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路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艺术特征与发
展路径
内容摘要
踢鼓秧歌,俗称“放事”,是山西省首批列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
于山西省晋北地区,产生于民众的祭祀活动中,通过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映照
生活实际、传统习俗、古代军事、思想情感等,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踢鼓秧歌这
一传统民间舞蹈,虽然活动范围较小,但在当地影响却很大。

在新时代背景下,
引导其向更积极的、更具观赏性的方向前进,使之保留其原貌的同时根据其当地
特点加以改革创新,踢鼓秧歌舞蹈一定会走出大同、走出山西。

【关键词】民间舞蹈踢鼓秧歌艺术特征发展
一、踢鼓秧歌的起源及主要表演形式
在宋朝时期,出现了踢鼓秧歌的踪迹,逐渐到了汉唐时期,踢鼓秧歌又以一
种小表演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大同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县
的民众为了纪念梁山好汉,在正月万家灯火时,村里的民众乔装打扮,从造型到
服饰扮演成各个梁山英雄好汉,跟随音乐踩着轻快的步伐,再加上一些技巧和简
单招式,其实也是一种娱乐的艺术形式,后来经过改造变化,渐渐形成了踢鼓秧
歌舞蹈。

踢鼓秧歌大多在广场、游园、院落、街巷中表演,场面宏大、气势汹涌,这
种舞蹈通常在文化广场、庙宇门楼或一些盛大的节日场合表演,其融武术、杂技、舞蹈、中国戏曲为一体,将各个部分揉合在整个表演中,这就需要舞蹈演员具备
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倍儿棒的身子骨。

其表演形式有多种,各个地区种类不一,主
要为大场子、小场子、过街场,“大场子”最少为16人,在表演踢鼓秧歌时,
多由一位老生者引路,有时成长蛇阵,有时则变为二龙戏珠队形,变换各种阵式
进行表演,不禁令广大群众拍手叫好。

小场子表演人数相对较少,或三三两两,
或四五成群,虽然人数不多,但舞者表情、动作、道具样样精绝,所以极为精彩。

过街场一般是在大小场子进行前表演,走街过巷,红火热闹,有宣传和召集人的
作用。

踢鼓秧歌的主要有亮势飞脚、虎跳、旋子、踢鼓等动作,腰间挎鼓,随着鼓
点做踢鼓或其他动作,步法矫健有力;女角轻盈灵巧,观众称她们为“拉花儿”的,步法娇小别致,右手执扇形手鼓,舞姿滑稽,还不停的与周围的男女老少互
动逗乐,之后也出现了手执刀、枪、棍、棒、扇子、手绢等道具,其一是为了吸
引观众的眼球,其二也是为舞蹈增添了一些新形式。

二、踢鼓秧歌的音乐、角色、服装、道具
踢鼓秧歌的音乐除了我们所知的鼓、锣、钗、唢呐、长号以外,还有一些民
歌民调以及戏曲中的曲调,形成了独有的奏乐曲式,大多气势雄厚,带有浓浓的
晋北气息,给人以奔放硬朗的听觉冲击力。

踢鼓秧歌中男角扮相大多为梁山英雄好汉,还有乔装打扮成媒婆、小贩、郎
中的,花样多变。

从造型妆容来看,各具特色,舞者根据自己的扮演的角色来装
扮自己,大都浓妆艳裹,头戴冠盔巾帽,在现今的踢鼓秧歌表演中,最常见到的
就是大胡子装扮,自创头饰,身着鲜艳服饰,着实吸引眼球。

男角手执戏曲中的
刀枪棍棒,或赤手空拳,全凭一身功夫;女角则手持扇子、手绢等道具,颇具艺
术观赏性。

三、“大而不同”踢鼓秧歌的文化底蕴
“踢鼓秧歌”在大同附近各地区都普遍流行,在每年的新春佳节是闹红火的
重头戏,经过众多民间艺人的改造创新,再加上时代环境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现
代人们所能欣赏的舞蹈形式,突出更具大同地区特色的风格特色,也是大同人民
本质与性格的体现。

表演的人数较多,舞蹈性强,造型多变,故事通俗易懂,配
以节奏紧凑有力的锣鼓声,这种“红火”的表演形式使观赏者围观叫好,给人以
一种热烈,明快之感。

这种民间舞蹈是由民众自发组成的团队,虽然都是普通老百姓,但各怀绝技,阵容可观。

表演时人数较多,阵势之大,种类繁多,糅合了武术、杂技、舞蹈、
戏曲等方面,但又与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与视觉感,表现出粗旷、稳健、幽默、风趣、朴实的舞蹈风格特征。

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踢鼓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舞蹈,虽然活动范围较小,
但在当地影响却很大。

如果能积极克服其缺点,引导其向更积极的、更具观赏性
的方向前进,使之保留其原貌的同时根据其当地特点加以改革创新,踢鼓秧歌舞
蹈一定会走出山西的。

四、新形势下大同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发展与保护
(一)发展与保护
民间舞蹈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被一些经济化效益所破坏,随意胡编乱造、
造型服饰怪异等问题正威胁着这种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

因此,要想大同民间舞
蹈踢鼓秧歌能够源远流长,不仅要保护它的传统特点和风格,还要一脉相承,将
我们国家这些文化瑰宝留存下来,是每位艺术人的责任与使命。

近几年来,大同
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仍有着不均衡的局面,踢鼓秧歌的保护和传承中
也同样存在着不平衡性,面对越来越多的文化冲击,大同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保
护和传承仍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二)创新模式下大同民间舞蹈的多元化发展
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互联网效应了,它是全球性、时域性、互动性的,为我们传播艺术和思想提供平台和载体。

通过互联网进
行宣传分享,扩宽网络资源,供广大艺术爱好者借鉴和交流。

例如手机APP就可
以浏览大量关于大同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相关视频、照片;在线下宣传的同时也
要兼顾线上运作,发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作,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将互
联网与传统艺术模式有机结合,通过这种独创性、鲜明性的方式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在近几个月的观察中,也逐渐出现了许多关于大同文化周边的产品,是创作
者将大同一些传统艺术文化嵌入日常用品中。

例如印有民间舞蹈人物图案的衣物、刻有大同文化的印章、还有一些明信片、纪念物、玩偶、挂绳等等,这些产品将
属于当地的传统文化转化为一个永存的纪念,既达到一个珍藏的作用,又可以普
及宣传,如果可以继续丰富大同民间舞蹈艺术的样式和种类,就能不断的提高大
同民间舞蹈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结语
大同民间舞蹈与人民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人类的物质水平逐渐提高,越发重视在精神文化上的补给,而大同民间舞蹈
踢鼓秧歌又质朴且生活化,便成为了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随着旅
游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的提高,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光临山西大同。

民间舞蹈
给游客呈现的舞蹈形态大多是在“晋北风”的基础上,经过改编加工过,更具表
演性和观赏性。

比如又见系列和印象系列,还有黄巧灵导演的《宋城千古情》,
将那些传统的民间艺术、需要人们保护却并未引起关注、濒临消失的歌舞搬上舞台,再将这些艺术改造加工、大胆创新拓展,运用现代技术和思想,唤醒了这些
逐渐沉睡的民间传统艺术,使更多人感受到民间艺术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蒋晓敏.浅谈山西朔州“踢鼓秧歌”的艺术特征[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第1期).
[2]孙江惠.浅谈山西晋北踢鼓秧歌的创新与发展[J].戏剧之家,2020,(第12期):110.
[3]王鹏龙,李富华,陈纪昌.同朔地区踢鼓秧歌的仪式与文化内涵[J].山西大
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50-52.
[4]耿婕.浅议晋北踢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从“踢鼓子秧歌进课堂”说
起[J].中国文艺家,2017,(第8期):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