保护研究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我国大遗址保护现状,参考一些文献,分析保护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关键词] 大遗址大遗址保护保护规划 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 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它们的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几百万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例如:长城、古运河、秦始皇陵、楼兰遗址、殷墟、汉长安城遗址和良渚遗址等。 “大遗址起迄年代久远、分布地域广阔,气魄宏大,埋藏丰富,综合并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构成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①。同时,大遗址作为历史发展、环境演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记录,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政治、经济、文化、

环境、艺术、建筑、生态、地理等领域直接或间接研究的对象;不仅是构成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景观旅游资源;不仅以直接或间接的历史教育、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功能作用于现代社会,而且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旅游经济的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其价值和作用是其他文物古迹无法替代的。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这些古遗址带来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城乡建设发展带来的破坏。例如城市化、工业化和房地产开发。特别是处在现代城市叠压、半叠压或邻近城市的大遗址,遭受破坏的程度最大。如郑州的商城遗址、洛阳的隋唐东都遗址、西安的唐长安城和大明宫遗址、扬州的唐宋城遗址和开封的北宋东京城遗址。 大中型基础性建设带来的破坏。特别是未经前期选址研究、论证审批和采取保护措施的大中型基础性建设项目,如公路、铁路以及其他基础性建设。如西安的阿房宫遗址、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和四川的三星堆遗址都被公路建设破坏。 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带来的破坏。例如乡镇企业发展、日常农业生产生活活动、占地、取土、开山、农民建房,甚至耕作、开荒、植树,都对处于农村腹地的大遗址造成冲击与威胁。如陕西的周原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山东的齐故城遗址和浙江良渚遗址。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造成的冲击与威胁。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将文物当作普通经济资源,不顾文物的承受力急功近利地开发利用,在文物景点和景区内兴建各种商业设施、娱乐设施和营运设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 思考(1) 关于《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是大遗址遭受破坏的高危险期。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大遗址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摘要题】考古学动态【关键词】大遗址/现状/问题/政策思考【正文】一、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

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它们的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几百万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例如:长城、古运河、秦始皇陵、楼兰遗址、殷墟、汉长安城遗址和良渚遗址等。 目前,在12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约有412处,约占总数的1/3;在700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有近2000处,也约占总数的1/3。根据我国大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以下八大类: 原始聚落和猿人化石遗址。例如丁村遗址、元谋猿人遗址、蓝田猿人遗址、周口店遗址、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万寿岩遗址、大汶口遗址、大地湾遗址、屈家岭遗址等。 古代都城遗址。例如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赵国邯郸故城、燕下都遗址、秦咸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扬州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辽上京城遗址、元上都遗址、明中都皇城遗址等。 古墓和墓葬群。例如陕西秦始皇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宋代帝陵、成吉思汗陵、西夏陵、明代帝陵、清代帝陵、印山越国王陵、汉楚王墓群、广西合浦汉墓、广西靖江王陵、四川安丙家族

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5 2007?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曲凌雁 宋 韬 (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 200062) [摘 要] 大遗址保护是我国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相关保护规划的认识、方法、理论不完全成熟,当前大遗址保护研究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大遗址保护现状,分析保护思想理念与保护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战略角度提出理念、方法、制度等对策建议,目的是希望避免大遗址保护走不必要的弯路。 [关键词] 大遗址 大遗址保护 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 K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20289(2007)05201142006 多年来,相对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形式,大遗址保护一直处于被动无力的位置,这使遗址保护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方面遗址遭受自然侵袭的破坏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为破坏的力量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大遗址保护成为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 我国大遗址保护研究起步时间不长,相关保护规划的认识、方法、理念并不完全成熟,当前大遗址保护研究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保护意识不强造成的遗址破坏仍在继续,现阶段保护规划思想方法有很大分歧,大遗址保护法律制度严重缺位使保护成效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对未来大遗址的完整保护忧虑重重。 一、大遗址保护研究进展 我国重视大遗址保护是近十年的事,然而关于大遗址保护研究却进展很快,目前保护理论雏形正在形成,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保护规划共识: 1.重视保护规划编制。大遗址最早只是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概念出现,主要保护措施是进行保护范围划定并通过国家文物法进行保护管理。1982年之后,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出现,大遗址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由于大遗址保护形势严峻,为系统完整地研究大遗址保护问题,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正在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 2.重视遗址环境地区保护。现保护规划更加注重大遗址环境控制保护研究,遗址保护范围更加明确,并分不同等级制定控制措施,同时加大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如对周边地区的用地性质、功能分区、开发强度、道路布局、建筑布置、市政安排等提出专业规划要求。 3.开始探讨整体保护理论。保护规划开始重视技术技能的多方面合作,结合历史考古学、规划建筑学科、区域经济学科、生态环境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进行大遗址整体保护理论方法探讨,如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对景观审美的追求、社会和谐的建构、遗址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真实传承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收稿日期] 2006209221 [作者简介] 曲凌雁(1968— ),女,河南安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讲师。 宋 韬(1972— ),女,湖南怀化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讲师。 411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

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西周开始,西安成为中国的都城,当时被称作“宗周”丰镐,丰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记载入史书的城市。秦咸阳城旧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与咸阳市东南部,秦阿房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汉都长安城建立在秦咸阳城遗址东南,别称“凤城”,又因城墙走向颇似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被称作“斗城”。 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的“天下中心”,作为唐帝国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华彩的篇章。唐长安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奠定了今天西安市区的街道布局。历史上约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先后为周、、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历时超过120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李自成都在这里建立过政权。 在唐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但西安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之名即由此而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二、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历史悠久并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

唐代长安城因何有“世界第一城”称誉

唐代都城长安城,是在隋代首都大兴城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曾有“世界第一城”的美誉。 长安城池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盛唐时期长安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 唐代的长安城是美轮美奂的大都市,除了辉煌壮丽的宫阙,城内布列宗庙社稷、百官廨署、里坊民居等建筑,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郭城内有东市、西市两座市场,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一千多米,东西宽九百多米。市场有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舖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这两座市场,其他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唐代长安城中遍布众多辉煌庄严,或清净优雅的佛寺和道观,总持寺、庄严寺、慈恩寺、青龙寺、兴善寺、荐福寺、玄都观等,几乎每所寺观都有一个或多个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故事。今天人们在西安市慈恩寺、荐福寺,仍能看到大雁塔和小雁塔傲岸的身姿。这是目前存世量极少的唐代建筑。 长安城在隋唐几百年间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一度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该城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城市布局“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对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格局影响深远。而且,长安城作为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构筑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 举世瞩目的长安城随着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同时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唐代首都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的大部分地区和西郊小部分地带。

西安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西安市情 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一)、“中华民族摇篮” 1、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因为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使得古都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不仅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且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2、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西安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西安是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其后“五四”运动时期西安的学生运动也有力地响应和支持了北京的学生运动。“二虎守长安”、“西安事变”更使当时的西安名播中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更为八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天然历史博物馆” 1、“天然历史博物馆”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杨虎城办公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