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手术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9月第5卷第26期

・现代护理・

中国医药导报CHINAMEDICALHERALD

著性意义。

3.2给予患者全面的指导

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患者的自我护理需求。Orem自理理论指出,护理人员应认识到患者的自理缺陷,弥补患者的自理缺陷,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护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促

进、维持和恢复个体的自理能力[3]。

护理人员把患者的自我护理需求和行为纳入到护理工作中来,这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卧床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中,根据卧床患者有关的护理问题指导其进行自我护理,采用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尽可能在住院期间,在患者能力允许范围内多给其机会参加自我照顾的活动,把在患病这一特殊时期所需的特殊自理技能教会患者,满足其自我护理需求,很好地配合治疗,因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更好地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促进疾病的康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AD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说明转变护理观念,树立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新型护理意识,强化自护观念,在临

床护理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也为其传授自我护理的知识与技能,弥补自理缺陷,满足其自我护理需求。

骨折卧床患者在住院期间,自我照顾能力不足,产生一些自理缺陷,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帮助与指导,满足患者自我护理需求。Orem的自理理论运用于骨折卧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中,通过了解患者的自我护理需求,指导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满足其自理需求,改善其机体功能状态,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戴光强.临床护理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温翠琪,曹佩珍,黄华兰,等.用自理学说指导肝门部胆管癌综合治疗的

患者[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92.

[4]穆逢春,杨光远.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

报,2007,4(26):67-68.

(收稿日期:2008-07-23)

巴比妥类药物镇静和阿托品解痉治疗,必要时吸氧。以上处理无效者可用异丙肾上腺素1mg加入5%GS液体内静脉滴入,根据心率恢复情况调整其滴速,适时做好对症处理。症状较重者,往往是由于孕妇本身伴有其他疾病(如各类心脏病、严重贫血、哮喘、慢性肾炎等),术前未予发现,若不及时

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则会因缺血、

缺氧加剧其严重性,甚至出现心脏骤停[1]

。护士除准确执行医嘱外,应及时为患者取正确的体位,做好心理护理,以安定孕妇情绪为主,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1.3预防及护理

为了有效预防人流手术综合征的发生,特制定了以下预

防及护理措施:

1.3.1术前相关知识的宣教和告知术前消除受术者精神紧张及顾虑,做好心理护理。保守她们的隐私,以减轻她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介绍人流手术的大致步骤,使其有心理准备。术前可嘱受术者口服巧克力、糖水或进食,为手术提供必要的能量。

1.3.2减轻对宫颈与宫壁的刺激是减少人流手术综合征发生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院采用利多卡因作为宫颈及宫内的麻醉松弛剂,使受术者在术中仅有触觉感,减轻了刺激、消除了紧张恐惧感,使手术能在无痛或基本无痛中进行。

1.3.3术中护理减少孕妇的手术创伤,尽量缩短扩宫及吸

人流手术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龚敏

(四川省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双流

610200)

[关键词]人流手术综合征;原因;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b)-138-02为了进一步探讨人流手术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2005年6月~2007年9月期间发生的129例人流手术综合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人流手术综合征与孕周、年龄、手术时间以及孕产次的关系,为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减少其发生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表1)1.2治疗和护理

一般症状较轻者,于手术后5min开始恢复,经平卧30min~1h即可恢复正常。反应较重者,立即暂停手术,给予

表1孕周、年龄、手术时间以及孕产次与发生人流手术综合征的关系

χ

检验P<0.016~8(周)841011.90

例数人流手术综合征病例发生率(%)

项目

9~12(周)5978113.57

<30(岁)

2153817.67

31~

40(岁)5839716.64

41~50(岁)2773010.83

孕产次

<10(min)3625.56

11~

20(min)76810.53

21~30(min)2483413.71

G1P05728715.21

G2PO+1

1761810.23

G3PO+2 ̄G8P1+6

297289.43

孕周

年龄

手术时间

138

2008年9月第5卷第26期・现代护理・

宫时间,以减少孕妇痛苦,尽早结束手术为目的。密切配合手术,保证手术器械、药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根据孕周大小选用合适的吸管及负压,避免操作过程中手术器械的碰撞,勿让受术者看到血染的器械和纱布,避免谈论所吸、刮组织名称、大小等,以免对受术者产生不良刺激。术中操作应轻柔而迅速。护理人员可用手握住受术者的手分散其注意力,示意其要坚强,为其擦汗,按摩其腹部,指压内关、合谷等。1.3.4术后护理术后置病员平卧位,卧床休息30min~1h,期间可给予口服热牛奶200ml等高热量食物,使其能尽快恢复体力。

2讨论

通过对129例人流手术综合征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手术时间在21~30min时发生人流手术综合征的比例较手术时间短者高(P<0.01);孕周长发生人流手术综合征的比例较孕周短的高(P<0.01),年龄<30岁者发生人流手术综合征的比例较年龄大者为高(P<0.01);孕产次在G3PO+2~G8P1+6者发生人流手术综合征的比例较孕产次少的高(P<0.01)。人流手术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是由于术中对宫颈的牵拉、扩张以及对宫壁的负压吸引等机械性刺激引起内脏迷走神经反射所致[2]。孕周长者,胚胎组织较大,致吸宫次数增多,使手术时间相应增加。多孕低产妇则由于多次引产或人流,使宫腔粘连机会增加,再次行人流手术的难度加大,若伴有宫颈及宫内紧张不够松弛等原因均导致手术时对宫颈、宫内的牵拉等机械性刺激增大,而使人流手术综合征的发生率增高。>40岁孕妇发生比例较低,若一旦发生常由于机体应激反应较弱,抵抗力较低,症状往往较重。

随着社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日益希望一些短小手术能尽快出院,于是术中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作为短效麻醉镇痛药已广泛用于人流手术中,术中给予吸氧,做好心电监护、生命体征、SPO2的监测等,能有效避免人流手术综合征的发生。其中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清除率不受性别、体重、年龄影响,也不依赖肾功能等特点,无蓄积作用,镇痛作用强且呈剂量依赖性,可控性好,在很多药理学特性方面都优于芬太尼[3]。丙泊酚作为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脂溶性高,持续输注不易蓄积,麻醉效能高,苏醒较快,麻醉深度易于调节,是目前静脉麻醉的常用药物。有研究表明,瑞芬太尼组在手术开始时、手术中、术毕均较芬太尼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基础值有明显下降,可能与瑞芬太尼剂量依赖性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有效控制手术期间急性应激反应,为手术创造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条件有关[4]。瑞芬太尼术中能相应的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减少药物注射痛的发生及各自的不良反应,是全凭静脉麻醉的有效组合。停药后清醒迅速,无躁动、呼吸抑制和残余药物作用,以便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价。Epple等也认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后患者苏醒快,定向力恢复快,但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烦躁和恶心呕吐,可术前给予禁食2~4h或加强术后早期镇痛措施,并给予一定止吐药以减少恶心呕吐及误吸的发生率,以进一步提高术后恢复质量,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5]。应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持续输注可更好地维持麻醉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术后苏醒迅速,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红.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国医药导报,2005,2(11):64.[2]宋乃曦.人工流产手术中应用利多卡因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1995,11(2):107.

[3]BurkieH,DunbarS,VanAkanH.Renifentail:anovel,short-actingu-opioid[J].AnesthAnalg,1996,83(9):646-651.

[4]GesztesiZ,MootzBL,WhitePF,etal.Theuseofremi-fentanilinfusionforhemodynamiccontrolduringintracranialsurgery[J].Analg,1999,89(12):1278-1282.

[5]LentschenerC,GhimouziA,BonnichonP,etal.Remifentanil-propofol:optimalcombinationsinclinicalanesthesia[J].ActaAmesthesiolscand,2003,47(1):84-89.

(收稿日期:2008-08-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