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声腔对江西戏曲的影响:戏曲四大声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北方声腔进入江西以前,江西本土的戏曲声腔,主要有高腔( 弋阳腔及其支系声腔)、昆腔、海盐腔等声腔类型。其中对江西戏曲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数弋阳腔及其支系声腔,如青阳腔、乐平腔、四平腔等,唱腔音乐主要来自南北曲,音乐形式为曲牌连缀体,其次是海盐腔,由于明代江西宜黄人谭纶和戏曲大家汤显祖的原因,在宜黄盛行海盐腔,于明代中晚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由海盐腔形成的宜黄腔,乃至于后来成为皮黄腔重要组成部分的二黄腔,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就更大了昆腔在明代的江西戏曲界,影响及流行范围都不太大,只存在部分地区或部分剧目中,清代以后,昆腔在江西才兴盛起来。
大约在明代末年,来自我国北方的一些戏曲声腔,逐步进入江西,对江西戏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这些北方的声腔,主要有西秦腔、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一、北方声腔进入江西的时间
北方声腔进入江西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明代中晚期、清代初期、清代中叶和清末四个阶段。
明代
明代江西的戏曲主要有弋阳腔及其支系声腔为主的高腔,以及与海盐腔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宜黄腔(指“古宜黄腔” ) ,但在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北方声腔在江西的影迹。
(1)刘天虞与汤显祖的戏曲活动
刘天虞,陕西人,原任山西潞安知府,后被贬广东。明万历三十年(1602 年) ,刘天虞从岭南经鄱阳回陕西,取道临川,和汤显祖进行了三四天的聚会,彻夜长谈,对这次聚会,汤显祖是“沉顿激昂,欢楚俱极,无从嗣音,言之哽塞” ,临别汤赠诗《寄刘天虞》 '
秦中弟子最聪明,
何用偏教陇上声!
半拍为成先断绝,
可怜头白为多情。
诗中提到秦中弟子唱的“陇上声” ,根据流沙先生的考证,“陇上声”即“陇东调” ,很有可能就是西秦腔。同时,刘天虞酷爱戏曲,身边一直有三个秦腔班子,几天的相聚,看戏赏戏是必要程序,宜黄戏与秦腔不可能没有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从汤显祖的诗中可知,他不但观看了秦腔戏的演出,而且对这种来自西北的不同风格的戏也不排斥,那么这种秦腔不可避免地会对宜黄戏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钵中莲》中的“西秦腔二犯”
玉霜?藏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抄本《钵中莲》,是现存涉及地方声腔最多最杂的戏曲剧本,除南北曲曲牌外,还采用了“西秦腔二犯”这个曲调。《钵中莲》抄本的时间与汤显祖写诗送刘天虞相隔仅17 年,且故事情节就安排在江西,男主人公设定为九江府湖口县人氏;另外,马华祥先生在《明万历抄本剧种归属考辨》一文中,经过考证认为《钵中莲》属于弋阳腔,如果这论点成立的话,我
们就不能否认秦腔与江西戏曲的关系了。
清代
清代是中国戏曲蓬勃发展的时期,北方的秦腔、梆子腔迅速南下,对南方的许多剧种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这个时期,可以看成是北方声腔对江西戏曲影响的高峰时期。
(1)清初的新宜黄腔清初在曾经流行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的宜黄县出现了一种新的“宜黄腔”,俗称“二凡” 、“二犯”,此腔的音乐结构,与昆、弋腔的曲牌体完全不同,走的是另一种路子。其原始曲调,源于明末的西秦腔,曲调包括以唢呐伴秦腔的二犯和笛子伴奏的吹腔。根据清康熙十八年(1679)若耶野老徐冶公《香草吟》第一出《纲目》眉批记载“……与宜黄诸腔大不相合,吾知免夫。”可知新宜黄腔早在清初康熙十八年就已正式出现。清中叶以后,其曲调有了新的变化,常见曲调有[正二凡]、[唢呐二凡]、[反字]三种。
(2)清中叶的花部乱弹清代中叶,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江西的戏曲活动达到鼎盛,老的声腔仍然活跃,新的声腔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而外来声腔则纷纷入赣,江西戏曲空前繁荣,出现了诸腔竞奏的局面。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巡抚郝硕奏折云“查江西昆腔甚少,民间演唱有高腔、梆子腔乱弹等项目……惟九江、广信、饶州、赣州、南安等府,界连江广闽浙,如前项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去”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江西戏曲的概况。这时期的江西剧坛,各种声腔纷纷崛起,热闹非凡。这些声腔中,来自北方或是北方声腔与南方声腔结合而产生的新腔对江西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有
西皮大约于清道光年间传入江西,由于传入的路线不同,因此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如由湖北汉班传入的地区称为“汉调” ,由祁剧带入的赣南地区称为“北路” ,由徽班引入的则称为“石牌调”等。西皮是明末秦腔传入湖北襄阳并结合当地音乐而形成,故又有“襄阳调” 或“湖广腔”之称。
吹腔江西的吹腔种类很多,由于传入来源不同而有诸多称谓。如赣剧中的秦腔、松阳调;九江青阳腔的秦梆子,婺源徽剧中的梆子乱弹腔等,不管怎么称呼,其受西北声腔影响的背景总不会改变。
梆子江西剧种中的梆子调,最早源于河北梆子,是直接受西北梆子音乐影响的声腔,其曲调与河北梆子相似。梆子进入江西有两条路线,一是从婺源、开化传八并在赣东北地区流传的“梆子戏”;一是经鄱阳湖进入南昌等地的“梆子”。江西剧种中的梆子以笛子胡琴托腔,竹梆击板,调门略低于北方梆子,所以又称为“南梆子” 。上演的剧目有《汴梁图》《蝴蝶杯》
《拾玉镯》《三疑计》等。
浙调,是从绍兴乱弹戏中传来的,根据流沙先生考证,“陇东调作为西秦腔的组成部分,
在明万历年间就从不同地区传到南方……现在这些地方保留陇东调的剧种甚多,如浙江绍兴乱弹、浦江乱弹、金华徽班以及江苏的扬州梆子……绍兴乱弹中的咙咚调……应当称作曲牌[三五七]……”赣剧中的浙调与同样来自浙江乱弹的浦江调、上江调风格相近,都有类似秦腔的韵味,最初是由广信班(与浙江近邻) 传入,进而影响到江西的大部分地区。其上演的剧目,仅整本大戏就有二十多种,如《审金钗》《碧桃花》《玉蜻蜒》《龙凤钗》等。
二、北方声腔影响下的江西戏曲剧种
明清以来,中国戏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江西戏曲从明代高腔、
海盐腔、昆腔的盛行,到清代的高、昆、乱及各种小戏的竞逐,江西的戏坛迎来其发展历程中的黄金时期。由于江西处于由北及南、由东及西的特殊地理位置,外来的声腔或剧种不断流入,同时在这种形势影n向下,新剧种不断涌现。这期间,对江西戏曲影响最大的仍属北方的声腔或剧种。这些北方的声腔对江西戏曲的影响,以多种形式存在。有的是以独立剧种形式落户于江西,有的是以某种声腔音乐形式寄附于江西本土的声腔中,有的是与其他地方的声腔结合产生新的声腔,而后进入江西,并被江西本土声腔或剧种所吸收。
受西北声腔影响的江西本地剧种
清中叶以后,由于受外来声腔或剧种的;中击和影响,江西产生了许多新的剧种,这些剧种以外来声腔或新生的声腔为主要唱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音乐形式更为自由灵活,表现力更为丰富。另外,一些唱高腔的班子也兼唱乱弹腔或其他唱腔,甚至是集高、昆、乱于一体,其中受北方声腔影响的江西剧种非常多,现择影响较大的部分剧种介绍。
(1)赣剧。赣剧是一个多声腔的剧种,是以赣东北地区的饶河戏和广信班为基础组建起来的剧种,受到北方声腔西皮、秦腔、梆子等的影响,在其流行的地区,在明代主要唱弋阳腔,清初以后由于乱弹腔的兴起,除了一部分高腔剧目得以保留,其他的都改唱高腔以外的声腔,到1950 年正式成立赣剧团时,赣剧已是一个综合高、昆、乱三种声腔的剧种了。
(2)九江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流播到安徽青阳县而形成的,也叫池州调,而后又由安徽回流至江西九江地区,属于弋阳高腔系统。但由于清末受乱弹的影响,青阳腔的音乐还有“吹腔”,也有称”秦梆子” 、“梆子腔”的,以及乱弹腔,但只存在于部分剧目中。
(3)东河戏。发源于赣州地区的赣县,是明代弋阳腔的遗存,原来主要唱高腔,也有部分唱昆曲。自从清末祁剧传入赣南后,受其影响,东河戏在唱腔上除保留部分高、昆腔外。其乱弹腔主要唱南北路。北路为西皮,南路为二凡。南路包括正调二凡、反调二凡、唢呐二凡、底调。另外,东河戏还包括源自北方的“安庆梆子腔” 。
(4)西河戏。主要流行于江西北部的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由于赣江下游
分东、西两河流入鄱阳湖,而星子、德安位于西河流域,故其戏班被称为“西河班”。西河班的流行区域,在明代是青阳腔的盛行之地,早年以唱青阳腔为主。清代著名艺人汤大乐回乡后,亲自组织“汤家戏班” ,改唱乱弹。此后,西河戏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青阳腔和其他小
调。
受北方声腔影响的外来剧种
(1) 京剧。约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左右进入江西,时任江西巡抚的德晓峰做寿,从上海请京剧演员王鸿寿(艺名老三麻子)来南昌唱堂会。之后从上海来的京剧团沿着九江——南昌一一高安、抚州等路线在江西漫延开来。清末在江西活跃的京剧戏班有光绪二十七年在高安一带活动的“九如班” ;民国以后,江西的京剧戏班很多,较有影响的有“新舞台” 、“赣舞台”、“洪福堂” 、“万春台” 、“老见喜”等,著名演员有金凤霞(坤旦)、金凤楼(坤旦、武生兼小生)、谭春童(二花、谭鑫培之孙)赵小楼(武生、赵燕侠之父)等人。建国后,江西成立了许多京剧团,并在原活动于南昌市的“江西大舞台” 、“泰新剧院”、“民乐剧院” 基础上,于1957 年组建了“南昌市京剧团” ,1969 年升格为“江西省京剧团” 。江西各地京剧团除上演传统剧目外,还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