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课件】金匮要略-水气病第十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提要:论述气分病的病机、脉证和治则 分析:
寸口脉(以候上焦) 趺阳脉(以候中焦) 迟—主寒 涩—主血不足 微—主气虚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迟—主寒拘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气血虚弱
阴阳失调
营卫运行不利—手足逆冷
气 分 寒遏在下—膀胱气化不利 病
脾胃气机不利—腹胀肠鸣相续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原文】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 节疼痛,反不痛,身体反重而痠,其 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 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 寒者,此为皮水。身重而冷,状如周 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 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 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 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 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4)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提要:论五种水气病的脉症。 分析:
风水 其脉 自浮 外证 骨节疼痛 病机 风水相搏肺失通调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皮水
亦浮
跗肿按之 没指不恶风不渴 其腹如鼓
脾失运化水溢肌肤
治法:当发其汗
正水
水 气 病 其脉 外证 脉 证 并 石水 自沉 腹满不喘-寒水肝气瘀阻,肺未受邪治 第 十 四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原文】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 时时鸭溏 。(15)
提要:论肺水的症状 分析: 其身肿,小便难-肺失通调,小便不 利,水外溢 时时鸭溏-肺气不行,肠失传导。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病机:肺失通调,肠失传导。
【原文】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16)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原文】师曰:寸口脉迟而涩,吃则 为寒,涩则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 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 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 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 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 气不通即骨痛;阳前通则恶寒,阴前 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 则遗尿,名曰气分。(30)
水 治气 第病 十脉 四证 并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 周欣
一、概述: 水气病,俗称水肿病,常分为 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 类。亦有五脏水、水分、气分、血 分等分法。多由肺、脾、肾、三焦 及膀胱功能失调所致。其治法有: 发汗、利小便、逐水三法。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二、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原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 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 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 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 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 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 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 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 痈脓。(1)
(四)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
【原文】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 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 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清, 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 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 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 曰血分。(19)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提要:诸脉合参论述水气病形成的机理。
【原文】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 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 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 自当愈。 (12)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提要:论述下利后病水的机理。
分析:
下利日久
脾肾阳虚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气不化水
腹满,前阴水肿
水气病—若小便自利,汗出—水有出路—当自愈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提要:再论水气病的辨证和治则 分析: 骨节烦疼,脉浮紧
太阳经气不利 等—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实证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外感风寒
内有水湿,风夹水气泛溢肌肤
脉浮紧 骨节不痛,反重而酸
风水
汗法得当—病愈
不渴
治法:其邪在表,法当汗解
汗法太过—伤阳 恶寒
水停日久,气机被遏—气不布津—口渴
沉迟
自喘-水气随少阴肾脉上射于肺
病机:
正水-脾肾阳虚,寒水侵及上焦 石水-肝肾气结,寒水凝于下焦
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 症状: 脉沉迟-肺脾失调,水湿停聚营血 阻滞 身发热-水湿日久化热 胸满-湿阻气滞 四肢头面肿-水湿潴留于肌肤 久不愈必致痈脓-湿热熏蒸日久, 瘀热成痈 病机:水湿内郁,湿热熏蒸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调和阴阳
宗气得以振奋畅行
三、发病机理 (一)感受外邪,水为风激 【原文】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 水 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 气 病 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 脉 证 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 并 治 第 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 十 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 四 黄汗。(2)
外受风寒,引动内饮—寒饮闭肺
肺胀
咳而喘,不渴
肺失通调,水气泛溢肌肤全身—浮肿
与风水相类似,治宜汗法,使水饮与外邪随汗出而解
治疗禁忌:
水气病—渴而下利、小便数—体内津液已伤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不可发汗,以免重伤津液
(二)五脏水 【原文】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 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13)
提要:论脾水的症状 分析: 其腹大-脾不运水湿 四肢苦重-脾主四肢、水湿困脾 津液不生-脾不能化津,津液不生。 但苦少气-脾虚中气不足。 病机:脾不运化水湿。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原文】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 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 冷,面反瘦。 (17)
提要:论肾水的症状 分析: 其腹大,脐肿-肾虚气化不利 腰痛-肾虚 不能尿,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膀胱不利 其足逆冷-肾阳虚不能达于四肢 面反瘦-阳衰于下,阴盛于上。 病机:肾阳虚,气化不利。
伏—热结而三焦气化不利—小便难
虚难相得—水气病
四、治法 (一)利小便、发汗 【原文】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8)
提要:论水肿的治则 分析:
腰以上肿-病属阳,肺失宣化,不能通调水道 腰以下肿-病属阴,肾不能化气行水。 腰以上肿-当发汗-使水从汗而解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使水从小便而去。
提要:通过脉证以说明水气病形成与肺 肾两脏的关系。 分析:
寸口脉弦而紧—恶寒 (水在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寒邪束表,卫阳被郁 肺气不利,通调失职—水肿
肾阳不足,阴寒内盛
阳气不能敷布—骨节或者身体 疼痛
肾阳亏虚,气化失职—小便难
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水肿
(三)脾肾阳虚
皮水
无外邪—不恶寒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黄汗
寒湿之邪
郁于肌肤—身体浮肿而两胫自冷,状如周 痹 遏阻胸阳,气机不行—胸中窒塞 郁遏在中 中焦胃寒 腐熟水谷失职—不能进食 寒气反聚于胸膈—胸膈作痛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遏阻阳气,入暮更甚—暮躁不得眠 浸淫关节——痛在骨节 证状与第一条条文“身发热,胸满,四 肢头面肿”相比明显较重。
提要:论述风水产生的机理以及与黄汗 的鉴别。 分析:
浮则为风—风邪偏盛 主脉—浮而洪 洪则为气—水气壅盛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风邪化燥伤营—发为隐疹,身痒—风邪外泄(泄风) 搔抓日久,破溃结痂—痂癞 泛溢肌肤—身体浮肿 肺气壅滞—喘促难以俯仰 风邪在表—卫虚—恶风 风水—汗出则愈
风水与黄汗的鉴别:
阳气受遏,失于温煦—身冷,恶寒
阴气受遏,失于濡养—骨痛,肌肉不仁
气分 阳虚阴寒凝滞
中焦阳虚,阴寒气盛—寒 气自后阴而出则矢气 下焦阳虚—肾气不固,膀 胱失约则遗尿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气分病的治则:
温运阳气 阴阳相得,营卫调和 气 寒血 之流 邪通 自则 散阴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病机:水饮内停外溢,膀胱不利, 水肿实证。
治法:可下之。用攻下逐水法治疗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临床运用: 急性肾炎实证。症状改形体俱实, 大使秘,小便不利。 注意: 1、逐水宜暂用,不宜久用,久则伤 脾肾。 2、慢性肾炎忌攻下,因多脾肾阳虚 3、肝硬化腹水,可用下法。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提要:以脉象论述水气病的形成机理。
寸口脉
浮—邪热客表
迟—卫气潜藏 浮—胃热盛 数—热在里
热潜相搏—沉(邪热内浮而不外达)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趺阳脉 沉 伏
热止相搏—伏(邪热内留而不外行)
沉伏相搏—热与水结—水肿(水气内停泛溢肌肤)
沉—热留于内,气不外达—络脉空虚
分析:
寸口脉
沉—主水(水气内停) 迟—主寒(寒邪犯肺)
寒水相搏—水肿
升降失调—大便如鹜溏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趺阳脉伏—脾胃中阳不足—
水湿内生—泛溢水肿
少阳脉—沉而弱—三焦决渎功能失常
男子小便不利 肾虚—大膀胱气化不利
少阴脉细—
血少—冲任不足—女子经水不利
(五)其他
【原文】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 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 之即胸满短气。(6)趺阳脉当伏, 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 今反不利,此欲作水。(7)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提要:从趺阳脉的变化论述水气病发生 的机理。 分析:
反紧—素有伏寒—疝、瘕、腹中 痛—误治而下,重损阳气—胸满、 短气 反数—素有伏热—胃热气结则消渴、 小便数;水热互结则小便不利—发 为水气病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趺阳脉当伏
【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 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目沉;趺 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 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 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 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8)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一)血分、水分与气分
【原文】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 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 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 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 经自下。(20)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原文缺,据《脉经》补入。
提要:论血分水分之妇人水气病,及治 则预后。 分析: 经水前断,后病水-瘀血阻滞水道-血 分-难治 先病水,后经水断-水气客于胞宫-水 分-易治 治法: 去水,其经自下-水去阳复,经血自通。
风水—表虚恶风
身体浮肿— 黄汗
表无风邪—不恶风 湿郁在表,膀胱气化尚可—小便通利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上焦有寒,遏阻津液—口多涎
(二)肺失通调与肾虚水泛 【原文】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 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 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 水,小便即难。(9)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二)攻下逐水
【原文】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 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 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11)
提要:论水肿的下法。 分析:
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水在体表肿甚而发亮 腹大,小便不利—里水过多,气化不利 消渴—津液不能上承 脉象—脉伏,沉绝-形容肿剧,脉不易按得,非无脉绝证。
提要:论心水的症状。 分析: 其身重而少气-心阳虚、水盛于外 不得卧,烦而燥-水气凌心,心神不宁 其人阴肿-心虚不能交肾,肾不制水
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病机:心阳衰水气盛。
【原文】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 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 (14)
提要:论肝水的症状 分析: 其腹大不能转侧-肝病传脾,脾虚不运 胁下腹痛-水停腹胁 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肝失疏泄。 病机:肝失疏泄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
二、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原文】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 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 水 气 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 病 脉 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3)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提要:续论风水的症状(严重阶段)。 分析: 寸口脉沉滑-主水,由浮-沉滑-邪渐 入里,水气渐甚 面目肿大,有热-风袭阳位,水郁化热 视人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风水 在上,面目先肿 其颈脉动,时时咳-颈部人迎为肺胃所 主,风水上凑,风遏水阻。 按其手足陷而不起-水气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